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30《 诗四首 》 第一课时. 情境创设.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目标导学. 品读 《 归园田居(其三) 》 、 《 使至塞上 》 两诗。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的美。 诵读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知识链接.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30《诗四首》 第一课时

  2. 情境创设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3.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目标导学 • 品读《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两诗。 •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的美。 • 诵读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6.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7. 知识链接 •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 • 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8.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9. 诵读训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 整体感知 •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 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 • 三读文本: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 四读文本: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11. 重点研读 品味诗歌: 内容: 收获稀少,耕作辛劳 种豆 → 感情: 意愿 辞官归隐,远离污浊 → 语言特色: 平谈自然,真挚醇美

  12. 总结: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

  13. 使至塞上 ——王维

  14. 作者简介 知识链接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5. 历史背景 知识链接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16. 听读诵读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7. 整体感知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叙事 出使边塞 内心抑郁 抒情 塞外风光 绘景 叙事 战事繁忙

  18. 重点研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9. 重点研读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 构图美: ——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 ——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色彩美: ——鲜明优美

  20. 重点研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1. 拓展升华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22. 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智能训练 B

  23.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智能训练 B

  24. 智能训练 • 1、《归园田居》点睛之笔的诗句是:________。 • 2、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诗句是:_____。 • 3、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 4、《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 5、《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推荐作业 1、课外诵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并感受作者的田园情趣。 2、搜集、整理王维的经典名句体会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6. 谢谢!再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