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k likes | 1.49k Views
病毒性肝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 高志良. 病毒性肝炎 ( viral hepatitis )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型肝炎. 其他肝炎. 肝炎的种类.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 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E N D
病毒性肝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 高志良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型肝炎 其他肝炎 肝炎的种类 • 乙型肝炎 • 丙型肝炎 • 丁型肝炎 • 戊型肝炎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 • 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㈠ 甲型肝炎 • 传染源 •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 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为传染性最强 • 传播途径 •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 输血后引起甲肝较为罕见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 流行特征 •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爆发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蚶引起
㈡ 乙型肝炎 • 传染源 •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传播途径 • 血液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 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传播,围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 密切接触传播: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 • 其他如虫媒传播途径 等尚未得到证实。
易感人群 • 抗HBs阴性者均易感 • 高危人群 • 新生儿 • 医务人员 • 职业献血员
流行特征 • 世界性分布:分为高、中和低度三类流行区,我国属高度流行区。 • 与年龄、性别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男性患者和携带者多于女性。 • 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暴发仅见于输血后肝炎和血液透析中心。 • 无明显季节性 。
㈢ 丙型肝炎 • 传染源 • 主要为急、慢性患者,以慢性患者尤为重要。 • 血清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也可能长期存在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和静脉药瘾者等 • 流行特征 • 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 我国为高发区
㈣ 丁型肝炎 • 传染源 • 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 • HDV及HBV携带者 • 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 • 血液传播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母婴垂直传播
易感人群 • 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 流行特征 • 全球性分布 • 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㈤ 戊型肝炎 • 传染源 •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 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 传播途径 • 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 经胃肠道以外的传播途径 • 以输血或注射的方式传播的可能性较少 • 尚未有经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之间垂直传播的病例报告
易感人群 • 未受过HEV感染者普遍易感 • 青壮年及孕妇发病率较高,儿童发病率较低 • 流行病学特征 • 主要见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也有散发病例 •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散发于雨季后 •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 1988~1989年新疆戊肝大流行主要与水源污染有关。
易感人群 • 高危人群:反复输血的受血者、血透患者、静脉药瘾者和性乱人群 • 流行特征:呈全球型分布
㈠ 甲型肝炎 • HA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经胆汁排入肠道→经粪便排出 • 免疫介导肝损 • NK细胞 • CD8+T细胞 • HAV感染时肝细胞损伤也可能与凋亡有关 杀伤肝细胞
㈡ 乙型肝炎 • HBV→经皮肤黏膜→血流→肝脏(及其他器官)复制→血流→免疫系统(T/B淋巴细胞)→细胞/体液免疫→病毒清除 • 慢性化机制——免疫耐受,病毒变异,细胞因子
㈠ 急性肝炎 • 全小叶性病变 • 肝细胞肿胀、水样变性及气球样变 • 嗜酸性变、凋亡小体形成 • 散在的点、灶状坏死 • 窦库普弗细胞增生,窦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多 • 汇管区呈轻至中度炎症反应
急 性 肝 炎 图1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向肝实质溢出。无界面炎症。 图2 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均匀分布。血窦细胞反应活跃。肝细胞、库普弗细胞胆色素沉积,毛细胆管淤胆。 图3 腺泡带显著炎症坏死,腺泡内炎症活跃。 图4 终末肝小静脉周围炎症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
㈡ 慢性肝炎 • 炎症坏死 • 点、灶状坏死,融合坏死 • 碎屑坏死(PN):分为轻、中、重度 • 桥接坏死(BN):分3类 • 汇管区-汇管区(P-P)BN • 汇管区-小叶中央区(P-C)BN • 中央-中央(C-C)BN • 纤维化 • 分为1~4期(S1~4)
汇管区静脉分支 胆管 图 慢性肝炎 (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肝纤维化 图 汇管区纤维化 (胶原纤维从汇管区向外周肝细胞扩展并包绕。) 图 无肝硬化时的纤维间隔
慢性肝炎的程度划分 • 轻度慢性肝炎:G1~2,S0~2 • 中度慢性肝炎:G3,S1~3 • 重度慢性肝炎:G4,S2~4
㈢ 重型肝炎(肝衰竭) • 急性重型肝炎 • 一次性坏死,或亚大块性坏死,或桥接坏死 • 存活肝细胞的重度变性 • 亚急性重型肝炎 • 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小于1/2。 • 肝小叶周边可见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周围被增生胶原纤维包绕。 • 小胆管增生和淤胆 • 慢性重型肝炎 •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部分病例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
1 2 图 急性重型肝炎 1.坏死带扩大,形成V-P间的桥联坏死。 2.终末肝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坏死后,残存网状纤维支架塌陷。汇管区有少量固有的纤维组织
图 亚急性重症肝炎 (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腺胞小区域的融合性坏死和活跃的腺胞内炎症)
图 慢性重型肝炎 (坏死区有许多红细胞及炎症细胞,小胆管增生,淤胆。存活的肝细胞萎缩、嗜酸性变,形成凋亡小体)
重型肝炎 • 细胞免疫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 Th细胞 • 体液免疫 • 早期产生大量HBsAb,形成免疫复合物 • 激活补体,产生“Arthus”反应, • 肝细胞凋亡 • 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炎性细胞 因子
㈣ 肝硬化 • 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 • 纤维间隔内炎症 • 假小叶周围碎屑坏死 • 再生结节内炎症病变 • 静止性肝硬化 • 假小叶周围边界清楚 • 间隔内炎症细胞少 • 结节内炎症轻
图 肝硬化(大体照片) 图 肝硬化(染色后低倍镜照片) 图 肝硬化(大体照片 小视野)
㈠ 黄疸 • 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 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胆小管,胆小管内胆栓形成、炎症细胞压迫肝内小胆管等均可导致淤胆。 • 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都可引起黄疸。
㈡ 肝性脑病 •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血氨及其它毒性物质的潴积 • 氨基酸比例失调 • 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 γ-氨基丁酸(GABA) • 常见诱因 • 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便秘和使用镇静剂等。
㈢ 出血 •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 • 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 • DIC及继发性纤溶 • 胃黏膜广泛的糜烂和溃疡 •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
㈣ 肝肾综合征 • 功能性肾衰 • 肾血管痉挛 • 肾内血液分流 • 诱因 • 有消化管出血、过量利尿、大量放腹水、严重感染、DIC、休克及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等
㈤ 肝肺综合征 • 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病理和功能改变,统称为肝肺综合征。 • 原因:肺内毛细管扩张,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㈥ 腹水 • 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潴留 • 利钠激素的减少导致钠潴留 • 门脉高压 • 低蛋白血症 • 肝硬化结节压迫血窦, 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㈦ 继发感染 • 机体免疫力减退 • 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 • 血清补体、纤维连接蛋白、调理素等低下 • 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增加 • 肠道微生态失调
甲型 50 70 30 平均(d) 10~70 未定 未定 40 5~45 范围(d) 戊型 丁型 丙型 乙型 30~180 15~150 40 未定 乙型 丙型 丁型 戊型 范围(d) 5~45 甲型 30~180 未定 10~70 平均(d) 30 70 50 15~150 潜伏期 各型肝炎潜伏期
㈠ 急性肝炎 • 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1~4个月 • 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 • 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 恢复期(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 •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 • 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各型特点 • 甲、戊型——常有发热,戊型易淤胆,孕妇病死 率高 • 乙型——部分有血清病样症状,大部分完全恢复 • 丙型——病情轻,但易转慢性 • 丁型——表现为Co-infection 、Superinfection
㈡ 慢性肝炎 • 常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 轻度慢性肝炎 • 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 • 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重度慢性肝炎 •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 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
㈢ 重型肝炎(肝衰竭) • 占0.2%~0.5%,病死率高。 • 病因及诱因复杂: 重叠感染、妊娠、HBV前C区突变、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 • 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 •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 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PTA<40%; • 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 17.1mol/L; • 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 • 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 胆酶分离,血氨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