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883 Views
個別化教學法. 個別化教學法 個別化教學是指在大班級教學情境下,為了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特性所採取的各種有效教學策略. 文內特卡計畫道爾敦計畫 凱勒的 PSI 學習模式卡羅的學習模式 精熟學習法編序教學法 個別處方教學 適性教學模式 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data_image/g0000148/0n388/19991000/P0000030.PDF 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data_image/g0000358/8n1/20050100/p0000097.pdf. 文內特卡計畫.
E N D
個別化教學法個別化教學是指在大班級教學情境下,為了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特性所採取的各種有效教學策略個別化教學法個別化教學是指在大班級教學情境下,為了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特性所採取的各種有效教學策略 • 文內特卡計畫道爾敦計畫 • 凱勒的PSI學習模式卡羅的學習模式 • 精熟學習法編序教學法 • 個別處方教學 適性教學模式 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data_image/g0000148/0n388/19991000/P0000030.PDF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data_image/g0000358/8n1/20050100/p0000097.pdf
文內特卡計畫 • 理念: • 每個孩子都應精通生活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 • 每個孩子都應該給於機會快樂的成長 •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發展他的獨特性 • 所有的孩子能體認世界的好(利益)就是個人的好(利益) 個人的好也是世界的好
The Winnetka Plan, developed in 1919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Superintendent Carleton Washburne (華虛朋) • 1. 個別化制度 按照學科單元教學設計 • 2. 自我教學 自我校正 (自我練習教材) 自我表達 • 3. 不分班級年級方式 (可能同時 worked on several grades at once.)
4. 課程分為兩大部分: “common essentials“(基本學科) and ”creative group activities.” (創造性的團體活動) 所謂基本學科是指數學語文社會科的讀寫算 主要學習基本的知識與技能 像是 spelling, reading, writing, and counting. *所有學生在這方面學習必須精通所有的教材以便能進入下議階段學習 *No student ever "failed" or "skipped a grade" in the common essentials.
所謂的團體與創造性活動 是指音樂藝術體育等活動 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半時間從事這些活動. 在這樣的活動中必沒有固定獨標準或學術的目的. Each student could perform as they desired since there were no defined goals or tests of mastery. • 5. 依學科單元進行診斷測驗 通過進行下一單元敎材學習 若不通過 則提供練習敎材讓學生自行練習 自我校正(提供解答)直到熟悉每一部份為止 參加測驗 直到通過為止 (敎師會記錄學生通過日期)
道爾敦計畫 • Helen Parkhurst 主張打破年級限制採用自學輔導的方法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學習活動 將學校課程分為學術性課程(academic subjects) 與職業課程(vocational subjects) • 學性課程強調個別速度自由學習又分主科副科 • 在教學計畫中有三部份: House Assignment Lab
House , Assignment ,& Lab • 學校組織打破年級限制 在職業課程是以小團體進行學習 而學術性課程是老師與學生所立下的合約進行學習 (以月進行) • Individual Assignments generally take four to six weeks to complete and serve as guides to student learning.每個學生有不同的學習作業 • 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在佈置實驗室或作業室進行學習 每一學科都有一間實驗室 (書籍 設備 專門老師)
凱勒的學習模式–個人化教學系統(PSI)(1)熟練標準:大約90%的熟練度。 • 凱勒認為單元的標準愈高,期望就愈高,愈有助於學生或的較高的學習成就。以學生是否通過考試來表示是否已達熟練標準之要求,若未通過就必須重新學習教學單元,再學習、再考試,直至通過為止方得繼續學習下一單元。
(2)學生自我控速:依照自己性向、能力及時間 • 理論上來說,學生參加考試的次數不加限制。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必須用較多的時間才能達成,而學習能力較強者所用的時間會較少,每個學生所需時間各自不同 但最後應該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3)單元考試和期末成績評量 • 凱勒主張將整科目的教材細分成許多小單元,每一單元皆有評量考試。凱勒認為單元教材的份量不宜太多,但單元考試要多。教材少時,較易評量出每一項單元學習目標。單元考試是屬於「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此外,凱勒亦希望所有的學生都參加期末考試,以對於全學期課程做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
(4)立即回饋:馬上知道其成績 • 透過助理批改評量卷使學生能立即獲知評量考試是否通過,若未通過助理立即指出錯誤所在 使學生立即獲得正確答案 。
(5)助理制度:批改成績和學習指導者 • 助理通常是由曾經修過該科目的學生或由班上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擔任,助理必須對該科目教材內容和問題都很熟練。助理在學生單元考試後,立即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標準答案進行批改,當他發現學生錯誤項目太多時,就會告訴學生沒通過此一單元考試,隔一段時間後讓學生再參加原單元另一套考題的評量。假如學生只有一些小錯誤,助理會給學生一次重新作答的機會。如果學生的答案符合標準,就算通過此一單元,助理會立即祝賀學生的成功,並鼓勵學生準備下一單元的考試。
(6)學習材料是主要教學資源,教師是輔助者角色(6)學習材料是主要教學資源,教師是輔助者角色 • 學習資料包括學生的「學習指引」、評量試題、指定閱讀的教科書及作業等。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課前編選科目的學習教材、編制評量試題決定評量的方式和標準以及安排各種激勵酬賞的情境,而非教學的領導者。
凱勒的學習模式實施方式 • 學校(教室) 是 作為領教材和參加考試的地方 • 每次考試只需15分 學生可在任何時間自由出入教室(參加考試或與老師討論) • 老師幾乎不講課 完全學生自我學習 • 老師像是學習的經理 而非領導者 老師的主要任務是課前編排該科學習敎材 編制評量試題 決定評量方式與標準 安排激勵酬賞的情境
PSI 教學步驟 • 教學者設計教學目標 • 將教學內容編製成各種主題部分和單元 • 發展每一單元的學習指導 進行講述說明 提示有效學習方法 (study guides) • 提供自學教材 學生獨自學習 (self paced) • 學生完成單元 老師進行評量 • 通過 學生進行下一單元學習 • 學期末全體學生參加總結性評量
在PSI 助理負責評量學生的單元學習並提供立即的回饋。 這種一對一的支援是PSI 很重要的精神, 講解在PSI是有限, 最主要是在提供互動和激發學習動 。 • 很多證據指出,經過個別指導的學生比一般經講課的學生學習來的多, 他們能培養較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凱勒教學理論的特色 • (1)學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學習速度。 • (2)教學的主要來源不是教師,而是依賴教材。 • (3)教師教學的主要功能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 (4)設有助理制度,使學生能有個別指導的機會。 • (5)單元成熟考試通過者可以一再參加,不限次數。 • (6)能力較優者可加速學習,學習較慢者不會有挫折感。(林寶山,民84)
Carroll‘s 學校學習模式 In 1963, John Carroll proposed a model to account for school learning—學校的學習是時間的作用( school learning is a function of time) • School Learning = f (time spent/time needed).
學習者在學習上所具備的性向影響學習成效 (slow learner vs. quick learner) • 性向(potential ability, capacity for anything潛能)—性向高學習快(學習較複雜) , 性向低學習慢 (學習較簡單) 。依卡羅的觀點, 性向是學習速率的指標(learning rate) 而非學習成就 (learning level)的指標 。 • 雖然每個人性向不同, 但是只要給於個人適合需要的時間,每個人應達到相同的成就。
學習的程度= time spent/time needed • (1)time spent: 包括學習的機會,及學習的毅力。 • (2)time needed:包括學習的速度(性向)、教學的品質和教學的瞭解能力。 五個變因影響學習程度: • 學習的速度(性向):個別差異不同 • 教學的品質:不同的教學方法 • 教學的瞭解能力:智力和語言能力不同 • 學習的機會:克服困難機會越多 • 學習的毅力:願意去學習的時間量
影響學習的變因有五: 學生的學習毅力, 學生的學習速度, 學生對教學的理解能力–are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學生的學習機會,教學的品質– are imposed upon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the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es the teacher, th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or the “system.”
卡羅主張讓學生依其速度及時間量去學習。 • 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學法。 • 老師的教學首先應該明瞭學生為何不感興趣 ,不願學習的問題所在,然後擬定適合他的學習目標,利用增強使他逐步去學教材, 並提供回饋與補救教學, 使學生提升興趣並願努力學習 。
邊序教學法 (PI) • 不管任何複雜的行為 透過比較不複雜連續的部分行為學習 我們都有可能精熟-Skinner’s 增強原理 • 將教材內容詳加分析編程很多細目 學生從一個係目到一個細目(由淺到深) 且從立即回饋得到增強 • 編製過程:由淺而深 從簡到繁 要有邏輯性教材呈現方式: 卡片式 書本式 教學機 題型大多是非選擇填充 • 自動原理 個性原理 熟練原理 • 三個歷程: 教師提示教材 學生作答 核對學習成果
Bloom’s Mastery learning-精熟教學法 • Bloom’s Mastery learning-特別強調教學品質 教師有系統的進行教學活動 學習者在遇到困難時能夠獲得適時協助 就能達到成熟程度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成功 • 此系統是以教師指訂進度 以及分組為基礎 • 強調教學品質 控制學習的變因 尤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 其步驟有三: 計畫擬定 實施 與 評量
Bloom’s Mastery learning分為二階段: • 引導階段---告訴學生要學些什麼 熟練標準 成績評定方式 • 正式教學階段---老師按照編好的單元敎材團體教學(1- 2星期)—給予形成性評量 學生自行校正測驗(不計分)—充實活動 或是補救活動(須再第二次評量) — 若不通過 在課餘進行進行補救學習— 總結性評量 (80-90)
個別處方教學 (IPI) • Individually Prescribed Instruction (IPI)是在1964由匹茲堡大學的學習研究發展中心發展出的一套用在幼稚園到6年級閱讀數學和科學的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最大的特色是有前測 在學習中透過種種評量不斷進行檢視 及後測 這種教學法可適應個別差異 學習成效高 但是花費不便宜.
教學活動三個部份: 學生 教師 資源 學生 學習 資源 學習處方 老師 計畫 指導 透過對學生安置性評量 (資源) 老師編出一套學習處方 其中包含學習單教學 環境教學方法 教學進度 給於學生按學習處方學習
教學步驟: 安置性評量(了解學生的起始點行為…) 教學前評量 提供處方學習實施習作測驗 實施後策 決策
適性教學模式 • 適性教學的定義及特色: 因材施教 老師對學生的期待 因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境而有不同的表現 每個學生不會因為先天及後天條件不同而造成學習上的不平等 • 老師診斷學生學習需求 監控學生學習進度 保持學生的學習記錄 • 從班級制學校層面 注重學校(教學行政)全面配合
開始研究 學習態度 學習過程 學習風格的個別差異 老師要診斷學生學習需求監控學生學習進度 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記錄 • Wang (1992) 的適性教育方案 實施方式已經擴及整體學校層面 (行政支援 支持 教學小組) 重視教師專業成長 班級內的教學 運用個人 小組 或全班的教學型態進行教學 及課業複習 教師可以使用各種技巧來幫助學生學習(較多的教學互動)
具體適性教學範例: • http://www.tsjh.tpc.edu.tw/news2004/Soft_Show.asp?SoftID=101 • http://acbe.tku.edu.tw/iccai8/35/35.htm • 適性教學的實施: 工作分析與科目分析 單元工作分析與主題分析 知識和技能的分析 學習行為及問題分析 • 優缺點:
---(before)1950 ----1980 (after)-- 文內特卡計畫道爾敦計莫里生精熟理念 卡羅的學習模式凱勒的學習模式 編序教學法 精熟學習法 個別處方教學 適性教學模式 第一階段: 因為智力及成就標準化測驗 認為教學者應對教室內不同的學生發展特定的教學 不同的班級有特定的課程
第二階段:因為增強學習理論 此一時期的教學方案 大都採取行為主義 使用行為目標強調學習順序 用小步驟學習 具有矯正的回饋 學生從事許多獨立學習 教師的角色是診斷優缺點及安排適當的學習活動 評量促進學習 屬於線性的活動 所有的學生實際遵循相同的學習課程 僅有進度 程度 學習活動的不同 透過反覆練習低層次的技能及事實 或給於多一點的學習時間給學生學習 而不是依學生不同的學習類型而採不同教學法
第三階段: 教師提供不同的教學方法與學習經驗 修正學習環境 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及配合個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