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351 Views
異數. 第 7 章空中危機. 目錄. 起源 頻頻墜機是意外? 駕駛艙的不成文規定 所有 飛機降落前都說 :快沒油了! 緊急時不是說客套話的 時候 從國籍了解行為差異 韓航的改變 結論 參考資料. 起源. 1978 年,大韓航空 ( 以下簡稱韓航 )707 班機誤闖蘇聯領空,遭蘇聯軍機擊落 1980 年,韓航波音 747 撞上攔水壩並墜毀跑道上 1987 年,韓航 747 班機在庫頁島附近被蘇聯攔截機擊落 1989 年,韓航在 利比亞 的 黎坡里機場 因油料耗盡而墜毀 同年 11 月,韓航在首爾起飛後因引擎故障墜毀
E N D
異數 第7章空中危機
目錄 • 起源 • 頻頻墜機是意外? • 駕駛艙的不成文規定 • 所有飛機降落前都說:快沒油了! • 緊急時不是說客套話的時候 • 從國籍了解行為差異 • 韓航的改變 • 結論 • 參考資料
起源 • 1978年,大韓航空(以下簡稱韓航)707班機誤闖蘇聯領空,遭蘇聯軍機擊落 • 1980年,韓航波音747撞上攔水壩並墜毀跑道上 • 1987年,韓航747班機在庫頁島附近被蘇聯攔截機擊落 • 1989年,韓航在利比亞的黎坡里機場因油料耗盡而墜毀 • 同年11月,韓航在首爾起飛後因引擎故障墜毀 • 1991年,飛機在未放下起落架的情況下以機腹著陸 • 1994年,韓航國內線班機降落時衝出跑道,撞上護牆爆炸 • 1997年8月5日,韓航801號班機撞上尼米茲山腰,228人罹難 • 1998年,韓航同一架747於2個月內降落於首爾及蔚山機場時皆衝出跑道
頻頻發生事故是意外? 大韓航空從西元1978年起至2000年,共有12架飛機失事,以美國航空為例,10年內平均每百萬次飛機失事率為0.27%,但在韓航卻高達4.79%,也因為飛行事故頻繁,使美國國防部列為黑名單;在深入分析後,會發現成敗源於國家的「文化包袱」。 大韓航空飛機
駕駛艙的不成文規定 • 在以前,大韓航空的飛行員大多是由退役空軍機師擔任,因此,軍隊內階級觀念制度也被帶到航空公司內。年輕的飛行員不能對資深的飛行員的決定提出任何異議,即使是犯錯也不可提出指正。1991年的機腹迫降事件便是由這一制度所引致。事後調查顯示,副機長曾拒絕切斷機艙內的警報器,然而機長卻強制命令他執行。 • 澳洲民用航空調查委員會主席米克托勒把這種等級制度描繪成「具有亞洲(基本上是韓國)特色的權威等級」,在飛機上,機長永遠是上帝,沒有任何人敢和他進行辯論。
緊急時不是說客套話的時候 • 語言學家費雪(Ute Fischer)和歐拉薩努(Judith Orasanu)假設一個情景: • 若你是副機長,你從天氣雷達發現前方40KM正下傾盆大雨,當時飛行速度為 821KM/HR ,你希望避開此區域,以免飛機受到暴風雨及亂流影響。 Q:你怎麼跟機長說? A:要說服機長改變方向,從最強硬到最委婉,至少有6種說法: 命令→盡義務→建議→詢問→優先選擇→暗示
從國籍了解行為差異 • 在六、七十年代,荷蘭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將IBM全球分公司做員工調查,了解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與人共事,及面對權威的態度,並發現各國的文化差異: • 1.員工比較注重個人還是群體的利益?: • 最注重個人主義的國家:美國 • 最注重群體利益的國家為瓜地馬拉 • 2.不確定性的規避:就是對於明確性的偏好程度,偏好程度越高,越會依賴規則和計畫,在任何情況下,都依照程序行事。
從國籍了解行為差異 • 3.權力差距指數: 指數低的國家,握有權力的人比較低調,幾乎不好意思展現權力,如哥倫比亞、韓國 • 雖然個人特質各有不同,有些傾向還是不免受到整個社群或文化的影響。
韓航的改變 • 1999年,大韓航空為了提升聲譽,請來美國航太學家進行改革, • 改革第一步:提升英文能力 • 因為韓航由退役軍官來駕駛,說的語言幾乎都是韓文,無法在別國與塔臺溝通,因此才會提升英文能力 • 改革第二步:消除機組人員間的距離 • 讓駕駛艙的人知道旁邊的隊友是自己生死與共的夥伴
結論 • 不是最聰明的人就可以成功,正確的決定或努力不懈,也不能保證成功。 • 要成功,除了必須有把握「機會」的智慧,還有善用特有的「文化」。 • 必要時,還得脫離部分的身分,擺脫傳統的束縛。 • 文化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導致面對事物的方式不同,成功早已決定在文化中!
參考資料 •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廖月娟翻譯,時報出版) •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9F%93%E8%88%AA%E7%A9%BA • http://www.reader.idv.tw/2009/07/outliers-story-of-success.html • http://mgpp543.blogspot.tw/2012/02/blog-post_14.html
End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