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中華針灸醫學會 古籍讀書會

中華針灸醫學會 古籍讀書會. 時間: 101-12-19 地點:中華針灸醫學會會議室 導讀者:中國附醫針灸科 張恆偉. 百症賦. 原文: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 陽交. 【 類別 】 陽維脈郄穴。 【 釋名 】 足少陽膽經由此交向足太陽膀胱經,所以又名「別陽」。 【 針灸大成 】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窌) 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陽維之郄。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痺,面腫寒痺,膝胻不收。. 【 位置 】 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後凹陷處。. 解溪. 【 類別 】 經 ( 火 ) 穴。

bet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華針灸醫學會 古籍讀書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華針灸醫學會古籍讀書會 時間:101-12-19 地點:中華針灸醫學會會議室 導讀者:中國附醫針灸科 張恆偉

  2. 百症賦 • 原文: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

  3. 陽交 • 【類別】陽維脈郄穴。 • 【釋名】足少陽膽經由此交向足太陽膀胱經,所以又名「別陽」。 • 【針灸大成】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窌) 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陽維之郄。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痺,面腫寒痺,膝胻不收。 【位置】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後凹陷處。

  4. 解溪 • 【類別】經(火)穴。 • 【釋名】解,指骨解(骱)﹔溪,指凹陷處。穴處踝關節前兩筋間凹陷處。 【位置】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

  5. 解溪 • 【針灸大成】解溪 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陽明胃脈所行,為經火,胃虛補之。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三呼。 • 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胻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赤目赤,眉攢痛,不可忍。

  6. 百症賦 • 反張悲哭,仗天衝、大橫須精。

  7. 天衝 • 【類別】交會穴:《素問‧氣府論》王冰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 【釋名】原系星象名。天,指高部﹔沖,指通衢,此指頭部氣血通路,穴位頭上部,故名。 • 【針灸大成】天衝 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灸七壯。素注:針三分,灸三壯。 • 主癲疾風痙,牙齦腫,作驚恐,頭痛。 【位置】頭部耳根後緣直上入髮際二寸,當率谷後五分處。

  8. 大橫 • 【類別】交會穴:足太陰、陰維之會。 • 【釋名】橫直臍旁,當大橫紋中,故名。 • 【針灸大成】大橫 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七分,灸五壯。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 【位置】腹中部,距臍中4寸,腹直肌外緣凹陷處。 。

  9. 百症賦 • 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

  10. 身柱 • 【釋名】身,身體。柱,支柱。穴當兩肩胛岡之間,為背部負重支撐處。。 • 【針灸大成】身柱 三椎下,俛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七七壯,止百壯。明堂:灸五壯,下經灸三壯。 主腰脊痛,癲病狂走,瘈瘲,亂欲殺人,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難經云:治洪長伏三脈,風癇發狂,惡人與火,灸三椎九椎。 【位置】背部正中線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約與肩胛岡內側端相平。

  11. 本神 • 【類別】交會穴:足少陽、陽維之會。 • 【釋名】頭部為元神所在,穴在神庭穴之旁,所以稱「本」。 • 【針灸大成】主驚癇,吐涎沫,頸項強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沬,偏風。 【位置】頭部顱頂正中線旁開三寸,前髮際後五分處。當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外1/3折點。 。

  12. 百症賦 • 發熱仗少衝、曲池之津

  13. 少衝 • 【類別】井(木)穴。 • 【釋名】少,指手少陰心經﹔沖,重要通道。穴屬手少陰心經井穴,居小指之端,故名。別名經始(《針灸甲乙經》),意似。 【位置】手小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1分處。

  14. 少衝 • 【針灸大成】少衝(一名經始) 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心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灸一壯。 • 主熱病煩滿,上氣嗌乾渴,目黃,臑臂內後廉痛,胸心痛,痰氣悲驚,寒熱,肘痛不伸,張潔古治前陰臊臭,瀉汗行間,後於此穴,以治其標。

  15. 曲池 • 【類別】合(土)穴 • 【釋名】曲,屈曲﹔池,凹陷。穴在屈肘紋頭外凹陷如池處,故名。 【位置】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16. 曲池 • 【針灸大成】曲池 肘下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素注:針五分,留七呼。銅人:針七分,得氣先瀉後補,灸三壯。明堂:曰灸七壯,至二百壯,且停十餘日更灸,止二百壯。 • 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善忘,風癮,喉痺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促物不得,挽引不開,屈伸難,風痺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瘈瘲癲疾,舉體痛痒如虫嚙,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17. 百症賦 • 歲熱時行,陶道複求肺俞理。

  18. 陶道 • 【類別】交會穴:督脈,足太陽之會。 • 【釋名】陶,指陶灶(窯)﹔道,通道。穴屬督脈,位居背上,陽氣上行于此猶如陶灶的通道,通竅于上。 【位置】背部正中線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19. 陶道 • 【針灸大成】陶道 一椎下,俛而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五分。 • 主痎瘧寒熱洒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瘈瘲,恍惚不樂。

  20. 肺俞 • 【類別】肺臟背俞穴。 • 【釋名】俞,通輸。穴與肺臟相應,為肺的背俞穴。 【位置】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旁開1.5寸處。約與肩胛岡內側端相平。

  21. 肺俞 • 【針灸大成】肺俞 第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千金對乳,引繩度之,甄權以搭手,左收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正坐取之。甲乙: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泄,甄權灸百壯。明堂:灸三壯,素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 • 主癭氣黃疸,勞瘵,口舌乾,勞熱上氣,腰脊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傳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癢,嘔吐支滿,不嗜食,狂走,欲自殺,背僂,肺中風偃臥,胸滿短氣,瞀悶汗出,百毒病,食後吐水,小兒龜背。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太陽肺俞肝俞。

  22. 參考資料 • 醫砭資料庫: v200602 ─ 鬼藥子編 •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