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851 Views
《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台灣大學 黃俊傑.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3.0 版 授權釋出. 第 五 講. 大學的發展軌跡、方向 及其問題:歐美與台灣. 1.
E N D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台灣大學 黃俊傑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第 五 講 大學的發展軌跡、方向及其問題:歐美與台灣
1. 前言
1:1 「傳統」與「現代」的斷裂 第四講: • 20世紀海峽兩岸的現代大學的興起,使傳統中國書院教育的傳承,為之斷裂。 • 傳統教育:人格教育現代教育:求職競爭力
1:2 本講問題 • 「大學」作為現代的學術組織與教育社區,在近代西方世界才作為一個普遍的歷史現象而出現。歐美大學發展之軌跡如何?主要方向如何?有何問題? •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發展軌跡如何?主要方向如何?有何問題?
2. 西方近代文明的「理性化」過程: 韋伯學說簡介
2:1 韋伯及其學術志業 Max Weber (1864-1920) 關鍵字:Verstehende SociologyIdeal TypesRationalisation 代表著作: • ‘Objectivity’ i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1904) •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4/5, revised 1920) •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1922)
2:2 近代歐洲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 西方近代文化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 “this-worldly asceticism” 資本主義的發展 • 清教徒信仰中的「召喚」(“calling”) • 滿足於自己生命意義的農民Abraham John Milton (1608-1674), Paradise Lost. • 「宗教合法化」的“disenchantment”(除魅化) 導致生活秩序與價值領域中無法解決的衝突
2:2 近代歐洲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 西方的資本主義「理性化」是悲劇性的過程: • 諸多價值理念的衝突 • 社會關係的「非個人性」(impersonality) • 「價值理性」(Value-rationality)轉化成「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 個人的「自我完成」受到壓縮
3. 從「神聖」走向「世俗」:西方大學發展的軌跡與方向
3:1 牛津大學的發展 1167年英王Henry II禁止學生赴巴黎大學 牛津大學 • 從「聖」轉「俗」: • 學生必須信仰英國國教 (Anglican Church)1871年廢止 • 學生必修希臘文1960年廢止 • 學生必修拉丁文1960年廢止 • 男性才能被授予牛津的學位1920年廢止
3:1 牛津大學的發展 • 牛津人(Oxonian)的成就: • 7個國家的11個國王 • 6位英國國王 • 47位諾貝爾獎得主 • 53個總統或首相(其中25位是英國首相,其中的13位英國首相畢業於Christ College) • 12位聖人 • 86位大主教,18位紅衣主教
3:2 劍橋大學的發展 四階段: • 天主教會的支持: • 1209年牛津大學師生與鎮民衝突,逃往劍橋,依賴教會 (聖本篤修會與大聖瑪麗教會) • 1231年英國國王Henry III (1207-1272) 保護檢橋學者,擴大教書權力
3:2 劍橋大學的發展 • 英國王室的呵護與干預: • 1381年英王Edward I (1239-1307)賦予大學校長以司法裁制權 • 1441年英王Henry VI建King’s College • 1448年英王Henry VI的皇后Margaret of Anjou (1430-1482)建Queen’s College • 1536年英王Henry VIII禁止劍橋學生學習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與教會法 • 1690年劍橋與牛津大學獲出版《聖經》的權力
3:2 劍橋大學的發展 • 18世紀的轉型: • 18世紀啟蒙時代的劍橋快速擴大,私人捐贈大增,校中央權力提高,至1795年全校有16個學院,400教師,736位學生 • 18世紀「啟蒙文明」(Enlightenment)釋義:「啟蒙是人之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未成年狀態是指:無他人的指導就無法使用自己的知性(verstand)的那種功能。」(李明輝譯:〈答「何謂啟蒙?」之問題〉,收入康德著,李明輝譯:《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頁25-36。)
3:2 劍橋大學的發展 • 18世紀的轉型: • 18世紀「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 • 相信理性自由 • 相信理性具有普遍性 • 一切現象均可藉由理性發現
啟蒙運動代表人物: Voltaire(伏爾泰, 1694-1778) Immanuel Kant(康德, 1724-1804) John Locke(洛克, 1632-1704)
3:2 劍橋大學的發展 • 19世紀的改革: • 1869年成立女子學院; • 1876年廢除學院的研究員與導師必須獨身以及學生必須信仰英國國教的規定。 從「神聖」到「世俗」後的問題: 國家機器與大學之關係
4. 19世紀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研究型大學的興起
4:1 研究型大學之興起與近代民族國家之形成桴鼓相應 • 「大學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會將各種新事物拒之門外;相反,它是時代的表現,是對現在和未來都會產生影響的一種力量。」 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y: American, English, Gern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 • 英國 • 法國 • 德國
4:1 研究型大學之興起與近代民族國家之形成桴鼓相應 • 1810年,普魯士被拿破崙當權下的法國 (Napoleonic France) 擊敗之後,在國家重建的氣氛下,創立柏林(Berlin) 大學。柏林大學成為歐洲及美國許多研究型大學的典範。 Flickr Eichental
4:1 研究型大學之興起與近代民族國家之形成桴鼓相應 • 1795年,法國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erieure)創立 Flickr carlomanara Wiki LPLT
4:1 研究型大學之興起與近代民族國家之形成桴鼓相應 • 大學的改革人物: • 洪堡德(Humboldt, 1767-1835)比較語言學之父,主張語言是理解人類心靈與文化差異的鑰匙。 • 在認知層次上,有機論及整體論式的推理方法,帶動了學術、文學及哲學活動。 • 在組織上,科學社群形成,專業科學家出現。 • 在制度上,高等教育與科學組織深受工業化、科學化、官僚化之主導。
4:3 1876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Flickr Suraj Peri Flickr clio1789
4:4 19-20世紀美國大學教育的擴張 資料來源:Randall Collins, The Credential Society: An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79).
4:4 19-20世紀美國大學教育的擴張 資料來源:Randall Collins, The Credential Society: An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79).
5. 二戰以後的世局與大學的變化
5:1 變化之基本方向:全球化趨勢 高科技發展、全球資本主義: 「解疆域化」:「4I」 「解民族化」:跨國移民 資金跨國流動 (資本家無祖國,工人有祖國)
5:1 變化之基本方向:全球化趨勢 強化「中心」對「邊陲」的宰制 : 「世界銀行」(World Bank)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M型社會的來臨
5:1 變化之基本方向:全球化趨勢 • 加速自然環境的破壞與生態危機: • 世界銀行調查全世界20個污染嚴重的城市,中國佔了16個,山西臨汾高踞全球榜首。 • 2005年監測中國522個城市中,39.7%處於中度或重度污染。 • 2007年中國環境抗議事件超過5萬件,高達50.6%和水污染有關,將近40%和空氣污染有關。
5:2 戰後大學之變化引起兩種結果 • 大學的擴張: • 科系及行政體系的擴張 • 大學與社會籓籬的淡化乃至撤除 • 大學成為全球化時代的現代大都會耶魯大學設立「耶魯全球化研究中心」 例:韓國濟州教育園區 (2015)新加坡大學+MIT+Yale (2013)
5:2 戰後大學之變化引起兩種結果 • 大學的斷裂 • 因學門多樣化所帶來的「隧道效應」 (“tunnel effect”),「道術將為天下裂」完全成真,大學不再是普遍性的學者社群。 • 大學教育「整體性」之失落刺激了通識教育的興起。
6.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方向
6:1 戰後臺灣高等教育的軌跡 • 戰後「台灣經驗」的階級分析 • 自耕農階級的形成
1949.2.4台灣省主席陳誠(1896-1965)宣布實施「375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推動台灣土地改革1949.2.4台灣省主席陳誠(1896-1965)宣布實施「375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推動台灣土地改革 領取實物土地債券的情形 三七五減租的宣傳海報 三七五減租前後佃農收益比較
6:1 戰後臺灣高等教育的軌跡 2) 中產階級的堀起 3) 中智階級的茁壯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 台灣大學 黃俊傑
6:2 戰後臺灣高等教育的軌跡 • 高等教育的擴張:(1) 配合國家政策 例如:《第6期經濟建設計劃》明言: 「台灣地區長期經濟發展計劃已列有高級科技人力發展指標,將自民國59年每萬人口中31.5人,增至69年之63人。本計劃期間(按:民國62至65年),除針對上述目標加強研究所及大學有關學科教學,以提高其素質外,並採取下列措施:(1)依照科技人力指標,規劃理、工、農、醫四類招生名額,並提高與社會人文科系招生人數之比例為55:5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第6期經濟建設計劃》,1973,頁268。)
6:2 戰後臺灣高等教育的軌跡 • 高等教育的擴張:(2) 「民主化」的衝擊 • 促進社會階層之變動 • 教育普及化 • 大學總數:105 • 學院總數:44 164 • 專科學校總數:15 • 學生人數(佔總人口%):5.3%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年
6:3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及其問題 • 從「精英」到「普及」: • 1949年:國立大學1所,省立獨立學院3所,省立專科學校2所。 • 1954年起核准國立及私立大學在台復校,核准私校創立。 • 2010年共164所大學院校。 • 問題:1. 教育資源稀釋 2. 教育品質下降
6:3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及其問題 • 從「教育管制」到「教育自由化」: • 1951年師範學校於民國41學年度先實施軍訓。 • 1950年起「三民主義」列為必修1953年改為「國父思想」。 • 1954年起實施「大學聯合招生」。 • 1972年「中國通史」、「中國現代史」列為必修。
6:3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及其問題 • 從「教育管制」到「教育自由化」: • 1994年「410教育改選運動」。 • 1994-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 (召集人:李遠哲)→「教育鬆綁」 • 2002 (91學年度) 年起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 • 「甄選入學制」 • 「考試分發入學制」
6:3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及其問題 問題: • 教育的異化「教育市場化」 • 資本主義的幽靈在大學校園遊蕩 「知識商品化」
6:3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及其問題 • 從「均衡」到「追求卓越」: • 1997年5月17日宣佈創設「國家講座」。 • 2000年9月1日實施「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 • 2002年起實施「教學卓越計畫」。 • 2005年起→「第一期邁向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 2011年4月起→「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6:3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及其問題 問題: • 數量化、標準化、商品化 大學「有體無魂」 • 學術自我殖民化 大學成為國際知識分工體系的下游工廠
7. 結論
7:1 大學的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變遷密切互動 • 16世紀劍橋邀D. Erasmus (1469-1536)來演講,提昇古典研究,影響英國宗教改革 • 美國鐵路大王 Leland Stanford創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 通稱Stanford University),校地35平方公里師生創業→矽谷
7:2 英、法、美「一流大學」是一國國力歷經數百年努力之成果,非一蹴可幾 哈佛(1636-) 牛津(1167-) 劍橋(1209-) 史丹福(1891-) 東京大學(1877-) 京都大學(1897-)
7:3 台灣高等教育的現象與方向 • 現象: • 教育主體性的錯置 • 「國家」力量的干擾 • 教育自由化及其問題: • 消極義之教育自由化「鬆綁」 • 積極義之教育自由化:人之自我解放 • 教育從政治力及經濟力的糾纏挺立
閱讀作業 • 黃俊傑:〈從日本臨教審經驗談台灣的教育改革〉,收入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探索》(中壢: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2),頁101-112。 • 《通識在線》第25期 (2009年11月),頁35-51,劍橋大學介紹。
延伸閱讀 • 黃俊傑等:〈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收入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中: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9,2007),頁283-336。 • 徐輝、陳曉菲譯:《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原著: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 • Hastings Rashdall, The University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Sheldon Rothblatt and Björn Wittrock,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