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528 Views
青少年偏差行為. 資料來源 教育部校園安全維護 ( 反霸凌 ) 工作宣導 - 學生常見偏差行為類別及預防與處理作為 - 烏日國中宋淑娟 偏差行為的探討與糾正技巧 http://class.ncue.edu.tw/article6.shtml 。 談青少年的偏差行為 - 員 東國小張順美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 之 理論與實務經驗分享 -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程又強教授. 前言. 在個人生命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發生適應上的問題,但青少年階段更具其特殊性。在兒童進入青春期後,各式問題便逐漸浮現。
E N D
青少年偏差行為 資料來源 教育部校園安全維護(反霸凌)工作宣導-學生常見偏差行為類別及預防與處理作為-烏日國中宋淑娟 偏差行為的探討與糾正技巧http://class.ncue.edu.tw/article6.shtml。 談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員東國小張順美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之理論與實務經驗分享-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程又強教授
前言 • 在個人生命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發生適應上的問題,但青少年階段更具其特殊性。在兒童進入青春期後,各式問題便逐漸浮現。 •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本已擔負者生理、心理及社會生活適應的任務,一部份青少年還要承受特殊家庭、學校及同儕的影響,而發展出一些社會所不能認同或不能接受的偏差行為或適應失調行為。
偏差行為定義 • 偏差行為是指違反社會、家庭、學校中的法律、規範、或紀律的行為(楊國樞,67 )。 • 吳武典(1988)的定義,偏差行為乃顯著異於常態而妨礙個人正常生活適應的行為。 • 所謂「偏差行為」(deviance)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常因情境、時間、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意義。偏差行為一般指破壞規範或群體及社會所期望的行為。
偏差行為產生之原因 • 偏差行為可視為個人適應困難的症狀。 • 當個人遭遇困難,無法以自已的能力、經驗去克服,或無法改變自已的行為模式去因應環境的需求時,便可能訴諸病態的行為,以滿足需要或解除危機。
造成不良適應行為問題的原因可從五方面來看 (黃志良、張明仁、賴柏錚,2010): (一)個人因素 • 包括健康情況和疾病與否。 (二)氣質因素 • 有的人活動性強,適應性差、規律性低、堅持度高、注意力渙散,以致產生各種反社會的行為。
(三)環境的因素 • 出身於破碎家庭的學生、社區環境較差、同儕相處…等。 (四)機遇 • 這與「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有關。所謂關鍵人物與關鍵事件是一生中對自已影響重大的人或事。 (五)學習的因素 • 即由於「沒學到」或「學壞了」,這是純後天的因素。
偏差行為的類型 • 以輔導觀點分類大致上為 一、外向行為問題 通稱的違規範過行為或社會行為。包括:逃學、逃家、不合作、反抗、不守規律、濫發脾氣、說謊、偷竊、打架、傷害別人、搗亂、破壞行為、欺負弱小、粗語辱罵等。 二、內向行為問題 即情緒困擾問題或非社會行為。包括:畏縮、消極、不合群、不敢表示自己意見、過份依賴、做白日夢、焦慮反應、敵意情緒、自虐、自殺行為等。
三、學業適應問題 成績不如理想,而由非智力因素所造成,往往兼具有情緒上的因擾或行為上的問題。包括:考試作弊、不做功課、投機取巧、粗心大意、偷懶、偏愛某些功課而偏惡某些功課、學業成績不穩定、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等。 四、不良習癖 或謂之不良習慣,多與性格發展上的不健全有關。包括:口吃、偏食、吸煙、飲酒、吸食藥物(毒品)等。 五、心理疾病症候 其行為明顯的脫離現實,屬於嚴重的心理病態。包括兒童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或由過度焦慮引發而來,有明顯的身體不適症狀或強迫性行為。
偏差行為的基本輔導 • 在輔導過程中,除了共同因素與策略外,尤應注意適應個別差異。下列是輔導偏差行為最基本的幾種策略(任德寬,2010): 一、了解與接納 這是基本藥方,可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設身處地」地去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青少年的需要或問題,避免強迫式的推銷或武斷的批判。 二、回饋 適當溫和而具體的回饋,是一種尊重,基於人皆有求善求美的動機,青少年往往樂於自動改正。
三、澄清 有些青少年因觀念不清或觀念錯誤才犯錯,看到別人的筆就搶。我們輔導時,要用說理和澄清,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反問法。 四、增強 獎懲的原則應是多獎少懲,以獎為主,以罰為輔;要讓他了解為何得獎或受懲,而且要立即性;精神的和物質的交互並用;獎懲的種類和程度要與行為相稱。此外,還要重視個別差異。 五、示範 以身作則,使青少年心生模仿;表彰好人好事,使「見賢思齊」;鼓勵學生結交益友,乃至主動安排友伴;讓學生從觀察中來學習。
各種偏差行為輔導策略逃學逃家 1.逃學逃家行為的動機 • 情境缺乏安全感或成就感 • 推力大於吸引力 • 食髓知味(或不敢再上學) • 惡性循環 • 人際關係欠佳 • 錯誤學習 2.逃學逃家的輔導對策略 • 釐清行為動機。 • 從事「歸零」的動作(既往不究,接納但非贊成)。 • 避免予以體罰或標籤。 • 協助其建立正常人際關係。 • 增加「吸引力」、「情感增強物」。 • 長期輔導。
恐嚇勒索 1.恐嚇勒索行為的引發動機 • 滿足物質需要 • (沈迷於電玩賭博) • 集團行為責任分擔 • 食髓知味樂此不疲 • 人際關係欠佳 • 錯誤學習 • 暴力傾向 • 欠缺親情關愛 • 不知法律 • 低估後果嚴重性 • 轉移 • 報復 2.恐嚇勒索的輔導對策 • 改變認知: (1)協助學生易地而處,體會他人的感受。(2)協助學生看到事情的後果,如記過、退學、坐牢、無人敢接近他、被孤立、被報復;協助學生知道自己所為得不償失。 • 增進學生處理困境的能力。 • 明確的賞罰規則,並切實執行,使學生負起個人的責任,並能對受害者做補償。 • 建立正確獲取金錢之觀念。
暴力攻擊 1.暴力攻擊的可能引發動機 • 缺乏愛與歸屬感 • 精力過剩 • 錯誤學習 • 欲引人注意 • 反社會傾向 • 長期積壓的委曲一次爆發 • 由被害人轉為加害人 2.暴力攻擊行為的輔導原則 • 處理順序為先情緒再行為,先被害人再加害人,先降低損害再追究責任。 • 建立溫暖接納的氣氛,鼓勵其表達內心感覺。 • 消弱其攻擊行為之同時,應相對增強其非攻擊性行為。 • 平時應避免體罰,應容許將怒氣發洩於中性物件(如打沙袋、捏黏土、畫畫等)。 • 以小團體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研商自我控制之方法。
暴力攻擊 3.暴力攻擊行為的輔導方式 • 激發其「同理心」,多替被害人想。 • 教導個案學習適當的「危機處理模式」,增強其控制情緒能力。 • 採用行為改變技術,針對特殊適應行為,逐步改善,由外而內。 • 結合個案家屬,共同協助接納其並給予鼓勵增強。
說謊 • 1.說謊行為的可能引發動機 • 躲避處罰 • 逃避責任 • 保護他人 • 換取讚賞 • 保護隱私 • 避免傷害他人 • 同儕壓力 • 以謊圓謊 (已說謊自圓其說) • 2.說謊行為的輔導對策 • 鼓勵負責誠實的行為。 • 僅處罰說謊行為,對於誠實承認的錯誤行為免罰(但非贊成)。 • 運用同理心技巧使其瞭解「被欺騙」的氣憤心情。
看色情影片(書刊) 1.看色情影片(書刊)的動機 • 進入青春期後對異性之自然好奇心 • 友朋引誘 • 欠缺異性交往管道 • 人際交往技巧欠佳 2.看色情影片(書刊)的輔導對策 • 不擴大(或聲張)事件的嚴重性。 • 鼓勵其培養正當休閒娛樂。 • 妥善處理色情書刊等違禁品。
結語 • 常言青少年的偏差起源於家庭,惡化於學校,展現於社會。我們必須正視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幫他們順利的走過這場人生風暴期。 • 若青少年應培養良好的興趣,多方面的發展,擁有正當的休閒活動,例如戶外運動、打球、游泳、健行、爬山、聽音樂、閱讀、學音樂等,多參與社團活動。 • 另一方面,若能給予青少年必要的情緒教育,教導孩子們適當的處理及排遣自己的情緒,其功效遠勝於在後端的偏差行為的矯治及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