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424 Views
炔烃和二烯烃. R’X. R’X. CR. CR. + NaX. C - Na +. (1) NaNH 2 ,. C - Li +. + LiX. -2 HX. (2) H 2 O. 一 炔烃的制法. 1. 二卤代烷脱 XH. RCHXCH 2 X RCH 2 CHX 2. 2. 炔烃的烷基化. 注意:. R ’ X 只能为伯卤代烷,其他卤代烷易发生消去。. 二 共轭作用. 二烯烃的分类(根据 C=C 的相对位置) 孤立二烯烃: CH 2 =CH-(CH 2 ) n -CH=CH 2 累积二烯烃: CH 2 =C=CH 2
E N D
R’X R’X CR CR + NaX C-Na+ (1)NaNH2, C-Li+ + LiX -2HX (2)H2O 一 炔烃的制法 1. 二卤代烷脱XH RCHXCH2X RCH2CHX2 2. 炔烃的烷基化 注意: R’X 只能为伯卤代烷,其他卤代烷易发生消去。
二 共轭作用 • 二烯烃的分类(根据C=C的相对位置) • 孤立二烯烃:CH2=CH-(CH2)n-CH=CH2 • 累积二烯烃:CH2=C=CH2 • 其结构为: • 共轭二烯烃: CH2=CH-CH=CH2
2. 1,3-丁二烯的结构: 特点: *键长平均化 *体系能量降低,稳定性增加 * 4个P 电子形成大π 键,其电子是离域的,流动性更大,当体系一端受到史试剂进攻时,会出现交替极化现象
3. 共轭体系: 在不饱和化合物中,如果与C=C相邻的原子上有P轨道,则此P轨道可与C=C形成一个包括两个以上原子核的π键,这种体系叫共轭体系。 4.共轭体系的分类(根据与C=C共轭的P轨道的类型) (1)π- π共轭 eg. CH2=CH-CH=CH2 (2)P- π共轭 eg. CH2=CH-Cl
思考: 比较CH2=CHCH2Cl 与CH3CH=CHCl的活性。 5. 超共轭效应 eg. CH3-CH=CH2 超共轭作用不如共轭作用强 所以烯烃稳定性:R2C=CR2 > R2C=CHR> RCH=CH2>CH2=CH2
(2) σ-p 超共轭 eg. (CH3)3C+ 所以,碳正离子稳定性: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6. 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 推电子:+C 吸电子:-C
.. .. .. .. .. 强度顺序:同族:-F > -Cl > -Br > -I 同周期:-NR2 > -OR > -F .. .. .. (1)p-π 共轭: 若有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移动,则为推电子+C 若无π电子,则为吸电子-C
(2) π- π共轭 -C:电负性强的元素吸引电子,使共轭体系的电子云向该元素偏移,呈吸电子共轭效应 -C顺序:同族: =O > =S 同周期:=O > =NR > =CR2 • 超共轭效应: 一般是供电子的 顺序:-CH3 > -CH2R > -CHR2 > -CR3
- + + [CH2=CH-CH2 CH2-CH=CH2 ] δ- δ- CH2—CH—CH2 三 共振式 1.意义:某些化合物无法用单一的式子精确地表示其结构,故用共振式表示
三 共振式 注意: • 共振式是指构造式相同,电子分布不同的式子 • 真实分子是所有共振极限式的总和—共振杂化体 • 真实分子的能量比每一个共振极限式的能量都要低。如共振体由几个等同的经典结构式组成,则真实分子的能量往往特别低,分子也就越稳定。
三 共振式 • 2. 书写共振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 各经典结构式中原子在空间的位置应当相同或接近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电子的排布 • 所有的经典结构式中,配对的或未配对的电子数目应当是一样的 • 等同的经典结构式贡献相等 • 经典结构式中,如所有属于周期表第一和第二周期的原子都满足惰性气体电子构型,其贡献较未满足的大
三 共振式 • 没有正负电荷分离的经典结构式贡献较大 • 若极限式带负电荷,则负电荷处在电负性较强原子上的极限结构比负电荷处在电负性较弱原子上的极限结构稳定;反之矣然。 • 3. 共振式的应用 • 比较稳定性 • 预测反应的进行(产物有几种可能)
Br2 • CH2=CHCH2CH=CH2 CH2BrCHBrCH2CH=CH2 • CH2BrCHBrCH2CHBrCH2Br • CH2=CH-CH=CH2 BrCH2CHBrCH=CH2 + • BrCH2CH=CHCH2Br • CH2=CH-CH=CH2 + HCl CH3CHClCH=CH2 + • CH3CH=CHCH2Cl Br2 Br2 CHCl3 -80OC 四 共振二烯烃的性质 1. 加卤素和卤代氢 1,2-加成, 1,4- 加成
+ Y=吸电子基团如: 2. 狄尔斯—阿德尔反应(双烯合成)
特点: • 共轭二烯烃中若两个双键为s-反式构象,则不易发生狄—阿反应 • 该反应为顺式加成,产物保持二烯烃和亲二烯体原来的构型 •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成产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加热又可恢复原来的反应物,可用来提纯、鉴别共轭二烯烃
带有给电子取代基的二烯烃和带有吸电子基的亲二烯体对反应有利 带有给电子取代基的二烯烃和带有吸电子基的亲二烯体对反应有利 • 该反应具有很强的区域选择性。当二烯烃和亲二烯体上均有取代基时,实验证明:当两个取代基处于邻位或对位的产物占优势。 • 当二烯烃上有给电子取代基而亲二烯体上有不饱和基团如羰基、羧基、酯基、氰基、硝基等与烯键或炔键共轭时,优先生成内型(endo)加成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