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likes | 835 Views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材分析主要是针对课文而言; 课文分析:就是对课文中融和的景、完整的事、立体的人、整体的概念等进行分类,找出其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意义: 课文分析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是师范生“教”的能力的重要基础。.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责任心. “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E N D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 教材分析主要是针对课文而言; • 课文分析:就是对课文中融和的景、完整的事、立体的人、整体的概念等进行分类,找出其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意义: • 课文分析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 是师范生“教”的能力的重要基础。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责任心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责任心 •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 《语文课程标准》修改意见
二、教材分析的原则 • 目的性原则:着眼于“教学” 文路、编路 教路、学路 • 整体性原则 对课文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在分析过程中的整体感; • 情感性原则 以情传情:课文分析是一个情感运动过程。
解读教材要有三种眼光:成人的眼光即文学视角;儿童的眼光即儿童视角;教师的眼光,即专业眼光。解读教材要有三种眼光:成人的眼光即文学视角;儿童的眼光即儿童视角;教师的眼光,即专业眼光。
认识 • 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家、作品相关背景材料的阅读,从文本之外透视文本,使文本以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完整体貌呈现于眼前。 • 充分认识文本在教科书体系中的位置,不仅理解“文路”,同时要掌握 “编路”,这样才算是吃透“课文”,特别要把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作为整体研究,找准课文特有的位置。
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各年段的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作语文教材的深度开掘,凸现教材中所潜存着的语言因素、情感因素、理性因素、思辨因素和审美因素,激发学生对教材的通灵感悟,让课文中的语言所隐藏的美好情愫、丰厚的语文素养彰显出来,从而实现教材与人的双向互动联系,真正体现教材的价值和地位。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各年段的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作语文教材的深度开掘,凸现教材中所潜存着的语言因素、情感因素、理性因素、思辨因素和审美因素,激发学生对教材的通灵感悟,让课文中的语言所隐藏的美好情愫、丰厚的语文素养彰显出来,从而实现教材与人的双向互动联系,真正体现教材的价值和地位。
四、教材分析的内容 教材分析就是解读教科书,了解教材的编排 体系,把握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清楚教 材中的重点、难点,解决教材疑点、难点,,明 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弄清教材的“课标”要求的 具体体现研究教学方法。做到读懂教材、读懂学 生、读懂课堂、读懂自己。 语文的教材解读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分析,也 不同于一般的文本解析。就语文学科的文本而 言,是变读本为教本。
(一)教材解读的形式 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 用。 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 的平台。
(二)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 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 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课后思 考等。
(三)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就是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四)文本解读的内容 语言 立意 思路 美
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潜心会文,披文入境,既掌握丰富、活泼的语言,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 离开语言,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
1、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特点 语言求真 • 求简明 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这是文辞优美而精练的前提条件。 • 求自然 文辞自然,易于诵记,这是教材的基本要求。 • 求新鲜 体现时代本质特征,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语言清新流畅。
修辞求诚 必须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 求准确 准确用词、遣词、标点 • 求明晰 思想、感情、事理明晰 • 求生动 比状、描绘、造境生动
锤炼求精 具有规范作用,有效养成良好的语言素质 • 标题 • 词语 • 句子
2、 请结合苏教版教材来谈谈课文语言的特点: 简明 自然 新鲜 准确 明晰 生动
3.根据课文语言特点,来看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3.根据课文语言特点,来看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 错误倾向:认为语言训练仅是有关于字、词、句的训练。如,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词的构成、词义的种类、词的分类;句子的成分、一些特殊的句式;复句的类别;修辞方法等。 • 正确认识:语言训练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的训练,是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字、词、句、篇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即全面形成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
(1)语言训练内容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规定性的训练内容。如各单元的训练点,课文后面的作业题,课文的生字和词语; 另一类是选择性的训练内容。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是一件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小学语文训练内容 • 包括重点训练和常规训练两个方面。 重点训练。教材每单元有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本单元的课文围绕着这个重点训练项目进行训练。 常规训练。语文课训练内容十分丰富,且要进行经常的、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训练。 低年级的常规训练是识字写字训练、词句训练、朗读训练、说话训练。 中高年级的常规训练是词句训练、朗读默读训练、说话训练、写作训练。 重点训练和常规训练是相互转化的。
(教师出示课文第六小节最后一句话。) • 师:从这里的“只好”你知道了什么? • 生:是没有办法? • 师:是谁没有办法? • 生:皇上。 • 师:他为什么没办法? • 生:因为他的爱妃要九色鹿的皮毛做衣服。 • 师:把刚才的话连起来再来一遍,你会说得更好。 • 生:皇上因为爱妃要寻找九色鹿,用九色鹿的皮毛做衣服,所以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寻找。 • 师:说得真好,你看说话就是要说具体,别人才会明白你的意思。还有谁想说? • 生:嗯……“只好”就是不得不……嗯……不得不这样做。 • 师:把你刚才话里的“嗯”去掉再来一遍,你会说得更好。 • 生:“只好”就是……嗯……不得不这样做。 • 师:别急!再来一遍。 • 生:“只好”就是不得不这样做。 • 师:瞧,一遍说不好不要紧,多试几次就会说得更好了(学生高兴地点了点头)。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 师:“背信弃义”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想让孩子一下子说清楚,还是有点困难的。学生表现不再踊跃,教师走到学生中间。) • 师:(对着一位学生)你相信自己能说好吗?(学生笑笑,教师又对着另一位学生)你相信自己能说好吗?(学生点点头) • 生:“背信弃义”是指违背了诺言,放弃了正义。 • 师:说得真不错,联系课文还有谁能说好? • 生:“背信弃义”在文中是说调达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心中没有了正义。
师:当调达看到皇榜后,他会怎么想,会有什么神情和动作呢?师:当调达看到皇榜后,他会怎么想,会有什么神情和动作呢? • (出示句式:调达看了皇榜,_______地想________________。) • 生:调达看了皇榜,高兴地想:这下发财的机会到了。 • 师:谁还想说?不准重复。 • 生:调达看了皇榜,高兴地想:这下我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 • 师:高兴重复了。谁还想说,不准重复。 • 生:调达看了皇榜,心里美滋滋地想:这下我可以享受到荣华富贵了。 • 师:“美滋滋”这个词用得不错。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过“荣华富贵”了。“荣华富贵”是怎么样的生活? • 生: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 • 师:这两个词用得真不错。你能再来一遍吗?这一次你将说得更好。 • 生:调达看了皇榜,心里美滋滋地想:这下我可以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了。 •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想说,不准重复。
(2)语言训练的形式 • 朗读 • 理解思考 • 抄写背诵 • 口头和书面训练 • 阅读 等等 听说读写的训练
(3)语言训练的认识点 • 小学生学习语言应以感受、积累为主; • 语言训练以口语为起点,以书面为重点; • 注意发挥语言训练的整体功能 ; • 在语言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路 1.了解文本思路。 一般来说,一篇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文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有时我们把思路成为“文脉”。一篇文章畅通无阻,不中断,不阻塞,或承接,或转换,或开合,一线贯穿,一脉相承。课文先后有序,条理分明。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的纵横交错。因此要摸清思路,这样理解教材才透彻,遵路识真。
张志公: “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头绪来,就是所谓的思路。”
意义:遵路识真 • 叶圣陶:“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 • 何谓“善读”,首要的自然是摸清作者的思路。 • 养成按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良好习惯。
2、 思路的特征 • 贯通性 • 程序性 • 严密性
3、思路的类型 类型很多,主要有: • 纵向型 按时间、空间、事情发展顺序 • 横向型 事物的几方面、某一人物的几件事 • 总分型 • 点面型、转接型、反复型、演绎型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思路类型 请选择一册教材 • 讨论:这册教材中的课文属于什么样的类型
4、教学中如何抓住思路来进行教学 明确: • 体现在整体感知中 • 课文主旨的探讨中 • 板书中
1、珍珠鸟在作者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哪些化?让学生读所划的语句,教师大屏幕出示: 有十处,讨论,教师结合鸟的变化随机点拨: (1)、一开始躲进吊兰丛中〖师导:从这一出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精心的为珍珠鸟营造舒适、自由的如丛林般的生活环境。)〗 (2)、渐渐地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一点点熟悉了。〖师导:看看作者又是怎么做的?(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体会到什么(按耐住自己的好奇心,绝不打扰鸟儿)。〗 (3)、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4)、随后在屋子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跳到画框上 (5)、渐渐地胆子大了,落在书桌上。〖师导:我这时又怎么做的?(不去伤害它。)〗
(6)、蹦到杯子上、低下头喝茶。〖我这时又有什么反应?(“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这里体会到作者对鸟儿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7)、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 (8)、啄"我"颤动地笔尖。〖师导:作者是这样做的?假如你就是作者,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9)、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鸟,会说些什么?〗 (10)、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6)、蹦到杯子上、低下头喝茶。〖我这时又有什么反应?(“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这里体会到作者对鸟儿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7)、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 (8)、啄"我"颤动地笔尖。〖师导:作者是这样做的?假如你就是作者,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9)、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鸟,会说些什么?〗 (10)、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2、同学们,你从描写小鸟的这些变化的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A、小鸟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和我亲近、人鸟相亲……) (B、作者喜欢小鸟,尊重小鸟,不打扰小鸟的生活方式……) (C、人离不开鸟,鸟离不开人) 教师小结:作者为它们一家三口营造了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尊重小鸟,不打扰小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对珍珠鸟付出了爱,同时作者也得到了爱的回报。作者却以爱心和行动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的爱的颂歌!2、同学们,你从描写小鸟的这些变化的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A、小鸟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和我亲近、人鸟相亲……) (B、作者喜欢小鸟,尊重小鸟,不打扰小鸟的生活方式……) (C、人离不开鸟,鸟离不开人) 教师小结:作者为它们一家三口营造了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尊重小鸟,不打扰小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对珍珠鸟付出了爱,同时作者也得到了爱的回报。作者却以爱心和行动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的爱的颂歌!
【板书设计】 • 信赖: 美好境界 • 融洽 • 亲近 • 作者 玩耍 珍珠鸟 • 试探
感受生活之“乐” • (1)生读文,并在课文中画出描写“摇花乐”的语句并交流讨论,在朗读中感受生活之乐。教师视学生交流情况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 “我”的乐 •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 引导学生抓住“老是”“缠”,“!”,通过师生演一演、读一读等形式,加深体会“我”的迫切。 •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指导学生抓住“铺、抱、使劲地摇”做做读读,抓住“纷纷、都是”想想说说,抓住“喊”字读读,多层面体会我的乐。指导朗读。 • 家人之乐 • ▲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 回放媒体桂花画面,音乐、文字,诵读诗文。 • ▲ 拣去……铺开……晒上……收在……和……做…… • 学生叙说桂花收获之乐。
▲全村人之乐 •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母亲送桂花给全村人的慷慨之乐,村人的受惠之乐。这就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理解“全年 整个村子 浸”该是怎样的情形?) • 桂花只在金秋开放,怎么全年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 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品读“浸”字,感受桂花之香。“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小学语文教材的立意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是传情达意的活动,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无“意”之作。“意”在文章中起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此,读文本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过表面找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内涵。要找得准,理解得透。
1、文本立意的特点 • 立意为主 以意选材、以意结构、以意遣词 • 工于练意 以正确为原则,力求深刻,力求新颖 • 文意统一 重意也重文,力求文意统一
2、苏教版教材是如何体现的? 示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 抓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拘虫的秀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四上 《桂花雨》: •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一路花香》: • 这课是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两只水罐的故事。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向我们揭示了: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总结: 选文从文意上来看,都是很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 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 思想文化内涵比较全面,蕴涵着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强自立、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题材比较广泛,反映了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有助于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
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文本的立意 • 文本的立意,是教学中理解文本内容的重点,具体体现在: 是教学目标之一:作为情感目标; 是教学重点之一:是主要教学环节。
实践体会: • 分发教学杂志; • 选定教学设计,班级交流: 该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设计中在哪些环节体现出来?
示例: 四上《桂花雨》
具体做法 • 抓重点的词句段,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懂得: 情境教学法 朗读法 质疑法、讨论法、比较法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的美 “课程标准”提出了审美要求:“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涵。
1、内容 内容:(1)自然美 (2)社会美 形式:(3)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