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 likes | 1.11k Views
第二章 民间歌曲. 第一节 概述. 一、民间歌曲的界定. 1 、定义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2 、民间歌曲与专业创作歌曲的不同. 1) 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发口头创作,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在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上更集中表现出一个民族或地区人民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2) 由于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不使用乐谱将其版本固定,因此在演唱中,民歌的歌词和曲调往往会产生多种变化。
E N D
第二章 民间歌曲
第一节 概述
一、民间歌曲的界定 • 1、定义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2、民间歌曲与专业创作歌曲的不同 • 1)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发口头创作,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在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上更集中表现出一个民族或地区人民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 2)由于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不使用乐谱将其版本固定,因此在演唱中,民歌的歌词和曲调往往会产生多种变化。 • 3)民间歌曲集中了不同时代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趣。
二、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 • 春秋时期《诗经》 • 汉代“相和歌”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吴歌、西曲 • 唐代“曲子” • 宋代“词牌” • 明清俗曲
三、民歌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 1、教育与传承功用 • 2、人生礼仪功用 • 3、祭祀与驱邪功用 • 4、交际功用
四、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 民歌是民间音乐的基础 • 1、民歌对民间歌舞的影响 • 2、民歌对说唱音乐的影响 • 3、民歌对民间器乐的影响 • 4、民歌对戏曲音乐的影响
五、民歌的特点 • 1、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手法简明、洗练,结构短小,善于运用经济的材料创造出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 • 2、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丰富性。
六、汉族民间歌曲的体裁分类和风格区划分 • 1、劳动号子 • 2、山歌 • 3、小调
七、风格区域划分 • 方言区:汉语有北方、吴、闽、粤、赣、湘、客家等七个方言,其中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 色彩区:即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和江淮色彩区。
思考题 • 1、民间歌曲的定义 • 2、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 3、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 • 4、学唱《小河淌水》、《小白菜》
一 、概述 • 1、定义 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唱号子,在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则称“喊号子”、“打号子”、“叫号子”、“吼号子”。
2、歌唱方式 • 最常见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此外也有一些是齐唱的、独唱的。 • 领唱与和腔的配合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半句中间和腔 (2)在下句的最后一字前和腔 (3)唱完一句后的和腔 (4)唱完一段后的和腔 (5)领唱与和腔交错叠置的 (6)联句式的和腔
3、功用 • (1)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 • (2)它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 这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劳动强度越大,对号子的音乐表现限制越大;劳动强度越小,号子的演唱者就可以有较大的余力去表现音乐。
二、号子的种类 • 1、 搬运号子 • 搬运号子唱用于人力直接负担中午的运输劳动过程中,例如装卸、打抬、挑担、推车等。 • 欣赏《走绛州》
2、工程号子 工程号子是在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 欣赏 湖南民歌 《打硪歌》 3、农事号子 农事号子在一般农业劳动中歌唱,例如打麦、车水等。相对来说农事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不太大,节奏不那么紧张。因此,农事号子往往又叫优美的旋律和相对舒展的节奏,歌词内容也丰富多样。 欣赏 湖北民歌《催咚催》
4、船渔号子 船渔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包括水运、打渔、船务等。由于船务劳动内容多样,江上、海上的水路和气候情况多变,为配合这些复杂情况而歌唱的号子,就成为劳动号子中最丰富的一类。 欣赏 《黄河船夫号子》 《黄河船夫曲》 《川江船夫号子》
五、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 • 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 音乐性格。 • 2、节奏的律动性:长律、平律、短律 • 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 4、领、和相结合的歌唱方式:交替呼应式、重叠式、综合式 • 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简单、乐段独立性不强是号子曲式结构特点。
四、劳动号子音乐结构的三种类型 • 1、形式比较短小,在劳动中反复歌唱。起伏不大,节奏规整有力,音域较窄,上下四五度进行较多。夯歌、硪歌、装卸号子多属于这一类。 • 2、曲调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稍自由;每段后的和腔比较长。如苏州青浦田歌、浙江嘉善田歌等, • 3、曲调起伏很大,常带有复调因素,民切配合劳动的每一个过程,节奏多变。如东北的《森林号子》、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胶东《渔民号子》等。
思考题 • 1、劳动号子的定义 • 2、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及领唱与和腔的配合的形式 • 3、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 • 4、劳动号子音乐结构的类型 • 5、学唱《走绛州》、《催咚催》
第三 节 山歌
一、概述 • 1、定义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山野歌曲,它是汉族农民们上山砍柴、行脚运货、野外放牧、农田耕作、采茶割草等劳作或休息时,为抒发心声、消除疲劳及传递情意时所唱的歌。 • 2、歌曲内容 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歌词多为即兴创作。
二、山歌的种类 • 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1、一般山歌 • 一般山歌多流行在山区、高原,平原地区较少。在汉族地区,一般山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西南、湘鄂、闽粤赣等地山区。
(1)信天游 •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及内蒙古西南地区。 • 词多即兴编唱,内容以反映爱情和劳动生活为主,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上句多用比兴烘托出下句歌词的内容。 • 曲调多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上句常分为两个乐节,下句则一气呵成。 • 多为徵调式和商调式,以徵、宫、商为骨干音,并用羽加以装饰。 • 旋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辽润,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跌宕,音域宽广;第二种为平腔山歌,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曲调平稳,刻画感情较为细腻。 • 欣赏:陕北民歌《脚夫调》、《我的哥哥当红军》, • 陕西民歌 《兰花花》
(2)山曲 • 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宁武一带,以及陕西北部的府谷和神木。 • 山曲的乐段也是有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山曲的唱词一般为七字句,节拍以二拍为主,也有3/4或3/8拍的。常使用五声或六声徵调式和商调式。歌唱时真假声相结合。 • 山曲又被当地人称作“酸曲儿”,因为它主要唱爱情内容。 • 欣赏 山西民歌《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
(3)花儿 • 花儿又叫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藏族等也十分流行。 • 花儿唱词的结构特点: • 其一,头尾齐式,有四句唱词即两对上下句构 成。 • 其二,唱词形式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作“两担水”、“折断腰”。
花儿以“令”相称,每一个令是一种曲调,总共有上百种。花儿以“令”相称,每一个令是一种曲调,总共有上百种。 • 花儿的音域宽,旋律起伏大,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曲折而多层次。它的节奏宽广、自由,大多使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 • 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4)江浙山歌 • 江浙山歌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山歌统称。 • 江浙山歌没有集中的歌种,基本曲调的数量也比北方山歌少,常见的有徵调式、羽调式、商调式几种,最常见的是徵调式山歌。 • 江浙山歌音乐形式自由,即兴性强,唱词变化多,句式结构变化幅度较大,已基本曲调的多种变化形态来适应不同的情绪和唱词。 • 其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较窄,音乐委婉秀丽。 • 欣赏 浙江乐清山歌《对鸟》
(5)四川山歌 • 四川山歌的曲调挺拔、坚韧,象那里的山光水色,也象当地人们的性格。 • 欣赏 四川宜宾山歌《槐花几时开》。
(6)云南山歌 • 云南少数民族约占省人口的1/3,因此云南汉族山歌比四川、贵州山歌更丰富多彩,其曲调有的非常开朗、热情、旋律的起伏往往较大,起伏过程往往较急促;有的有非常细腻,充满装饰性。 • 欣赏:云南山歌《赶马调》、 《弥渡山歌》
(7)湖南山歌 • 这里山歌流布广泛,当地人把它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三种。 • —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啊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有假声歌唱。 • —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 • —低腔山歌优美、柔和,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 欣赏 《郎在外间打山歌》 《板栗开花一条线》
(8)客家山歌 • 客家人是历代从黄河流域南迁的汉族居民的后裔,客家方言、客家民歌和客家音乐等是在一千余年由北而南的迁屣生活中逐渐积累创造的文化艺术明珠。 • 客家人喜爱山歌,有唱歌、赛歌的传统。客家人虽然居住较为分散,由于语言比较统一,各地客家山歌的曲调风格比较一致,多为羽调式或商调式歌词多为七言四句体。但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赣、粤、闽客家的民歌又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传统。 • 欣赏 江西兴国客家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
2、田秧山歌 • 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被称作“田秧歌”,有的地方又叫“田歌”、“秧歌”、“秧号子”等。田秧山歌主要唱用于插秧、耘秧、车水等劳动中。
(1)田秧山歌与劳动号子的区别 田秧山歌虽然与劳动号子一样唱用于劳动场合,并同样具有驱除疲劳、鼓舞精神的实际作用,但它基本上不受劳动强度、速度、和节奏的限制,也不需要靠歌声来统一劳动者的动作,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 (2)安徽巢湖秧歌 它又叫“秧号子”、“栽秧号子”,一般由妇女领唱,边劳动边唱,没有专门的歌师和歌班。 • (3)江浙山歌 也叫“邀卖山歌”、“大山歌”等,多在秧田劳动时唱。歌唱时音色响亮尖锐,多为男子用假声唱。在高音区的自由延长音上常使用以真假声或以口型开闭所造成的不同音色的频繁交替,具有相当的技巧。
3、放牧山歌 •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主要为农村的少年儿童所唱。常有吆喝性的衬词。
三、山歌的艺术特征 •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 2、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 • 3、高亢的曲调 • 4、曲式结构:
(1)乐段结构 • 在山歌中,最常见的是二句体(北方)和四句体(南方)结构。 • 另外还有“五句子”山歌,仍以上下句为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反复,中间一句可能是第一句的变尾,或是一、二句的总和,也可能是引进新材料。无论哪种,第三句多已调式主音结音。 • “联八句”陕西、四川流行,它是在两个关系为反复的上下句之间,插入一个四句结构数板性质的乐段。全曲一共八句,形成了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2)乐句变化形式 • 山歌的乐句结构常出现句幅比例和节奏安排的不对称现象,是山歌的音乐显得自由奔放: • 有以下手法: • ——自由延长音,由于音乐抒咏而引起的乐句结构变化。 • ——夹垛,由于唱词陈述而引起的乐句结构变化。垛句多为密集型节奏,常一字一音,旋律性不强,节奏上处理得整齐一致,类似于朗诵式的数板。垛句所强调的不是旋律的动听,而是节奏上的动感。 • ——前后加腔,乐段结构之外的扩展。
思考题: • 1、山歌的定义 • 2、山歌的种类 • 3、山歌的艺术特征 • 4、山歌曲式结构特点
第四 节 小调
一、概述 • 1、定义 • 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俗曲等。与号子和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调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
2、小调与号子的区别 • 小调不受劳动的限制,加上有艺术修养的职业艺人的加工和传唱,是其音乐更加细致曲折,表现手法比山歌号子更多样,曲调更优美,是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形式;由于传唱面复杂,内容和形式也比号子、山歌具有复杂性;小调结构规整、旋律性强易于流传,因此流传范围比号子山歌广泛。
3、小调的歌唱形式 • 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几种,其中以独唱形式最常见。歌唱时常有乐器伴奏。
二、小调的种类 • 1、吟唱曲 • 2、谣曲 • 3、时调
1、吟唱曲 • 吟唱调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实用性较强的小调,包括儿歌、摇儿歌、叫卖调、风俗仪式中的吟唱曲。 • 其音乐特点: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以朗诵性为主,拖腔、衬腔少,结构比较简单,完整性、独立性较差。
(1)儿歌 儿歌是儿童在生活和游戏时所唱的民间小调,内容主要是有关儿童的游戏、逗趣和成长过程的收获、体会。儿歌的音域窄、乐汇变化不多、结构也不太严谨。欣赏:山东成武儿歌《花蛤蟆》 北京儿歌《水牛儿》 • (2)摇儿歌 摇儿歌是大人哄孩子入睡时所唱的小调。它的唱词内容简单、结构较松散,形式自由,常用拖腔,曲调显得宁静而和缓。欣赏:辽宁新金《摇篮曲》
2、谣曲 • 谣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唱的小调,分布很广,数量也很多。它的传唱者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文化程度不高,也不一定有比较广泛的阅历。这类去调流传的区域不广,因此音乐的地方特色较浓。 • 谣曲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在内容上,谣曲又可以分为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嬉游歌等。
(1)诉苦歌 • 陕北民歌《揽工调》、 • 河北民歌《小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