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效 果 今天第一天上课,感觉很好 -- 在北大上课 20 多年 , 还没用过这么可心的教室:)

效 果 今天第一天上课,感觉很好 -- 在北大上课 20 多年 , 还没用过这么可心的教室:) 教室在文史楼一楼,有化北 120 的大约三分之二大, 20 多人围着三张拼在一起的桌子坐成比沙龙讨论还略小一点的圈子。没有讲台,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放投影,放映设备是一靠边角的 “ 小茶几 ” ,一点也不影响讨论。惟一的缺陷是缺少一个插销版,接头离圆桌稍远了一点。

binah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效 果 今天第一天上课,感觉很好 -- 在北大上课 20 多年 , 还没用过这么可心的教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效 果 今天第一天上课,感觉很好-- 在北大上课20多年,还没用过这么可心的教室:) 教室在文史楼一楼,有化北120的大约三分之二大,20多人围着三张拼在一起的桌子坐成比沙龙讨论还略小一点的圈子。没有讲台,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放投影,放映设备是一靠边角的“小茶几”,一点也不影响讨论。惟一的缺陷是缺少一个插销版,接头离圆桌稍远了一点。 虽然是第一天上课,学生是来自英语系三个不同的年级和其他一些院系的本科生,但气氛比较活跃,有不少学生主动问问题,有好几个是打断了讲课问的,学生之间也有积极的交头接耳。 为了能跟后圈的学生交流我还是站着讲了课,但比排排坐带讲台的阶梯教室要舒服多了,轻松而直接的目光交流,横向和纵向空间距离缩短了很多。上课前的焦虑烟消云散:) 这样的圆桌seminar教室期盼了很多年了! ——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高一虹

  2. 其他效果的记载 初期 班级对这种毫无组织的教育方式没有做好准备,他们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在他们处于困难和挫折时,他们要求教师按照惯常和传统担任并扮演他们的角色,要求教师以权威性的语言指出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on Becoming a Person》,Tenenbaum

  3. 其他效果的记载 中期 学生开始明白。几乎没有教师强加的观点,他们能够学习他们喜欢的内容,他们能在班级里真实地表达他们的感受,能在班级里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上陈述的课题。一旦认识到这些特点,学生们生机勃勃和给人巨大鼓舞的能力就爆发出来了。 ——《on Becoming a Person》,Rogers

  4. 其他效果的记载 学生最后的感觉 对我来说,你采用的方法是意想不到的,在你的班级里我受到尊重,是在成长,并能够自己独立工作。我总想自己独立思考,这种需要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实现,而仅仅通过教科书和讲课是不能实现的。我认为你把我看成是具有真情实感和需要的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立性的个体。我讲的和做的,都如实表现了我的内心活动,你也认识到这些。你并不按照计划,可我是在学习。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似乎感觉到自己更有生气,更加实在。 ——《on Becoming a Person》,Tenenbaum

  5. 其他效果的记载 教师的感觉 说我完全被发生的事情淹没了,这种说法只轻微地反映了我的感情。我执教已经多年,但我从未见到过这样完整的人(whole person )在课堂中涌现出来。他们是这样地专心致志,是这样熙熙攘攘。我只能说我感到高兴,同时我也因缺乏经验而觉得自己还不够。 ——《on Becoming a Person》,Rogers

  6. (台大)本校為配合通識及共同課程大班教學、小班輔導之授課需求,提升本校教學品質,自95 年起即規劃將地理系舊館拆除改建為地上5 層地下1 層之博雅教學館,以增加120 人以上及20 人左右之大、小型教室,該館於98 年3月23 日開工,至本年2 月1 日取得使用執照,並於100 年2 月21 日上午舉行落成啟用典理。

  7. 1、在观念上和制度上,是否应当确立研讨课教学在中国大学制度中的存在?1、在观念上和制度上,是否应当确立研讨课教学在中国大学制度中的存在? 2、将大学的教室类型正式确定为两种——讲授课教室和研讨课教室。是否意味着,大学缺乏研讨课教室无疑是教室配置中的缺陷?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情况,重大,西南财经 3、“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制度的关键在哪里?

  8. 3、研讨课的历史与知识论背景 “研究课在中国的一些大学虽然开设有年,却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即使在北大,也没有专门供研究课使用的教室。多年来,我和同事们的研究课都是自己想办法去找地方,从办公室到会议室,费尽心机。学校的教室都是讲台式的,它表明体制之中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在这种方式之下,教学的内容就被理解为传授知识。这种课程有一个认识论上的基本假设:一种基本、完备而正确的理论或知识是可以通过讲授而传达给学生的,学生所需的劳动就是简单地接受、听讲与记笔记,不要说质疑,甚至连提问都是不必的。” ——200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水法

  9. 谁来保证既有知识的可靠性? 谁能够将一种假定可靠的知识不走样地传递给学生,就像将一个杯子递给另一个人那样? 在人类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有多长的有效期? 知识如果会陈旧,学习的意义何在? 创造性的能力如何习来? ——200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水法

  10. 历 史 洪堡改革柏林大学期间,课程开始分为讲授课和研讨课两种。 讲授课(Vorlesung):教授向学生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讨课:教师的角色是研究课题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就这个课题从事阅读、搜集材料、调查、实验、撰写报告和发表报告等工作。

  11.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进行充分的讨论,包括质疑、问难、分析和批判。在这样的课程里,教师的学术活动与教学直接结合在一起,而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习、分析和批判了既有知识和观点,了解如何发现问题,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明白新的知识应当如何获得,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或者直接就创造出新的知识。 ——200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水法

  12. 导师制是研讨课的极致状态。 李政道、束星北和费米。

  13. 结 论 ? 1、研讨课中的知识,教师必须认识到是不确定的知识,即使知识是基础的。 2、教师应当参与科学研究,更加面向不确定的前沿知识。 3、使学生面对真正的问题。 4、“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而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唯一可以作为教育目标的依据,就是变化本身。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Rogers

  14. 美国部分大学班级规模数据(2010年)

  15. 插曲1——教育质量数据 本科生课程班级规模百分比:以一学年(如果高校举办暑期学校,则应当包含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和暑期三个学期)为统计时间段,2010年度统计时间为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1日。对一学年期间全部课程按实际选课人数进行班级规模统计,并折算为一学分的基本学分单位。统计人数标准分别按<20人,20-39人,40-49人,50-99人,≧100人进行统计,最后分别除以全部课程的基本学分单位总数以获得百分比。

  16. (1)基本学分单位。教授开设一门6学分课程和一门2学分课程,在统计教授开课时如果仅仅简单统计为开设课程2门,则忽略了不同课程的学分权重。考虑不同课程的学分数不同,因而课程班级规模统计均以一学分课程为“基本学分单位”。由于不同高校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不同,以下以15学时=1学分的高校作简单说明。(1)基本学分单位。教授开设一门6学分课程和一门2学分课程,在统计教授开课时如果仅仅简单统计为开设课程2门,则忽略了不同课程的学分权重。考虑不同课程的学分数不同,因而课程班级规模统计均以一学分课程为“基本学分单位”。由于不同高校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不同,以下以15学时=1学分的高校作简单说明。 例如,某高校在一个学年仅仅开设以下三门课程: “高等数学”课程4学分,一学期,班级规模为200人,该课程折算为≧100人的基本学分单位4个。 “高等数学”“习题课”不计学分,40人为1个班共5个班,每学期上课15学时。由于15学时相当于1学分,因而该习题课折算为200÷40=5个基本学分单位。 “科学原理”课程2学分共30学时,一学期,班级规模为80人。其中教授讲课时间为15学时,另外15学时由4名助教领导分为4个小班进行讨论,每班20人。则该课程分别折算为: 80人课程15学时 1个基本学分单位。 20人课程15学时4个班共4个基本学分单位。 该高校在一个学年基本学分单位总数为:4+5+1+4=14 其中:<20人 0÷14=0% 20-39人 4÷14=28.6% 40-49人 5÷14=35.7% 50-99人 1÷14=7.1% ≧100人 4÷14=28.6%

  17. (2)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可分为实习课程和实验课程,该类课程按总的选课学生数并考虑辅导教师人数进行分班统计,并折算基本学分单位。(2)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可分为实习课程和实验课程,该类课程按总的选课学生数并考虑辅导教师人数进行分班统计,并折算基本学分单位。 例如,“有机化学实验”班级注册学生总数为120人,学分数为6,其中安排4名研究生助教进行实验辅导。该实验课程的班级规模折算为为120÷4=30人,共4个班。该课程共折算为4×6=24个基本学分 (3)本科生科研课程:本科生研究课程包含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科研等课程。由于这类课程与课堂教学课程基本不同,均为教师指导少量学生参与研究,在统计班级规模时可以更充分地反映课堂教学中班级规模的准确状况。

  18. 4、Rogers关于教和学的思考 ——研讨课的心理学视角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1969年发表《学习的自由》阐述其教育观。以下来自1952年短文:”我对教和学的思考”。

  19. a、我的经验是,我不能教另外一个人怎样去教。我认为,企图这样做归根结底是无益的。a、我的经验是,我不能教另外一个人怎样去教。我认为,企图这样做归根结底是无益的。 b、教给他人的任何东西,在我看来相对地是无意义的,对行为只产生些微或根本不产生有效的影响。 c、我日益认识到,我仅仅是对引人注目地影响着行为的知识产生兴趣。

  20. d、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影响的学习,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d、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影响的学习,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 e、这种化为个人所有并同化到个人经验中的自我发现的知识,不能直接传予他人。 i、因此,我认识到,我只是对作为一个学习者产生兴趣。更确切地说,是对学习那些重要的、并对我的行为产生有效影响的学习事件感兴趣。

  21. k、我发现,就我而言,学习的最好但又最困难的方法是(至少暂时如此),去除我自己的戒备,并且试图去理解另外的一个人,好像是感觉到了他的经验的那种方式。k、我发现,就我而言,学习的最好但又最困难的方法是(至少暂时如此),去除我自己的戒备,并且试图去理解另外的一个人,好像是感觉到了他的经验的那种方式。 l、我发现,对我来说,学习的另外一种方法是陈述我自己的不确定性,试图讲清楚我的困惑,这样,便接近于了从自己经验看起来确实具有的含义。 (研讨课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真正的问题,去除戒备,陈述困惑)

  22. 复旦大学日前公布《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报告》,其中透露复旦正在筹建本科生院,同时推进小班化、研讨型教学。将来,教学班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会占到复旦大学全年开课总量的50%以上。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需要我们从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的讲授、批判式的讨论和非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打造一个精英教育的高校,需要“小班”的课堂。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23. 二、大学考试制度的深入探讨 “考分歌” 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西南农学院一学生(1949-53年间)

  24. 袁隆平大学一年级的成绩   西南大学退休女教师陈德玖也是袁隆平同班同学,昨日她也向记者谈起袁隆平当时的成绩:“那时,隆平像个大孩子一样,很喜欢打球游泳,但成绩不是很好。隆平很聪明!” ,袁隆平当时农学课程成绩并不很突出,反而英文成绩特别好, 英文:93分;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分;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农场实习67分。 这是袁隆平1950年大一下期期末考试成绩,专业成绩在班上仅相当于中等。

  25. 苏联:无性杂交和环境影响理论,李森科“从量变到质变”,米丘林学派苏联:无性杂交和环境影响理论,李森科“从量变到质变”,米丘林学派 西方:摩尔根学说,沃森和克里克1962年DNA双螺旋模型 “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 ; “幸亏我猛醒得早,没拴死在一棵树上”, ——袁隆平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是正确的吗?

  26. “毛主席语录” “历来的状元就少有真正好学问的,唐朝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杜牧是进士出身,但只能算是第二等。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都不是进士。曹雪芹、蒲松龄都是拔贡。” ——1964年2月13日

  27. 1、简单的目标——促进深入学习与交流 Noel Entwistle : 浅式学习:学习者的目的只是再现部分学习内容,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以机械记忆; 深式学习:学习者的目的是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他们会批判性地阅读所学材料,把所学到的思想观点与自己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结合,融会贯通;他们能够把论据和结论联系起来,思考论证的逻辑性 。

  28. 浅层批判 1、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份所占比重较大。掌握专业科目的知识以及其他核心科目的一般知识是大学生继续学习以及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目的。考试中记忆性成份所占比重较大,善于记忆和努力记忆的人获得好的分数,使得考试本身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 想象力 知识的膨胀——有限知识的意义 网络——知识的新渠道

  29. 浅层批判 2、考试方式较为单一。大学中可用的考试方式有多种,按考试形式可分为口试、笔试和操作考试;按考试答卷的要求可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对学生平时课程学习的考查形式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小论文、小测验、评价讨论发言以及实验实习报告等,不同的课程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或综合应用几种不同的方式。

  30. 浅层批判 胡适曾在北大历史系四年级开设课程“传记文学习作”,此课程本身可能不宜采用闭卷考试(邓广铭先生曾选此课,其作业《陈龙川传》后出版)。 闭卷考试一般客观题较多。客观题就有标准答案,这使得课程教学成为趋同性教学,即希望学生的认识都统一到这一标准之下。这对一些课程是合适的,如英语语法、高等数学;对另一些课程就不合适,如本学期林毅夫先生开设的“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经济中心)。越前沿的领域、越复杂的问题越没有标准答案,所以高年级课程、前沿性课程不都适宜闭卷考试。

  31. 浅层批判 3、任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情况,确定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含期中考试)在学期总成绩中的百分比。目前,总的情况是考试成绩中平时成绩比重偏低。期末考试时间,教室、图书馆爆满,学生们似乎在投入超过平时10倍的努力学习。 北京大学历史系牛大勇教授在其“哈佛大学历史教学情况述评”一文中指出,哈佛大学“考核评分的办法,是根据到课率、2-4次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几方面的情况而定,不会只凭期末一纸考卷定优劣。如核心课程中国史的总成绩评估中,讨论参与率占20%,两篇小论文各占15%,期中考试占15%,期末考试占35%。这种评分方法,使学生平时的课业压力较大,但考试的压力较小,作弊的动力也小”。

  32. 改 革 1、鼓励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学校规定,除本科主干基础课采取闭卷笔试外,其他课程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由各主讲教师确定。 2、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规定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含期中考试、课堂讨论、小测验、作业、论文、出勤等)和期末考试综合确定。其中,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40%-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60%。任课教师应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及考试方式。

  33. 改 革 3、采用平均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考试成绩计算采用百分制,学生成绩排队当时也采用百分制积点计算。百分制有其合理性,但以其为标准对学生的总体学习进行评价时,则存在过分细化的倾向。与国际接轨,必须采取4分制,实行以4分制为基础的绩点(GPA,General Average Point)排序。。 4、规定优秀率及不及格率。由于教师出题时难易程度不易把握,理科系较严,文科系略松。 大学课程的成绩应是相对成绩,是同时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比较,不是这一人群与上一年级、或别的班的学生成绩的比较。

  34. 几个考试示例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全校通选课“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体制和案例:对自然、社会与文化的观察和研究” 考试方式:无期末考试,课堂笔记合作整理(50%),课堂测验或自选作业(30%),研究竞赛(20%),三项加总记分。课堂讨论优秀者可额外加分。 (课堂笔记合作整理又称为“共笔”,学生合作整理笔记会有效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会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35. (2)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代物理化学”、“诺贝尔奖与创造发明”(本科任选课)(2)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代物理化学”、“诺贝尔奖与创造发明”(本科任选课) 考试方式:以撰写论文加面试质疑的方法代替一次考试定成绩的传统笔试方式,论文包括三类:综述、书评和研究性论文。论文初评后,再根据学生平时作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课堂表现等综合因素对成绩进行浮动。对不及格和优秀论文,进行面试质疑

  36. 3、几个相关问题的讨论 (1)是绝对的考试还是相对的考试? 大学中的考试不可能准确测量出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掌握程度,严格说能够完全测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掌握程度的理想考试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 课程最后成绩应当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分布。当样本量很大时,应当遵从正态分布;样本量小时,应当有一个简化而合理的分布? TOEFL、GRE等比较成熟的考试,最后都在全球范围进行数据调整;即便我国的高考,由于各省录取线不同,实际也是省内考试的相对成绩?

  37. (2)考试是否会影响学生的选课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2)考试是否会影响学生的选课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学生选课往往倾向于选容易的、给分高的课程?这一点是否会导致对选课制本身的怀疑? 教师给分过高,是否可能使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变质。大学教授高深学问,考试题一般由任课教师出。说教师教学质量低,教师会说,我的课学生都考90分以上,为什么说我教的不好?给分高,选课学生多,教师会说,我的课选课学生暴满,为什么说我教的不好? 考试是否可能使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评价不准确,甚至错误?学生选了一门难的课,教师要求非常高,得分低;一名学生选了容易的课,教师要求松,得分高,对学生的评价就会与实际相反。 考试容易是否会降低了学生的压力,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38. (3)与学籍管理相关的制度问题 补考与重修 重新学习的学费 学位授予标准的变迁 TA制度的必要性 通过的课程是否是硬通货(美元)?学分与成绩如何转换?

  39. (4)试卷保存与试卷返还制度 中国: 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北京大学保存5年 美国: 耶鲁大学的做法 Our faculty members return all final papers directly to students in part because they recognize the pedagogical value of having students review their work once it has been commented upon and graded. Moreover ,it is not our policy for instructors to keep copies of returned papers and examinations. Such copies are unnecessary because we do not change grades once they are submitted(Unless there is clerical error).

  40. 2、深入的目标——创造性的养成 • 猜想1:趋同性思维的考试题目会促使学生陷入范式陷阱,而发散性思维的考试题目会促使学生“怀疑”态度的养成和想象力的培养。 • 人的思维模式大体而言有两个方向,一种是趋同性思维,即把所有人的思维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另外一种是与想象力相连的发散性思维,即寻求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探求同一问题新的答案。

  41. 趋同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更加重要 比如,我们喜欢美丽但不同的衣服,同样美丽但相同的衣服在同一场合出现被称为“撞衫”,服装设计师必须不断设计出一件件不同以往的新作品,这被称为代表时尚的“时装”。 比如,我们喜欢样式不同、功能各异的手机,具有崭新功能和美感(美感是一个多么发散的概念!)的手机才能博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造成如iphone一般全球的热情和苹果公司日进斗金。 比如,我们喜欢不同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喜欢不同的歌曲和交响乐,喜欢不同的戏曲、话剧和电影,创作者和表演者为此持续努力,我们称他们为诗人、作家、作曲家、导演和各类明星。 在科学研究领域同样如此,第一才被尊崇,所谓第一就是寻求与以往认识的不同并成功的第一人,按照已有的模式和技术方案第二次完成被称为重复,基本没有新的认识价值……

  42. 考试:趋同性思维为主,特别是高考 • 某大学“社会学方法”课程的试题。 • 第一部分为名词解释,包含五个名词,成绩占比20%,为趋同性思维试题。 • 第二部分为简答题,包含三个小问题,成绩占比24%,题目为“简述典型调查的优缺点”、“为什么要区分调查量表和测验量表”、“简述影响调查样本代表性的主要因素”,三个题目均为趋同性试题。 • 第三部分为判断题,共四道小题,要求学生对一个判断做出对错的选择判断,占比20%,同样为趋同性题目。 • 第五部分为一道统计计算与分析题目,占比20%,也为趋同性试题。 • 只有一道大题具有空间非常有限的发散性,占比16%,题目是“试论述详析模式的方法和主要作用”。

  43. 趋向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比如北京大学一道自主招生试题要求学生对对联,上联是“博雅塔前人博雅”,而下联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比如北京大学要求曲解两个成语,答案所要求的就是典型的发散性思维。 还有法国高考中这样的论述题,“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其标准答案一定不存在,发散性思维是这类考题内在的方向。

  44. 发散思维考试题: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导论”课程期末试题 (朱天飚) 第一组 1、比较英国体系自由主义和嵌入性自由主义实践 2、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传统理论分析国际投资的不同 第二组 1、为什么一战前的英国和二战后的美国都面临着发展国内经济和维持国际金融体系的矛 盾 2、什么政治经济环境造成了长期债务危机和短期金融动荡 第三组 1、为什么说全球化并非不可逆转 2、为什么拉美区域化不如西欧稳定 第四组 1、从非商品化和非阶层化两个角度分析三种福利国家体制 2、资本主义多样性既有自由市场国家、发展型国家、社会市场国家的讨论,也有自由市 场式、协作市场式之分,这些划分各自基于什么视点 第五组 1、分析后发展国家面临的国际因素 2、为什么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战略 第六组 民主化对转型国家建设正、负方面的影响 从利益组合和历史传承两个方面分析转型多样性

  45. 与趋同性思维紧密相连的考试制度包括教育部正在推行的所谓研究生一级学科统考,目前统考的学科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和计算机科学。与趋同性思维紧密相连的考试制度包括教育部正在推行的所谓研究生一级学科统考,目前统考的学科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和计算机科学。 当各高校自行出题时,题目保持了相当的多样性,离范式陷阱远一些;而教育部统一出题时,全国的学科教育便开始构架一个深深的范式陷阱。这一政策与部分高校为提高考研率对学科考试的反复训练联系在一起,显然不是在培养什么创造性人才,而是在培养一些短期得意的范式陷入者。

  46. 国内的一些大学和教育主管部门,却正在向相反的方向来调整大学的教学和学习。它们将大学课程改革理解为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甚至统一的讲授方式。这种调整不仅指向本科生教学,而且正在向研究生教学蔓延。由于中国大学的制度性缺陷,这种趋势一旦得到某种权威的认可,那么其与所谓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形成南其辕而北其辙的局面,则是必然无疑的。 ——韩水法

  47. 与趋同性思维紧密相连的考试制度还包括“考教分离”制度和“试题库”制度。所谓考教分离“就是把课程考试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剥离出来,相对独立地进行”。为方便非任课教师判卷,考教分离的试题出题者往往要给出标准答案,这无疑就使得考试成为对趋同性思维的导引。编制封闭僵化知识的“试题库”,实质就是在编制代表封闭僵化知识的范式陷阱与趋同性思维紧密相连的考试制度还包括“考教分离”制度和“试题库”制度。所谓考教分离“就是把课程考试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剥离出来,相对独立地进行”。为方便非任课教师判卷,考教分离的试题出题者往往要给出标准答案,这无疑就使得考试成为对趋同性思维的导引。编制封闭僵化知识的“试题库”,实质就是在编制代表封闭僵化知识的范式陷阱

  48. 考题公布制度更加先进 教师更要不断创新。教师所出的考试题目,必须与以往所有的考试题不同。与试题库制度的内在逻辑不同,考题公布制度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防止范式陷阱的形成。 英国高等教育的秘密之一。英国的大学一般把每一次的考题都装订成册,放在图书馆供师生参考,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也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出题,注重创新,不能与以前的题目重复。互联网公布。

  49. 猜想2:百分制的给分方式趋向于使学生追求更加精确的知识,学生对既有知识和范式过度精确的追求容易陷入范式陷阱。猜想2:百分制的给分方式趋向于使学生追求更加精确的知识,学生对既有知识和范式过度精确的追求容易陷入范式陷阱。 百分制(numerical grading system 0-100):以其为标准对学生的总体学习进行评价时,则存在过分细化的倾向。

  50. 美国:1886年,经过10年的反思,哈佛引入字母等级的平分方式,使用宽泛的“等级”取代精确的总分作为排名的依据。10个等第,进而以4分制为基础进行绩点排序。 采用百分制转化4分制,可以淡化学生对过分细化成绩的追求,如学生不会为追求99和91分之间的细微差别而过分努力,因为这两个成绩的绩点相同。在对学生学习情况作综合评价时,采用平均学分绩点可能会粗化对学生的评价,从而使这一评价合理化。 教师直接转换为A、B、C制打分可以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