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65 Views
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我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尤其是 2000 年以来,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实行规范运作,先后组织学生在贵州、云南、广东、四川、广西进行田野实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报告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相关专业,如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专业提供了借鉴。. 总述. 一、目标和创新点. 1 、高度重视,将田野调查实习纳入专业 培养环节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范畴. 总述.
E N D
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我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尤其是2000年以来,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实行规范运作,先后组织学生在贵州、云南、广东、四川、广西进行田野实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报告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相关专业,如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专业提供了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我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尤其是2000年以来,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实行规范运作,先后组织学生在贵州、云南、广东、四川、广西进行田野实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报告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相关专业,如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专业提供了借鉴。 总述
一、目标和创新点 1、高度重视,将田野调查实习纳入专业 培养环节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范畴 总述 人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同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形式发展和考虑到未来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较早地被纳入了我系学科专业培养计划之中,成为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落实学校固本培源,着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之办学特色的主要措施。 在我系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单位成功之后,田野调查实习自然成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建立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实习体系 总述 我系结合专业特色,建立了以毕业实习、课程实习为主和课外实习、科研实习为辅的完整体系。毕业实习、课程实习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课外实习、科研实习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保证了覆盖面,突出了重点。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四年理论、方法论学习与训练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解、运用人类学理论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之能力的综合考察。我系在每届学生三年级第二个学期或四年级第一个学期安排一次毕业实习。
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增强对课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做到学与用的融会贯通。我系结合实际,为学生创造课程实习的机会。例如,为99级学生上《应用人类学》课程时,组织他们前往经济发展较好的顺德市桂洲镇,参观先进企业和在乡村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上做出成绩的小王布管理区,了解该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规划蓝图和具体措施。为02、03级上《人类学概论》组织学生对唐家、淇澳、鸡山进行调查等。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增强对课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做到学与用的融会贯通。我系结合实际,为学生创造课程实习的机会。例如,为99级学生上《应用人类学》课程时,组织他们前往经济发展较好的顺德市桂洲镇,参观先进企业和在乡村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上做出成绩的小王布管理区,了解该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规划蓝图和具体措施。为02、03级上《人类学概论》组织学生对唐家、淇澳、鸡山进行调查等。 总述 课外实习:不直接与某个课程相联系,但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锻炼他们学以致用的专业技能,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强化专业思想和提高专业敏感性。
总述 科研实习:一种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的实践形式,这种实践形式可达致师生双方的共赢。从95级学生开始,在教师项目经费的支持下,为他们提供到乡村和城市社区从事田野调查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来讲,老师们扎实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田野方法经验是他们学习和效仿的珍贵财富。如周大鸣教授组织99、00级的学生进行村落文化的调查,连续2个暑假实习,并举行了2次工作讨论会。在科研实习中,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受益匪浅。
3、实现了培养环节、手段、过程的规范化 总述 我系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运作体系。 首先,在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预先安排好了实习的具体安排。 其次,每次实习都有完善的实习大纲, 再次,建立了固定的资料整理和汇报制度。 第四,实习纪律严明,制定了学生田野实习的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证了田野实习的安全。
4、建立了包括经费、制度、质量、阵地的保障机制4、建立了包括经费、制度、质量、阵地的保障机制 总述 首先,经费上保障。从2000年开始,实习经费逐年增加,一方面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每年有固定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大力筹措资金,保障了经费来源,使实习的范围不断扩展。 其次,制度上保障。在制度上规定了教授指导学生田野实习必须承担的工作量以及奖惩措施。 再次,质量上保障。建立了以教授为主的实习指导老师队伍,使实习的高度、研究水准有了进一步保障。 第四,建立田野调查实习基地。目前我系已创建的实习基地有以下几类:一是专门的实习基地和友好合作基地,二是与业务单位挂钩定点实习基地。
二、特色和方法 田野实习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凸显田野实习的效果。 总述 1、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术创新能力。 2、注重教学相长。 3、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相结合。 4、与勤工俭学相结合。
三、成效显著 第一,培养了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田野实习成果形式丰富多样。 总述 第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巩固了专业兴趣。 第三,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第四,为调查地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足迹 1998年民族田野调查
足迹 2002年民族田野调查
足迹 2003年民族田野调查
足迹 2004年民族田野调查
人类学系社会实践教学汇报 人类学系的社会实践调查是我系的教学特色。主要是每年由专业负责的老师带领全系每一位同学,选择某一地点进行实地调研,作为教学实习,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师生全程同行,同学互相合作,各自负责专题,使每个人得到锻炼。 近年来我系提供的田野实践包括以下五类:1、课程实习,针对某课程进行相关调查研究。2、课外实习,从95级开始,我系就提供到广州市相关文博单位做义务讲解的实习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3、暑期实习,高年级利用暑假进行大型正规的实习,由老师带队指导,下文将主要总结这一类型实践。4、科研实习,由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进行实践。5、毕业实习,由老师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习,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可以说,我系非常重视实习实践,将其贯穿在教学始终。 教学情况汇报
人类学系社会实践教学汇报 我系的实习实践结合了人类学传统方法与自身特色,具有重要意义:1、 对学生,田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独立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加深专业知识,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2、 对本系,实习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学术热情和能力,完成了大量有意义的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 3、 对学科建设,作为国内比较稀有的人类学系,实习实践为人类学及社会科学建设发展贡献了力量。4、 对当地文化,我系的田野工作科学全面调查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为当地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巨大帮助。 教学情况汇报
人类学系社会实践教学汇报 在我系长期的田野实践工作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实际问题。 1、对于第一次接触田野工作的学生来说,不能适应和不能很好掌握田野工作方法是最大的问题。对于解决学生的问题,我系多年来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 首先,在实习出发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在出发旅程中,要处理好旅途疲惫。 最后,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做好安排指导,关心同学生活学习,及时排解心理问题等,达到融洽、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教学情况汇报
人类学系社会实践教学汇报 2、老师方面,如何组织好大批学生,对其进行及时辅导,调动每一个人积极性,并能抓紧时间科学合理完成实习任务是最值得重视的。老师是统筹全局者,要对实习进程有科学的安排并抓紧执行。另一方面,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也很重要,这包括生活和学习上的关怀指导和配合。 教学情况汇报 3、最后一个反复强调的问题是安全问题。 第一人身安全,二是财产安全。
人类学系社会实践教学汇报 对于未来的实习实践,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增加实习学分。 2、 增加实习资金投入。 3、 重视带队老师的培养。 4、 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学情况汇报
1981年人类学系复办后,就一直把田野实践作为办学的特色。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人类学8个学分),也是硕士(硕士田野调查时间不少于3个月)、博士(博士田野调查时间不少于10个月)研究生的基础课程。2000年以来,结合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和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实行规范运作,我们实现了田野实习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成果介绍
1.进一步保持与发扬了学科专业的特色,且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紧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紧密,提升田野调查实习的深度和广度。设定田野调查实习的训练框架,设立专门的课题和经费,开展多层次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学生的田野调查实习。 2.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在田野调查实习中,除了强调进行人类学的基础训练,要求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理念、调查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学术创新的能力。 一、思路的创新 成果介绍
3.注重教学相长,既训练学生田野调查的基本学术素质,又促进科研的开展。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了解和掌握田野调查的技巧和能力,同时也能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课题和活动。因此,通过田野调查实习,教学和科研、学生和教师就有了灵活的联结点。3.注重教学相长,既训练学生田野调查的基本学术素质,又促进科研的开展。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了解和掌握田野调查的技巧和能力,同时也能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课题和活动。因此,通过田野调查实习,教学和科研、学生和教师就有了灵活的联结点。 • 4. 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将田野实习和学生的兴趣挂钩,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 • 5. 与勤工俭学相结合。在各种田野调查实习中尽量为学生提供一定资金报酬,这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勤工俭学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知识有价"以及人类学研究的社会经济价值。 成果介绍
二、多层次、多形式田野调查实习实践 结合专业特色,建立了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为主和课外实习、科研实习为辅的完整体系。毕业实习、课程实习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属于刚性的实习;课外实习、科研实习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保证了覆盖面,突出了重点。几年来,田野调查实习获得了完成了数百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在各类期刊和文集中发表了50多篇的论文,出版了5部专著,一部毕业实习论文集,拍摄了20盒反映调查点社会文化的DV带和的数码相片,许多优秀调查报告被各级机构采用,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成果介绍
基金简介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 是由信孚教育集团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共同发起成立的开放式教育基金,其目的在于为优秀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田野调查研究经费资助。目前已有发起单位之一的信孚教育集团、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及新疆航铁送票有限公司出资。本基金由中国田野调查基金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信孚教育集团高级管理人员、新疆航铁送票有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各高等教育院校及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组织基金运作并做出决策。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
宗旨与目标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旨在推动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和发展有潜力的多学科学术人才。此基金鼓励深入的、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有详尽资料为依据的分析研究;鼓励调查者在田野调查中的社会参与;鼓励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在已有的或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里的创新成果。 此基金为优秀的大学生(包括全日制三四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提供资金,以求让他们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对所研究的地域、村落、社区有深入的认识,并形成学术性研究成果。 ……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
资金资助范围 • 交通补助:田野调查点往返的交通费用; • 生活补助:维持在田野调查点的基本生活支出; • 田野调查旅行和语言培训补助:在当地的调查交通费用;针对田野调查点使用的日常生活语言,参与相关的正式语言培训课程或请调查点的当地居民教授语言的费用; • 研究补助:与研究有关费用,如图书资料费、文具费、调研费、上机费、照片冲印及其他费用; • 本基金不资助申请者购买硬件设备、非田野调查期间的生活费用和其它非田野调查研究性费用; • 本基金不资助申请人之研究助理人员的费用,仅资助申请人本人的研究性费用。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
申请人资格 • 申请人为中国高等教育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本科生(三四年级)、硕士生及博士生; • 申请人在申请期间内就读的专业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及社会学,或其它相关学科;田野调查点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含港澳台地区); • 田野调查主题须符合中国田野调查基金委员会每年度划定的研究主题框架,具体题目自拟; • 申请人须在申请时填写并提交申请表格; • 具有2名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推荐。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
基金组织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设顾问委员会、委员会和秘书长。顾问委员会为本基金提供学术性的咨询与指导;委员会负责管理基金,组织、参与评审,做出决策与指导;秘书长负责此基金的日常运作事务,并与各高校、研究院所或社会单位联系、沟通,宣传基金。 • 出资单位名单 信孚教育集团新疆航铁送票有限公司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 • 基金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广州市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田野调查基金会收(510275)传 真:020-84114275 网 址:http://202.116.72.241Email:fwfund@163.com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
2003年获资助的学生科研项目一览: 科研立项
2004年获资助的学生科研项目一览: 科研立项
教师论文 周大鸣 • 1. 《田野工作的情感——兼论毛泽东早期调查的田野价值》,(论文),《思想战线》2002年第4期,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 2.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与文化重建——以凤凰村为例》,(论文),《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研究性著作,独立完成。 • 3. 《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著作),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研究性著作,主编。 • 4. 《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2004年8月28日,独立完成。 • 5. 《凤凰村的追踪研究》,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1日,独立完成。 • 6. 《黎族——海南五指山市福关村调查》,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1日,第一作者。 论文成果
何国强 • 1.《族群依赖与冲突的共生模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三》,(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核心期刊,独立完成。 • 2.《居山农耕的基本生计方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二》,(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核心期刊,独立完成。 • 3.《多样性的谋生技术——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之一》,(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核心期刊,独立完成。 • 4.《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专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5月,核心期刊,独立完成。 • 5.《宗族历史与族群互动:以丰顺县汤南镇罗氏宗族为例》,(调查报告),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专著,独立完成。 • 6.《宗族冲突与族群意识:以广东四个客家村社为例》,(论文),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专著,独立完成。 • 7.《“契哥”习俗与宗族原则的适应弹性:以丰顺县八乡为例》,(论文),当代华南的宗族与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专著,独立完成。 • 8.《人类学家眼中的图景:粤东凤凰人》,(专著),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作者。 • 9.《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编著,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1日,第一作者。 论文成果
学生论文 • 梅方权《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与村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四个村庄田野资料的分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 吴翠明《旧凤凰村外来人员的文化适应》,载《广东外来人群的适应性》,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p189-200。 • 潘争艳《中国乡村的城镇化进程》,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2期,页码P20-26。 • 陈杰《凤凰地区的民间信仰》,载《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国际统一书号 :ISBN962-8735-73-x) ,P459-476页。 《乡土社会的基督教情怀》,载《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国际统一书号 :ISBN962-8735-73-x) , P477-496页。 论文成果
秦红增《乡村土地使用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下乡的人类学视野之二》,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二作者)《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第二作者)秦红增《乡村土地使用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下乡的人类学视野之二》,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二作者)《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第二作者) • 马丽 《跨省婚姻与粤北农村文化变迁调查研究》,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 阮洛瑶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6月,第2卷。 《传统与现代——简谈广西民歌节》,论文,少数民族语文,2004年3月。 论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