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89 Views
第四讲 帝国建构与文化整合.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秦汉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和作用,掌握汉武帝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往来。 教学重点: 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思想权威的确立。 教学难点: 诸子有百家,为何选儒家为统治思想?. 一、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1 、 “ 中国 ” 概念的出现 大约在尧舜禹的时代,出现了 “ 中国 ” 概念。三代时期,基于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联邦式的 “ 中国 ”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才使得 “ 中国 ” 成为现实的中国。. 一、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2 、儒家大一统观念
E N D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秦汉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和作用,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往来。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秦汉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和作用,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往来。 • 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思想权威的确立。 • 教学难点:诸子有百家,为何选儒家为统治思想?
一、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1、“中国”概念的出现 • 大约在尧舜禹的时代,出现了“中国”概念。三代时期,基于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联邦式的“中国”。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才使得“中国”成为现实的中国。
一、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2、儒家大一统观念 • 儒家大一统的历史观念。为了宣扬单一纵向展开的历史观念,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还不惜对神话传说进行历史化改造。 • 实际上,法家、道家的思想也是一大一统的历史观念为背景。 • 汉代适应统一帝国的政治现实,更加注重大一统历史观念的塑造,不但继承儒家的传统,整理出严整的古史谱系,而且赋予这一体系神学的解释,以体现君权神授。
1、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皇帝制; • 三公九卿制; • 郡县制; 二、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2、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 • 书同文; • 车同轨; • 度同制; • 行同伦; • 地同域。 二、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3、汉初政治改革 郡国并行制; 削藩; 二、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4、汉武帝加强集权制度 • 推恩令; • 削弱相权; • 经济改革; • 对外战争; 二、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5、文化政策 • 兴办太学; • 衣冠制度; • 礼制 ; • 选官制度:察举和征辟。 二、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1、秦朝“焚书坑儒” 2、汉代广搜书籍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白虎观会议 三、思想权威的确立
1、与东亚的关系:朝鲜、日本 2、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关系: 3、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 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四、海纳百川
思考题 1、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发展过程及意义? 2、秦汉时期加强统一的文化措施有哪些? 3、什么是今古文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