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820 Views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功能测定. 一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原理 : 密度梯度离心, 利用密度为 1.077±0.001g/L 淋巴细胞分层液(聚蔗糖 - 泛影葡胺). 主要步骤 1 无菌采集静脉血,抗凝(每 1ml 全血加 0.1ml 125 ~ 250U /ml 肝素溶液) 2 用等体积 Hanks 平衡盐溶液 (HBSS) 或 pH7.2 ~ 7.4 PBS 稀释 3 按每 10ml 稀释血用 3 ~ 5ml 淋巴细胞分层液的比例先将淋巴细胞分层液加入离心管中,再小心沿管壁缓慢加入稀释血,注意切勿使血液混入分层液
E N D
一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 原理: 密度梯度离心, • 利用密度为1.077±0.001g/L 淋巴细胞分层液(聚蔗糖-泛影葡胺)
主要步骤 • 1 无菌采集静脉血,抗凝(每1ml全血加0.1ml 125~250U /ml 肝素溶液) • 2 用等体积Hanks平衡盐溶液(HBSS)或pH7.2~7.4 PBS 稀释 • 3 按每10ml稀释血用3~5ml淋巴细胞分层液的比例先将淋巴细胞分层液加入离心管中,再小心沿管壁缓慢加入稀释血,注意切勿使血液混入分层液 • 4 2000r/min 水平离心30min, • 5 吸取分层液与血浆交界部位的单个核细胞,用5倍体积的HBSS或RPMI-1640洗涤2次依次以2000 r/min,1500 r/min离心10min • 6 用完全RPMI-1640定容,计数。一般每ml健康成人血可分离出1×106~2×106单个核细胞 • 7 台盼蓝染色,检查细胞活性,活细胞应﹥95﹪。
注意事项 • 1 严格无菌操作 • 2 操作应轻柔,细胞悬液应充分混匀 • 3 淋巴细胞分层液应4℃避光保存,取出后待温度升至室温使用 • 4 如须保存血浆作他用,则不能稀释血液 • 5 离心最适温度18~20℃ • 6 分离组织中的单个核细胞也可采用上法
二 淋巴细胞的纯化 • ㈠红细胞的去除 • 1 低渗裂解法 • 1ml蒸溜水加入沉淀的PBMC中,轻摇(﹤1min) • 立即加入1.8﹪NaCl, 洗涤 • 2 氯化铵处理法 • 沉淀的PBMC中加入1ml 0.83﹪氯化铵溶液,轻摇2 min,洗涤
㈡血小板的去除 • 1 .PBMC经洗涤2~3次可去除大部分血小板 • 2 .胎牛血清(FCS)梯度离心 • 1ml PBMC悬液(1×107~2×107/ml)用3ml FCS • 800r/min 水平离心15min,18~20℃
㈢单核细胞的去除 • 1 .粘附去除法
原理 单核细胞可粘附在玻璃或塑料表面 • ⑴PBMC用完全RPMI-1640调整浓度至2×106/ml ⑵将50ml细胞悬液移入150cm2培养瓶,37℃ 5﹪CO2 95﹪湿度培养1h • ⑶收集非粘附细胞,再用预温至37℃的RPMI-1640 ,轻轻荡洗培养瓶并收集荡洗液 • ⑷1300r/min 离心10 min,18~20℃ • ⑸弃上清,用5~10ml完全RPMI-1640悬浮细胞计数,用台盼蓝染色检查细胞活性
2. L-亮氨酸甲酯去除法 • 溶酶体酶→L-亮氨酸甲酯 • →L-亮氨酸-L-亮氨酸甲酯 • 此法也可清楚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 本法只适用于分离新鲜细胞
⑴用PBS调整细胞浓度至3×1065×106/ml,用无血清RPMI-1640配制10mmol/L的L-亮氨酸甲酯溶液(临用时配),两液按1︰1比例混合,室温40min⑴用PBS调整细胞浓度至3×1065×106/ml,用无血清RPMI-1640配制10mmol/L的L-亮氨酸甲酯溶液(临用时配),两液按1︰1比例混合,室温40min • ⑵1300r/min 离心10 min,用HBSS或PBS洗涤沉淀共3次 • ⑶用完全RPMI-1640悬浮细胞,用无菌尼龙网过滤,离心并计数,调整细胞至所需浓度
在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羰基铁粉,37℃搅拌15 min,然后用淋巴细胞分层液离心分离 • 亦可先分离PBMC,再加羰基铁粉分离去除单核细胞 • 粘附法去除单核细胞后,大约95﹪为淋巴细胞,活性>95﹪ • L-亮氨酸甲酯法,99﹪为淋巴细胞,活性>95﹪
三 外周血淋巴细胞选择性分离 • ㈠ T细胞的分离 • 1 .尼龙棉柱法 • 原理B细胞易粘附于尼龙棉纤维,而T细胞则否
尼龙棉(聚酰胺纤维)预处理 • 尼龙棉(聚酰胺纤维)50mg在0.2mol/L HCl浸泡过夜,用大量蒸溜水漂洗,晾干。 • 尼龙棉柱制备 • 塑料软管 长12~16cm 内经5~6mm 壁厚0.2 mm高6cm的尼龙棉柱可有效地滤过20×106~30×106个细胞.此法分离的T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
2 .花环形成分离法 • 原理 T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可与绵羊红细 胞结合形成花环. • 绵羊红细胞用2-氨基乙基异硫脲溴化物(AET)或神经氨酸酶(NM)可提高花环形成的效果和稳定性
⑴1ml PBMC悬液(1×107/ml)、2ml NCS和 1ml 4﹪AET-SRBC悬液混匀,37℃水浴10 min • ↓ • 800r/min 4℃离心5 min,冰浴1h 或 • 800r/min 室温离心10 min,4℃2h • ↓ • 置淋巴细胞分层液(3~5ml分层液可分离10mlPBMC/NCS/AET-SRBC混合液) • ↓ • 1300r/min 离心25 min,18~20℃ 或 • 2000r/min 离心35 min,4℃ • 位于界面的是非花环形成细胞,沉淀的是花环形成细胞
⑵1ml PBMC悬液(1×107/ml)、2ml NCS和 2ml 2﹪NM-SRBC悬液混匀,37℃水浴10 min • 以下步骤同⑴ • 经1次花环形成试验所得到的花环形成细胞中,T细胞﹥95﹪,B细胞﹤1﹪,单核细胞约为2﹪。经2次花环形成试验后,非花环形成细胞中T细胞﹤2﹪ • 用此法时,因SRBC与受体结合可激活某些T细胞,导致功能增强
㈡ T细胞亚群的分离 • 1. 间接免疫吸附分离法 • 原理T细胞 + 抗某种T细胞分化抗原的抗体 • ↓ • 加入包被有羊抗鼠Ig的平皿
2 .抗体/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分离法 • 原理 是一种负性分离法 • T细胞 + 抗某种需去除T细胞分化抗原的抗体+补体→该亚群T细胞裂解 • 如 T细胞 + 抗CD4抗体 + 补体→CD4+细胞裂解 • T细胞 + 抗CD8抗体 + 补体→CD8+细胞裂解
3.免疫磁性微珠分离法 • 原理 羊抗鼠Ig + 磁性微珠→免疫磁性微珠 • T细胞 + 抗某种亚群分化抗原的抗体 • ↓ • 加免疫磁性微珠 • ↓ •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该亚群T细胞连同免疫磁性微珠一起沉降
如 T细胞 + 抗CD4抗体 • ↓ • 加免疫磁性微珠 • ↓ •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CD4+T细胞连同免疫磁性微珠一起沉降,CD8+T细胞则留在悬液中 • 优点 细胞纯度高,产量大,操作简单
㈢ B细胞的分离 • 1 .负性B细胞分离法 • ⑴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⑵用L-亮氨酸甲酯法去除单核细胞、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 ⑶用花环形成法去除T细胞 • 用此法分离B细胞,240ml 全血中可得1×107~2×107个B细胞,纯度﹥90﹪,2﹪~3﹪的单核细胞,﹤1﹪的其他细胞
2 .直接免疫吸附法 • 兔抗人Ig包被平皿 • ↓ • 淋巴细胞悬液 • ↓ • 洗去未吸附细胞,收集吸附细胞
3.间接免疫吸附法 • 淋巴细胞悬液 + 抗CD19、抗CD20抗体 • ↓ • 羊抗鼠Ig包被的平皿 • ↓ • 洗去未吸附细胞,收集吸附细胞 • 4.免疫磁性微珠分离法
㈣ NK细胞的分离 • 1.负性NK细胞分离法 • ⑴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⑵用粘附法去除单核细胞 • ⑶用尼龙棉柱法去除B细胞 • ⑷用花环形成法去除T细胞 • 2 .免疫磁性微珠分离法,抗CD16抗体
四 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 ㈠ 免疫荧光技术 • 直接法 FITC-抗CD4抗体 • FITC-抗CD8抗体 • 间接法 FITC-羊抗鼠Ig • 抗CD4抗体 • 抗CD8抗体
㈡ 微量细胞毒试验 • PBMC + 抗某亚群T细胞分化抗原的抗体+补体 • ↓ • 加染料,该某亚群T细胞着色 • 如 T细胞 +抗CD4抗体+补体 • ↓ • 加伊红染料,呈红色的为CD4+细胞
㈢花环技术 • 1葡萄球菌花环法 • 原理 SPA可与IgGFc段结合 • 直接SPA菌花环法 • SPA菌-抗CD3、SPA菌-抗CD4、SPA菌-抗CD8 • 间接SPA菌花环法 • SPA菌-兔抗鼠Ig(IgG类) • 抗CD3、抗CD4、抗CD8
2 红细胞花环法 • 原理 将SRBC与mAb或兔抗鼠IgG偶联 • 直接红细胞花环法 • SRBC-抗CD3、SRBC-抗CD4、SRBC-抗CD8分别与去除粘附细胞的PBMC作用,染色后镜检200个淋巴细胞,计算花环形成细胞百分率
间接红细胞花环法 • 抗CD3、抗CD4、抗CD8分别与去除粘附细胞的PBMC作用,加入SRBC-兔抗鼠IgG偶联物作用,染色后镜检200个淋巴细胞,计算花环形成细胞百分率
五 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 ㈠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非特异性刺激物 • PHA、ConA、PWM、SPA、LPS,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蛋白质,抗CD2、抗CD3、抗IgM等细胞表面标志的抗体,及某些细胞因子 • 特异性刺激物 • 特异性抗原
1 .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丝裂原→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 • ⑴ 3H-TdR掺入试验 • SI﹦试验组cpm/对照组cpm
⑵ 形态学方法 • 结果以淋巴细胞转化率表示 • ⑶ MTT比色法 • 琥珀酸脱氢酶→MTT→甲月赞+盐酸异丙醇或二甲基亚砜→溶解后测OD值 • SI﹦试验组OD均值/对照组OD均值
2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 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 可分3H-TdR掺入法、形态学方法及MTT比色法
3 .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4 .淋巴因子诱导的细胞增殖反应 • 如 IL-4→B细胞,IL-2→T细胞
5 .影响细胞增殖反应的因素 • ⑴细胞应保持高活性, • ⑵可溶性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时,常需一定数量的抗原呈递细胞 • ⑶不同的刺激原有不同的刺激剂量 • ⑷严格无菌操作
六 NK细胞活性测定 • 靶细胞 人NK细胞 K562细胞(靶细胞) • 鼠NK细胞 YAC-1细胞(靶细胞)
㈠ 形态学方法 • 原理 靶细胞被NK细胞杀伤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使台盼蓝染料透入细胞,细胞呈蓝色,无折光性
靶细胞 K562细胞或YAC-1细胞用完全RPMI-1640 • 调整细胞浓度为2×105/ml • 效应细胞 人PBMC或小鼠脾细胞用含15﹪NCS的RPMI-1640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ml • 对照孔 100ul靶细胞+100ul完全RPMI-1640 • 实验孔 100ul靶细胞+100ul效应细胞 • 效/靶细胞比例(E/T )为50︰1 • 各设3个平行空,37℃ 5﹪CO2温箱培养过夜 • 每孔各取30ul细胞悬液,加30ul 0.5﹪台盼蓝室 • 温染色5min
于白细胞计数板中每孔各计数100个细胞,记录死于白细胞计数板中每孔各计数100个细胞,记录死 • 细胞及活细胞数,求出各组NK细胞活性的均值 实验组靶细胞死亡数-对照组靶细胞死亡数 NK细胞活性%﹦ 100 100﹪ ×
㈡ 同位素释放法 • 1 . 51Cr释放试验 • 2. 125I-UdR释放试验 • 3. 全血NK细胞活性同位素检测法
七 单核-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功能测定 • ㈠人单核细胞的分离方法 • 单核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3﹪~5﹪
1 Peroll离心沉淀法 • Peroll(聚乙烯吡咯酮包被的硅胶混悬液) • Peroll连续密度梯度液配制 • Peroll 7ml 和2×PBS 6ml→1500r/min 离心40min • 操作步骤 • PBMC加到3~5mlNCS上 • ↓ • 800r/min,离心15 min(18~20℃) • ↓ • 沉淀细胞用含10﹪NCS的PBS配制成2×107~5×107/ml悬液 • ↓ • 加到Peroll连续密度梯度液,4℃ 2400 r/min 离心20 min • ↓ • 出现4个细胞层,吸取第二层细胞(单核细胞占70﹪~90﹪),洗涤后计数,配制成所需浓度
2 粘附法 • 用EDTA抗凝血制备PBMC,用DEME液将PBMC配制成2×106/ml悬液,加入培养瓶(75cm2瓶加10 ml细胞悬液) • ↓ • 37℃ 5﹪CO2 温箱 1h • ↓ • 用DEME液洗涤2次,洗去非粘附细胞 • ↓ • 用细胞刮片刮下细胞,或加入0.2﹪EDTA/PBS, • 10min 后收集细胞, • ↓ • 1500 r/min 离心10 min, 配制细胞悬液,计数并调整至所需浓度
3 Colotta法 • 用PBS5倍稀释的肝素抗凝血20ml,加在20ml淋巴细胞分层液上 • ↓ • 2000 r/min 离心20 min 室温,吸取PBMC用PBS洗涤两次,500 r/min 离心10 min • ↓ • 弃上清,沉淀中加入5ml含10﹪NCS,25mmol/L HEPES的RPMI-1640培养液 • ↓ • 加在5ml 46﹪Percoll液中 • ↓ • 2200 r/min 离心30 min 室温,得到3个带,第一 • 带为富含单核细胞层(83﹪),第二带含少量单核细胞,第三带为淋巴细胞 • ↓ • 吸出,洗涤,计数并调整至所需浓度
㈡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测定 • 1 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试验 • 2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⑴人体巨噬细胞的获取 • ①用1cm2大小滤纸蘸满10﹪斑蝥酊置于前臂皮肤 • ②4~5h后可见局部皮肤发红 • ③48h后局部形成水疱 • ④无菌吸取水疱液,一般可吸1~2ml,最多可吸8ml, 巨噬细胞平均为30﹪~40﹪,最多可达80﹪ • ⑵ 鸡红细胞悬液制备 • 阿氏液抗凝鸡血,洗涤3次后配成5﹪CRBC悬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