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吸积超大质量黑洞 (AGN) 中的外流

吸积超大质量黑洞 (AGN) 中的外流. 王 挺 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和应用物理系. 外流很普遍. QSO 蓝移的宽吸收共振线,速度可高达 0.2c. 高电离宽吸收线 QSO PG0946 (Arav et al. 2001). FeII 低电离吸收线 (Hall et al. 2002). 本征窄吸收线 , 50% Seyfert 星系和 >30% QSOs 与宽吸收线类似现象? (Arav et al. 2002). 50% Seyfert 星系 X 射线电离物质吸收 : 高分辨谱观测给出 X 射线吸收线结构和紫外线相似,但总的柱密度要求高出很多。

bet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吸积超大质量黑洞 (AGN) 中的外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吸积超大质量黑洞(AGN)中的外流 王 挺 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和应用物理系

  2. 外流很普遍 QSO蓝移的宽吸收共振线,速度可高达0.2c 高电离宽吸收线QSO PG0946 (Arav et al. 2001)

  3. FeII 低电离吸收线(Hall et al. 2002)

  4. 本征窄吸收线,50% Seyfert 星系和>30% QSOs 与宽吸收线类似现象? (Arav et al. 2002)

  5. 50% Seyfert 星系X射线电离物质吸收:高分辨谱观测给出X射线吸收线结构和紫外线相似,但总的柱密度要求高出很多。 紫外吸收线饱和? NGC 3783 Kaspi et al. 2003

  6. 高电离发射线系统蓝移, 在NLS1和高红移类星体中常见.

  7. 100pc尺度: NLR NGC 1068, 1”=70pc, Groves et al. 2004

  8. 感兴趣的其他理由 外流的反馈效应星系形成、黑洞吸积(Silk & Rees 1998;Springel et al. 2005) 外流是吸积盘的风,对吸积流结构本身产生影响 理解AGN其他部分,吸收物质也可能是发射线区 研究AGN中元素丰度,与发射线过程互补 观测上看重不重要?

  9. 1.宽吸收线类星体 从观测上: 物质外流速率 动能或者动量外流 (feed-back) 在什么半径上产生, AD? 对角动量转移重要?

  10. 类星体中的比例 LBQS 光学极限星等选的样本中12%, 其中10% LoBAL (Weymann et al. 1991) 争议: 红化修正重要 30% 各向异性连续谱30%(Krolik ) SDSS 15-20% 包括红化修正 (Reichard et al. 2004) LoBAL的比例?

  11. 宽吸收线类星体都是射电弱的? FIRST巡天发现第一个RL BAL QSO (Brotherton et al. 1998) FBQS发现近20个RL QSOs, 比例与在光学选的类星体类似 (Becker et al. 2001).

  12. 怎样看比例 • 所有的类星体都有BAL区, 只是视角不同. 总体的平均覆盖因子 • 只是15%类星体有宽吸收线区, 特殊演化阶段或者特殊的环境 怎么区分二类? 共振散射线 (Korista et al. 1996), 但与速度场、几何有关 偏振:非球对称, 但除此之外很少考虑限制 与其他性质的相关性: LoBAL –IRAS 红外选比例高(Boroson & Meyer 1992, Willote et al. 2004)

  13. BAL QSOs 高吸积率(Boroson 2002) 射电谱平谱和陡谱,不是特别的倾角 (Becker et al. 2001, Jiang & Wang 2003) 星族年龄(Canalizo & Stockton 2000)

  14. 外流的性质 方法: 紫外吸收线的特征离子的柱密度 典型值1019-21cm-2. 只是上限, 视线方向上部分覆盖, 饱和, 实际可能大得多, 证据: 不同的BAL QSOs,CIV线轮廓差不多 丰度很不同的吸收线轮廓相似,P/C<500, 而半数BAL QSO PV1118/1128测量到宽吸收线非常饱和(Arav et al 2001, de Kool et al. 2003, Haimann et al. 1998) X-射线吸收,柱密度1022-24 cm-2, 典型1023(Green et al. 2002, Brinkmann et al. 1999, Gallagher et al. 2002,2004) .

  15. X射线部分覆盖很普遍(Wang et al. 1999,Green et al. 2001, Grupe et al. 2003). X射线的没吸收的部分与紫外的相近, UV和X-射线部分覆盖?

  16. X射线与紫外吸收完全不同的成分或者相同? 吸收软X射线(0.2-0.4keV)部分的物质电离程度与产生紫外吸收线物质相同, 吸收边光深大 主要紫外的吸收线离子的柱密度>1018.5cm-2 紫外吸收物质的柱密度1022-23 cm-2 (Wang et al. 2000)

  17. XMM/Chandra的惊奇发现 相对论性的X-ray BAL,FeXXV,FeXXVI现象,0.2-0.4c? 柱密度>1023.5cm-2 Chatas et al. 2003,2004

  18. X-ray Shielding gas 除非f非常小, 电离度非常高。平滑的吸收线轮廓, Nc>104 二相模型。热相介质加速问题?

  19. One solution: Shielding gas model Murray & Chiang 1996 MHD winds(Everett 2004)

  20. 二类模型都需要?

  21. 辐射加速? 几种作用的相对重要性 共振散射:低柱密度, 低电离度 (chelouche & Netzer 2003) 光电吸收:中等柱密度,低电离度 电子散射:高柱密度或者高电离度(Sim 2004;Everett 2004) 高柱密度、高电离度气体外流,要求高吸积率! 高速外流产生于内区。 X-射线BAL产生于高吸积率天体,很靠近黑洞。

  22. 质量和动能外流 紫外吸收物质柱密度 1022-23 cm-2, 平均的覆盖因子0.15, 半径大于宽发射线区 典型几个太阳/年的外流速率. 与中心黑洞的吸积率相当. 在X射线波段, 一般从拟合光谱给出另一种电离参数: 高电离吸收物质, 物质外流速率与紫外相似. 外流动能:

  23. 复杂情况 一般测量到多种离子的柱密度和速度分布, 从光致电离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结合拟合, 非常复杂, 还有另外的不确定性. 外流极端超声速的, 很容易不稳定,数值模拟结果证实存在(Proga et al. 2003)

  24. 外流带走角动量? 从吸积盘上出来的气体一定带角动量, 如磁化盘, 可以转移角动量, 观测上有证据: 轴对称的外流共振散射, 如果流不带角动量, 没有偏振角度的转动, 但外流带角动量, 偏振角旋转. Monte-Carlo 模拟, 发现对双线和单线散射, 在外流较大张角和角动量较大可以很好与观测一致(Wang HY et al.)

  25. 不同的QSO BALR的差别很大? 连续谱的偏振可以由吸收线区给出. 对特定的轴对称分布散射物质, 偏振随角度变化近似: p0是在赤道面上观测到的偏振(最大) 对于各种可能的分布f(p0), 偏振分布 由观测到分布, 重构出f(p0).

  26. Equatorial outflow

  27. 大部分的QSO的BALR覆盖因子/柱密度都很小, 但有小部分覆盖因子/柱密度大 BAL QSO的覆盖因子比平均值大

  28. 其他方面的研究 但… 光变 电离态的变化, 复合时标, 密度  尺度 BALQSO观测到数目很少,ne>103 在PG 2112+059中,X-射线吸收柱密度变化7倍而紫外吸收线没变严重饱和? 理解为不同成分的证据, 不足. 引力透镜研究:不同视线,速度结构相同  加速云模型有问题,局部各向同性(Chelouche 2003)  典型的角尺度在角秒,结构的尺度应大1013(r/pc)cm 但是,UM425的X射线观测A,B二成分, 吸收线谱非常相似,但X射线柱密度相差10倍 (Aldcroft & Green 2003),作者认为是X射线和UV吸收区不同。 这可能表明BAL很饱和

  29. 2、窄吸收线 高、低光度天体都有, 50% Seyfert, 20-30% QSOs (Crenshaw et al. 2003) 紫外吸收线经常饱和、部分覆盖, 经常是多重(Arav et al. 2003)与宽吸收线的关系 X射线的总柱密度(吸收边),典型1022 cm-2 。 NGC 4051,kaspi et al. 2004

  30. 高电离线(Kaspi et al. 2003; NGC 3783)

  31. OVII与NeX速度不同,UV线与OVII相同,高电离吸收物质多重OVII与NeX速度不同,UV线与OVII相同,高电离吸收物质多重 需要更细致的辐射与动力学模型.

  32. 低电离度气体外流速度大NGC3783(Kaspi et al. 2003), NGC5548(Kaastra et al. 2001):辐射加速效应, 云团?

  33. NGC3783,质量损失率0.01-0.1 M/yr与吸积率相似。 风产生于1pc, v=500-600km/s 其他AGN的结果类似 。 NAL与NLR相关(Crenshaw et al. 2005), 观测到云团?

  34. 总结 现有观测表明质量外流和黑洞吸积率相近, 但需要更好确定外流质量损失速率等重要参数:确定测量软X射线吸收物质的外流速度以及光变研究将非常重要。 宽吸收线类星体中, 动能的外流近似1%, 在低光度的AGN中效率更低.

  35. 高柱密度气体的加速问题,辐射加速效率低,其他加速机制; • 外流物质的起源,吸积盘/其他 • 核外流与星系尺度的外流的关系? • 星系中化学混合作用? • 是否与角动量转移有关?30m光学望远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