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台灣的藝文

台灣的藝文. 第二組. 組員 :5.9.14.17.23. 沈光文的故事. 沈光文的故事 ( 西元 1613 年 ~1688 年 ) 沈光文出生於富裕家庭,從小就飽讀詩書。長大後,因為獲得黃帝的賞賜,做過很大的官。 1649 年沈光文要前往金門, 但因颱風漂流到台灣 , 來台後的沈光文別無所求,只希望有個棲身之地。當時的台灣被荷蘭人佔領,他又與中國內陸失去聯絡,因此沒有人知道他的生死下落 。

bij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的藝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的藝文 第二組 組員:5.9.14.17.23

  2. 沈光文的故事 • 沈光文的故事(西元1613年~1688年) • 沈光文出生於富裕家庭,從小就飽讀詩書。長大後,因為獲得黃帝的賞賜,做過很大的官。1649年沈光文要前往金門,但因颱風漂流到台灣,來台後的沈光文別無所求,只希望有個棲身之地。當時的台灣被荷蘭人佔領,他又與中國內陸失去聯絡,因此沒有人知道他的生死下落。 • 1661鄭成功率軍攻下臺灣,鄭成功得知沈光文也在台灣後,十分高興,且賜予田宅,鄭成功於一六六二年去世,繼位的鄭經對沈光文感到不滿,沈光文險遭暗殺。 晚年定居目加溜灣社——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他對當地原住民做出了一些醫療、文教方面的貢獻;後人建有紀念碑以資紀念,因此後人稱他為「開台祖師」。

  3. 丘逢甲的故事 • 丘逢甲(1864年~1912年) • 四歲就塾,聰穎過人。六歲能屬對、吟詩。十歲師事名舉人吳子光。 • 四歲,虛報年齡赴省城應試,以案首入泮。二十歲娶夫人廖氏。二十五歲中舉,次年連捷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日本統治時期﹞「馬關條約」簽訂後,為抗擊日本對台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享年四十九歲。 • (1898年—1899年冬,丘逢甲主講于潮陽縣東山書院、澄海縣景韓書院) • 網址: • http://tw.info.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ei=UTF-8&p=%E4%B8%98%E9%80%A2%E7%94%B2&rd=r1&xargs=0&pstart=1&b=21

  4. 賴和的故事 • 賴和(1894年~ 1943年)(台灣新文學之父) • 賴和十歲進公學校,十四歲入「小逸堂」,1921年賴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理事。 •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治警事件」發生時,他被捕入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再度無故被捕入獄五十日,因病重出獄,一年後,於一九四三年一月病逝。 • (賴和的作品寫出被壓迫的人民) • 網址: • http://laiho.mit.com.tw/Laiho_Info/works.htm 1

  5. 1.十日春霖心情俗化久無詩墬落雖深卻不悲要向民間親走去街頭日作走方醫1.十日春霖心情俗化久無詩墬落雖深卻不悲要向民間親走去街頭日作走方醫 2.出獄歸家莽莽乾坤舉目非此身拼與世相違誰知到處人爭看反似沙場戰勝歸 賴和的作品

  6. 鐘理和的故事 • 鐘理和(1915年~1960年) 鍾理和,小說家,人稱「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公元1915年出生於屏東高樹,1960年肺疾病逝。 • 十九歲的時候,鍾家在美濃買下大片山地,經營農場,他被派到農場督工時,與同姓女工相戀。「同姓結婚」遇到家庭和社會的強烈反對。於是他就帶著「她」私奔。 他青年喪女,中年喪子,剩下唯一的兒子又摔成駝背,自己則為了理想,貧困一生,最後染上肺病,這時他才46歲… • 資料來源: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mofa_chungliho_12.htm

  7. 鐘理和的作品 • 1.鍾理和,《夾竹桃》1945年4月。 • 2.鐘理和,〈野茫茫〉,《野風月刊》,1954年。 • 3.鍾理和,〈同姓之婚〉,《自由青年》,1957年11月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7。 • 4.鍾理和,〈菸樓〉,《自由青年》,1958年9月1日。 • 5.鍾理和,〈奔逃〉,1958年12月。 • 6.鍾理和,〈蒼蠅〉, 1959年4月14日。 • 7.鍾理和,〈假黎婆〉, 1960年1月20日

  8. 林海音的故事 • 林海音(西元1918年~2001年) •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父母曾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3歲隨父母回到台灣,但因為當時台灣被日本統治,5歲就到北京,英子就在北京長大。(她的父親在她12歲時離世) (1948年,全家遷回台灣) • 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16歲那年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一邊讀書,一邊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因而結識當時擔任編輯,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 • (林海音21歲時和夏承楹結婚)

  9. 就在民國49那年,林海音創辦了純文學月刊,隔年又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後來月刊和出版社雖然分別移轉或結束,但那段期間培育無數作家、為文壇留下無數紀錄,到如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晚年為糖尿病、腦中風、肺炎所苦,2001年12月1日11時46分因器官衰竭辭世。就在民國49那年,林海音創辦了純文學月刊,隔年又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後來月刊和出版社雖然分別移轉或結束,但那段期間培育無數作家、為文壇留下無數紀錄,到如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晚年為糖尿病、腦中風、肺炎所苦,2001年12月1日11時46分因器官衰竭辭世。 • (補充: 2001(83歲) 12月1日病逝台北振興醫院) • 2001獲頒世新大學「終身成就獎」

  10. 林海音的作品 • 1.《曉雲》 • 2.《城南舊事》 • 3.《婚姻的故事》 • 4.《綠藻與鹹蛋》 • 5.《冬青樹》 • 6.《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 7.《寫在風中》 • 8.《作客美國》 • 資料來源: • http://www.lib.ncku.edu.tw/service/extend/activities/2002linexhibit/timeline.htm

  11. 瓦歷斯˙諾幹的故事 • 瓦歷斯‧諾幹 • 漢名: 吳俊傑 • 台灣泰雅族,一九六一年出生於台中縣和平鄉,人類學分類稱「北勢群」。 • 16歲寫成之新師被校刊主編丟入垃圾桶,後與主編結拜為文學兄弟。 • 現任於自由國小的教師 • 網址: • http://www.sinica.edu.tw/~video/main/tribe/2-ism/wa.html

  12. 瓦歷斯˙諾幹的作品 • 1.番刀出鞘-稻香出版社 • 2.永遠的部落-晨星出版社 • 3.荒野的呼喚-晨星出版社 • 4.想念族人-晨星出版社 • 5.山是一座學校-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 6.戴墨鏡的飛鼠-晨星出版社

  13. 黃土水的故事 • 黃土水一生只活了卅六歲,雖生命短促,卻因起步得早,一八九五年七月三日黃土水誕生於台北艋舺。他囊括了美術史上數項「台灣第一」。黃土水成為台灣近代社會所公認的第一位雕刻家。 • 黃土水 一直到了 12 歲才進入公學校就讀,後因父親去世,母親帶著排行老三的他投靠同母異父的二哥黃順來,並轉學到大稻埕公學校。因而年少的黃土水有機會隨著舅父 常到大稻埕的街上逛神雕店舖,接觸福州系神雕,加上父親與二哥也都是木匠的關係,黃土水從小自然醞釀了對雕刻藝術莫大的興趣。 • 網址: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52606696

  14. 黃土水的作品 • 1.【番童】 • 2.【釋迦牟尼像】 • 3.【水牛群像】 • 4.【甘露水】 • 5.【帝展】 • 6.【郊外】

  15. 陳進的故事 • 陳進出生於1907年,新竹香山人,為台灣早期的知名女畫家。1925年,僅19歲的她遠赴日本東京女子美術學校求學,是台灣美術發展史上的第一位東洋女畫家,20歲時入選台展,和林玉山、郭雪湖同時列名,噪一時成為名的【台展三少年】。 • 從1925年到日本留學開始,此後二十多年間,陳進在畫壇上戮力衝刺,年年費盡心思,創造最好的作品。重視帝展參選的陳進持續創作,為自己開創出繪畫生涯的黃金時期,酷愛繪畫的她除了參加台展及其他畫展,並且寫下九次入選帝展的輝煌紀錄。 。

  16. 陳進的作品 1984年 母愛 1954年 小男孩 1971年 玉者香 1965到1967年 釋迦佛誕生

  17. 張大千的故事 • 張大千(1899 ~ 1983 ) •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他從小隨母親學畫,1917 年與兄長同赴日本京都,學習繪畫及織染工藝.1919 年返上海,拜曾農髯 。 • 1929 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1933 年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一年張大千於 1949 年移居香港,1951 年移居阿根廷,1953 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從此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 • 1956 年,他曾與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之後,他在 1969 年居美國,至 1977 年回臺灣定居,建摩耶精舍。1983 年過世,是為中國現代最重要畫家之一。

  18. 張大千的作品 1964年 白蓮 1948年 味江 1973年 乞食圖 1944年 觀世音菩薩

  19. 朱銘的故事 • 1961年朱銘迎娶陳富美為妻,戀愛期間為愛侶雕塑的「玩沙的女孩」,為其日後知名作品之一。婚後的朱銘,在雕刻工藝品的事業上,有一段蒸蒸日上的時光,但因投資太多,經營不善,而發生了危機。從在通霄負債,然後輾轉后里、大甲,他在這段人生的歲月裡,遭受到重大打擊。 • 但也因此時在生意上失敗,反而影響了他一項重大決定:不做生意人,堅定了通往藝術創作,成為藝術家的心志。這期間朱銘開始嘗試以藝術類參加競賽,1966年作品〈相悅〉曾獲選台灣省第21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優選獎。 • 隔年獲台灣省第22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第3 名。當年這一場打擊,使得「成功的師傅」這樣的朱銘消失了,卻間接造就一位「雕刻大師」的朱銘。

  20. 席德進的故事 • 席德進(1923 ~ 1981 ) • 席德進於 1923 年在四川嘉陵江上游的一處小鄉村出生。家境尚稱富裕,頗有田產。 他有兄弟三人,席德進排行第二,還有六位姊妹。 • 1933 年,席氏舉家逃難到四川南部縣城,進入公立小學就讀,接觸新式教育,席德進眼界為之一亮 。 • 席德進受馬蒂斯影響喜歡強烈色調 ,總合一生藝術追求的成果,為融合傳統與鄉土,結合水彩、水墨與油畫,兼納東方與西方繪畫的特長,開創出他個人雄渾動人氣魄的獨特風貌。 • 網址: •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tw/shiyderchin/shiyderchin.htm

  21. 席德進的作品 • http://www2.tmoa.gov.tw/skl/shiy/html/menu2/index.html 1981 海岸 1981 魚池鄉 1958抽象 1978 古厝

  22. 工作分配 編輯:17.23 搜尋資料:5.9.14.17.23 報告:5.14

  23. ~謝謝收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