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79 Views
第七章民初的中國. 第四節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與日本. 「西洋鐵砲引進日本後,不但改寫了日本戰國歷史 … ,甚至也改變了東亞歷來由中國主導的軍事態勢,日本從此轉變其歷史上師崇中國的心態,起而想要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併吞中國的區域霸權」 -摘自湯錦台, 【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 日本侵華步驟. 1895 年後,日本便一直透過各種文攻武嚇掠括中國 1915 年 日本提出「 二十一條要求 」 ,是想藉不平等條約宰制中國 1932 年 「 九一八事變 」、「 一二八事變 」則是日本以武力全面侵華的前奏. 1932 年日軍發動一二八事變.
E N D
第四節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與日本 • 「西洋鐵砲引進日本後,不但改寫了日本戰國歷史…,甚至也改變了東亞歷來由中國主導的軍事態勢,日本從此轉變其歷史上師崇中國的心態,起而想要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併吞中國的區域霸權」 -摘自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日本侵華步驟 • 1895年後,日本便一直透過各種文攻武嚇掠括中國 •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是想藉不平等條約宰制中國 • 1932年「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則是日本以武力全面侵華的前奏
1932年日軍發動一二八事變 資料來源: 張之傑等, 1992,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323,台北錦繡
日本侵華動機 • 中國的「黃金十年」(1928〜1937年),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均有顯著成就,日本認為若未在1930年代,對華發動全面性戰爭,日後更無機會 • 1920〜1930年爆發世界性經濟大恐慌,日本主戰派喊出「以戰養國」口號,而軍事擴張的首要目標即是中國 • 日本感到蘇聯對中國東北的行動,威脅其在東亞的霸權地位 • 1937年德、義、日三國組為軸心國,日本因此放手侵略中國
20世紀初的國際局勢 • 中華民國肇建之初,日本、英國、俄國等三國極欲利用中國動盪的政局從中漁利 • 加以袁世凱當時將注意力都用在國內的政敵,以及希望列強能對他的帝制運動支持,這種情形更表現在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上 • 日本更想以支持袁世凱之帝制,來換取袁世凱答應「二十一條要求」
1915年日本對華「二十一條要求」 • 1915年1月18日,日本大隈內閣外相加藤高明亟欲向中國擴張勢力,見中國有機可乘,便向袁政府提出五號「二十一條要求」 • 1號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各種權益 • 2號日本在旅順、大連、南滿、東蒙之優越權 • 3號日本與中國合辦「漢冶萍公司」 • 4號中國所有港灣及島嶼不得割讓或租借給他國 • 5號中國政府聘日人為政治、軍事、財政顧問等
「二十一條要求」後中國民間回應 •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政府提出要求後 • 2月11日,留日學生在東京開反對大會,部分學生憤而歸國 • 3月以後,全國各主要都市及東南亞華僑都進行抵制日貨,上海有「國民對日同志會」的出現及「救國儲金團」的組織亦展開活動 • 5月間,漢口且發生破壞日本商行事件。 • 袁世凱為求日本贊同帝制,不顧民氣如此,竟委曲求全,除第5號待議外,餘皆應允日人要求
日本對華的真正態度 • 日本以支持袁世凱帝制為餌,認為如果真的協助袁世凱建立了鞏固的大帝國,日本在中國便無利可圖 • 加以帝制運動進行期間,日、英、俄、法等國屢次對袁政府提出警告,認為帝制會引起暴亂,影響列強在中國的利益 • 隨後日本便聯合列強對帝制進行干涉,甚至直接援助反袁各派,與袁政府進行軍事對抗。日本對中華革命黨的援助,從金錢支援與派人參戰著手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圖 日本稱霸亞洲的夢想圖 資料來源:鄭志敏,2001,Hello台灣史,頁109,台北全威
中國的「黃金十年」 • 1928年底,中國完成了北伐統一大業 • 北伐統一後,國民政府決定施行訓政 • 自1928年到1937年,外有日、俄侵擾,內有中共鬥爭,國民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下,積極從事各項建設,創造出輝煌的「黃金十年」 • 中國在這「黃金十年」中,於外交、交通、財政、經濟、教育與新生活運動中,獲得了相當卓著的成果
「黃金十年」外交上的成果 • 廢除不平等條約是民國建立的重要目標,在此一方面,國民政府完成以下任務 • 1931年元旦實施海關新稅則,關稅完全獨立自主 • 1931年5月公布「管轄在華外人實施條例」,自動取消各國領事裁判權 • 1929年5月知會各國停止設立臨時法院,中國司法從此獨立 • 1927年1月起陸續收回漢口等各地租界
「黃金十年」交通上的成果 • 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交通部、鐵道部,致力發展交通事業 • 鐵路方面1931年為13,000公里1933〜1937年則新建有3,300公里 • 公路方面北伐前約有1,000公里,1938年已完成110,000公里,但多在華南 • 航空方面與世界各國合辦新興航空公司 • 郵政方面1936年全國郵政總數為15,300餘所,郵路高達598,700餘里
1939年滇緬公路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446,台北錦繡
「黃金十年」財政上的成果 • 1928年整理稅制 • 1933年廢除舊式錢兩,改用新鑄銀元,但美國於1935年大量收購白銀,國際銀價上漲,造成中國白銀外流,引發財政危機 • 國民政府決定改用法幣,將白銀集中管制 • 幣制統一,各大工商業得以日趨繁榮
1933年國府公布實施廢兩改元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346,台北錦繡
「黃金十年」經濟上的成果 • 1929年訂定經濟建設方案,側重工業發展 • 成立工商部、農礦部,進行對工、礦、農、林的改良 • 1931年成立全國經濟委員會,經濟建設擴及交通與水利 • 1937年,對外貿易已呈現出超
「黃金十年」教育上的成果 • 北伐統一後,開始訂定學校設備與課程標準,並且充實經費和建全師資,數年間成效卓著,教育質量大幅提昇 • 1933年以後,教育經費從未拖欠,教師生活安定 • 1929〜1937年,初等學校入學率從17%增至43%;中等學校學生增加了60%;大專學生則增加了50%
「黃金十年」中的新生活運動 • 1934年蔣中正在南昌勦共時,鑑於社會道德敗壞,決定倡導新生活運動,其內容為 • 日常生活之規律為禮、義、廉、恥 • 實踐的原則為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 • 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於南昌成立後,各地熱烈響應
南京政府時期德政-剪辮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中國全紀錄,頁41,台北錦繡
1934年蔣宋抵南京督導新生活運動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中國全紀錄,頁361,台北錦繡
1929年國民政府所公布的禮服、 制服服制 資料來源:中國全紀錄,頁273 ,台北錦繡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張玉法,1982,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 • 丘為君、張運宗,2003,走入近代中國,台北五南 • 張玉法,1982,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 • 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 老照片編輯部,2001,另一種目光的回望,山東山東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