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83 Views
大中型光伏电站投资政策分析与 EPC 操作实务 及借鉴青海省光伏发电发展经验专题培训班.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与电站建设难点问题分析.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 吴达成 2012 年 8 月 6 日 西宁. 讨论的问题 一、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回顾 二、 我国政策导向与趋势 三、 我国光伏应用市场面临问题 四、产业发展其他问题分析.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回顾. 光伏产业发展简单回顾. 我国光伏地面应用起于上世纪 70 年代 ,2000 年前: 4 家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线; 2 条非晶硅太阳电池生产线; 太阳电池年产量 2-4MW ;
E N D
大中型光伏电站投资政策分析与EPC操作实务 及借鉴青海省光伏发电发展经验专题培训班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与电站建设难点问题分析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 吴达成 2012年8月6日 西宁
讨论的问题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回顾 二、我国政策导向与趋势 三、我国光伏应用市场面临问题 四、产业发展其他问题分析
光伏产业发展简单回顾 • 我国光伏地面应用起于上世纪70年代,2000年前: • 4家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线; • 2条非晶硅太阳电池生产线; • 太阳电池年产量2-4MW; • 独立光伏系统在特殊地区的应用,商业化发展; • 西藏7个无电县通电,最大100kWp • 最近10年我国光伏市场发展取得一定成绩: • 2001—2002“送电到乡”工程,其中光伏约16MWp; • 2002—2008“世行REDP”等项目补贴推广约20MWp,促进小型光伏独立系统商业化发展 • 2009年特许权招标、金太阳工程、光电建筑等项目启动,推动我国光伏市场更大规模发展(并网、大型) • 全球光伏市场带动我国光伏制造业快速发展 • 2004年开始我国光伏组件大量出口海外 • 光伏产业链逐步完整,制造业发展更加迅速, • 目前太阳电池产量达到全球的近60%
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全球光伏市场对我国光伏制造业的影响 • 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 2010年至今的欧债危机的影响; • 全球光伏市场保持一定增速,但光伏制造 企业普遍感到生存困难; • 贸易保护对我国光伏企业的影响 • 面对“市场转移”的趋势,企业如何应对…… • 我国近年光伏市场快速启动中遇到诸多难题 • 政策环境不尽人意; • 电网准许接入困难问题如何解决; • 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和发展节奏如何更加合理; •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何营造; • 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扩容之后,电网吸纳能力对光伏电力发展的影响…… • 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 当前光伏企业困境如何缓解; • “落后产能”自然淘汰?政府出手相救?限制产能扩充? • 如何保证光伏产业健康、平衡、持续的发展……
可再生能源法 实施上网电价法 1部法律 一次修订 • 2006年1月1日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核心内容 • 强制上网 全额收购 分类电价 全网分摊 • 2009年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了修订 • 全额保障性收购 分类电价 全网分摊 • 改全额收购为“全额保障性收购” 保障性的含义旨在明确电网企业、发电企业、政府三方的责任和义务 • 政府:制定规划和作出行政许可 • 发电企业:按规划、取得许可或备案、供应符合标准的电能并配合电网保障安全 • 电网企业:按规划及许可全额收RE电力、加强电网建设
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 体现全网分摊机制 2个主要资金来源 体现国家财政支持 • 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 • 除农电外在电费中附加收取 • 已两次上调:0.2 0.4 0.8RMB分/kWh • 财政专项资金 • 国家财政年度安排 • 鼓励地方投入
补贴机制 2种补贴机制 多种可能性 • 初始投资补贴 • 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 • 光电建筑示范工程——财政部、住建部 • 上网电价补贴 • 特许经营权招标——国家能源局 • 全国统一上网标杆电价——国家发改委、能源局 • 地方附加在标杆电价以上部分 • 其它激励政策可能在近期出台 • 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 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 • 《并网管理办法》 • 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能源领域实施细则
光伏发展规划 3个太阳能规划 3次上调“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21GW) • 工信部《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 偏重于制造业 • 科技部《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 • 针对太阳能发电技术创新 • 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发布 • 偏重于太阳能发电市场应用 • 制定报批过程已三次上调目标 • 5 10 15GW 21GW
国内近期光伏政策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发布 《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发布 两次上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从2厘 到4厘、8厘) “全国统一上网标杆电价”发布(1.15元/kWh;2012年1元/kWh;将适时调整。青海2011装机近1GW) “光电建筑”继续实施(计划:7.5元/瓦-9元/瓦;2012年将超200MW) “金太阳工程”继续实施(2012计划:7元/瓦,约1300MW;实际:5.5元/瓦, 1709MWp——江苏273MW,浙江、广东、安徽、北京均超过100MW) 工信部《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上网电量补贴、独立系统运行管理补贴、接入电网投资运行费补贴) 科技部《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国家能源局“十二五”光伏发电规划目标三次上调 许多地方制定了当地优惠政策(江苏、辽宁、山东、安徽、浙江等) 限制性的规定——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 工信部
政府文件提示 信产部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 发展规划规范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光伏行业准入标准,引导地方政府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一哄而上和市场恶性竞争。 温家宝总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2主要任务(四)中)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防止太阳能、风电制造能力盲目扩张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 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议: 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 其中光伏产业 •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 加快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 • 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新型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 • 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 • 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器件使用寿命和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 • 积极推动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发电示范; • 建立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站,推进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 • 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阳能发电产业体系。建立促进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的市场环境,推进以太阳能应用为主、综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城市建设。 太阳能发电发展路线 • 2015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系统在用户侧实现平价上网 • 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系统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
“十二五”光伏应用关键词 • 政策 • 规划; • 补贴; • 行政许可; • 上网协议 • 全额保障性收购 • 应用 • 分布式发电,市场环境; • 光伏建筑一体化; • 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站;大型聚光电站; • 自给式太阳能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 • 智能电网、微电网; • EPC,合同能源管理; • 新能源城市建设…… • 市场 • 商业化发展 • 光伏用电侧平价上网;
政策激励下的光伏发电市场 • 政策的配套性及支持力度——补贴; • 独立光伏系统——政策障碍较小,但发电成本高于并网系统,且民间投资没有补贴;(国家投资或者补贴建设的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的销售电价,执行同一地区分类销售电价,其合理的运行和管理费用超出销售电价的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暂定为每千瓦每年0.4万元)。 • 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政策需要要完善,已有的办法、规程可供参考(如风电); • 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目前政策障碍最大,但急需解决; • 微网(包括光伏的)系统——尚需研究 • 政策导向 • 规划目标的细分 • 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的制定与完善 • 商业模式与商业化发展的前景——从补贴到不补贴的过渡
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面临的问题 • 项目前期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 • 虽有“标杆电价”,但电站运营期没有明确,资源的差异、地价和土地使用税的征收与否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投资预期的实现; • “标杆电价”随时面临“适时调整”。 • 审批难 • 发展节奏控制——补贴政策使电站建设地点向资源条件好或上网电价高的地区集中,电网条件和补贴资金额度是政府行政许可首要考虑因素; • 电网接入准许——吸纳能力、接入条件、电网调度、分工与利益分配; • 技术标准滞后——《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国标尚在报批); • 投资商在项目前期投入大量经费,能否立项,何时获准建设存疑。 • 并网难 • 一般没有现成的变电站,发电企业自建、合建增大成本; • 电网接入专用输电线路建设有不可控因素(专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入电网系统而发生的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按上网电量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50公里以内每千瓦时1分钱,50-100公里每千瓦时2分钱,100公里及以上每千瓦时3分钱); • 电网建设滞后,就地吸纳或外送受限,可能出现“限发”、“弃光”现象,影响投资商经济收益。补贴资金到位慢影响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
已核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 占比% 截止2011年底,全国累计核准大型并网光伏发电项目194个。核准容量3467MWp。其中2011年当年核准的114项,2319MWp。 其中已建成工程数量为138个,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339MW 以上数据来源: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2011年度太阳能发电建设成果统计》
分布式光伏发电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政策支持 • 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初始投资补贴政策; • 金太阳示范工程——初始投资补贴政策; • “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按照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电价送到电网”——实际操作上只能二选其一,且无人愿意选择后者; • 获得初始投资补贴的项目将不再享受标杆电价 • 分布式发电通常装机规模很小,走“上网标杆电价”的建设程序很困难; • 民间自行投资建设既得不到政策扶持,更处于无章可循的尴尬处境。 • 2011年10月《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金太阳示范项目并网管理的通知》 • 并网存在障碍 • 管理办法滞后——期待《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及相关细则尽快出台; • 技术标准滞后——《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国标正在报批; • 定位模糊——电力用户:需报装申请,但又不是使用电网电力,电网企业接受这样的用户意味着损失了电力销售,不愿配合;发电企业:相当于向用户售电与“电力法”冲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也不被认可(不被看成是节能,而是产能); • 按发电站管理,并网申请、运行管理程序过于复杂——按目前《光伏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试行)》的规定,200千瓦以上的光伏系统不能接入配电侧,中、小型系统则等同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的要求;
分布式光伏发电面临的问题 • 经济性难以保证 • 金太阳工程要求单个项目不低于300kW,集中连片打包项目更是上MW,但事实上安装多是分散在各建筑物上,适合低压侧就近接入配电侧,如果将其视为一个超过200kW的项目,要求升压接入10kV以上电网——增加投入、增大损耗,而且只能得到脱硫电价——即使得到初投资补贴,项目也不具有经济性; • 即使采取自发自用方式,“多余电量”浪费也将影响经济性; • 由于资源条件和安装方式的限制,分布式发电的发电量一般小于同等装机规模的地面电站,走“标杆电价”一般经济性较差。 • 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 • 电力体制上的变革; • 管理方法上的制定与完善; • 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 •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电价水平比较 元/kWh 各地太阳能资源、收购电价、用电电价水平不同
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分析 人民币元/kWh 1.5元/kWh ↓8% 0.81元 /kWh ↑6% 0.54元/kWh 0.34元/kWh 2014年前后实现工商业用电自发自用平价上网 2018前后实现生活用电自发自用平价上网 2021年前后实现发电侧平价上网 主要数据来源:《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
政府宏观控制 中国光伏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光伏市场潜力巨大 • 现行补贴机制使政府可以轻松控制发展节奏 • 部门间协调 • 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积极性 • 各方均希望平稳增长而不是停滞或下降 • 光伏电力成本下降增强政府继续支持的信心 • 用户侧平价上网时代趋近,市场化安装将大幅上升 • 完全商业化的光伏市场发展 • 中国完全商业化的光伏(离网)市场存在多年 • 用户侧平价上网时代趋近,并网市场化安装将大幅上升
规划目标是否突破 超5GW? 规划目标仍有可能突破 • 2012年装机多少? • 金太阳工程新公布1709MW,要求当年完成 • 光电建筑至少100MW • 以上2个项目历年滚存还有至少500MW • 大型地面电站青海省1GW?,其它省区2GW? • 以上将超过5GW,还有市场化部分? • 假设装机规模 • 2010年 当年 530MW 累积830MW • 2011年 当年 2600MW 累积3430MW • 2012年 当年 5GW 累积8.4GW • 2013-2015年 每年保持 5GW 2015年累积23.4GW
关于微电网 • 微网是与主干电网并行发展的完全不同的供电模式,是未来电力系统主要供电方式之一。 微网系统允许多种能源接入,包括水电、光伏、风电、燃气/燃油发电、储能、燃料电池等,能量供给的连续性比单纯的光伏发电和单纯的风力发电好得多,因此只需要相对少的储能就能够保证微网的稳定、持续和可靠供电,系统中除了基本负荷外,还配有可调节负荷。 这样的微网可以脱离开主干电网运行,也可以连接在主干电网上运行,电力的潮流可以双向流动,对于主干电网来说,微网属于“可控单元”。微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有效利用及灵活、智能的控制特点,在解决间歇性的分布式电源接入问题中表现出极大潜能 • 研究、示范工作受到关注 • 技术上尚在研究、示范,发展前景较好; • 涉及多种能源,目前有不同的政策,关联性更强; • 更多问题无章可循,针对微网的不同商业模式, 亟需出台相应的国家投资和补贴政策 • 自用型、外送型和服务型微网系统经营模式; • 作为独立电力经营商,体制上的更多问题需要解决; • 2011年10月《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金太阳示范项目并网管理的通知》 • 进展 • 2012年1月我国政府已批准了第一个经营性微电网示范项目——新疆吐鲁番新能源城市微电网示范项目——“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剂”的办法; • 广东东澳岛风/光/柴/蓄微网、青海玉树水/光互补微网示范等7、8个项目已建成
光伏市场未来走向 • 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增长主要受政策导向和补贴力度影响 • 上网标杆电价出台后会使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建设快速发展。 • 根据不同地区确定经济合理的上网电价并适时调整也有一定难度! • 不同项目补贴方式和力度不尽相同,实施效果也会不同; • 各地方的政策差异较大,发展也会不均衡; • 分布式发电获取上网电价的执行难度较大,但会最先能够在配电侧实现“平价上网”; • 如何做到光伏发电投资的经济合理,保持光伏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是需要研究、探索的主要课题 • 我国的光伏市场潜力巨大,但我们的发展目标比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 除了国家资金补贴的项目,也会拉动纯商业化的市场发展,随着差价的逐步缩小,这个市场也在快速上升。预计我国今后五年和十年的光伏系统安装量会超过前述总量目标。
产能过剩 供需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产能大于产量、供过于求是符合市场 经济规律的——市场化的调整达到动态平衡。 政策扶持下的全球光伏市场多了一种人为因素影响 ——政府的态度及扶持力度的改变。 行业外部因素引发的供求关系的急剧转换造成众多 太阳能企业停产甚至破产。 对光伏市场的未来预期和2009年金融危机造成 的光伏市场波动的经验使得产能仍在继续扩充 四家大型企业(Hemlock、Wacker、OCI 、 保利协鑫)具有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优势, 市场占有率已达60%-70%并仍可能提高 2012年终端市场需求的增速可能仅在20%-25%, 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向价格和利润施压。 2012是难过的一年,一些企业会难以维持,转产或整合 制造企业中强、大、特、多、先、奇的企业可能存活并发展。 除多晶硅、薄膜电池外,我国集中了60%以上的产能,所受影响最大。
贸易战升级 • 德国反倾销案才刚放缓,美国“双反”调查启动 • 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针对中国光伏反补贴方面的初裁结果,税率为2.90%至4.73%。根据该声明,作为从接受中国政府补贴的惩处,无锡尚德电力被要求支付2.9%的惩罚性关税;天合光能为4.73%。其他中国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将会被征收3.61%的惩罚性关税;根据相关贸易法规,在这一裁决公布前90天的所有进口产品将会被追讨相应的关税。 • 美国商务部将于5月16日公布反倾销税。据估计,综合税率为30%左右,将对国内光伏企业在美市场竞争力造成极大影响。 • 欧洲重启“反倾销”调查?还有印度等光伏新兴市场国家? • 全球太阳能贸易战是否会升级?(中国已开始对美国多晶硅开展双反调查、对韩国多晶硅开展也可能对美国可再生能源出口展开调查)。 • 贸易战将增加太阳能产品的价格,使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进程推后。 • 贸易战将使多方利益受损。
技术的竞争 供过于求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价格剧烈下滑,产能增长过快、市场需求低于预期低,竞争加剧。 价格下降已经造成企业利润大幅缩减,进一步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组件价格卖到5元以下(国际0.80欧元/瓦);表明组件市场竞争强度还将继续加大 不同技术之间的竞争、同类技术水平之间的竞争加剧。 相对落后的产能将面临提前淘汰。 低价晶硅生产技术、低成本太阳电池制造技术会受到青睐,低成本的碲化镉电池或能实现降低成本的薄膜技术会得到重视。 价格下降刺激市场需求,对新兴市场开拓更加有利。 价格如趋于平稳,将给光伏行业带来合理利润。并刺激新一轮的市场需求出现。” 多晶硅价格大幅下滑,意味着晶硅技术在未来发展中仍将占据主流。 对设备供应商而言,高新技术、能够降低投资或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产品才能占据新的投资市场。
谢谢! wu.dach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