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628 Views
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育政策 第 7 章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Ref: 於幼華,台灣環境議題特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5 葉欣誠 譯,環境工程與科學概論,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2004. 簡報人 : 陳炳宏. 簡報內容. 7.1 環境顧志耐曲線 7.2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7.3 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7.1 環境顧志耐曲線. 溫室氣體持續成長的速度,在現今的技術或政策下,是否有改善的空間,尤其隨著經濟成長是否有助於降低溫室氣體成長的速率。 環境顧志耐曲線 (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與溫室氣體之關連.
E N D
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育政策第7章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育政策第7章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Ref: 於幼華,台灣環境議題特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葉欣誠 譯,環境工程與科學概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 簡報人: 陳炳宏
簡報內容 •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 7.2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溫室氣體持續成長的速度,在現今的技術或政策下,是否有改善的空間,尤其隨著經濟成長是否有助於降低溫室氣體成長的速率。 環境顧志耐曲線(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與溫室氣體之關連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究竟經濟成長為環境問題之製造者,或經濟成長是環境品質之改善者 在過去的研究中,最常被引用的實證案例為環境顧志耐曲線,也就是環境品質與經濟成長呈現一倒U型( inverted-U)之曲線關係。 顧志耐曲線的觀念最早係1955年由Simon Kuznets(1 97 1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所提出 經濟發展與所得不均兩者間會呈現一倒u型關係 他進行實證探討 Meadowset aL 1972年在所提出之成長極限(Limits to Growth)也提出較高的經濟活動,需要更多能源和原料投入,以及產生更多廢棄物之副產品,使得環境惡化。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1992年世界銀行( World Bank)發表World Developmen Report 將環境惡化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關連進行探討 環境惡化指標(如:二氧化碳、都會區廢棄物之產生)會隨著經濟成長而增加 此種情況會愈來愈糟 一些環境指標(如:缺乏安全飲用水、都會區衛生情況)則會隨著經濟成長而逐漸改善 經濟成長可改善環境品質 許多指標(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會與經濟收入呈現倒u型關係 在經濟成長初期環境品質開始惡化,然後達到一個頂點後,開始隨著經濟成長而環境品質開始好轉 實證計量模型可分為三種: 線性對數( log-linear) 二次方(quadratic) 三次方( cubic)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EKC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討論 不同的見解 部分研究認為二氧化碳無EKC關係 部分研究則可明確指出轉折點位置( Holtz-Eakin and Selden,1995; Moomaw and Unruh, 1997; Schmalensee, Stoker and Judson, 1998; Dijkgraaf and Vollebergh,200 1)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二氧化碳之EKC-跨國資料比較 二氧化碳被認為是清潔或效率燃燒之無害副產物 無直接的控製技術或設備 自1997年京都會議以後,二氧化碳減量議題成為各國關注焦點 理解二氧化碳減量是否會為經濟發展之自然副產品(特別是在能源使用改善方面),將有助於減量策略之研擬。 Holtz-Eakin&Selden(1995) 運用計量方法探討二氧化碳之EKC關係 以全世界13個國家1951年至1986年統計資料為來源 在二次方關係中,當每人每年所得達到35,428美元時,即會產生轉折 在對數函數關係中,其雖然也會發生環境顧志耐曲線之轉折,但要在相當高之轉折點GDP在8百萬美元時才會 發生 其轉折點是需要較高所得才會發生,甚至超過抽樣範圍( out of 。ample) 二氧化碳之此種性質代表防制全球暖化工作係屬於各國應共 同推動才可能達成。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Moomaw&Unruh (1997) 擇定16個OECD國家為研究對象 以繪圖方式將二氧 化碳密集度與人均GDP做分析 在1974 至1975年代能源危機 造成各國能源結構變化 多數國家產生類似倒u型之現象,而高峰處( peak)多在1970年至 1980年間 運用三次方EKC模型進行16個國家之推估 發現所有估計值均符合統計學上之顯著 呈現N型線型關係 第一個轉折點為12,813美元/人 第二轉折點為18,333美元/人 此一結果低於1995年Holtz-Eakin and Selden所估計之35,428美元/人。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Roberts&Grimes(1997) 以二氧化碳密集度探討環境顧志耐曲線 以147個國家之二氧化碳排放資料為探討基礎 將二氧化碳密集度與人均GDP兩者,分別取對數(Log)後,再分別以這25年資料以每隔5年做一散布圖檢視 以最小平方法檢視線性與曲線關係 就國家所得高、中、低三群 高所得國家自從1973年與1 979年兩次能源危機以來,在能源使用方面變得更有效率 在中、低所得國家中,未有明顯的改善 在高所得國家之環境顧志耐曲線之關係若存在,代表其效率逐漸改善 中、低所得國家卻仍在惡化情況 高所得國家將一些污染事業移向第三世界國家 因此必要推動國際環境標準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Schmalensee、Stoker&Judson(1998) 觀察141個國家,並先將對象分為兩類: 開發中國家,如:南韓與印度 已開發國家,如:美國及日本 隨著每人平均所得之增加,在部分國家(如:美國)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會逐漸下降,呈現倒u型結果 Dijkgraaf&Vollebergh( 2001) 重新進行上文資料之分析 認為以往假設跨國資料為均齊性(Homogeneity)是有問題的 根本無二氧化碳排放之環境顧志耐曲線存在。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二氧化碳之EKC-單國資料比較 Sun (1999) 提出能源密集度之尖峰理論(peak theory) 一個國家的能源密集度呈現某一趨勢 在工業化初期,能源密集度快速上升,達到尖峰 最後再下降。 英國尖峰為1880年 美國與德國為1920年 法國為1929年 日本為1970年 這些轉折及尖峰現象代表著這國家正進行一個產業結構之調整,轉型為高附加價值之產業。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Ref: 葉欣誠 譯,環境工程與科學概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能源強度與國家的發展階段有關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Roca&Alcantara( 2001) 探討西班牙單國中能源密集度、二氧化碳排放及環境顧志耐曲線之關連 將能源密集度、單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依時間序列做圖 發現並未產生一致性(不同於1999年Sun之推論) 西班牙該國之能源密集度在這過去25年間並未逐漸遞減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Friedl&Getzner( 2003) 認為線型與二次方模式不適用奧地利 因此提出三次方模型較為適合 在1960年至1999年間,GDP與CO2之關係呈現一N型(三次方)關係 在1970年代因國際能源危機產生結構中斷( structural break) 該國二氧化碳排放將會隨著GDP成長而快速成長 對於一些變數似乎不會產生結構性變化 達成二氧化碳減量,應採取利用政策改變能源價格方式,亦即課徵碳稅(生態稅),才是有效。
7.1環境顧志耐曲線 小結 二氧化碳與經濟成長之關連性: (一)二氧化碳與經濟成長之環境顧志耐曲線關係是否存在,眾說紛紜 若存在EKC關係,其轉折點均超過各種污染物之轉折金額 顯示以目前之技術或政策,不足以明顯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 (二)單國資料不容易發現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成長有EKC關連 (三)若不採取明顯有效的策略,二氧化碳排放仍將持續成長 必需全球共同的努力才能減少CO2的量
7.2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10年來的研究結果 二氧化碳排放仍將持續成長 全球已經於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訂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要求各國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公約最終目的 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 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並促進經濟能夠永續發展
7.2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公約/議定書模式 現階段 聯合國國際公約(Convention)大多採取公約議定書模式 處理一國際議題時大多先採取框架式( framework)的條文 不涉及明確責任方式 在累積至一定成員後,再依成員條件討論決定明確責任或目標 衍生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議定書( protocol) 保護臭氧層的1985年維也納公約,即於1987年通過蒙特婁議定書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也是在1997年提出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 每個公約可能衍生出的議定書將不侷限於一個。
7.2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後京都時期(beyond Kyoto)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 FCCC/SB/2002/INF.2,2002) 附件一國家在1990年至2000年間其累計溫室氣體排放量雖然已經較1990年排放水準平均降低5.4% 附件二國家(多為OECD國家)則平均上升8.4% 顯示其減量成效是由於附件一國家中東歐經濟轉型國( Economies in Transition)平均大幅下降37.6%之緣故 倘若主要工業國家(附件二國家)不積極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將很難要求開發中國家參加。
7.2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京都議定書已於日前(2005年2月15日)正式生效 公約及其議定書屬於自願參與之國際環保協定 各締約國仍然可以自由退場 未來研擬長期的減量方案 在各國不相等的經濟情形下,達成蕞廣泛的全球參與 實質達成減緩氣候變化之環境效益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溫室氣體排放 在短期內仍將持續成長 國際間公約之發展亦暫不會針對開發中國家進行減量要求 國內爭論之焦點 我國究竟是要積極減量? 還是置身事外?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之成因分析 在探討二氧化碳成因分析時,大多採用Kaya恆等式 該式係於1989年被提出,並列在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 1990) 碳排放的因素取決於 人口 人均GDP 能源密集度 碳密集度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Kaya恆等式 C= Pop X (GDP/ Pop )X(TPES/ GDP) X(C/TPES) △C= △Pop X (△GDP/ Pop )X(△TPES/ GDP) X(△C/TPES) C:碳排放量 Pop:人口數 GDP:國內生產毛額 TPES:總初級能源消費量 △:變動量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析 統計方法為累積各因素之歷史變動量 將二氧化碳增量依比例分配給這四個因素,而這四個因素之累加即統合為100%。 使用這種方法,需注意歷史時間取捨之長短,以避免造成關鍵因素認定之錯誤。 統計1991年至2000年變動量,可得下表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以上分析結果 我國人口與經濟成長所造成之能源使用增加,是二氧化碳增加的主因。 能源中碳密集度對於二氧化碳排放呈現正向效果,顯示由於我國含碳能源使用量偏高。 經濟成長帶動二氧化碳增加,牽涉產業結構調整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過去統計資料分析 已開發國家(OECD國家)於1970年代起開始調整產業結構 發展高附加價值、低耗能產業,並使用低碳能源等策略 促使其經濟成長可持續高度成長 C02卻逐漸平緩,形成兩者分離的現象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我國在公約地位之初探 我國目前並無出現二氧化碳之環境顧志耐曲線的現象 二氧化碳排放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 在產業結構 反映出開發中國家的典型 經濟成長伴隨著高度能源之使用 產業結構之調整決非可以很快達成 國內若無長期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勢難有明顯的二氧化碳減量成效。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我國是否該呼應配合京都議定書? 國際公約在擬訂過程係會考量各國因應之立場及能力 我國往往主動且片面聲明將遵循各公約之規範 常超過各國因應的態度 或許有檢討之空間。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溫室氣體減量是全球的議題 Roberts&Grimes (1997) 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過度的承諾,僅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恐無太大成效。 溫室氣體的減量技術目前並無商業化產品 需仰賴能源技術或開發再生能源取代現有傳統能源 任何不實際的作法,很容易被國際社會質疑 京都議定 規範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減量責任 依據我國經濟發展情況自然不會對我造成影響 但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公約是否會形成另一項議定書規範開發中國家?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現階段我國因應公約之態度 (一)支持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防制氣候變遷之目的。 (二)對於京都議定書之任何發展及決定,保持觀察,不要輕易對外表態,以避免對後續新的議定書造成影響。 (三)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對於開發中國家之要求項目加強做為,如:統計溫室氣體清冊、培養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拓展國際合作等 (四)公約仍持續發展,不確定性仍高,應持續推動符合公約精神之項目,達到邊做邊學的目的
7.3我國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溫室氣體減量 涉及的範疇相當廣泛 必須考慮的因素,涵蓋政治、經濟、能源、環境等, 謀定而後動或許是較好的作法。
問題討論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現階段應如何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