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出 辞 气 远 鄙 倍

出 辞 气 远 鄙 倍. 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 旭 宝.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1)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2)矣;正颜色(3),斯近信矣;出辞气(4),斯远鄙倍(5)矣。笾豆之事,则有司( 6 )存。”.

Download Presentation

出 辞 气 远 鄙 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出 辞 气 远 鄙 倍 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 旭 宝

  2.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1)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2)矣;正颜色(3),斯近信矣;出辞气(4),斯远鄙倍(5)矣。笾豆之事,则有司(6)存。”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1)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2)矣;正颜色(3),斯近信矣;出辞气(4),斯远鄙倍(5)矣。笾豆之事,则有司(6)存。” 「注释」(1)问:探望、探视。(2)暴慢:粗暴、放肆。(3)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4)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5)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6)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3. 「评析」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评析」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4. 【读解】 • 钱穆《论语新解》 • 容貌颜色辞气,喜怒哀乐之所由表达。鄙之与雅,倍之与顺,正之与邪,信之与伪,暴之与和,慢之与庄,即中节、不中节之分。后人皆喜读《孟子》、《中庸》,若其言之阔大而高深。然曾子此章,有据有守,工夫平实,病危临革而犹云云,可见其平日修养之诚且固。言修身者,于此不当忽。

  5.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读解】 • 钱穆《论语新解》 • 本章有两义:一是君子之贵于言,言贵而后道重。轻言,则道亦随之而轻矣。 又一说:君子贵识人,不识人,则将失言,然亦有恐于失言而遂至失人者。人才难遇,当面失之,岂不可惜。

  6. 【读解】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   是啊,谈何容易。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  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子路》)三 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 去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  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 必看中”(《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有道是:知音说与知音听,  不是知音莫与谈。

  7.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1)有三愆(2):言未及之而言(3)谓之躁(4),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5),未见颜色而言(6)谓之瞽(7)。”16-6孔子曰:“侍于君子(1)有三愆(2):言未及之而言(3)谓之躁(4),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5),未见颜色而言(6)谓之瞽(7)。” • 「注释」钱穆《论语新解》 (1)君子:有德位者之通称。 (2)三愆:愆,音qiān,过失义。 (3) 言未及之而言:如问他人而己对也。 (4) 躁:轻躁,不安静。此字或本作傲, 谓以己知傲人所不知。 (5)隐:有所隐匿,不尽情实。 (6)未见颜色而言:谓不避厌恶,为唐突之言。 (7)瞽:音gǔ,无目者。不能察言观色,犹如无目也。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本章三愆,皆因侍于君子而始见。侍于君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敬意生。若竟日与不如己者为伍,敬意不生,有愆亦不自知。故人能常侍君子,则己之德慧日长矣。

  8. 【读解】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    这里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的解释,指“有德位之 通称。”其实,就是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几点 也都是适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 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于一 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 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 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 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 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

  9. 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 有心德,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 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官贵人的问题,诸 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 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

  10. 11-14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必有中。”11-14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必有中。” • 「注释」(1)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2)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3)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 • (4)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11. 【读解】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   据说因为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曾经以长府为防御抵抗过季 氏.所以当季氏把鲁昭公赶走后,便要改建长府,以消除其防御作用。闵子骞认为,关键不在于长府有无防御作用,而在于人是否正义有道,是否得民心。孔子很欣赏他的见识,所以称赞他不 言则已,“言必有中”。   不说就不说,一说就切中要害。这是非常厉害的说话艺术。闵 子骞平时是“訚訚如也”,老老实实的,不多言多语,可这次却一 说就打中了要点,就像射箭一样,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真不简单。

  12. 这种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有点像日本电影明星高 仓键塑造的那些形象,那可比那种唠唠叨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的人厉害多了。所谓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威信也就降低了,说上 十句抵不上人家一句,让人不得要领。  其实,不言则已,言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导的“谨言”精 神。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说几句,增加每一句的分量。

  13. 14-25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14-25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14. 蘧伯玉派人到鲁国拜访孔子,孔子请此人坐,然后问:“夫子何为。”夫子,称蘧伯玉。使者对答:“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何晏解:“言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也。”使者辞出后,孔子赞美:“使乎,使乎。”集解陈曰:“再言使乎者,善之也,言使得其人。”使,是派遣之意。蘧伯玉派得能称其职的人。是谓“得其人。” • 淮南子原道篇:“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庄子则阳篇也有类似的记述。可见蘧伯玉确是时常欲寡其过,使者的话恰如其分。使者言愈卑,而其主之贤愈益彰。 • 所以孔子加以赞美。

  15. 7-15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7-15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 「注释」(1)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2)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3)诺:答应的说法。

  16. 「评析」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子贡一听了然,乃出告冉有曰:“夫子不助辄也”。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评析」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子贡一听了然,乃出告冉有曰:“夫子不助辄也”。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17. 14-8子曰:“为命(1),裨谌草创之,世叔(2)讨论之,行人(3)子羽(4)修饰之,东里(5)子产润色之。”14-8子曰:“为命(1),裨谌草创之,世叔(2)讨论之,行人(3)子羽(4)修饰之,东里(5)子产润色之。” • 「注释」 (1)命:指国家的政令。(2)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 (3)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4)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5)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18.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本章见郑国造一辞命,如此郑重。又见子产之能得人而善用,与群贤之能和衷而共济。即由造辞命一事推之,而子产之善治,亦可见矣。” • 办一件外交文书,经过四道手续,由四位大夫各尽所长,始告完成,足见如何慎重其事,更可见子产能够知人用人,而不自用。

  19. 邢疏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事,可以参考。那是卫国的北宫文子告诉卫侯的话。他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於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邢疏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事,可以参考。那是卫国的北宫文子告诉卫侯的话。他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於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20.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 【读解】 •    就一般情况说,“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 而言的。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 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夸其谈。  就写文章而言,“辞达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辞达而已矣”,而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这方面的问题,在写作学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 神,还是来源于孔子这句精辟的名言。       “辞达而已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饶舌了。

  21.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22.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23. 【读解】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巧言令色。 •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24. 5-5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3)人以口给(4),屡憎于人,不知其仁(5)。焉用佞?”5-5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3)人以口给(4),屡憎于人,不知其仁(5)。焉用佞?” • 「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 御:防御,对付。 • (4)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5)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25. 「评析」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评析」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26. 【读解】不要耍嘴皮子 •   孔子早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话,又一再主张“敏 于事而慎于言”,因此,是绝对不喜欢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齿讨生 活的人的。  乡下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把你当猪卖掉。”  又有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   这些说法也许有些绝对,但却符合圣人不喜欢“佞”的精神 。

  27.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3)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4)如也。君在,踧踖(5)如也,与与(6)如也。10-1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3)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4)如也。君在,踧踖(5)如也,与与(6)如也。 • 「注释」(1)恂恂:音xú n,温和恭顺。(2)便便:辩,善于辞令。 •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4)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5)踧踖:音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6)与与:音yúyú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28. 【读解】到哪个坡唱哪个歌 •    俗话说:“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 人应该用适合那个场合、那种人的不同语言方式和仪态。这不是 庸俗,而是待人处世恰如其分的问题。  孔子在父老乡亲面前恭敬而近乎羞涩.很少说话,而在庙堂和朝廷上却明辩且侃侃而谈,显出雄辩的样子。与作为政府高级 官员的上大夫说话,与作为一般干部的下大夫说话,以及与作为 国家元首的君主说话,都有不同的语言方式和仪态。

  29.  其实,不仅孔子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个人也都应该是如此。否 则,在儿女们面前说话像跟你的上司说话一样;或者反过来,当 你向上司汇报工作时,用教训你的儿女一样的口气和态度,那会 有什么样的后果?当然是不堪设想的了。  所以,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这本是 人之常情,只不过要把它与那种专门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 一套,张三面前一套,李四面前一套的两面派行为区别开来罢了。

  30.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评析」竹氏会笺:“有言,谓有善言也。” •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31. 【读解】 •   有德的人必定有言,有言的人不一定有德。德是德行,言是有益于人的言语。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会害人,只想对人有好处,所以必有有益之言。但有有益之言的人,或是言不由中,或是能说不能行,所以不一定有德。  仁源于德,德源于道,有道德的仁人作道德之事,必然勇为,无勇不能成事,便不能成为仁者,所以仁者必有勇。有勇的人虽然勇于作事,但若不与道德相合,便不算是仁,即使奋不顾身,也只是无意义的匹夫之勇,所以勇者不一定有仁。

  32. 7-18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7-18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注释」  (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 「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33. 【读解】 • 钱穆《论语新解》 • 孔子之重雅言,一则重视古代之文化传统,一则抱天下一家之理想。 • 《论语讲要》 • 孔子所用雅言,是在诵读或教授诗书执礼之时。诗书执礼皆是雅言也。 • 刘氏正义引论语骈枝:“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又云,昔周公著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以西周王都之音为正。刘氏云:“夫子凡读易及诗书执礼,皆用雅言,然后辞义明达。故郑以为义全也。后世人作诗用官韵,又居官临民,必说官话,即雅言矣。”

  34. 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