170 likes | 325 Views
白杨礼赞. 茅盾. 分析教材. 《 白杨礼赞 》 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属于重点教材,与第一篇 《 海燕 》 相比,由国外转到国内,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它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学好此文,能为下文的 《 石榴 》 和 《 紫藤萝瀑布 》 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指导的作用。. 内容简析.
E N D
白杨礼赞 茅盾
分析教材 •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属于重点教材,与第一篇《海燕》相比,由国外转到国内,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它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学好此文,能为下文的《石榴》和《紫藤萝瀑布》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指导的作用。
内容简析 •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广大的北方军民让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此文。由于当时没有言论的自由,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的手法。通过学习此文,应让学生了解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体会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 本文语言优美,意味深长,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八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不太了解,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 理解作者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为线索来组织文章的写法。 • 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 品味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逐层加深的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写法,体会反问和排比的作用.。 • 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特点.。 •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 • 语文是一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情境,通过开放式的教与学,让同学们自己在思考中获得感情的升华。
学法 •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据此,我准备对以下学习方法加以指导: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阅读感知文章内容 • (二)观察归纳—积累知识:圈点、勾画、批注出重点字词,赏析经典语句
第二课时: • (三)讨论研究—深化主题:投入个人情感理解课文,总结出文章主题思想 • (四)及时训练—巩固知新:找出问题,小组讨论,补充讲解课文重点 • (五)课后实践—体会主题:观看相关电影,阅读作品,深入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 • (六)布置任务—深入研究:课下完成作业,联系生活实践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1.师生共同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2.教师设计导入语:首先,给同学们放一段《小白杨》的歌曲。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歌颂什么的呢?它对白杨树有给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著名的作家茅盾老先生也写过一片关于赞美白杨树的文章,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先生的笔迹去看看他笔的白杨树又具有怎样高洁的思想品格。
(二)观察归纳—积累知识 • 1.朗读 (1)听录音朗读,请同学们伴随着录音朗读,插上想象的翅膀,漫游西北高原,领略白杨树的风姿。 (2)学生朗读,齐读和个别读等。 设计朗读环节的理由是: a.文章是散文,文笔优美细腻,意蕴深刻,适合于朗读。 b.《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 c.熟读课文,能帮助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下面的深入了解打好基础。 •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理解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组织文章写作的特点.。 •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九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
(三)讨论研究—深化主题 • 1.教师范读2-6段,学生边听边对照收集到的图片,感受白杨树的风采.。 • 2.提问设疑: (1)这部分写出了白杨树哪些方面不平凡? (2)作者是怎样细致地描写这种不平凡的? (3)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合作、交流,体会文章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 3.继续提问:通过品析,你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了吗?你对白杨树是否也产生了崇敬赞美之情呢? (《课程标准》指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这些提问能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点)
(四)及时训练—巩固知新 • 1.本文写了白杨树,也写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作者到底是怎样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此提问让学生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解决本文的难点) • 2.第7、8自然段集中体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意义是如何一步一步揭示的?文章是如何展开联想由物及人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8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有何区别? • 3.你能否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下,赋予象征意义,使他从平凡到不平凡?(这些问题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解决了重点,也化解了难点) • 4.每四人一组进行质疑问难,然后全班交流合作,教师只作适当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五)课后实践—体会主题 • 你一定看了不少抗战题材的电影、电视,你能给大家说一个反映抗战军民精神的故事吗?如今是和平年代,作为青年学生,你又该如何发扬抗日精神呢?(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此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 (让学生学会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六)布置任务—深入研究 • 1.探究.练习一、二、三题. • 2.以自然界的某一植物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此环节是对重点难点的进一步落实.)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一、作者简介: 二、课文分析: 分段 : 一(1)点题,领起全文 二(2-4)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三(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 四(7、8)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五(9)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与开头相呼应。 三、概括主题:总的性格——倔强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