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1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 总复习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 总复习. 一、本章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章学习的 重点: 压强及应用、 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 压强概念的建立, 液体内部压强的探究,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 ” 。. 二、本章教材知识体系. 1. 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新旧 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 3. 课时建议.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 总复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 总复习

  2. 一、本章教材的地位、作用

  3. 本章学习的重点:压强及应用、 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液体内部压强的探究,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

  4. 二、本章教材知识体系 1.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

  5. 2.新旧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

  6. 3.课时建议

  7. 三、本章教学要求的变化分析

  8. 四、教材的编写特点 1.充分发掘图片的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奇妙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9. 2.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 中学会相关知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 探究的乐趣,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10. 3.重视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改变传统的机械地接受式呈现方法,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爱思考。3.重视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改变传统的机械地接受式呈现方法,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爱思考。

  11. 4.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4.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

  12. 5.切实把握定量计算的难度和深度,努力让 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

  13. 五、“www”中习题的类型及功能 本章在“WWW”栏目中精心安排了三类题型: 一类是实践类习题,一类是探究类习题,一类是体验类习题。

  14. (1)生活估测型 例1:教材p64:如走钢丝的演员若两脚都站立在直径为2cm的钢丝上(脚与钢丝平行),估算一下他的脚对钢丝的压强是多大?(提示:一只脚的受力面积可用脚长乘以2 cm)? 1.实践类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生活估测型、定量计算型、 知识应用型、项目设计型、 分析说理型。 例2:教材p64页:估测一下一张纸平放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有多大?想一想,如何测出一张纸的重力和纸与桌面的接触面积?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15. (2)定量计算型 例:(P64页)某沼泽地能承受的压强为2×104Pa,一位同学的体重为600N,他与沼泽地的接触面积是多大时,才不会陷入沼泽地?

  16. (3)知识应用型。 例1:(P68页)如图9-15所示,水坝的下部总要比上部建造得宽一些,这是为什么? 例2:(P74页)航海规则中规定:两艘大轮船不能近距离同向航行。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17. (4)项目设计型 例1:(P74页)试一试,怎样用一个矿泉水瓶和两根吸管制作一个口吹喷雾器?

  18. 例2 :(P77页)自选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体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作用。

  19. 例3:(P64页)图9-8的装置叫钉板,把气球放在钉板上,再把木板放在气球上,向木板上施加压力,气球会变形但却不会被钉板上的钉刺破。请解释这一现象。例3:(P64页)图9-8的装置叫钉板,把气球放在钉板上,再把木板放在气球上,向木板上施加压力,气球会变形但却不会被钉板上的钉刺破。请解释这一现象。

  20. 2.探究类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说理型、资料分析型。 (1)猜想说理型 例:(P68页)小实验:如图9-17,在饮料瓶中罐满水,然后,在瓶的a、b(a、b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c处各扎一个小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21. (2)资料分析型 例:(P68页)1684年帕斯卡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裂桶实验”:他在一个密封、装满水的木桶的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然后从楼房的阳台上往管子里灌水。结果,只灌了几杯水,桶竟裂开了(如图9-16)。你能说明这种现象吗?

  22. 3.体验类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交流体验型、操作体验型。 (1)交流体验型 例:(P77页)查阅资料,了解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将你查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2)操作体验型 例:(P74页)在瓶中灌满水,用一张纸覆盖瓶口,压紧后倒置,瓶中的水和纸都不会下落,如图9-27所示,请你试一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23. 例3:(P75页)如图9-26所示,用塑料管从瓶中吸饮料时,饮料是怎样被吸到嘴里的?试一试,若将瓶口封死,饮料还会被吸到嘴里吗?例3:(P75页)如图9-26所示,用塑料管从瓶中吸饮料时,饮料是怎样被吸到嘴里的?试一试,若将瓶口封死,饮料还会被吸到嘴里吗?

  24. 五、课时教学要求的分析及评价示例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要求是:学习压强的概念,学生要知道什么是压力,会压力示意图;同时必须过画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的概念,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压强的定义。知识要求属于“了解”水平。 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及侧壁有压强。引导学生能利用压强计探究液体的内部压强特点,使学生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并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过程的应用。注意的是,“液体压强”知识要求学生能利用液体压强特点解释生活中一些与之相关的现象即可,不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公式及相关计算。知识要求属于“了解”。

  25. 例1:一个木箱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其中能正确表示斜面受到压力F的示意图是(

  26. 例3:如图所示,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究其物理原理以及磨刀方法,正确的是( )A.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磨刀时应使刀面与磨刀石的夹角小些B.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磨刀时应使刀面与磨刀石的夹角大小C.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磨刀时应使刀面与磨刀石的夹角小些D.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磨刀时应使刀面与磨刀石夹角大些 例2: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对地面的压强的压力和压强最接近于( ) A.50N 103Pa B.50N 104Pa C.500N 103Pa D.500N 104Pa

  27. 例4:如图所示,为一名滑雪运动员正在滑雪比赛,根据图中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简答。例如:问题:雪橇底部是光滑的吗?简答:为了减小摩擦,雪橇底部都应光滑,利于运动员滑得的更快。(1)问题:; 简答: 。(2)问题:; 简答: 。

  28. 图9-5 例5:有四种不同年代的潜水装置,它们潜入海水的最大深度如图9-5所示,其中能承受海水压强最大的是( ) A B C D

  29. 2.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要求是:“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指知道公式中的两个物理量,能利用压强的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物理量,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复杂计算。知识要求属于“理解”水平。

  30. 例1: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该省特有的野牛(因其腿下部呈白色,俗称“白袜子”)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动物保护组织成员测量出野牛在水平沙地上站立时留下的一个脚印的面积0.025m2,深度为1.8cm,并对该沙地进行抗压实验,发现使沙地达到相同深度的压强为2×105Pa,请你根据以上数据推算出:例1: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该省特有的野牛(因其腿下部呈白色,俗称“白袜子”)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动物保护组织成员测量出野牛在水平沙地上站立时留下的一个脚印的面积0.025m2,深度为1.8cm,并对该沙地进行抗压实验,发现使沙地达到相同深度的压强为2×105Pa,请你根据以上数据推算出: (1)野牛对该少地的压力为多少N?(假设四只脚的面积相等) (2)野牛的质量为多少t?(g=10N/kg)

  31.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要求是:让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一般方法,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能把改变压强的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能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知识要求是属于“了解”水平。

  32. 图9-2 例1: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图9-2所示的探究方案。甲图是研究小组将小木凳放入沙盘中,乙图是在小木凳上增加一个重物,丙图是将小木凳翻转过来,倒置于沙盘中,并在凳上仍然放置一个等重的重物。 根据甲、乙图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根据乙、丙图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3. 图9A-2 例2:如图9A-2所示,两手指用力顶住铅笔两端,使它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左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B.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左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 C.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右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D.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右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34. 图9A-3 例3:.如图9A-3所示,四种动物的器官中,具有增大压强功能的是( )

  35. 例4:2002年6月6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现已伤痕累累……”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的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原因即可):。例4:2002年6月6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现已伤痕累累……”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的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原因即可):。

  36. 例5: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例5: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37.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到的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图9-4 例6: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从红色故都——瑞金始发的。途中,不少革命先烈过草地时陷入了沼泽地……为了减少牺牲,请你应用所学压强知识,谈谈红军战士过草地时可采取的预防或营救措施。 例7:如图9-4所示,仔细观察订书机,它的结构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其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压强知识?试列举出来。

  39. 例8:假如由你来设计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纪念碑,在设计时,你需要考虑这座纪念碑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有多大,那么,你应该用什么原理,收集哪些数据来进行估测。例8:假如由你来设计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纪念碑,在设计时,你需要考虑这座纪念碑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有多大,那么,你应该用什么原理,收集哪些数据来进行估测。

  40. 4.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要求是:能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常用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方法,了解气压计的工作过程。知识要求属于“了解”水平。

  41. 例1: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在已有大量数据时,要想更容易地得到规律,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下表给出的是大气压强跟对应高度的一些测量数据,请你采用学过的方法,或自己创造方法(只写一种),形象、准确明了地表示出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根据你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你认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若某地的大气压强为7.0×104Pa,你推测一下当地的高度大约是多少?例1: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在已有大量数据时,要想更容易地得到规律,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下表给出的是大气压强跟对应高度的一些测量数据,请你采用学过的方法,或自己创造方法(只写一种),形象、准确明了地表示出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根据你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你认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若某地的大气压强为7.0×104Pa,你推测一下当地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