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826 Views
城市建设经济学.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理论 城市交通经济 城市环境经济 城市土地经济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城市开发的经济理论 城市开发的投资融资 城市问题. 第一专题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理论. 一、城市 二、城市化 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一、城市. (一) 城市 城市经济学: 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和社会发展中心,是富有效率的非农产业的集中地,是人们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地。 经济学 : 城市是土地、住房、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交互存在的场所。
E N D
城市建设经济学 •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理论 • 城市交通经济 • 城市环境经济 • 城市土地经济 •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 城市开发的经济理论 • 城市开发的投资融资 • 城市问题
第一专题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理论 一、城市 二、城市化 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一、城市 (一) 城市 • 城市经济学: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和社会发展中心,是富有效率的非农产业的集中地,是人们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地。 • 经济学:城市是土地、住房、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交互存在的场所。 • 地理学: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及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居民点。 • 建筑学:城市是不同种建筑物最密集的场所,是建筑文化最发达的地方。 • 环境学:城市是一个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
城市的两种起源 • 一类是“城”,即政治军事中心:筑城以卫君,建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以守民,是以将城市称之为城郭。 • 一类是“市”,即贸易中心:聚天下之货,至天下之民,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最早“城”与“市”是相互分离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与“市”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城市。 • 城市经济学着重研究后一类城市,即作为贸易中心的城市。
(三) 城市的界定 • 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 中国对城市的界定 • 城市化地区的界定
1. 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标准为2000人。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的首府为城镇)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2. 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 • 城市设置标准 • 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建制: (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驻地,均设置镇的建制。 (2) 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或者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3 . 城市化地区及其界定 城区:Urban area是指具有相对较高人口密度的地区。 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由中心城市和它周围地区人口密度在1000人/英亩以上的密集居住区两个部分构成,合计人口至少在5万人以上。 大都市统计区:(MSA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指具备如下两个特征的地区: 第一,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城市化地区),总人口至少10万人。 第二,加入大都市统计区的周围地区必须满足如下通勤条件:居住在周边地区的人口中至少有15%在中心城市工作,或者在周边地区就业的人员中至少有25%居住在中心城市。
不同国家的MSA状况 美国:“基本大都市统计区(PMSA)”:人口在100万以上,包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大都市统计区。 “综合(联合)大都市统计区(CMSA)”:包含有几个基本大都市统计区的复合体。 1999年美国一共有258个MSA 、73个PMSA和18个CMSA,大都市地区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6%,大都市人口占全国的84.59%。 日本:人口集中地区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 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NLA)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
二、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国2000年人均创造GDP 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元,第三产业1.5万元)。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市场条件下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1. 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推动力 2. 企业的规模化和聚集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 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城市化取决于上述推力和拉力产生的综合作用力。市场机制起着基本的作用。
(三)城市化规律 1. 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3. 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 城市化水平 80% 60% 30% 农业社会 工业化 前期 工业化 中期 工业化 后期 工业化水平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 / 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1、K<0.5,前城市化社会。 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 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城市化水平高于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四)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 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五)世界城市化历程及其特征 • 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 •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质量提高缓慢 • 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不足并存 • 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质量提高缓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质量提高缓慢
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不足并存 过度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大大快于工业化进程。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至于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 过度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如墨西哥城); 2.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经济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不能够很好地为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如50年代末中国城市。
城市化不足 城市化不足指城市化进程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城市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控制政策和工业过度分散。 泰国:人均GDP 1960美元, 城市化水平 21%; 全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 2000美元 城市化水平 50%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高级阶段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1、从中心城市人口的聚散看,城市化可以分为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由小城镇向大中城市集中,由欠发达地区城市向发达地区城市集中的过程。 离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或者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区中小城市扩散的过程,包括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化是指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边缘地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1976年,美国规划师贝利)是指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化地区以外的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的过程。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高级阶段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2、郊区化表现为4次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50年代人口郊区化的浪潮(卧城)。 *第二次浪潮是60年代制造业的外迁。 *第三次浪潮是70年代以来的批发零售业的外迁。 *第四次转移浪潮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来,办公用地的外迁。 3、逆城市化是郊区化的特殊形式。 向心型城市化----“贫困的迁移” 离心型城市化----“富裕的迁移”“发达的迁移”
(五)中国城市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促进机制 • (1)城市化通过需求扩张拉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 • (2)城市化是加速积累人力资本的主要路径 • (3)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提高产业效率的重要前提
(1)城市化通过需求扩张 拉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城市化是扩张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 城市化对市场需求的拉动表现为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 直接拉动是指城市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消费品市场需求扩张。 2002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030元,农村仅为1834元,是城市平均水平的30.4%。城乡消费性支出差距为4196元。以此计算,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即有1284万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可以拉动538.8亿元的消费品市场,相当于每年为1万个500万元销售额的新企业提供市场空间
间接拉动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对城市和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物品的需求增加。间接拉动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对城市和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物品的需求增加。 农村人口从进入城市的一刻起,就不断地消耗交通、能源、房地产、上下水管道、绿化、学校、广场、警察、城市安全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 。 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计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基础设施投资6万元(包括国家投资、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如果每年进入城市人口1284万人,可以拉动基础设施投资7700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7.7%。 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将为基础设施产业提供持续扩张的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助推器。
第二,城市化拉动的新增市场是一个不断升级的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为新型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相应的市场基础。第二,城市化拉动的新增市场是一个不断升级的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为新型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相应的市场基础。
①城市化将形成对工业产品和劳务市场的有效需求。 ②城市化将促进第三产业市场快速扩张。 城市居民人均对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品的需求分别比农村居民多795元和1515元 。城市化是发展第三产业的主要路径。 ③城市化将促进制造业产品市场结构的升级。
城市化过程一方面将加速进入城市的农村居民对一般性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如果以每年进入城市人口1284万人及平均每户3.5人计算,每年中国通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将增加81万户,如果按照城乡一般性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异,每年新增城市住户将产生市场需求:家用电脑15.8万部、洗衣机49.6万台、电冰箱58.8万台、照相机33.0万架、彩电53.5万台、空调机39.6万台,等等。城市化过程一方面将加速进入城市的农村居民对一般性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如果以每年进入城市人口1284万人及平均每户3.5人计算,每年中国通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将增加81万户,如果按照城乡一般性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异,每年新增城市住户将产生市场需求:家用电脑15.8万部、洗衣机49.6万台、电冰箱58.8万台、照相机33.0万架、彩电53.5万台、空调机39.6万台,等等。 • 这些新增城市居民在城市奋斗若干年后,其消费结构与城市居民差异缩小,其中一部分也开始由一般性耐用消费品向高档耐用消费品过渡,这是中国汽车、空调、计算机以及众多高档耐用消费品市场扩张的持续,直至中国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的市场保障
(2)城市化是加速积累人力资本的主要路径 • 人力资本是新型工业化最重要的资本要素。 • 人力资本投资追求高效率:基础教育效率、成人教育效率、农业技术人员培训; • 提高人的素质还有赖于很多因素:接近进步的人群,良好的公共秩序,享受先进的社会服务,等等 。 • 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远离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要成长为现代化的合格现代产业工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 只有推进城市化,将大部分国民集中于城市,才能够快速实现人力资本积累
(3)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提高产业效率的重要前提(3)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提高产业效率的重要前提 城市经济学认为:当考虑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时,产业效率模型可以表述为: q = f(k,e,Q,N) 其中:q 为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k 为每个工人所操纵的资本设备; e 为工人的教育水平; Q 为该产业的总产量; N 为城市地区的人口总量。
城市化、工业化与制度创新 • 城市化、工业化和制度的关系好比是轮船、河水与河床。如果说城市化是一条将中国由农村社会送达现代城市社会彼岸的轮船,那么工业化作为河水流量决定着可载船只的大小,制度作为河床则决定着行船速度。 • 城市化、工业化和制度创新共同构成中国新世纪通过新型工业化实现伟大复兴的三大法宝。
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一)比较优势 (二)规模经济 (三)聚集经济
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一)比较优势 城市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活动的比较优势。如果人们在生产每一种产品时拥有相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交换就不会产生,城市自然也不会出现。 贸易产生的原因可以用绝对成本学说、比较优势学说、资源禀赋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等加以论述。
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甲村村民每小时的劳动可织6m布或生产2kg小麦,则他们织1m布的机会成本是1/3kg小麦,生产1kg小麦的机会成本是3m布;而乙村村民每小时可生产1m布或1kg小麦,那么乙村村民生产布的机会成本是1kg小麦,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是1m布。甲村就较乙村在生产布上有比较优势;同样乙村在生产小麦上有比较优势。
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比较优势引致贸易产生:2m布换1kg小麦 甲村从贸易交换中获得的收益(扣去机会成本)为1kg小麦。 同样乙村从贸易交换中获得的收益(扣去机会成本)为1m布。
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贸易和交通成本贸易的收益除了需要扣除生产的机会成本外,还要考虑交易的成本。 这种贸易交换只有在交易成本小于前述收益的情况下才能使村民获益。如果乙村村民要花比一小时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甲村,他们宁可在家里用这时间织更多的布。如果他们的交通时间只有6min(1/10h),乙村村民贸易的获益会达到90cm布,甲村村民的获益是0.8kg小麦。贸易带来的好处会使甲村以织布为主,乙村以种田为主,然后通过贸易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贸城市形成 当运输更多的布和小麦的单位运输成本比运送一个单位的物品成本低时,贸易公司就会比单个家庭进行贸易交换时所消耗的成本低;而且,贸易公司会选址在一个距离贸易各方都较近的地方,使交通成本降到最低。在道路、河流的交汇处或港口等交通的集散地形成贸易地。贸易公司对选址的一致要求促成了商贸中心的出现。贸易的集聚带来了就业机会,人们为了降低交通成本,会选择居住在市场附近的地方,而居住的密集又带来了地价的攀升。随着地价的升高,人们会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提高居住密度,占用更少的土地。如前所述,人口的逐渐集聚和居住密度的提高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商贸城市开始形成了。
商贸城市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农业的生产力提高到农民的生产不但能够实现自给,而且满足贸易需求,农业的剩余产品可以养活商贸公司员工; 二是在生产中的比较优势大得足够抵消交易成本和交通成本(住得足够近); 三是交通上的规模经济使大规模的贸易和集贸中心效率更高。 特点:家庭个体生产
(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工厂生产量的扩大,边际成本下降、边际效益增加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基本原因为: (1)专业化 第一,节约转换工序时间。 第二,熟能生巧,提高劳动效率。 国富论:1人一天做20枚针,如果专业化,20人可以制作48000枚针,人均2400枚。
(二)规模经济 (2)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机器、厂房) 有些成本,如研究和设计工作或初始成本,对不同的产量可能是固定的,不能随着规模的减小而无限减小。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数量和成本将随着产量的上升而上升,但并不是成比例的。 正方形仓库1:边长10米,用料100×5= 500平方米,体积1000立方米; 正方形仓库2: 边长20米,用料400×5=2000平方米(4倍);体积8000立方米(8倍)
(3)市场的规模化效益 成本 平均成本AC=PC+MC 平均运输销售管理成本MC 平均生产成本PC 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