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2.01k Views
-認知行為取向-認知治療法 1. 理性情緒治療法 (REBT) & 2. 貝克認知治療法 (cognitive therapy ) - STUDIES IN COUNSEL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指導教授 : 邱文彬 學生 : 趙英先.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 REBT 與 CT 報告的思考與定位. [ 諮商研 ] 報告前的小小分析 優勢 : 危機 :
E N D
-認知行為取向-認知治療法1.理性情緒治療法(REBT) &2.貝克認知治療法(cognitive therapy )-STUDIES IN COUNSEL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指導教授:邱文彬 學生:趙英先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
REBT與CT報告的思考與定位 [諮商研]報告前的小小分析 優勢: 危機: 1.因教學小學生喜歡有些指導性、信念與洞察 1.例行性級務教學繁雜、級務處理報告分析時 間受限。 2.能採用接受到文彬老師同學觀點, 2.報告是否仍有不同思考角度切入,需評估. 劣勢:轉機: 1.REBT與CT同時報告認知可能缺乏聚焦性1.REBT以指導性為主軸,CT以洞察性為主軸 2.信念與洞察理論與技術接觸有限 2.借文彬老師與大家智慧,於學業與教學場 域活用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校園突發事件複雜多元,希望藉由諮商輔導認知治療取向,願能有些些正向的引導,參考的助益。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Hate is a cause of violent acts, but all errors are covered up by love. 箴 言 Proverbs- 10:12」
1.報告軸憑循文彬老師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脈絡結構1.報告軸憑循文彬老師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脈絡結構 • (1)[病因學]理論與技術的背景? • (2)[診斷]為何這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 (3)[治療目標過程技術功能與特色]先前相關的理論成 • 果到什麼程度? • (4)[評估]這些理論成果的限制為何? • (5)本理論主題相關思考? • 2.報告參考循隆振與琇琴、教科書舉證模式 • 教科書引用有二: • Gerald Corey原著,李茂興譯(1997)。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學習手冊(原文第五版)。台北:弘智文化。 • 2. Gerald Corey原著,劉淑慧、陳金燕譯(1999)。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案例應用(中文第一版)(CASE APPROACH TO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4/E)。台北:雙葉書廊。 • 3.Photo引至http://www.ksa.nkfust.edu.tw/guidance/word/sect.htm [諮商研]小小架構 .進行時 歡迎 文彬老師 & 同學隨時的指導
[諮商研] REBT、CT小小分析學習手冊Ch11 .進行時 歡迎 文彬老師 & 同學隨時的指導
[諮商研] 恐懼、恐慌小小分析學習手冊Ch11 .進行時 歡迎 文彬老師 & 同學隨時的指導
[諮商研] 理情治療背景:從REBT的諮商技術-攻擊羞愧 故事說起Alber Ellis內在信念:「不管怎樣,總是要...」(案例應用,教科書P275-P313 ):創始人是Albert Ellis,於1950年代中期創立,從小體弱多病,理情是自救法寶!他是ㄧ位很妙的人,一開始是因為自己不好意思跟女生聊天,為了解決解決自己害羞和公眾場合的焦慮,19歲時他每天都到bronx的植物園裡跟不同女生搭訕,為期一個月進行約百次,直到自己不再害羞為止!並逐漸地不擔心被女性拒絕。藉著認知行為治療法的應用他已克服了一些最糟的障礙。 Ellis認為一個人的焦慮通常是來自於羞愧、罪惡感、困窘及自我責難,如果能選擇不迴避、直接面對這些情緒造成的非理性信念時,就不再那麼容易受到干擾!他發明了一個理情技術為「攻擊羞愧練習」,有目標的增加自我接納及培養責任感,而非只是做些額外無理頭的活動來迎合別人認可!Ellis主張若重複行使令自己羞愧或丟臉的行為,直到不再羞愧或丟臉,人就能克服會阻礙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情緒了!Now faith is the substance of things hoped for,the evidence of things not seen。
[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 REBT與德蕾莎修女 剽悍的信念「不管怎樣,總是要...」人們不講道理、思想繆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你還是愛他們;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你還是成功吧;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攻擊,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不管怎樣,你總是要建設;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不管怎樣,你總是要幫助;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節錄自一條簡單的道路 德蕾莎修女>Now faith is the substance of things hoped for,the evidence of things not seen.。 希伯來書 11:1
[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 以曾選修的信念論文批判的補充近年愈來愈多研究(Baxter Magolda, 2004; Schommer, 1990, 1994; Schommer-Aikins, 2002, 2004):發現學生的知識信念(epistemological beliefs),亦即學生對學習與知識的基本假設,而這些基本假設會使學生採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學習與知識,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運作過程。 Now faith is the substance of things hoped for,the evidence of things not seen.。 希伯來書 11:1
(1)[病因學]理情理論與技術的背景? • REBT理論的時間背景與發展? • (一)~1955 (RT) • Ellis早時期以婚姻諮商為主,但僅只於提供訊息。 • 因發覺提供訊息仍無法解決問題,便轉向精神分析; • 本以為精神分析是最精深的, • 但在1953年發現精神分析膚淺而不科學,且過度被動及消極, • 便在1955年創立理性治療法(RT)。 • (二)1955~1961 (RT) • Ellis引用希臘哲學家Epictetus所說: • “人不是為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這件事的看法困擾著。” • 強調人們的不合理信念,並且他開始重視人們的情緒。 • (三)1961~1993 (RET) • 由於對情緒的重視,他便將字自己的理論改名為(RET)。 • 但Ellis並不滿意,因為只是了解思考與情緒,對當事人幫助不大, • 對情況也無法改善。因此他開始研究行為改變技術。 • (四)1993~ (REBT) • 直到1993,Ellis終於加入了使理論更臻完善的行為技術, • 並改名為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EBT),發展至今仍為大家所推崇。
理論基礎 • (一)哲學觀 • 理性情緒治療法建立在有利的哲學基礎上。Ellis以Epictetus(公元元年之禁欲主義哲學家)的一段話作為RET的起點:「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擾,而是受到他們對這些事情看法的困擾。」 • 因此在哲學上強調: • (1)認識論 • RET提問問題是:「你相信是真的嗎?證據在那裡?」主要是希望病人成為好的科學家,使其獲得正確資料及證據,以建立正確自助的想法。 • 胡適之:「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 • 理情哲學認為科學方法最能使我們取得有關自己、別人及世界的知識。科學方法是先有一個問題,再以各事件的關係形成一假設,再以觀察及測量來試驗假設,以證明是否有此事,是否為真。 • (2)辯證法 • 邏輯的思考並不容易。大多數的人思考似乎擅長於不合邏輯。 • 消極的完美主義-例:我應該是完美的,剛剛我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這樣證明我是不完美的而且因此是無價值的。 • 案主很少察覺自己在思考上的主要前提及他們想法的演繹過程,他們只把焦點放在結論上。結論如果不合邏輯,很可能產生情緒問題。 • 積極的完美主義:理性的思考方式包含經由經驗的證實、或可驗證陳述的邏輯推理。如果我們能合理地思考,我們就不可能得到導致極端困擾感的一些結論。 (2)[診斷]為何理情REBT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理論基礎 • (3)價值體系 • 定義:人廣泛持有RET哲學中兩個明確的價值,即生存與快樂。因此RET認為:任何提高人生存與快樂的事,可被定義成合理的(積極的完美主義);反之為不合理的(消極的完美主義)。 • (4)倫理 • 要求公平:理性與情緒哲學認為我們要公平對待別人;利用別人,或對別人有害的舉動是錯的。 • 倫理:所謂的倫理是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事實上絕對的對或錯,正是會導致罪惡感、害羞、焦慮、憂鬱以及對別人的敵意無法忍受。它強調權變的,一種有社會責任的倫理。 (2)[診斷]為何REBT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二)人性觀-自己就可以、主動性 • Ellis對人的本性思考及情緒困擾與不快樂的原因有以下諸點主張: • 1.特質:人生而同時具有理性與非理性的特質。 • 2.思考:人有理性思考的潛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傾向。 • 3.人的困擾:源自於本身的非理性思考,而非外在世界的某事件。 • 4.關連性:人運用理性思考時,會產生積極正向的情緒;反之則否。 • 5.情緒:人們的不好情緒會帶來不好的行為;反之則否。 • 6.信念:人單憑思考及想像即可形成觀念或信念:理性的思考方式會形成「理性信念」;反之則否。 • 7.天賦:人具改變認知、情緒及行為歷程的天賦能力。 • 總而言之Ellis對人性的看法是中性(既是理性也是非理性)、偏向樂觀的(人的思考觀念情緒及行為都是可以改變的),而且他也認為人們本身具有自我對話(self-talking)、自我評鑑(self-evaluating)及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的特性。 (2)[診斷]為何REBT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三)人格理論(案例應用,教科書P275-P313 ): • 1.生理學層面: • Ellis認為人與生俱有理性思考及非理性傷害自我的潛能。 • 完美主義(案例應用,教科書P275):因為渴望每件事情都完美,無法做到就會苛責自己、苛責別人與世界,唯有他面對很大困難時,人格才能成熟。 • 2.社會層面: • Ellis認為個人太關心或太在意別人對他的想法與情緒的困擾有密切關聯。人際關係:人只有當別人對他有好評時才能接納自己,否則變得焦慮、依賴、沮喪。情緒的成熟是個人對於人際關係的關心恰到好處,維持很好的平衡狀態。 • 3.心理學層面: • 人格ABC理論是RET的核心,指導性、高結構性。 • 例:個案應用,教科書P313讓露西學習ABC理論。 (2)[診斷]為何REBT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四)非理性信念1 (案例應用,教科書P289;學習手冊,教科書P234): • Ellis在臨床的觀察上找出一些患有情緒困擾或適應不良的人常持有的觀念: • 1.被愛的需求:在個人生活環境中,每個人都需要得到每一位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 person)的愛和讚許。 • 2.完美主義: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這樣子才是有價值的。 • 3.懲處:有些人是壞的、卑劣的、惡意的,為了他們的惡行,那些人應該受到嚴厲的責備與懲罰。 • 4.非預期:假如發生的事情不是自己所喜歡的,或自己所期待的,那是很糟糕可怕的。 • 5.人的不快樂: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一個人很少有或根本沒有能力控制憂傷和煩惱。 • 6.對於危險或可怕的事情:一個人應該應該隨時顧慮到它會發生的可能性。 • 7.逃避:逃避困難、挑戰與責任要比面對他們容易。 • 8.人應該依靠別人:而且需要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依靠。 • 9.歷史:一個人過去對他目前的行為是極重要的決定因素;因為某事過去曾影響一個人,它應該繼續會(甚至永遠)具有同樣影響效果。 • 10. 解題: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妥當、完善的解決途徑;如果無法找到此一完善的解決,那是遭透的事。 • 11.幸福:人可以從不活動和消極的自我享樂中,獲得最大的幸福。 (2)[診斷]為何REBT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2)[診斷]為何REBT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2)[診斷]為何REBT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四)非理性信念2(案例應用,教科書P289;學習手冊,教科書P234): • 導致情障的思维三方式:Ellis從不合理信念中的「必須」出發找出了他認為經常會導致情緒障礙,自我欺騙的三種思維方式 • (1)憂鬱退縮:無法忍受( I Can‘t Stand It!) • 例如:「我受不了這個,沒法忍受這種事發生在我頭上,這是根本就不應 • 該發生的!」 • (2)焦慮:糟透了(Awfulizing) • 例如:「我沒做得像我必須做到得那樣好,這真是遭透了!」 • (3)生氣:一文不值( Worthlessness) • 例如:「如果我沒能做得像我必須做的那麼好;沒贏得我應該贏得的獎賞, • 那我就是毫無價值的人!」 • 這三種思維方式都是從人們對事物絕對化的要求「必須」產生出來的,常使人陷入負的極端的情緒之中而難以自拔。
(五)A-B-C理論 Ellis理情諮商法理論的核心: A-B-C人格理論 例:個案應用,教科書P295讓露西發現信念與感覺的連結。 例:壆習手冊,教科書P229、P233 ABC model。 A-B-C人格理論是Ellis理情諮商法理論的核心所在。 ABC理論說明了人類情緒及困擾的原因, 也闡釋了消弭情緒及行為困擾的心理治療之道: A:activating event 指發生的事件 B:belief 指人們對事件抱持信念 C:empotional and behavior consequence 指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後果 D:disputing intervention 指駁斥干預 E:effect 指諮商效果 F:new feeling 指諮商後新的感覺 A發生事件 ← B信念 → C情緒與行為的後果 (activating event)← (belie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 ↑ D駁斥干預(強力的)→ E效果 → F 新的感覺 (disputing intervention) → (effect) → (new feeling) Ellis認為( A-事件)本身並非是情緒反應或行為後果( C-後果)之原因 反而人們對事件的非理性信念(B-信念想法看法或解釋) 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之不好的情緒及行為, 就要(D-駁斥干預)非理性觀念的發生與存在,而轉之以理性的觀念。 等到干預產生了(E-效果)人們就會產生正向情緒及行為, 心裡的困擾因而消除或減弱,人也會有愉悅充實的(F-新感覺)。
(3)[治療過程]先前REBT相關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2五、理情治療的實施: (二)治療過程 • (二)治療過程 • 理情治療在過程中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個案應用,教科書P289-P295) • 1.第一階段(解說階段):對當事人說明其問題是因非理性觀念所致。 • 例:個案應用,教科書P294-P295讓露西看出自己失功能的部份。 • 2.第二階段(證明階段):對當事人證明其情緒困擾一直存在 • 乃因其繼續存有不合邏輯的的思考所致,並找出此一不合理想法。 • 3.第三階段(修正階段):以駁斥挑戰的方式使當事人修正或放棄非理性想法。 • 例:個案應用,教科書P295讓露西發現信念與感覺的連結。 • 4.第四階段(重建階段):鼓勵並教導當事人建立更合理的生活哲學。 • 例:個案應用,教科書P295讓露西接受對現實的知覺。
(3)[治療技術]先前REBT相關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3五、理情治療的實施: (三)治療技術 • (三)治療技術 • 理情治療者使用多模式的整合式治療法, • 權變的:並使用個各種不同的認知情緒與行為技術, • 並且依當事人情形而定。 • 1.認知技術:(個案應用,教科書P279) • 駁斥非理性念、認知的家庭作業、讀書治療、改變自我告知內容、 • 幽默的作用。 • 2.情緒技術:(個案應用,教科書P281) • 理情心像(沒辦法實際採行的採取理情心像)、角色扮演、 • 羞愧攻擊演練、強力與氣勢的使用。 • 3.行為技術:(個案應用,教科書P285) • 操作制約、自我管理原則、系統減敏感法(p285)、鬆馳技術、示範。
(3)[治療功能與特色]先前相關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4(3)[治療功能與特色]先前相關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4 五、理情治療的實施:(四)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五)治療特色 (四)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Ellis曾提出七項可以成為更有效的諮商員的基本條件: 1.智慧2.治療的知識3.同理心4.堅忍性5.助人的興趣6.科學的識見 7.接受過合理情緒治療(守門人-門檻制度)。 (五)治療特色 1.強調認知,主張理性克服非理性。 2.強調指導,且是直接、迅速的指導。 3.強調此時此地的經驗。 4.強調面對事實,確實自我負責(西方的負責:是回應)。 5.強調實際操作,消除不適行為,建立適應行為。 6.強調治療者主動的精神。
(4)[評估]REBT理論成果的限制為何?五、理情治療的實施:六、治療關係(4)[評估]REBT理論成果的限制為何?五、理情治療的實施:六、治療關係 導生關係:在理情治療關係中,治療者的功能是當一位導師,而當事人是一個學生。 被動關係 主動關係
(5)本理論主題相關思考?1、可以加強信念的部份關於信念的思考2 、學習導生關係 導生關係:在理情治療關係中,治療者的功能是當一位導師, 而當事人是一個學生。
[補充]溝通分析(TA)的認知治療 1.報告軸憑循文彬老師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脈絡結構 (1)[病因學]理論與技術的背景? (2)[診斷]為何這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3)[治療目標過程技術功能與特色]先前相關的理論成 果到什麼程度? 案例應用教科書P301
溝通分析(TA)的認知治療 (1)[病因學]理論與技術的背景? 溝通分析之父Eric Berne,是受過訓練的弗洛伊德學派的分析師。 ◎溝通分析理論: 1.溝通:是指來自某人的刺激與來自另ㄧ人的相關回應。 2.溝通分析治療:過程中需持續心理評估。 3.溝通分析是契約性的治療, 當事人與治療師須在治療目標上達成協議。 4.所有的溝通分析治療工作: 都會處理自我狀態(ego state)P303。
(2)[診斷]為何這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2)[診斷]為何這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2)溝通分析技術: 1.首次晤談P302: ◎最重要是發現當事人他想尋求什麼? ◎並判斷他的目標是否可行? ◎首次晤談的壓力下:人格叫為熟析習慣的部份會顯現出來, 如:她被「兒童」自我狀態所支配、露絲的能量大多集中在「兒童」P303。 2.心理回溯技巧。如:讓她回到童年時候。再體驗童年時期。P305。 3.腳本:像自我實現的寓言ㄧ樣,如:她在六歲時就決定不再自由了。P305。 它決定了她壓抑慾望的生活方式。 P305。 腳本的評估:通常是藉由心理回溯的過程進行資料收集, 而非藉由歷史性的問題收集資料。
(3)[治療目標過程技術功能與特色]先前相關的理論成 果到什麼程度? (2)溝通分析技術: 4.處理自我狀態:自我狀態指的是一套思想、情感與行為的综合系統。每個人有ㄧ定比例的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P303、P304。
Beck的認知治療 1.報告軸憑循文彬老師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脈絡結構 (1)[病因學]理論與技術的背景? (2)[診斷]為何這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3)[治療目標過程技術功能與特色]先前相關的理論成 果到什麼程度? (4)[評估]這些理論成果的限制為何? (5) 本理論主題相關思考?
Beck的認知治療(CT) (1)[病因學]理論與技術的背景? CT簡介 貝克(A. T. Beck,1921~)1946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53年獲美國神經和精神病學會頒發的精神病學證書。1958年結束了在精神分析學院的學業。 Beck的認知治療主要目標:協助當事人克服認知盲點、自我欺騙、不正確的判斷,及改變其認知中對現實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 治療者透過接納、溫暖、同理的態度,避免採用權威的治療方式, 引導當事人以嘗試錯誤的態度, 逐步進入問題解決的歷程中。 在治療歷程中,治療者透過和當事人一起檢核想法的可信性、 減輕問題的嚴重性: 1.教導當事人「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的方式, 2.與當事人建立起「治療的合作關係」 (the therapeutic collaboration), 3.協助其體認自己的「信念」(beliefs)的思考模式 ,並落實信念形成過程中取得證據的步驟, 以跨越「認知的陷阱」(cognitive traps) ,以改變原有不良的想法。
(2)[診斷]為何這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2)[診斷]為何這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對精神分析學派的反動:貝克曾受過嚴謹的精神分析治療法 (Psychodynamic therapy)的訓練, 但長期觀察憂鬱症等情感失常病患的表現後, 深深覺得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es)是這些病症的核心問題。 他認為病患的情感與行為大部份取決於- 病患的想法 病患本人對於周圍世界的解釋, 或認知模式決定其感受與反應, 於是創立認知治療法(cognitive therapy)。
(2)[診斷]為何這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2)[診斷]為何這是重要的學派(學術與實踐旨趣)? • (一)基本假設 • 貝克的認知治療是依據「認知是決定我們如何感受與如何表現的主因」這個假定為基礎。認知治療包括所有以矯正錯誤觀念與錯誤自我暗示為媒介來減輕心理壓力的治療法」。改變那些導致功能失調的情緒與行為之最直接方法,就是改變不正確且功能不當的思想。 • (二)非理性-認知歪曲的形式- (案例應用,教科書P289;學習手冊,教科書P234): • 1.獨斷地推論(Arbitrary inference) • 指沒有充足而相關的證據,便驟下結論(類似:統計上第四類型錯誤) 。 • 2.選擇性的偏差推論-以偏概全(Selective abstration) • 指對整個事件中的單一細節下結論(類似:統計上第四類型錯誤) ,而失去整個內容的重要性。。 • 3.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 • 指把某件意外事件產生的極端信念不恰當地應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環境中。 • 4.擴大與誇張(Magnification and exaggeration) • 指過度強調負向事件的重要性。 • 5.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案應用,教科書P326瑪麗安的災難化) • 是一種使外在事件與自己發生關聯的錯誤,即使沒有任何理由作這種聯結。 • 6.極端化的思考-二元化思考(Polarized thinking) • 指思考時用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either/or) • 極端地將經驗分類,這種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都分為「好或壞」。
(3)[治療關係]先前相關CT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3)[治療關係]先前相關CT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 Beck的認知治療的實施(案例應用,教科書P312;學習手冊,教科書P242): (一)合作的治療關係 認知治療者教導當事人如何透過評估的歷程辨認出扭曲與導致功能障礙的認知, 透過治療者與當事人之間的努力合作, 當事人學會分辨他們自己的思想和現實間的差距,他們了解認知對他們的情感、行為、甚至環境的影響力。 認知治療強調治療關係。Beck強調治療關係的品質是認知治療的基礎, 成功的諮商要靠治療者某些令人滿意的人格特質,如真誠溫暖、 正確的同理心、不批判的接納,及與當事人建立信任與支持的關係。 治療技術的應用在治療者與當事人間的「合作治療」 (therapeutic collaboration)之下最為有效。 認知治療者不斷地、主動而謹慎地與當事人接觸, 治療者與當事人一起工作,以找出當事人所下的結論, 並對該結論作出準備驗證的假設。 這個共同研究以發現與檢驗錯誤解釋的歷程, 叫做「共同合作驗證」(collaborative empiricism) 。
(3)[治療技術]先前相關CT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 (3)[治療技術]先前相關CT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 • (二)治療技術。。 • 1.識別自動化思想(identifying automatic thoughts)(案例應用,教科書P329閱讀治療) A.治療師詢問當事人在對特殊事件產生時所出現的想法。治療師再要求當事人 應用想像技術來詳細描述這些情境,在想像過程中誘發和識別出有關字動化 思想。 應用此一技術,一般要求當事人保持放鬆自身處於不良壓力環境之中,然 後詳細描述他在經歷這種情境下所感受和發生的現象。 B.另外,可以應用角色扮演來發掘和識別自動化思想。讓當事人扮演自己,而治 療師則扮演與其相對應的另一個角色。當病人完全進入自己的角色之後,自動 化思想往往就可以誘導和識別出來。 C.在發掘、識別自動化思想的過程中,治療師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每一細小的心 境變化,詢問他們在每一心境變化之前瞬間所出現的想法。心境變化包括每一 種情緒反應。一但當事人學會識別和監察自動化思想,治療師往往可以要求病 人填寫“功能失調性思想每日記錄表”【主題、地點、時間】,記錄每天在不良情境下所出現的情緒 反應和自動化思想。 • 2.識別認知錯誤(identifying cognitive errors) (案例應用,教科書P329閱讀治療) 焦慮的病人特別容易犯概念性或抽象性錯誤,其中典型的認知錯誤有下列幾種: (1)獨斷地推論(2)選擇性的偏差推論(3)過度類化(4)擴大與誇張 (5)個人化(6)極端化的思考。 為了識別認知錯誤,治療師應聽取和記下當事人的訴說的自動化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然後要求當事人歸納出一般規律,找出其共同性。
(3)[治療技術]先前相關CT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3)[治療技術]先前相關CT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 3.真實性檢驗(reality testing)(案例應用,教科書P329閱讀治療) 對話:檢驗並詰難錯誤信念,這是認知治療的核心。以改變當事人的認知。 4.去除注意(decentering)(案例應用,教科書P330瑪麗安適應性反應) 低調:大多數抑鬱和焦慮的病人感到他們是人們注意的中心,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評頭論足”。因此,他們一直是脆弱無力的。治療技術要求當事人不像以前的方式行事,忽略掉周遭人們的注意,結果可發現很少人會注意當事人的言行。 5.監察苦悶或焦慮水平(monitoring distress or anxiety level)) (案例應用,教科書P329,放鬆治療配搭應用) 許多慢性、急性焦慮病人往往認為他們的焦慮會一直不變地存在下去,但事實上,焦慮的發生是波動的。鼓勵當事人對焦慮的水平進行自我監測,促使當事人認識焦慮波動的特點,增強抵抗焦慮的信心,是認知治療的一項常用技術。
(3)[治療過程]先前相關CT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3)[治療過程]先前相關CT的理論成果到什麼程度? (三)治療過程:由針對特殊針對ㄧ般 認知治療的過程約十二週,會談約十五次,每次交談的時間有一定限制, 約三十至四十分鐘。一般可分過程為初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 1.治療初期(個案應用,教科書P329瑪麗安-觀察自己的經驗) A.第一次與當事人會談的主要目標是盡可能減輕當事人的一些症狀。 B.第二到三次會談中:治療師找出和確定當事人的主要問題, 治療師與當事人共同找出問題癥結,並且制定出處置問題的策略來指導幫助當事人。 C.治療初期,另一個目標是設法向當事人說明認知和情緒之間的密切關係。 D.力圖找出消極的不合理的思維內容,並指出這些思想與情緒變化上的關係。 E.儘早提供一些家庭認知作業,透過作業使當事人自己 認識到認知與情緒間的密切關聯。 2.治療中期(個案應用,教科書P329瑪麗安-以適應的行為反應) 側重較複雜功能失調性的思想、行為的問題, 治療師幫助當事人及早掌握使用和練習新學習的概念, 不斷反覆練習應用以取代功能失調性思想。 3.治療後期(個案應用,教科書P329瑪麗安-學更有效的技巧用於真實生活) 當當事人感到抑鬱或焦慮開始減輕後, 合作的注意力應從特殊問題轉移到病人普遍規律上。 認知療法後期的基本目標就是對抗這些適應不良性假設的作用, 並用新的更趨於現實水平的認知系統來取代。當當事人逐步好轉、 能應付和處理生活中的壓力時,認知療法的會談次數將逐漸減少,至療程結束。
(4)[應用]CT理論成果的應用為何? 認知治療可應用於治療許多心理問題,心身症心理影響身體。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療情緒抑鬱的病人。 認知治療還可作為神經性厭食症、 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法之一。 認知治療還可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 社交恐懼、偏頭痛、考前緊張焦慮、情緒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 對於海洛因成癮生理受癮病人,認知治療可作為輔助手段,協助治療效果。 近年來並發現,認知治療與藥物治療合用,可治療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4)[評估]CT理論成果的限制為何? • (一)單純:Meichenbaum認為Beck對認知和情緒及不適應行為之間的關係之看法, • 可能偏向單純(個案,P136)。 • (二)新技術:Patterson認為Beck在其認知治療過程中使用了許多未經指出的技術, • 並透過它對當事人的興趣、了解、關注、照顧而發揮了很大的個人 • 影響作用。 • (三)互動:Mahoney &Arnkoff認為Beck採用「蘇格拉底式對話」詰問方式, • 使得他的治療變成互動的過程,而不像Ellis那樣直接面質,不給當事人自己思 • 考的機會。 • (四)個案的主動:Beck鼓勵當事人自己不斷進行「個人的實驗」 • (Personal experiments),以檢核及校正自己的思考內容和推理方式, • 被認為是極有助益而值得推崇。
(5) CT理論的評論跟對理論主題有何思考? • (ㄧ)能否發現新技術-創新:Patterson認為Beck在其認知治療過程中使用了許多未經指出的技術,透過它對當事人的興趣、了解、關注、照顧而發揮了很大的個人影響作用。 • (二)互動技巧-質性:Mahoney &Arnkoff認為Beck採用「蘇格拉底式對話」方式,使得他的治療變成互動的過程,而不像Ellis那樣直接面質,不給當事人自己思考的機會。 • (三)研究個案也可以主動(分析、歸納):Beck鼓勵當事人自己不斷進行「個人的實驗」Personal experiments),以檢核及校正自己的思考內容和推理方式,被認為是極有助益而值得推崇。
[諮商研]認知行為治療REBT,TA,CT的比較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 言 4:23
(9)本理論主題思考? [諮商理論與技術延伸]採用創造力部分概念,希望延伸能發展出可親可近的教學信念! [領域延伸]民91,吳靜吉等: 個 人(中山碩ㄧ生), 領域知識(教育學:諮商理論技術、教研), 社會組織(家庭.中山大學.愛國國小教學領域) 三者間動態互動 REBT與CT概念由早期重視精神分析學派,演變成越來越重視彼此間的互動關係,以本評論希望能用於表徵教學信念的延展性!
指 引 鳴 謝文彬老師架構與題目指導、TA儀婷平日&評論事務安排、隆振意見指導、同學事先討論&先前隆振與琇琴同學精彩的報告分享 謝 謝 文彬老師與 各位同學的指導期待持續 一同讀書討論的機會歡迎您的指導謝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