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70 Views
第五章 宗教建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掌握宗教建筑发展及其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 、概说 2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3 、佛塔 4 、石窟、摩崖造像 (三)考核要求 1 、概说 了解:宗教建筑随宗教发展及其特点 2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掌握:( 1 )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 了解:( 1 )河北正定隆兴寺( 2 )天津蓟县独乐寺 ( 3 )山西大同善化寺.
E N D
第五章 宗教建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掌握宗教建筑发展及其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概说 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3、佛塔 4、石窟、摩崖造像 (三)考核要求 1、概说 了解:宗教建筑随宗教发展及其特点 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掌握:(1)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 了解:(1)河北正定隆兴寺(2)天津蓟县独乐寺 (3)山西大同善化寺
(4)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5)西藏日喀则萨迦南寺 (6)内蒙古呼和浩特库力图合 (7)河北承德外八庙 (8)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 (9)山西芮城永乐宫 3、佛塔 掌握:(1)佛塔的发展与特点 了解:(1)喇嘛塔 (2)经幢 4、石窟、摩崖造像 了解:(1)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4)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第一节 概 说 • 比较重要的宗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 佛教 • 道教 • 伊斯兰教 • 其他如基督教、天主教等等。 •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一、佛教 • 1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 东汉初期由印度经西域传来, • 两晋、南北朝时得到大发展,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 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在佛经学说 • 方面,出现了许多宗派,佛学思想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 2、佛教的类别: • 汉传佛教(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大多数地区,日本、朝鲜、越南等) •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 藏传佛教(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及内蒙一带,俗称喇嘛教) • 小乘佛教(分布范围很小,仅限于云南的西双版纳、泰国、柬埔寨东南亚国家,其经典为巴利文。)
3、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 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明帝时建于洛阳白马寺。 • 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平面 以殿堂为主的佛寺。 • 逐渐向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转变。 • 二、伊斯兰教 • 唐代自西亚传入。 • 伊斯兰教建筑:礼拜寺(清真寺)的布置与佛寺、道观有所区别。 • 早期的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较多的外来影响,建造较晚的寺院,所有建筑的结构与外观都已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架构形式。但在某些民族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本上还保持着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固有特点。
三、道教: • 源于巫术(远古) 方士(战国及秦、汉的) 宗教(东汉)。 • 道教是我国第二大宗教。 • 道教建筑(宫、观、院)。其布局和形式大体遵循我国传统的宫殿、 • 祠庙体制(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对称式布置)。 • 规模偏小,不建塔、经幢。 • 代表道观:建于元代中期的山西芮城县永乐宫。 • 道教的圣地: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和山东崂山。 • 其他如四川青城山,陕西华山也是道教的中心。
第二节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掌握: 1、中国佛寺主体建筑及其组合形式的演变以及原因; 2、主要的佛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3、佛塔的类型及其建筑特征; 了解: 1、了解寺庙的溯源以及最初的式样形制; 2 、各种类型寺庙建筑、布局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3、各时期的建筑小品的演变及其特征。
一 、佛寺 • 1、佛寺的类型(依建筑形式划分): • 以佛塔为主 • 以佛殿为主 • 2、典例
以佛塔为主的佛寺: • 形制:在我国出现的最早,是西域僧人来华所引进的“天竺”制式。 • 建筑特征:以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 • (洛阳白马寺、徐州的浮屠祠、建于北魏洛阳的永宁寺) • 制式成因:这种佛寺形制的产生与形成,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 • 仪礼需要。 • 演变:我国的冬季寒冷,户外仪式多有不便,因此在佛寺中出现金堂, • 法堂,并逐渐成为寺中取代佛塔的主体建筑。此时佛塔已是主要 • 的膜拜对象.其位置也从寺内中心移至侧后,甚至后来成为寺中 • 可有可无的建筑。
以佛殿为主的佛寺 • 形制: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王公贵胄的 “舍宅为寺”。 • 建筑特征:多为“前殿后堂”的多进庭院式布局形式。 • 优点:弥补了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上的不足,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与观念,并且在建造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可大大减少,隋唐以后佛寺普遍使用。 • 大佛寺在中轴线侧另建庭院,多达数十处,并依所供奉对象或行使职能而命名,如观音院、祖师院、方丈院等。 • 有的寺院则因宗派教义或规模大小的不同,分别建有戒坛、罗汉堂、藏经楼、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多种建、构筑物,它们的平、立面各有特点,并为寺院增色良多。
2、典例 (一)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 (二)天津蓟县独乐寺 (三)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一)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 1、地理位置:位于山西五台佛光山腰。 2 、建筑年代: 唐代 3 、布局特征:依山势自下而并沿东西向轴线布置。 4 、文化价值: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已列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特点: •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木构殿堂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其中一座,建于大中十一年(857)。 • 佛光寺大殿屋顶为单檐庑殿,屋坡舒缓大度,檐下斗拱雄大疏朗,简洁明朗,体现出一种雍容庄重,气度不凡,健康爽朗的格调,展示了大唐建筑的艺术风采。
大殿的空间构成特点: • 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厢斗底槽”。 • 雄壮的梁架和天花的密集方格形成粗细和重量感的对比。 • 佛光寺大殿也很重视建筑与雕塑的默契: • 佛坛面阔五间,与建筑相应,塑像也分为五组。 • 塑像的高度和体量都经过精密设计,使其与空间相应,不致壅塞和空旷, • 同时也考虑了瞻礼者的合宜视线。
(二)天津蓟县独乐寺 • 1、地理位置:天津蓟县县城内。 • 2、年代:始建于唐,辽重建,现存山门及观音阁为辽代建筑。 • 3、布局特点:寺坐北朝面,总平面呈长方形,从东至西由三路院落组成。东路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辟建的行宫,西路有门房、正房、四合院等。中路建山门、观音阁、八角韦驮亭和前殿、后殿、配殿等,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 • 4、建筑特色: • 庑殿顶的山门积门殿为一体,更加雄伟壮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正脊上的鸱(chi)尾,是我国现存建筑物屋顶上年代最早的鸱尾。
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四阿顶,建在石砌台基上。屋檐伸出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形成庄严稳固的气氛,比例和造型成功。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四阿顶,建在石砌台基上。屋檐伸出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形成庄严稳固的气氛,比例和造型成功。
观音阁在山门之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两层,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阁之柱、梁、枋接榫部位,因位置、功能繁简各异设置斗拱24种,152朵,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筑斗拱之大成。自重建以来,曾经历28次地震。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大地震,蓟县城“官廨民舍无一存,阁独不圯”。观音阁在山门之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两层,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阁之柱、梁、枋接榫部位,因位置、功能繁简各异设置斗拱24种,152朵,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筑斗拱之大成。自重建以来,曾经历28次地震。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大地震,蓟县城“官廨民舍无一存,阁独不圯”。
(三)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 1 、地理位置:拉萨市西约2.5公里的布达拉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 • 2 、年代:始建于公元8世纪松赞干布王时期。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五世达赖重建,主要工程历时约50年,以后陆续又有增建,前后达300年之久。 • 3 、总体布局: • 此宫依山而建,山腰处是宫的入口。此处带窗的碉楼大部由白石砌成,仅在檐边及石栏墙头用白玛草涂红装饰,外观简洁明快。 • 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达赖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所在,有经堂、佛殿、政厅、图书馆,仓库,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堂,灵塔以及平台、庭院等,最大的经堂可容纳500喇嘛诵经。 • 红宫以东的白宫,是达赖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红宫附近又设有佛像及佛具制造所、印经院、马厩、守卫室、监狱和喇嘛住宅等。
4 建筑特征: • 布达拉宫拔地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起建于山腰,屹立如削壁,建筑仿佛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 • 在总平面上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但却在体量上、位置上和色彩上强调红宫与其他建筑的鲜明对比,仍然达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 红宫之上又建金殿3座和金塔5尊,阳光下金光灿烂,更加突出了这组建筑的重要性。 • 布达拉宫在建筑形式上,既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金殿屋顶、达赖喇嘛住所的装修),又保留了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手法(门、窗、脊饰),反映了汉藏民族建筑形式的密切结合,也表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布达拉宫在17世纪的修建和以后的扩建中,由西藏地区的优秀画师创作了数以万计,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美壁画。大小殿堂、门厅、走道、回廊等处都绘有壁画。壁画技法细腻,色泽明艳,不愧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加上木构件上色彩对比强烈的装饰图案,都是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布达拉宫还收藏近万幅明清以来的卷轴画和大批石雕、木雕、泥塑等艺术品、贝叶经等历史文物及藏毯、卡垫、经幡、华盖、幔帐、陶瓷、玉器、金银器物等大批藏族传统工艺品。还有大量的经书和其他重要历史文献。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1000多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布达拉宫在17世纪的修建和以后的扩建中,由西藏地区的优秀画师创作了数以万计,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美壁画。大小殿堂、门厅、走道、回廊等处都绘有壁画。壁画技法细腻,色泽明艳,不愧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加上木构件上色彩对比强烈的装饰图案,都是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布达拉宫还收藏近万幅明清以来的卷轴画和大批石雕、木雕、泥塑等艺术品、贝叶经等历史文物及藏毯、卡垫、经幡、华盖、幔帐、陶瓷、玉器、金银器物等大批藏族传统工艺品。还有大量的经书和其他重要历史文献。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1000多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二、 道 观 (一)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 1、地理位置:湖北均县武当山; 2 、年代:唐、宋、元代均有所建设,但规模不大。明成祖于永乐十年(1413年)征募军民、工匠20余万人,建成宫观33处,蔚为一时盛举。 3 、总体布局:全部建筑之布局大体可分为东神道与西神道两路,由北 往南,自下而上,依次兴建,最后汇合于武当山天柱峰。 其中西路再唐宋时已有开发,而东路则为永乐时所新建。全部路程共长60余公里。
4 、特色: 在诸宫观中以西路玉虚宫规模最大,前殿面阔7间,进深5间,尺度居武当山各建筑之冠。殿外之玉带河前辟有广场,可供阅兵及操练,此形制为一般寺观所未有。 武当山以其建筑范围广大,宫观众多,气势雄伟,殿阁亭台与山川林木合为一体而闻名海内外,已被联合国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予以特别保护。
(二)山西芮城永乐宫 1、地理位置:原在山西永济永乐镇,因修筑黄河水库工程,迁至芮城。 2 、年代:建于元中统三年(1262年)。 3 、总体布局:主要建筑沿纵向中轴线排列,有山门、龙虎殿、三清殿、 纯阳殿、重阳殿和邱祖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组 元代建筑群。 三清殿是宫中主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四阿顶。殿内壁画线条生动流畅,与纯阳殿(混成殿)、重阳殿(七真殿)内的元代壁画同为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三、伊斯兰教礼拜寺 (一)福建泉州清净寺 1、 年代: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元(1341一1370年)重建。 2 、特征:该寺的平面布局和门、墙式样都保存了较多的外来影响。 (二)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1 、年代:建于明初(14世纪末),现存主要建筑仍是当时遗物。 2 、特点:建筑的处理手法基本已是中国传统形式。轴线东西向,共有院 落四重。第一、二院内有牌坊及大门;第三院内的主体建筑是省心楼, 第四院内有正面朝东的礼拜殿,平面作凸字形, (三)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 1、年代:始建于公元17世纪中叶。 2、特征:是一个由大门、墓祠、礼拜寺、教经堂、墓地、浴室、水池、庭院和阿訇住所等众多内容的建筑群。位于喀什市东约5公里,是阿巴伙加家族的墓地(即“玛札”),
第三节、 佛 塔 经 幢 掌握:(1)佛塔的发展与特点 了解: (1)塔的类型划分,及其相应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象特征。 (2)应县木塔 (3)经幢
一、佛塔 • 1、佛塔的意义: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 • 又有经塔、墓塔等的区别。 • 2、 我国佛塔的类型: • 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 • 小乘佛教的佛塔。
(一)楼阁式塔 • 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 地理位置 :山西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 • 年代: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 • 特点: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 • 建筑特征: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层砖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9层(67 .31米)。 • 底层的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谓的“副阶周匝”。而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厢斗底槽”。 • 位于各楼层间的平坐暗层,在结构上因增加了柱梁间的斜向支撑,使得塔的刚性有很大改善,虽经多次地展,仍旧安然无恙。 • 全塔共有斗栱60余种。
后大殿 佛宫寺塔总平面图 释迦塔 鼓楼 钟楼 山门
俗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体量最大、最高的一座木塔,是东方高层古建筑的代表作。该塔建成至今已900余年,其结构抗震性能很好,历经多次地震而安然无恙。木塔外观稳重而庄严,内部各层供奉佛像,仍保留着辽代塑像的特征。各种壁画和匾额亦属珍品。俗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体量最大、最高的一座木塔,是东方高层古建筑的代表作。该塔建成至今已900余年,其结构抗震性能很好,历经多次地震而安然无恙。木塔外观稳重而庄严,内部各层供奉佛像,仍保留着辽代塑像的特征。各种壁画和匾额亦属珍品。
(二)密檐塔 • 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 地理位置:在登封嵩山南麓, • 年代: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塔顶重修于唐。 • 特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 建筑特征:塔平面为12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 建有密檐15层,高40米。此塔最下为低平台座。上建划为二段之塔身,下层塔身平素,无门窗及任何装饰。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隔为10层。 • 密檐间距离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 • 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嵩高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该塔高约39.5米,共十五层。嵩高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该塔高约39.5米,共十五层。 用优质小砖和添加粘合剂的黄土垒砌而成。全塔由基座、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构成。 平面为十二边形,外观由于层层向内收进的叠涩塔檐,形成了抛物线状的轮廓,轻快秀丽中不乏庄重雄伟。
(三)单层塔 • 1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 年代:建于北齐 • 特征:石塔 • 2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 位置:在历城柳阜, • 特征:石塔 • 年代:根据内部题记,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
(四) 喇嘛塔 • 1 北京妙应寺白塔 • 年代:建于元 至元八年(1271年),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 • 的作品.全高约53米。 • 特征:塔形如瓶,石心砖表,通体刷白而饰以金色铜制塔顶,高51米,庄严圣洁,纪念、造型感都很强 。 • 塔体为白色,与上部金色宝盖相辉映,外观甚为壮伟。
(五) 金刚宝座塔 1.北京正觉寺塔 地理位置:北京西直门外, 年代:创建于明永乐间,原名真觉寺,因有五塔,故又称五塔寺。 特征:塔则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是我国此类佛塔的最典型实例。虽模仿印度的菩提伽耶大塔,但在塔的造型和细部上全用中国式样。 它是在由须弥座和5层佛完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台上中央的密檐塔较高,13层,四角的较小,11层。 台座和塔上使用的雕刻题材有:四大天王、金刚、罗汉、狮子·孔雀、梵文、佛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象、马、卷草等,种类虽多,但华丽而不零乱,是其成功之处。
(六)傣族佛塔 • 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 地理位置: 位于景洪县曼飞龙后山上, 为我国云南傣族南传小乘佛教代表性佛塔。 • 由大、小佛塔9座组成,其总体平面之排列呈八瓣莲花形。形体高大的主塔位于中央,高16.29米。其余诸小塔则分置于八隅,各高约9米。 • 各塔均另有塔座,座上建钟形覆钵,再上置莲瓣、相轮及宝瓶等。组成塔刹。 • 其比例细长,形状高耸,与内地佛塔形制迥异。 • 在建筑色彩方面,最下之塔基呈灰色;中部之须弥座及佛龛以红、金二色为主;塔身皆刷涂白色;而塔刹则施金色。 • 至于建筑各部之装饰,如莲瓣、檐饰、脊饰等,均采用具有浓厚当地民族传统之形式。
二、经幢 • 作用: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 • 纪念性建筑。 • 年代: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又少见。 • 结构: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组成。 • 演变: • 唐代经幢形体较粗壮,装饰也较简单。 • 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也更加华丽。
第四节 石 窟 摩崖造像 了解:(1)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 (4)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一、石窟 原型:源于印度的石窟寺。 年代:石窟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由于统治阶级倡佛,各地兴建了不少石窟。 著名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山西大同云岗、河南洛阳龙门、 甘肃天水麦积山、河南巩县石窟寺、山西太原天龙山、 江苏南京栖霞山、四川大足北山等。 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 北魏至唐达到鼎盛时期 宋以后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