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11 Views
高一化学期末复习.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 物质能量与反应能量的关系. 当 > 时,放出 能 量 当 < 时,吸收 能 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 低. 物质越 稳定 ,所具有的能量越. A. 下列各图中,表示是吸收能量反应的图是 ( ) . 已知: ①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②白磷转化为红磷是放热的。 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白磷转化为红磷是物理变化 B .在相同条件下红磷比白磷稳定 C .相同条件下红磷所具有的总能量比白磷的高
E N D
高一化学期末复习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物质能量与反应能量的关系 当>时,放出能量 当<时,吸收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 低 • 物质越稳定,所具有的能量越 A 下列各图中,表示是吸收能量反应的图是( )
已知: ①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②白磷转化为红磷是放热的。 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磷转化为红磷是物理变化 B.在相同条件下红磷比白磷稳定 C.相同条件下红磷所具有的总能量比白磷的高 D.相同质量的红磷和白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 B
H H H H ·· ·· ②化学键与反应能量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实质: 旧键断裂、新键形成 吸收 能量 放出 能量 + → H · · H 吸收能量 + H · · H → 放出能量
已知反应A2+B2===2AB,破坏1 mol A2中 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 B2中 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 AB中 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则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D A.若A2和B2的总能量之和大于生成的AB的 总能量,则反应放出能量 B.若A2和B2的总能量之和小于生成的AB的 总能量,则反应放出能量 C.若该反应放出能量,则Q1+Q2>2Q3 D.若该反应吸收能量,则Q1+Q2>2Q3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①燃烧反应 ②中和反应 ③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④大部分化合反应(生石灰和水) ⑤物质的缓慢氧化 ⑥放热过程:浓硫酸稀释、固体NaOH溶于水 注意:有些放热反应开始时需要加热启动, 但不需持续加热。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 ①大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3高温分解) ②少数晶体的反应 Ba(OH)2·8H2O+NH4Cl ③以C、CO、H2作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C+CO2、H2+CuO、C+H2O ④弱电解质的电离 ⑤吸热过程:铵盐溶于水、金属原子失去电子
AB 1、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 A、生石灰 B、固体NaOH C、无水乙醇 D、固体NH4NO3 2、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H2的反应 B.硫的燃烧 C.水的分解反应 D.石灰石分解的反应 E.碳与水蒸气的反应 F.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G.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ABG CDEF
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 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 例题:1.00molH2SO4与2.00mol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热量。试计算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解: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2mol 114.6KJ 1mol Q ∴Q = 114.6KJ/2 = 57.3KJ
中和热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用隔热装置,尽量减少热量散失; (2)酸碱的量要准确 (3)温度计水银球置于反应物中, 读数要准确 (4)操作迅速,减少热量损失 (5)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Q=cm(t2-t1)
正误判断。若误,请更正或说明理由。 × 1、因化学反应均伴随着能量变化,则凡有能量变化的物质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2、在一个确定了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 3、需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 4、放热反应在常温下都很容易发生。 × 5、若2H2(g)+O2(g)=2H2O(g)反应放热为Q,则2H2O(l) = 2H2(g)+ O2(g)必吸热为Q。 6、物质在断键、弱电解质电离时均要吸热。 × 7、中和热就是酸碱中和反应时所释放的热。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1)电极: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导体), 其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正极一般不参与电极反应,只起导电作用)。 (2)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3)两极相连且与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电路。 前提:必须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简单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电极 电极材料 反应类型 电子流向 负极 电子流出 氧化反应 较活泼金属 正极 较不活泼金属、非金属导体(石墨) 还原反应 电子流入 有例外,如Mg、Al、NaOH组成的原电池
制作化学电源 请结合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将氧化还原反应: Fe + Cu2+ == Cu + Fe2+设计成一个原电池。 1、电解液:。 2、电极材料: 正极,负极。 3、电极反应式 : 负极: . 正极: . CuSO4、CuCl2等可溶性铜盐溶液 铜、石墨或比铁不活泼的其他金属 铁 Fe - 2e - = Fe 2+ Cu2+ +2e - = Cu
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以表示为:在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Ag(B)Zn(OH)2(C)Ag2O(D)Zn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以表示为:在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Ag(B)Zn(OH)2(C)Ag2O(D)Zn 充电 +2 0 0 +1 2Ag + Zn(OH)2 Ag2O + Zn + H2O 放电 D
对铜-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当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对铜-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当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 ①锌片溶解了32.5g ②锌片增重了32.5g ③铜片上析出1g H2 ④铜片上析出1molH2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D c = v ( B ) D t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 化学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 (v只为正值) mol/(L•min) 或mol/(L•s) 单位: 1.同一反应,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是不同的; 2.各物质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 物质本身的性质(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2.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3.浓度: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外因 4.压强: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5.其它因素: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 形成原电池等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 • 从本质上进行判断 ——v(正)= v(逆)≠ 0 • 从平衡的一些特征进行判断 •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比例等 • 不变
一定的温度,向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气体和2molY气体,发生反应 X(g) + 2Y(g) 2Z (g) ,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 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 同时消耗0.2mol Y B、 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C、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相等 D、 单位时间消耗0.1molX, 同时生成0.1mol X D
高温 2A B+3C 下图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 时间变化的情况,t是达到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达到平衡状态的所需时间是2min,A物质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A 0.4 mol/(L·min) 1.2 0.4 0.2
2HgO==Hg+O2↑ 高温 • CuO+H2===Cu+H2O 电解 2Al2O3(熔融)====4Al+3O2↑ 冰晶石 高温 Fe2O3 + 2Al === 2Fe + Al2O3 (铝热法炼铁) 金属的冶炼方法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Hg Ag Pt Au 热分解法 物理方法 电解法 热还原法
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 A.920 kJ B. 557 kJ C. 436 kJ D. 188 kJ C 2 H-H + O=O == 2H-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