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第 六 章

第 六 章.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含义和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 (一)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boris-pe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六 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六 章

  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发展战略

  3.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含义和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分成两个 阶段理论 列宁-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 苏东领导人的划分: 斯大林:社会主义是短暂阶段, 向共产主义过渡 赫鲁晓夫:“共产主义建成论” 勃列日涅夫:“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社会主义起点论” 戈尔巴乔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论”

  6. 毛泽东两步走的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两步走的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过程 1、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第一次明确作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

  8. 2、1982年党的十二大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2、1982年党的十二大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9. 3、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阐明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并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阐明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并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0. 4、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4、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1. (三)国情是社会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基础 阶 级状 况 国 际环 境 历 史特 点 文 化教 育 人 口因 素 国 情 构成要素 政 治制 度 自 然资 源 经 济制 度 地 理状 况 民族构成及传统 生产力 发展水平

  12. 国情的突出特点 人 2008年2月祖国大陆13.280亿,香港 689万,澳门46万,台湾2300万。全国总人口达到13.5835亿。 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居世界110位;矿产资源居世界第53位。         科技文化不够发达 口 多 底 子 薄 生 产 力 水 平 低

  13. 近年GDP 增长状况(单位亿美元)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总量 RMB亿元 万亿$人均GDP 外汇储备 2000: 89404 1.0772 832 1656 2002: 104790 1.2670 930 2830 2006: 2.6847 2042 10663 2007: 3.0100 2280 15282 2008: 4.5102 2700 19000

  14. 2007年世界经济排名 • 名次--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面积----------- 人口----------人均GDP01----美国 139800 963.14万 30053 48280 • 02----日本 52900 37.78万 12733 41480 • 03----德国 32800 35.70万 8242 3971004----中国 30100 959.70万 131185 2280 • 05----英国 25700 24.48万 6027 42430 • 06----法国 25200 54.70万 6043 41200 • 07---意大利 20900 30.12万 5806 35980 • 08---西班牙 14100 50.48万 4028 30820 • 09---加拿大 13600 998.47万 3251 41470 • 10---俄罗斯 11400 1707.52万 14378 8030

  15. 11----韩国 9920 9.85万 4860 20240 • 12----巴西 9340 851.20万 18410 4930 • 13-- -印度 9280 328.76万 106507 830 • 14--- 墨西哥 8850 197.26万 10496 8140 • 15 ---荷兰 7560 4.15万 1632 45880 • 16---澳大利亚 7640 768.69万 1991 35900 • 17---比利时 4470 3.053万 1035 43010 • 18---瑞典 4470 45.00万 899 48950 • 19---瑞士 4310 4.129万 745 57040 • 20--中国台湾 39803 598万 2375 17520

  16.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9月28日发《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在被调查的117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连续第三年保持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领先地位,美国依然位居第二。中国排名第49位,领先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9月28日发《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在被调查的117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连续第三年保持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领先地位,美国依然位居第二。中国排名第49位,领先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 •   世界经济论坛根据100多种指标来衡量各经济体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协助商业界和决策 者优化政策、深化改革。这些指标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各项要素、为发展提供支持的公共机构质量以及技术完备性和创新水平等3个方面。 •   芬兰不但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表现出色,公共机构质量的评分也很高,此外,私营部门也展现出采纳新技术和扶植创新文化的趋势。 •   美国在技术上的整体先进性无人能比,创新文化也很强大,但它输在了宏观经济环境上。根据这份报告,美国最大的弱点就是宏观经济环境,它在这一项的排名仅为第47位,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美国宏观经济尤其是公共财政失衡的担忧。 •   排在第3至第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瑞典、丹麦、台湾、新加坡、冰岛、瑞士、挪威和 澳大利亚。报告说,北欧国家在 竞争力排行榜上的突出表现,挑战了高税率和大型社会保障网会削弱竞争力的传统观念,证明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妥善运用政府的收入,而不是税务负担本身。

  17. 国际现代化的标准: 人口城市化进程结束 非农化过程结束 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中坚 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建立完善的政治制衡体制 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环保生态平衡得以实现

  18. 2005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100%)

  19. 2005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100%)

  20. 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 •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或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     • 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21. 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标准 60以上贫困; 撒哈拉大沙漠60%。 50-59为温饱; 部分发展中国家; 40-49为小康, 部分发展中国家; 30-39相对富裕,东欧国家; 20-29富裕状态, 欧洲、日本、加拿大; 20以下极其富裕, 美国,达到16%;

  22. 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年份 城镇 农村 1978年 57.5 67.7 80年代初 59 62 90年代初 51 60 1995年 50以下 58.6 90年代末 44 50 2001年 37.9 47.8 2005年 36.7 45.5

  2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特征

  24. 2、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特征

  25.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第一,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历史阶段; 第二,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2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树立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8. 不 发 达 状 态 生 产 力 不发达:水平低、不平衡、 多层次; 不完善:所有制、分配制度。 不成熟:民主政治不成熟,法制不健全。 不成熟:封建思想、小生产习惯势力、资产阶级 思想存在。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2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2、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坚持社会主义,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4、坚持从初级阶段出发,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3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长期性 历史前提 国情基础 时代特点

  31. ▲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其次,就现实的国情来看,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最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初级阶段。

  32.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00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9年 56年 2050年左 右

  33.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5. 1、“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1、“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 2、“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据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3、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指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现代化,生产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4、生产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5、这一主要矛盾深刻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36. (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一,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 件能够得到维护和满足; 第二,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 保证; 第三,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和发展能力能 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地得 以提升。

  37.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解决 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览全 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的决定; 2、党的十二大以后不断强调“改革开放和四项 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3、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

  38.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9. 1、领导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对我国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概括,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1、领导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对我国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概括,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40.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中心任务

  41. 3、政治和物质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集中概括了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3、政治和物质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集中概括了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42. 4、根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完成现代化任务的立足之点。4、根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完成现代化任务的立足之点。

  43. 5、奋斗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包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 要求,是我们的宏伟目标。

  44. 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中心任务―经济建设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物质保证―坚持改革开放 根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

  45. ▲(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其相互关系▲(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其相互关系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46. 主 要 内 容 结 构 立国之本 立足点 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 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立足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现代化国家 奋斗目标

  47.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如果从建国起,用100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

  48. 为什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因为党的基本路线是科学的 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现代化战略 目标决定的 是我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宝贵结论 基本路线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9.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