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11 Views
急性肠梗阻. 要点、难点提示. 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病情观察(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 一、概述. 【 概念 】 肠内容物正常运行和通过发生障碍, 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 分类 】 1. 按病因分: 机械性肠梗阻 —— 最常见 动力性肠梗阻:痉挛性、 麻痹性 血运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原因:. 1. 腹外疝 2. 肠粘连和束带 3. 肠腔内肿瘤 4. 肠外肿瘤压迫 5. 先天性肠狭窄或闭锁 6. 肠扭转 7. 肠狭窄 8. 肠套叠. 2. 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
E N D
要点、难点提示 • 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 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病情观察(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
一、概述 • 【概念】 • 肠内容物正常运行和通过发生障碍,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 【分类】 • 1.按病因分: • 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 • 动力性肠梗阻:痉挛性、麻痹性 • 血运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原因: • 1.腹外疝 • 2.肠粘连和束带 • 3.肠腔内肿瘤 • 4.肠外肿瘤压迫 • 5.先天性肠狭窄或闭锁 • 6.肠扭转 • 7.肠狭窄 • 8.肠套叠
2. 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 • 单纯性肠梗阻:无血运障碍 • 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管血运障碍 3. 其他 (1)按发生的部位分: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结肠梗阻 (2)按梗阻的程度分: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 (3)按病情缓急分:急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
【病理生理】 • 肠管局部的病生变化 • 肠蠕动增强 • 肠腔积气积液、扩张 • 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 • 全身性病生变化 •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 感染和毒血症 • 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 休克
病理生理示意图 • 局部变化 全身变化 • 慢性不全性→肠壁肥厚─→变化不大 • 单纯性 体液失衡 • 急性完全性→ 肠扩张 血浆渗出 • ↓ • 瘀血渗出 呼吸、循环衰竭 • 绞窄性─→血运障碍 感染中毒症状 • 坏死感染 感染性休克 • ARF、MODS
【临床表现】 • 症状:(急性共有) • 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 体征: • 视: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麻痹性全腹膨隆;肠扭转不对称腹胀。 • 触:绞窄性出现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蛔虫性可有条索状肿块;肠套叠可有腊肠样肿块。 • 叩:肠绞窄可出现移动性浊音或气腹征。 • 听:机械性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全身症状:单纯性早期无,晚期引起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脱水和感染中毒可致休克及MODS。全身症状:单纯性早期无,晚期引起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脱水和感染中毒可致休克及MODS。 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 腹痛发作急骤、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呕吐 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 腹膜刺激征明显,T↑,P↑,WBC和N↑ 不对称性腹胀,腹部局部隆起或有肿块 移动性浊音或气腹征 呕吐物、肛门排泄物、胃肠减压引流液、腹腔穿刺抽出液呈血性 腹部X 线检查具有绞窄性肠梗阻的特点
【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Hb↑、HCT↑;尿密度↑;WBC↑,呕吐物、粪便潜血试验(+);晚期电解质测定和血气分析发生变化。 • X线检查: • 可见多数气液平面、胀气肠襻或假肿瘤阴影。
【治疗原则】 • 原则:纠正全身性生理紊乱、解除梗阻。 • 基础治疗 • 禁食、胃肠减压 •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 防治感染和中毒 • 解除梗阻 • 非手术治疗:解痉止痛、灌肠疗法、中医药疗法等 • 手术治疗: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肠切除肠吻合、短路手术(侧侧吻合)、肠造口术(结肠梗阻)等。
【护理问题】 • 1. 疼痛与肠梗阻、手术创伤有关 • 2. 体液不足 与大量呕吐、大量肠腔或体腔积液、禁食、胃肠减压等因素有关 • 3. 有感染的危险与肠管过度膨胀、缺血坏死有关 • 4. 低效性呼吸状态与肠膨胀致膈肌抬高有关 • 5. PC:肠坏死、急性腹膜炎、休克;切口裂开或感染
【护理措施】 • (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 1. 禁食禁饮、胃肠减压 当梗阻缓解后可进流质饮食,但应忌食产气的甜食和牛奶等。胃肠减压吸出胃肠内积液积气,可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和膨胀程度,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同时减少肠内细菌和毒素,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情况。应及早使用。 • 要做好胃管护理,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如发现抽出液为血性时,应考虑有肠绞窄的可能。 • 2. 休息与体位 卧床休息,生命体征稳定者采取半卧位,使膈肌下降,有利于病人呼吸、循环功能的改善。
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严观病人腹部的症状、体征及全身情况,并详细记录。尤其注意肠绞窄的征象。 4. 记录出入液量及合理输液 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呕吐量、胃肠减压量及尿量等。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是极重要的措施之一,应结合病人情况合理安排输液种类,调节输液速度和量,维持体液平衡。 5. 用药护理 遵医嘱正确、按时使用有效抗生素防治感染,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药物的副作用。无肠绞窄者可用抗胆碱药物,禁用哌替啶、吗啡等强止痛剂。 6. 呕吐护理 病人呕吐时,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仔细观察记录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及量。 7. 做好腹部术前常规准备。
(二)手术后护理 • 1. 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注意病人腹痛、腹胀的改善程度,呕吐及肛门排气、排便情况等;密切注意手术后如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征象。必要时,及时行实验室或其他检查。 • 2. 体位 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病人应取半卧位,以利病人呼吸、循环功能的改善,也有利于腹腔渗液、渗血的引流。
3. 饮食 肠蠕动恢复前,应禁饮食。禁食期间给予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补充营养。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少量流质;若无不适,逐步过渡至半流质及普食。 4. 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的护理 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受压、折叠、扭曲或滑脱;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若有异常及时向医师报告。胃管一般在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即可拔除。 5. 早期活动 肠梗阻手术后,尤其是粘连性肠梗阻者,应鼓励病人早期活动,床上勤翻身;病情允许时,及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
【健康指导】 • 1. 腹部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 • 2. 老年患者出现便秘时,应及时服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 • 3. 平时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宜吃富含营养、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生硬食物;避免腹部受凉;饭后避免剧烈运动。 • 4. 出院后,病人若出现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不适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