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8

第 3 章 生物医学传感器基础

第 3 章 生物医学传感器基础. 常向荣 changxiangrong@163.com. 3. 2 生物电测量电极. 本节首先讨论电极在换能过程中的基本机理以及这些机理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然后研究电极阻抗特性和等效电路 , 最后介绍一些常用检测电极和剌激电极。. 电极在生物体内离子导电和金属的电子导电体系之间形成一个电化学界面,能实现离子流与电子流的互相转换,从而使生物体和测量仪器间构成了电流回路。. +. +. +. +. +. +. +. -. -. -. -. -. -. -. 生物电检测电极示意图. 电极. 机体外. 机体内.

book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3 章 生物医学传感器基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3章 生物医学传感器基础 常向荣 changxiangrong@163.com

  2. 3.2 生物电测量电极

  3. 本节首先讨论电极在换能过程中的基本机理以及这些机理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然后研究电极阻抗特性和等效电路,最后介绍一些常用检测电极和剌激电极。

  4. 电极在生物体内离子导电和金属的电子导电体系之间形成一个电化学界面,能实现离子流与电子流的互相转换,从而使生物体和测量仪器间构成了电流回路。电极在生物体内离子导电和金属的电子导电体系之间形成一个电化学界面,能实现离子流与电子流的互相转换,从而使生物体和测量仪器间构成了电流回路。 + + + + + + + - - - - - - - 生物电检测电极示意图 电极 机体外 机体内

  5. 要求掌握 • 电极的分类 • 双电层 • 电极电位(半电池电势) • 电极极化,极化电位 • 电极极化的影响 • 极化电极与非极化电极 • 位移电流与传导电流 • Ag/AgCl电极 • 微电极及其等效电路

  6. 生物电是生物体最基本生理现象,各种生物电位的测量都要用电极 • 给生物组织施加电剌激也要用电极 • 电极实际上是把生物体电化学活动而产生的离子电位转换成测量系统的电位 • 电极起换能器作用,是一种传感器。 • 电流在生物体内是靠离子传导的,在电极和导线中是靠电子传导的, • 在电极和溶液界面上则是将离子电流变成电子电流或将电子电流变成离子电流,从而使生物体和仪器体系构成了电流回路。

  7. 3.2.1 电极的基本概念 • 作用 • 把化学活动产生的离子电转换为电子测量系统的电位。 • 按照电极的工作性质可分为: • 检测电极 • 刺激电极 • 按照尺寸大小可分为: • 宏电极 • 微电极

  8. 检测电极是敏感元件,用来测定生物电位的。需用电极把这个部位的电位引导到电位测量仪器上进行测量,这种电极称为检测电极。 • 剌激电极是对生物体施加电流或电压所用的电极。剌激电极是个执行元件。

  9. 剌激电极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 ①研究可兴奋组织的传导和反应的规律; • ②向生物体内通入外加电流以便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目的; • ③控制或替代生物体某些功能,如临床用的除颤器和心脏起搏器的电极。 • 有时同一个电极兼有检测和剌激双重功能。心脏起搏器上的电极即属于此种电极。

  10. 根据电极的大小和工作时所处的位置可将电极分为宏电极和微电极。 • 宏电极: 是外形较大的电极。它主要用于测定生物体较大部位电位或向生物体较大部位施加电剌激。 • 微电极: 是一种尖端细小、机械性能好、能检测细胞电活动的电极。测量细胞内或外电位改变的微电极,其尖端直径约在0.05μm到10μm之间。

  11. 宏电极又分为体表电极和体内电极 • 体表电极置在生物体皮肤表面的电极。 • 体内电极是穿透皮肤的电极。 • 体内电极又分为皮下电极和植入电极。 是长期埋植于体内的电极,用以控制或替代生物体的某些功能。 为穿透皮肤与细胞外液接触的电极。它能形成良好的电极/电解质溶液接界。常用于肌电测量和外科手术患者心电监测。

  12. 植入电极: 是长期埋植于体内的电极,用以控制或替代生物体的某些功能。 • 植入电极需具备如下要求: • ①极化阻抗低,以减小剌激所需的能量; • ②对生物体无毒无害; • ③生物组织相容性好。

  13. 3.2.2 电极的极化现象和极化电位 • 1.电极的电化学电极电位 • 电极是经过一定处理的金属板或金属丝、金属网等。 • 用电极引导生物电信号时,与电极接触的是电解质溶液,如导电膏、人体汗液或组织液(针电极插入皮下时)。因而形成一个金属 - 电解质溶液界面。

  14. 锌电极放入含Zn2+的溶液中,锌电极中Zn2+进入溶液中,在金属上留下电子带负电,溶液带正电。锌电极放入含Zn2+的溶液中,锌电极中Zn2+进入溶液中,在金属上留下电子带负电,溶液带正电。 • 图 电极-溶液界面的平衡电位 进入水中的正离子和带负电的金属彼此吸引,使大多数离子分布在靠近金属片的液层中,形成的电场,阻碍Zn2+进一步迁移最终达到平衡。 此时金属与溶液之间形成电荷分布产生一定的电位差。

  15. 在两界面形成的电位分布是双电层分布。图所示为界面电极电位E的表示。 • 金属和含有该金属离子溶液所构成的体系称为电极 • 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界面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又称半电池电势

  16. 2 电极电位的确定 • 单个电极电位无法确定,国际上规定氢电极标准电位为零,电极电位相对于氢电极便可确定。 • 电极电位与温度,材料和反应物质的活度有关,可按Nernst方程计算。

  17. 电极电位E 式中:R- 气体常数,为8.314J/(mol·K); F- 法拉第常数,为96487库仑; T- 绝对温度; n- 金属离子价数; C- 金属离子的有效浓度(mol/L); K- 为一与金属特性有关的常数。 - 为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常温下该电极在单位浓度的电极电位。 当金属离子的有效浓度C=1 mol/L的特殊情况下, 电极电位为

  18. 是金属浸在含有该金属离子有效浓度为lmol/L的溶液中达到平衡时的电极电位,称为这种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表3.2 ) • 可看出 值远远大于所有生物电位信号的大小。 • 与金属以离子形态转入溶液的能力K以及温度T有关系。

  19. 表3.2 几种常用电极材料在25℃时半电池电位

  20. 3.电极的极化和极化电位 • 电极的极化是指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双电层界面在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电位从原有平衡电位变化为新电极电位,该极化电位与通过电流密度有关。 • 将有电流通过的电极电位与无电流的平衡电极电位的偏离现象称为极化现象。两个电位的偏差采用极化电压或超电压描述。

  21. 有电流流经一对电极时,电极出现极化现象并产生极化电压。 • 模拟电极与生物体之间的导电液体情况 • 以银电极板模拟电极, • 以NaCl溶液模拟生物体电解液, • 电池E模拟电剌激电源或检测系统输入级的偏置电压及漏泄电流, • 电阻R模拟检测系统输入阻抗。

  22. 极化现象实验图——模拟电极与生物体之间的导电液体情况极化现象实验图——模拟电极与生物体之间的导电液体情况 输入阻抗 检测电极或刺激电极 检测电极或刺激电极 电解液

  23. 开关K置1:平衡状态,两电极半电池电位相等,无电流通过电极 。 • 开关K置2:电源E接入,使左银极为阳极,而右为阴极。R上有电压降,说明电解池回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极。且电流随时间增加减小,要维持电流必须升高电压。 • 开关K置3:电源E脱开,电解池产生与外加电源E极性相反的电动势,既左正,右负。产生极化现象

  24. 解释 • 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溶液中NaCl浓度分布是各处均匀的。 • 电池E电压加到电极上,电极有电流通过,阴极(右)上发生电极反应为: • 由于产物不能扩散离开,阴极吸附氢气,成为氢电极,电极附近OH- 浓度增加。

  25. 在阳极(左)上发生电极反应为: • 产物不能扩散离开,致使阳极吸附氧气成为氧电极。电极附近H+浓度增加。

  26. 由于极化,氧电极的银电极(左)对外电路为正,由于极化,氧电极的银电极(左)对外电路为正, • 而为氢电极的银电极(右)对外电路为负, • 其极性恰与外接电池E相反。阻止进一步极化

  27. 电极极化对使用的影响 • 电刺激:是电流通过电极反应将电子转换成离子传送到生物体内,然后经过组织器官在另一电极界面,将离子转换成电子而进入电极。 • 电刺激目的是将电流通过电极送入生物组织器官。 • 电极极化会阻碍电流进入生物体组织器官。应尽量设法减小电极极化。

  28. 生物电位测定:是通过电极把待测部位的生物电位引到检测系统进行测定。 • 电极极化产生超电压使前级放大器的输入端产生生物电位失真,影响测量准确度。

  29. 3.2.3极化电极和非极化电极 • 极化电极:给电极施加电压或电流,在电极/电解溶液界面上无电荷通过,而有位移电流通过的电极,称为极化电极 • 惰性金属如 Ag,Pt、等难被氧化和分解,接近极化电极。 • 与电容器相似,极性与外加电压极性相反。

  30. 非极化电极:不需要能量使电流通过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的电极,称为非极化电极。 • 实际上完全不需要能量的电极是不存在的。 • 测量生理信号常用的Ag/AgC1电极接近非极化电极性能。

  31. 位移电流的概念 • 在电路理论中,回路中传导电流是连续的,即流入电流等于流出电流。 • 但回路中含电容器,电容的一个极板有传导电流流入但没有流出,另一个有传导电流流出但没有流入,对回路而言电流是不连续的。 • 解释这种现象可用麦克斯韦(Maxwell)提出的位移电流的概念。

  32. 对于电容器两极板间不导电的介质,虽然没有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传导电流,但却有一个变化的电场E对于电容器两极板间不导电的介质,虽然没有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传导电流,但却有一个变化的电场E • 电场中某一点位移电流密度等于该点电位移矢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也与电场对时间的变化率成比例。通过积分可以求出位移电流。

  33. 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共同组成全电流定律。 • 据全电流定律可知,含电容器的回路电流是连续的,电荷以传导电流流入极板,又以位移电流形式穿过极板间介质,在电路中全电流处处相等。

  34. 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共同点是都在空间产生磁场 • 二者根本区别是传导电流是电荷运动,通过电阻必将产生焦耳热。位移电流则是电场的变化,在空间和介质中不产生焦耳热。 • 极化电极界面通过的是位移电流。按照全电流定律电极电流是连续的。

  35. 2.Ag/AgCl电极-非极化电极 • 表面镀有氯化银的银板或银丝放在含Cl-离子溶液中所构成。电极的表面上存在下列平衡反应:

  36. 给电极加正电位时,反应向左方进行 • 放出电子与正电荷中和,使电极电位不变。 • 当给电极加负电位,反应向右方进行: • 消掉电子,使电极电位不变。

  37. Ag/AgC1电极在小电流时非常接近非极化电极 • 测定心电、脑电时流过电极电流非常小,Ag/AgCl电极很适用于作为检测电极测定心电和脑电。 • Ag/AgCl的电极反应是电解反应,与金属的极化不同。

  38. 3.制作Ag/AgCl电极的方法:电解法和烧结法 • 电解法装置 • 阳极为要镀AgC1层的银电极 • 阴极为供给镀银的银板 • 1.5V电池作为电源,串联电阻R用以限制峰值电流。 • 电流表观察电流,电流密度约5mA/cm2为宜。

  39. 烧结法制作 Ag/AgCl电极: • 将净化纯银丝放在模具内,再填满银和氯化银粉末混合物,加压,压成圆柱体,然后再在400℃温度下烘几个小时,制成圆柱体Ag/AgCl电极,不怕磨损,便于保存,成本低。

  40. Ag/AgCl电极称为可逆变电极 • Ag/AgCl电极作为阳极使用: • 氯离子与银结合成AgCl,使电极上AgCl层增厚。 • 电极作为阴极使用: • 氯离子从AgCl层中进人溶液,消耗了AgCl层,使其变薄。

  41. 使用Ag/AgCl电极应注意的问题 • 电极用铜线作引出线,不要使焊点与活组织(或电解质)接触。因为焊点极化电位是不稳定的。 • 为使Ag/AgCl电极良好工作,在电极和活组织间提供足够的氯离子。 • 工作电流小于10-9A为宜。 • 电极用作记录信号电极而不用作剌激电极。 • Ag/AgCl电极一般配以高输入阻抗放大器。

  42. 3.2.4.电极的电特性 • 电极的等效电路: • C为双电层电容,E为半电池电势。 R1为双电层的漏电电阻,R2为电解液电阻

  43. 电极的阻抗频率特性 • 高频时,1 /ωC 《R1 ,阻抗趋近于一个常数 R2。 • 低频时, 1 /ωC 》R1 ,阻抗值趋于恒定值 (R1 + R2)。 • 在两极限值之间,阻抗大致与频率平方成反比。

  44. AgCl镀层厚度对电极特性的影响 : • AgCl镀层较厚,频率特性变化小,趋近纯阻

  45. 3.2.5 几种常用电极 • (a)四肢用金属板式电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