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表面组装涂敷工艺

表面组装涂敷工艺. 1. 焊膏的涂敷 2. 贴片胶的涂敷. 表面涂敷工艺介绍. 涂敷工艺就是施加焊膏(或贴片胶),工艺的目的是把适量的焊膏(或贴片胶)均匀地施加在 PCB 的焊盘上,以保证贴片元器件与 PCB 相对应的焊盘达到良好的电气连接。. 表面涂敷工艺介绍. 表面组装涂敷工艺按照涂敷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整体印刷涂敷、个别点涂敷、整体点涂敷。锡膏涂敷经常采用印刷技术,贴装胶涂敷通常采用滴涂技术。 Smt 印刷工艺是电子产品 smt 制造工艺之一,在整个制造工艺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刷涂敷工艺所造成的缺陷占整个工艺流程造成缺陷的 60-70% 。.

blake
Download Presentation

表面组装涂敷工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表面组装涂敷工艺 1.焊膏的涂敷 2.贴片胶的涂敷

  2. 表面涂敷工艺介绍 • 涂敷工艺就是施加焊膏(或贴片胶),工艺的目的是把适量的焊膏(或贴片胶)均匀地施加在PCB的焊盘上,以保证贴片元器件与PCB相对应的焊盘达到良好的电气连接。

  3. 表面涂敷工艺介绍 • 表面组装涂敷工艺按照涂敷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整体印刷涂敷、个别点涂敷、整体点涂敷。锡膏涂敷经常采用印刷技术,贴装胶涂敷通常采用滴涂技术。 • Smt印刷工艺是电子产品smt制造工艺之一,在整个制造工艺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刷涂敷工艺所造成的缺陷占整个工艺流程造成缺陷的60-70%。

  4. 焊锡膏印刷与焊锡膏印刷机

  5. 焊膏涂敷方法与原理 • 焊膏涂敷方法 • 焊膏直接形成焊点,其涂敷工艺技术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表面组装组件的性能和可靠性。为此,与粘接剂的涂敷工艺技术相比,对焊膏涂敷工艺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 将焊膏涂敷到PCB焊盘图形上的方法,主要有注射滴涂和印刷涂敷二类,广泛采用的是印刷涂敷技术。使用注射式装置施加焊膏的工艺过程称为注射滴涂(亦称点膏或液料分配),该方法可采用人工手动滴涂,也可采用机器自动滴涂。主要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或新产品的研制,以及生产中补修或更换元器该方法速度慢、精度低,但灵活性好。

  6. 常用的印刷涂敷方式有非接触印刷和直接印刷两种类型。非接触印刷即丝网印刷,直接接触印刷即模板漏印(亦称漏板印刷),目前多采用直接接触印刷技术。这两种印刷技术可以采用同样的印刷设备,即丝网印刷机。常用的印刷涂敷方式有非接触印刷和直接印刷两种类型。非接触印刷即丝网印刷,直接接触印刷即模板漏印(亦称漏板印刷),目前多采用直接接触印刷技术。这两种印刷技术可以采用同样的印刷设备,即丝网印刷机。

  7. 漏 印 模 板 • 模板(stencils),又称为漏板、钢板,它是焊锡膏印刷的关键工 具之一,用来定量分配焊锡膏。由于焊锡膏的印刷来源于丝网印刷技术,因此早期的焊锡膏印刷多采用丝网印刷,丝网材料有尼龙丝、真丝、聚酯丝和不锈钢丝等,可用于SMT焊锡膏印刷的是聚酯丝和不锈钢丝。用乳剂涂敷到丝网上,只留出印刷图形的开口网目,就制成了非接触式印刷涂敷法所用的丝网。但由于丝网制作的漏板窗口开口面积始终被丝本身占用一部分,即开口率达不到100%,不适合于焊锡膏印刷工艺,故很快被镂空的金属板所取代。

  8. 金属模板的结构 金属模板的结构如图所示,常见模板的外框是铸铝框架(或铝方管焊接而成),中心是金属模板,框架与模板之间依靠张紧的丝网相连接,呈“钢一柔一钢”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确保金属模板既平整又有弹性,使用时能紧贴PCB表面。铸铝框架上备有安装孔供印刷机上装夹之用,通常钢板上的图形离钢板的外边约50mm,以供印刷机刮刀头运行所需要的空间,周边丝网的宽度约30~40mm。 模板的结构 a)结构示意图 b)实物照片1 c) 实物照片2

  9. 焊锡膏印刷机 • 焊锡膏印刷机的种类 • 当前,用于印刷焊锡膏的印刷机品种繁多,若以自动化程度来分类,可以分为:手工印刷机、半自动印刷机、全自动印刷机。PCB放进和取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整个刮刀机连同模板抬起,将PCB放进和取出,PCB定位精度取决于转动轴的精度,一般不太高,多见于手动印刷机与半自动印刷机;另一种是刮刀机构与模板不动,PCB平进与平出,模板与PCB垂直分离,故定位精度高,多见于全自动印刷机。

  10. (1) 手动印刷机。手动印刷机的各种参数与动作均需人工调节与控制,通常仅被小批量生产或难度不高的产品使用。图示是手动焊锡膏印刷机的照片。

  11. (2) 半自动印刷机。半自动印刷除了PCB装夹过程是人工放置以外,其余动作机器可连续完成,但第一块PCB与模板的窗口位置是通过人工来对中的。通常PCB通过印刷机台面下的定位销来实现定位对中,因此PCB板面上应设有高精度的工艺孔,以供装夹用。图示是半自动焊锡膏印刷机的照片。

  12. (3) 全自动印刷机。全自动印刷机通常装有光学对中 • 系统,通过对PCB和模板上对中标志(Mark/FIDUCIAL) • 的识别,可以自动实现模板窗口与PCB焊盘的自动对中,印刷机重复精度达±0.01mm(6a)。在配有PCB自动装载系统后,能实现全自动运行。但印刷机的多种工艺参数,如刮刀速度、刮刀压力、漏板与PCB之间的间隙仍需人工设定。图4-6是两种不同型号自动焊锡膏印刷机的照片。

  13. 锡膏印刷的整体过程分析 • 焊膏运行过程概括起来分为五个步骤: • 1)定位 • 2)填充 • 3)挂平 • 4)释放:将印好的焊膏由钢网口中转移到印制电路板焊盘上的过程,良好的释放可以保证得到良好的焊膏外形。 • 5)擦网:印刷中用来在线擦洗钢网底部的装置。

  14. 漏印模板印刷法的基本原理 • 漏印模板印刷法的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 • 将PCB板放在工作支架上,由真空泵或机械方式固定,将已加工有印刷图形的漏印模板在金属框架上绷紧,模板与PCB表面接触,镂空图形网孔与PCB上的焊盘对准,把焊锡膏放在漏印模板上,刮刀(亦称刮板)从模板的一端向另一端推进,同时压刮锡膏通过模板上的镂空图形网孔印刷(沉淀)到PCB的焊盘上。假如刮刀单向刮焊锡膏,沉积在焊盘上的焊锡膏可能会不够饱满;而刮刀双向刮焊锡膏,焊锡膏图形就比较饱满。高档的SMT印刷机一般有A、B两个刮刀:当刮刀从右向左移动时,刮刀A上升,刮刀B下降,B压刮焊锡膏;当刮刀从左向右移动时,刮刀B上升,刮刀A下降,A压刮焊锡膏,如图4-7a所示。两次刮焊锡膏后,PCB与模板脱离(PCB下降或模板上升),如图4-7b所示,完成焊锡膏印刷过程。下图描述了简易SMT印刷机的操作过程。

  15. 漏印模板印刷法的基本原理

  16. 印刷机的工艺参数 • 焊锡膏是触变流体,具有黏性。当刮刀以一定速度和角度向前移动时,对焊锡膏产生一定的压力,推动焊锡膏在刮板前滚动,产生将焊锡膏注入网孔或漏孔所需的压力。焊锡膏的黏性摩擦力使焊锡膏在刮板与网板交接处产生切变,切变力使焊锡膏的黏性下降,有利于焊锡膏顺利地注入网孔或漏孔。刮刀速度、刮刀压力、刮刀与网板的角度以及焊锡膏的黏度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因此,只有正确地控制这些参数,才能保证焊锡膏的印刷质量。

  17. 工艺参数的调节 • 1.刮刀的夹角 • 刮刀的夹角影响到刮刀对焊锡膏垂直方向力的大小,夹角越小,其垂直方向的分力Fy越大,通过改变刮刀角度可以改变所产生的压力。刮刀角度如果大于800,则焊锡膏只能保持原状前进而不滚动,此时垂直方向的分力Fy几乎没有,焊锡膏便不会压入印刷模板窗开口。刮刀角度的最佳设定应在45~600范围内进行,此时焊锡膏有良好的滚动性。

  18. 2.刮刀的速度 • 刮刀速度快,焊锡膏所受的力也大。但提高刮刀速度,焊锡膏压入的时间将变短,如果刮刀速度过快,焊锡膏不能滚动而仅在印刷模板上滑动。考虑到焊锡膏压入窗口的实际情况,最大的印刷速度应保证FQFP焊盘焊锡膏印刷纵横方向均匀、饱满,通常当刮刀速度控制在20~40mm/s时,印刷效果较好。因为锡膏流进窗口需要时间,这一点在印刷细间距QFP图形时尤为明显,当刮刀沿QFP焊盘一侧运行时,垂直于刮刀的焊盘上焊锡膏图形比另一侧要饱满,故有的印刷机具有刮刀旋转450的功能,以保证细间距QFP印刷时四面焊锡膏量均匀。

  19. 3.刮刀的压力 • 刮刀的压力即通常所说的印刷压力,印刷压力的改变对印制质量影响重大。印刷压力不足会引起焊锡膏刮不干净且导致PCB上锡膏量不足,如果印刷压力过大又会导致模板背后的渗漏,故一般把刮刀的压力设定在5~12N/25mm左右。理想的刮刀速度与压力应该以正好把焊锡膏从钢板表面刮干净为准。 • 4.刮刀宽度 • 如果刮刀相对于PCB过宽,那么就需要更大的压力、更多的焊锡膏参与其工作,因而会造成焊锡膏的浪费。一般刮刀的宽度为PCB长度(印刷方向)加上50mm左右为最佳,并要保证刮刀头落在金属模板上。

  20. 5.印刷间隙 • 通常保持PCB与模板零距离(早期也要求控制在0~0.5mm,但有FQFP时应为零距离),部分印刷机器还要求PCB平面稍高于模板的平面,调节后模板的金属模板微微被向上撑起,但此撑起的高度不应过大,否则会引起模板损坏,从刮刀运行动作上看,刮刀在模板上运行自如,既要求刮刀所到之处焊锡膏全部刮走,不留多余的焊锡膏,同时刮刀不应在模板上留下划痕。 • 6.分离速度 • 焊锡膏印刷后,钢板离开PCB的瞬时速度是关系到印刷质量的 • 参数,其调节能力也是体现印刷机质量好坏的参数,在精密印刷中尤 • 其重要。早期印刷机采用恒速分离,先进的印刷机其钢板离开焊锡膏 • 图形时有一个微小的停留过程,以保证获取最佳的印刷图形。

  21. 7.刮刀形状与制作材料 • 刮刀头的制作材料、形状一直是印刷焊锡膏中的热门话题。刮刀 • 形状与制作材料有很多,刮刀按制作形状可分为菱形和拖尾刮刀两种;从制作材料上可分为聚胺酯橡胶和金属刮刀两类。 • (1)菱形刮刀。它是由一块方形聚胺酯材料(10mm×10mm)及 • 支架组成,方形聚胺酯夹在支架中间,前后成450角。这类刮刀可双 • 向刮印焊锡膏,在每个行程末端刮刀可跳过锡膏边缘,所以只需一把刮刀就可以完成双向刮印,典型设备有MPM公司生产的SP-200型印刷机。但是这种结构的刮刀头焊锡膏量难以控制,并易弄脏刮刀头,给清洗增加工作量。此外,采用菱形刮刀印刷时,应将PCB边缘垫平整,防止刮刀将模板边缘压坏。

  22. (2)拖尾刮刀。这种类型的刮刀最为常用,它由矩形聚胺酯与固(2)拖尾刮刀。这种类型的刮刀最为常用,它由矩形聚胺酯与固 • 定支架组成,聚胺酯固定在支架上,每个行程方向各需一把刮刀,整 • 个工作需要两把刮刀。刮刀由微型汽缸控制上下,这样不需要跳过焊 • 锡膏就可以先后推动焊锡膏运行,因此刮刀接触焊锡膏部位相对较 • 少。 • 采用聚胺酯制作刮刀时,有不同硬度可供选择。丝网印刷模板一 • 般选用硬度为75邵氏(shore),金属模板应选用硬度为85邵氏。

  23. (3)金属刮刀。用聚胺酯制作的刮刀,当刮刀头压力太大或锡膏(3)金属刮刀。用聚胺酯制作的刮刀,当刮刀头压力太大或锡膏 • 材料较软时易嵌入金属模板的孔中(特别是大窗口孔),将孔中的焊锡膏挤出,造成印刷图形凹陷,印刷效果不良。即使采用高硬度橡胶刮刀,虽改善了切割性,但填充锡膏的效果仍较差。为此人们采用将金属片嵌在橡胶刮刀的前沿、金属片在支架上凸出40mm左右的刮刀,称为金属刮刀,并用来代替橡胶刮刀。它是由高硬度合金制造,非常耐疲劳、耐磨、耐弯折,并在刀刃涂覆上TEFLON润滑膜,当刃口在模板上运行时,焊锡膏能被轻松地推进窗口中,消除了焊料凹陷和高低起伏现象。 • 采用金属刮刀具有下列优点:从较大、较深的窗口到超细间距的窗口印刷均具有优异的一致性;刮刀寿命长,无须修正,模板不易损坏;印刷时没有焊料的凹陷和高低起伏现象,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了焊料的桥接和渗漏。

  24. 各种不同形式的刮刀

  25. 粘接剂涂敷方法 • 粘接剂作用:在混合组装中把表面组装元器件暂时固定在PCB的焊盘图形上,以便随后的波峰焊接等工艺操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双面表面组装情况下,辅助固定SMIC,以防翻板和工艺操作中出现振动时导致SMIC掉落。因此,在贴装表面组装元器件前,就要在PCB上设定焊盘位置涂敷粘接剂。

  26. 粘接剂的涂敷可采用分配器点涂(亦称注射器点涂)技术、针式转印技术和丝网印刷技术。这里主要介绍前二种技术。粘接剂的涂敷可采用分配器点涂(亦称注射器点涂)技术、针式转印技术和丝网印刷技术。这里主要介绍前二种技术。 • 分配器点涂:将粘接剂一滴一滴地点涂在PCB贴装SMD的部位上; • 针式转印技术:一般是同时成组地将粘接剂转印到PCB贴装SMD的所有部位上。 • 丝网印刷技术:与焊膏印刷技术类似。

  27. 丝网印刷技术 • 用丝网印刷技术将锡膏涂敷在PCB上的印刷工艺流程是: • 用一定的方法使锡膏在丝网与PCB直接接触的网板上均匀流动并按照掩膜图形注入网孔,当丝网脱开PCB时,锡膏以掩膜图形的形状从网孔脱落到PCB的相应焊盘图形上。

  28. 涂敷粘接剂采用的方法不同时,对粘接剂的性能要求也不同。适合于分配器点涂的粘接剂不一定适合于针式转印技术涂敷,反之亦然。在许多情况下影响粘接剂涂敷质量的是粘接剂的触变性,所以在应用粘接剂时要进行性能测试,以便正确选择工艺参数。涂敷粘接剂采用的方法不同时,对粘接剂的性能要求也不同。适合于分配器点涂的粘接剂不一定适合于针式转印技术涂敷,反之亦然。在许多情况下影响粘接剂涂敷质量的是粘接剂的触变性,所以在应用粘接剂时要进行性能测试,以便正确选择工艺参数。

  29. 粘接剂涂敷的工艺要求 • 除了SMT对粘结剂的一般工艺要求,在不同的涂敷工艺中对粘接剂还有一些具体要求。例如,当采用分配器点涂和针式转印技术涂敷粘接剂时,都要求粘接剂能顺利地离开针头或针端,而不会形成“成串”的、不精确的或随机的涂敷现象,为此要求: • (1)粘接剂对PCB表面有一定的润湿力,能润湿PCB表面; • (2)粘接剂对PCB表面的润湿力(表面张力)必须大于针管和针头的润湿力(表面张力)、大于它本身的内聚力; • (3)粘接剂的润湿力等性能稳定,适应范围宽,其性能不受被粘接PCB材料变化影响等。

  30. 这是因为采用分配器点涂和针式转印工艺时,如果粘接剂对PCB表面的润湿力小,涂敷就困难;如果它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它就会形成“成串”的涂敷现象;如果没有稳定的性能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其涂敷工艺性将会很差。这是因为采用分配器点涂和针式转印工艺时,如果粘接剂对PCB表面的润湿力小,涂敷就困难;如果它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它就会形成“成串”的涂敷现象;如果没有稳定的性能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其涂敷工艺性将会很差。 不管采用什么涂敷工艺,粘接剂涂敷时还应避免粘接剂内和PCB及SMC/SMD上有污染物;粘接剂不能干扰良好焊点,即不能污染焊盘和元器件端子;涂敷不良的粘接剂能及时从PCB上清除干净;选择的包装形式应与涂敷设备和储存条件兼容等。 另外,影响粘接剂涂敷质量的主要参数有粘接剂的触变性等,所以在应用粘接剂时要根据涂敷方法和粘接要求进行性能测试,以便正确选择工艺参数。

  31. 粘接剂分配器点涂技术 • 分配器点涂技术基本原理 • 粘接剂涂敷工艺中采用的最普遍的是分配器点涂技术。分配器点涂是预先将粘接剂灌入分配器中,点涂时,从分配器上容腔口施加压缩空气或用旋转机械泵加压,迫使粘接剂从分配器下方空心针头中排出并脱离针头,滴到PCB要求的位置上,从而实现粘接剂的涂敷。其基本原理如图4-1所示。由于分配器点涂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气压注射,为此,该方法也称为注射式点胶或加压注射点胶法。

  32. 采用分配器点涂技术进行粘接剂点涂时,气压、针头内径、温度和时间是其重要工艺参数,这些参数控制着粘接剂量的多少、胶点的尺寸大小以及胶点的状态。为了精确调整粘接剂量和点涂位置的精度,专业点胶设备一般均采用微机控制,按程序自动进行粘接剂点涂操作。这种设备称为自动点胶机。采用分配器点涂技术进行粘接剂点涂时,气压、针头内径、温度和时间是其重要工艺参数,这些参数控制着粘接剂量的多少、胶点的尺寸大小以及胶点的状态。为了精确调整粘接剂量和点涂位置的精度,专业点胶设备一般均采用微机控制,按程序自动进行粘接剂点涂操作。这种设备称为自动点胶机。

  33. 另外,粘接剂的流变特性与温度有关,所以点涂时需使粘接剂处于恒温状态。另外,粘接剂的流变特性与温度有关,所以点涂时需使粘接剂处于恒温状态。 • 分配器点涂技术的特点是适应性强,特别适合多品种产品场合的粘接剂涂敷;易于控制,可方便地改变粘接剂量以适应大小不同元器件的要求;而且由于贴装胶处于密封状态,其粘接性能和涂敷工艺都比较稳定。

  34. 分配器点涂技术的几种方法 • 根据施压方式不同,常用分配器点涂技术有三种方法 • (1)时间压力法。这种方法最早用于SMT,它是通过控制时间和气压来获得预定的胶量和胶点直径,通常涂敷量随压力及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因有可使用一次性针筒且不需清洗的特点而获得广泛使用,其设备投资也相对较少。不足之处在于涂敷速度较低,对0805/0603等微型元件的小胶量涂敷一致性差,甚至难以实现。

  35. (2)阿基米德螺栓法。 • 这种方法使用旋转泵技术进行涂敷,可重复精度高,可用于包含涂敷性能最恶劣的粘接剂的涂敷。它比时间压力法需要更多的清洗,设备投资较大。 • (3)活塞正置换泵法。 • 这种方法采用一闭环点胶机,依靠匹配的活塞及汽缸进行工作,由汽缸的体积决定涂胶量,可获得一致的胶量和形状,通常情况下速度快于前二种方法。但它的清洗时间多于时间压力法,设备投资也较大。

  36. 点胶工艺参数 • 在点胶过程中贴片胶和贴片机可改变的主要工艺参数如表4-2所示

  37. (1)贴片胶的流变性。 贴片胶的流变性(触变性)是指在高剪切速率下粘度很快降低,当剪切作用停止粘度能迅速上升。好的流变性可以保证贴片胶顺利从针头流出,并在PCB上形成合格的胶点。 (2)贴片胶的湿强度。 贴片胶的湿强度就是固化前贴片胶所具有的强度,它应足以抵抗被粘接元器件的移位强度,可按下列关系测算。 元器件移位强度=元器件质量×加速力 抗移位强度=贴片胶的湿强度×接触面积

  38. 3)胶点轮廓。正确的胶点轮廓主要有尖峰型(亦称三角型)和圆头型二种(如图4-2示意)。尖峰型由屈服值较高的粘接剂形成,圆头型则由屈服值较低的粘接剂形成。与尖峰型相比,在高速点胶工艺中形成圆头型胶点有更为理想的粘接特性。3)胶点轮廓。正确的胶点轮廓主要有尖峰型(亦称三角型)和圆头型二种(如图4-2示意)。尖峰型由屈服值较高的粘接剂形成,圆头型则由屈服值较低的粘接剂形成。与尖峰型相比,在高速点胶工艺中形成圆头型胶点有更为理想的粘接特性。

  39. 引起胶粘剂产生流变的最小剪切力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值,在无剪切力时,胶粘剂则保持原貌。屈服点通过流变学测量获得,屈服值不仅影响贴片胶的流变性能,也决定着它的湿强度。引起胶粘剂产生流变的最小剪切力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值,在无剪切力时,胶粘剂则保持原貌。屈服点通过流变学测量获得,屈服值不仅影响贴片胶的流变性能,也决定着它的湿强度。

  40. 图4-3 胶点直径 (4)胶点直径。胶点直径GD由针头内经NID和针头与PCB的距离ND决定(如图4-3示意)。由于贴片胶与PCB之间的表面张力必须大于贴片胶与针头之间的表面张力,而决定这一张力的是胶点直径GD和针头内经NID,为此一般要求二者有下列关系:GD>2×NID 其具体数值可参考表4-3中所列参数选择。

  41. (5)胶点高度。胶点高度R至少应大于焊盘高度A和SMC/SMD端子金属化层高度B(如图4-4示意)。胶点高度直接影响粘接强度,理想的粘接一般要求经贴装挤压后的胶点至少能粘着或触及被粘接SMC/SMD接合区表面的80%以上,为此一般取:R>2×A+B。(5)胶点高度。胶点高度R至少应大于焊盘高度A和SMC/SMD端子金属化层高度B(如图4-4示意)。胶点高度直接影响粘接强度,理想的粘接一般要求经贴装挤压后的胶点至少能粘着或触及被粘接SMC/SMD接合区表面的80%以上,为此一般取:R>2×A+B。

  42. (6)等待/延滞时间。从点胶系统发出点胶信号到贴片胶从针头流出的等待/延滞时间,因粘接剂的种类、注射针筒和针头的结构形式及其结构参数不同而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一般在几十到几百毫秒之间。表4-3中列出了部分SMC/SMD的点胶等待/延滞时间参考值。(6)等待/延滞时间。从点胶系统发出点胶信号到贴片胶从针头流出的等待/延滞时间,因粘接剂的种类、注射针筒和针头的结构形式及其结构参数不同而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一般在几十到几百毫秒之间。表4-3中列出了部分SMC/SMD的点胶等待/延滞时间参考值。 (7)Z轴回复高度。合理的Z轴回复高度应确保点胶后点胶头有正确的脱离胶点的“弹脱”效果,同时又不应过高,以免由于“空行程”浪费时间而降低点胶工作频率。若Z轴回复高度不够,则针头移动时会拖动胶点而造成拉丝现象,如图4-5示意。

  43. (b)高度太低 图形不完整 (a)高度太高 产生拖尾 图4-5(b) 点涂高度不合适产生的缺陷

  44. 8)时间/压力。点胶的时间/压力值根椐点胶设备、粘接剂和粘接对象的实际情况设置和调整(参见表4-3)。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点胶系统和相同的粘接对象,当点胶注射筒中的粘接剂储存量不同时,相同的时间/压力参数会产生不同的点胶效果。8)时间/压力。点胶的时间/压力值根椐点胶设备、粘接剂和粘接对象的实际情况设置和调整(参见表4-3)。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点胶系统和相同的粘接对象,当点胶注射筒中的粘接剂储存量不同时,相同的时间/压力参数会产生不同的点胶效果。

  45. 粘接剂针式转印技术 • 针式转印技术原理 • 针式转印技术是在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中可采用的粘接剂涂敷技术,一般采用粘接剂自动针式机进行,实际中应用的不多。针式转印技术的原理如图4-8所示(见下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