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05 Views
第 十三 章 土 壤. 每個國家的歷史,最終是以他關心土壤的方式寫成。 小羅斯福 ( F.D.Roosevelt ),1932. 第十 三 章 土壤 目次. Ⅰ. 土壤的組成與成土要素. Ⅱ. 成土作用與土壤剖面. 土壤化育與全球土壤分布. Ⅲ. 第一 節 土壤組成與成土要素. 1.1. 土壤組成. 1.2. 成土要素. 1.1 土壤組成. 土壤的組成物質與比例. 1.1.1. 理想土壤. 1.1.2. 1.1.1 土壤組成物質與比例 -Ⅰ. 土壤組成物質. 氣 體. 液 體. 氮氣. 氧氣. 水分. 固體.
E N D
第 十三 章 土 壤 每個國家的歷史,最終是以他關心土壤的方式寫成。 小羅斯福(F.D.Roosevelt),1932
第十三章 土壤 目次 Ⅰ 土壤的組成與成土要素 Ⅱ 成土作用與土壤剖面 土壤化育與全球土壤分布 Ⅲ
第一節土壤組成與成土要素 1.1 土壤組成 1.2 成土要素
1.1 土壤組成 土壤的組成物質與比例 1.1.1 理想土壤 1.1.2
1.1.1 土壤組成物質與比例-Ⅰ • 土壤組成物質 氣 體 液 體 氮氣 氧氣 水分 固體 礦物質 有機質 • 來自生物遺骸 • 來自母岩的風化物質 • 組成顆粒依大小分成 • 沙粒(2mm~0.05mm) • 坋粒(0.05mm~0.002mm) • 黏粒(0.002mm以下)
1.1.1 土壤組成物質與比例-Ⅱ • 組成比例與影響
1.1.2理想土壤 • 理想土壤的組成比例 • 此種土壤最有利於植物的生長 • 『壤土』的組成最接近理想土壤
1.2 成土要素 1.2.5 時間 1.2.1土壤母岩 水資源 1.2.4地形 1.2.2氣候 1.2.3生物
1.2.1 土壤母質 • 又稱為母岩,指逐漸被風化成土壤的原始岩石 • 決定風化後的土壤成分、酸鹼度和質地,例如台灣北部大屯火山地區的火山灰土,母岩為當地的火成岩 • 通常在土壤化育初期,母岩的影響較大
1.2.2 氣候 • 氣候是土壤化育後期的最重要影響因子 • 其中以溫度與濕度對土壤的化育影響最大 • 高溫多雨風化速度快土壤形成較快、土壤較厚鈣、鉀、鎂等物質流失,土壤呈酸性 • 氣候乾或冷化學風化慢土壤形成較慢、土壤較薄鈣、鉀等鹽類留於地表,土壤呈鹼性 美國中部溫帶沙漠氣候和土壤景觀
1.2.3 生物 • 土壤中的蚯蚓、真菌、細菌等生物,在土壤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分解者』之稱 • 人類活動尤其是農業發展,對土壤化育有重要影響 • 長期耕作地力降低 • 使用化肥土壤酸化 • 只灌不排土壤鹽化
1.2.4 地形-Ⅰ • 影響因素:高度、坡度及坡向和地下水面 最厚
1.2.4 地形-Ⅱ • 高度:影響土壤化育的氣候 • 坡度:影響土壤層的厚度,緩坡土壤較厚 • 坡向:影響有機質含量,向陽坡有機質較多 • 地下水面:影響腐植質含量,沼澤腐植質多,形成厚層泥炭,但土壤層次不分明 溪頭大學池附近的沼澤
1.2.5 時間 • 時間愈長,風化愈久,成土因子作用加深,土壤量越多; 氣候、生物因子重要性增強
第二節成土作用與土壤剖面 2.1 成土作用 2.2 土壤剖面
2.1 成土作用 (形成土壤的過程) 淋溶作用 2.1.1 洗出作用 2.1.2 洗入作用 2.1.3 增添作用 2.1.4
2.1.1 淋溶作用 • 定義:又稱為『淋洗作用』,是指下滲的水流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質溶解帶走的作用 • 盛行區:多發生於多雨區,如熱帶雨林、寒帶針葉林 • 影響:因可溶性的礦物質和鹽類被帶走,尤其是鈉、鉀、鎂等鹼性離子,使淋溶作用盛行的地區土壤呈現酸性
2.1.2 洗出作用 • 定義入滲的水流將土壤上層的礦物質和有機質移至下層 • 影響:使上層土壤的肥沃度降低,並留下較大顆的物質,土壤質地會較粗
2.1.3 洗入作用 • 定義:指上層土壤洗出的礦物質和有機質被帶至下層堆積的作用 • 影響:讓下層土讓的肥沃度增加,且上層較小顆粒物質亦被帶到此處堆積,因而使土壤質地較細
2.1.4 增添作用 • 定義:指有機或無機物以外加方式覆蓋在原有土壤表層的過程,發生在O層 • 例如: • 火山噴發後會將礦物質和稀有元素添加到土壤中 • 動植物遺骸的堆積,經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植質
2.2 土壤剖面 • 定義:土壤經過成土要素及成土作用影響,會從地表至地下形成各層皆有特色的土壤剖面 • 功用: • 判斷成土要素及成土作用的影響程度 • 可作為土壤分類的重要依據 • 分層:
2.2.1 有機質層(O層) • 有機質層通常以大寫英文字母“O”表示 • 主要為各種生物遺骸暫存或堆積之處 • 上層主要是尚未被分解的枯枝敗葉和動物遺骸 • 下層為經微生物分解後形成的腐植質 • 『腐植質』呈現黑色,是提供生物生長的重要元素
2.2.2 礦物質層-Ⅰ • 由上而下可分為A、B、C、R層 • A層(表土層): • 上方接近地表處,會和有機質混合形成顏色較深的土壤層 • 下方因淋溶作用使礦物質和有機質向下移動,剩下抗風化強的礦物質,如石英等,顏色會形成較淺的灰白色或淺灰色
2.2.2 礦物質層-Ⅱ • B層(洗入層、底土層): • 來自上層溶解的物質以及被雨水沖刷帶下來的物質在此層堆積,因此稱為洗入層 • 因為有上層的養分堆積,沃度較A層高 • 因土壤顆粒經上層篩選後亦較為精細 • 因O層及A層的重力擠壓,,土壤結構較緻密
2.2.2 礦物質層-Ⅲ • C層(母質層、風化層): • 是剛形成的土壤,由下層土壤母質剛開始被風化所形成的碎屑 • 因形成時間較短,與土壤母質性質較接近 • R層(土壤母質、底岩層) • 未風化的堅硬岩石層 • 不同的岩石初期會影響土壤的成分和性質,如石灰岩形成的土壤較貧瘠
第三節土壤化育與全球土壤分布 3.1 土壤化育與土壤分布 3.2 土壤分類與環境分布
3.1 土壤化育與土壤分布 土壤分布 3.1.1 土壤化育作用 3.1.2 1. 聚鐵鋁化作用 2. 腐植化作用 3. 鈣化作用 4. 灰化作用 5. 未完全化育
3.1.1 土壤分布-Ⅰ • 土壤分布與氣候 乾冷 濕冷 乾熱 濕熱
海洋性 大陸性 地中海型 沙漠 乾濕分明 莽原 莽原 沙漠 地中海型 草原性 海洋性 3.1.1 土壤分布-Ⅱ 苔原 針葉林 季風 雨林 夏雨型暖濕
3.1.2 土壤化育作用-Ⅰ • 聚鐵鋁化作用 • 高溫多雨的環境,利於化學風化進行,土壤中的鐵、鋁物質因氧化形成紅褐色的鐵、鋁氧化物,故土壤多呈紅色 • 土壤組成的顆粒大、多孔隙,因此透水性佳,但沃度低,宜深根植物 • 土壤類型:磚紅壤、紅壤、黃壤
3.1.2 土壤化育作用-Ⅱ • 腐植質化作用 • 植物枯枝敗葉或動物遺骸轉化成腐植質,增加土壤沃度 • 潮濕平坦的環境有利於腐植質化作用 • 平坦利於腐植質累積 • 潮濕溫帶濕潤的環境利於動植物分解 • 土壤多呈現黑色且質地柔軟 • 土壤類型:草原黑土(多雨)、黑鈣土(少雨)
3.1.2 土壤化育作用-Ⅲ • 鈣化作用 • 在乾燥地區,由於蒸發大於降水,使土壤中的鈣、鎂鹽離子。隨土壤中水分的蒸發而上升,在地表累積碳酸鈣,造成土壤聚鈣 • 土壤多偏鹼性,施以灌溉,適合農業耕作,形成農業生產地 • 土壤類型:荒漠土(乾燥區)、 栗鈣土(莽原區)、黑鈣土(緯度較高、雨量較多)
3.1.2 土壤化育作用-Ⅳ • 灰化作用 • 在濕冷地區,由於低溫環境不利有機質的分解,造成有機酸累積,淋溶作用旺盛,僅留下不易帶走的含矽礦物質,如石英 • 土壤多呈灰白色 • 土壤為強酸性,地力貧瘠不利農耕 • 土壤類型:灰化土(針葉林)
3.1.2 土壤化育作用-Ⅴ • 未完全化育 • 弱育土:寒冷地區因風化作用緩慢, 使土壤化育相當緩慢 • 冰沼土:地表長期被冰雪覆蓋 • 未育土:幾乎未化育的土壤
3.2 土壤分類與環境分布 堆積方式 3.2.1 酸鹼性 3.2.2 土壤成分 3.2.3 顆粒大小 3.2.4
3.2.4 依顆粒大小 • 土壤含有種大小顆粒的比例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土壤,可以三角圖解法區分
學生活動13-2 • 右圖為土壤剖面示意圖,請問 • 甲~丙所在地形的緩陡? • 依乙的土壤剖面,將各層化育的先後次順序排列 • 乙地層中的B層慢慢變厚,是因哪種作用造成的? A: 乙>甲>丙 A:RCAB A: 洗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