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691 Views
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及工作坊 学习体会. 2013.1.4-6 南京大学. 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及工作坊. 主讲人:徐凯文博士 北京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危机干预督导,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伦理委员、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委员会、危机干预委员会,委员副教授。. 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及工作坊 学习体会. 提出背景.
E N D
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及工作坊学习体会 2013.1.4-6 南京大学
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及工作坊 • 主讲人:徐凯文博士 北京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危机干预督导,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伦理委员、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委员会、危机干预委员会,委员副教授。
提出背景 •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杀(伤)、杀(伤)人、离校出走等事件在大学校园时有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在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 • 相关的诸多研究表明,心理危机是引发诸多此类悲剧事件的“元凶”。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 • 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预防自杀现象的产生已是刻不容缓。
大环境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初步核算值为30.067万亿元,而2008年底我国的人口数量为13.28亿。由此计算,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26万元,若按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价6.83计算,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315美元。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会加快,居民的消费类型、消费行为也会发生重大的转变. 而同时,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各种利益关系愈来愈复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社会负面因素,阻碍进一步的发展。 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时候,70后、80后、90后们才会更关心社会、更关心生命与价值、更关心周边的状态、更关心自己的权力、更关心环境和未来,甚至于政府要建一个垃圾场,都要面临如美国《时代》所称的“中国中产阶级公民意识的觉醒”。 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时候,人人有话要说,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悄悄来临!
危机干预 • 危机的定义: • 是指当人处在紧急状态时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出现无所适从,导致情感、认知、行为功能的失调而进入的一种失衡状态,也称心理危机。
2010学工系统培训 常见的危机反应 (1)认知方面:问题解决能力与应对机制暂时受到打击,如否认、注意力不集中、危机情景再现、失去信心、内疚自责、丧失安全感等。危机中的人主要认知特点是认知狭窄,即局限于问题和困难,看不到其他可能性,资源和希望。 (2)情绪方面:在暂时性的震惊之后,出现混乱、害怕、恐惧、沮丧、麻木、怀疑、悲伤、绝望、无助、羞愧、易怒、平静不下来等。危机中的人主要情绪特点是极端的负面情绪和情绪失调。 (3)行为方面:攻击、社交性退缩、逃避、食欲不振、哭泣、酒精和药物使用量增加、坐立不安、过度警戒等。危机中的人主要行为特点反常和易失控。
危机干预的原则 • (1)保障安全:危机干预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被干预者的安全。 • (2)聚焦问题:干预聚焦于个案的情绪冲突和情绪调节问题。个案的人格问题和其他深层问题不是干预的主要目标。 • (3)激活资源:危机干预的主要途径是发掘和激活个案的内在资源,以应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危机和困境。
(1)确定问题与目标 (2)快速准确评估 (3)给与希望和解决 危机干预三步法
干预前的准备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者将保证个案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保障安全就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低到最低。在整个检查评估、倾听和制订行动策略的过程中,安全问题都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例如对有自杀倾向的个案,使其远离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器械、地点,必要时实施监护或者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送医院治疗等。
第一步:确定问题和目标 • 从个案的角度,确定和理解个案的问题。危机干预者不应该问题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开始实施干预。 • 通过恰当的会谈技术,在危急的状态中,干预者还是要沉下心来倾听、共情、真诚、接纳、以及尊重的态度来把握个案的危机核心问题,并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为下一步干预确定方向和打下结实的基础。
第二步:评估危机 • 在保障来访者的安全的前提下,需要对来访者进行危机评估。 • 评估贯穿于危机干预和危机后治疗的全过程。
0-2分 可以回家,报告督导,需要观察随访 • 3-4分 报告行政领导,报告院系辅导员,密切观察随访;24小时监护,24小时后再评估。可以通知父母。 • 5-6分报告行政领导,报告院系辅导员,密切观察随访;通知父母,送精神科门诊,或精神科会诊,24小时监护,强烈建议住院。 • 7-10分 通知父母,立即住院。
帮助个案发现被其忽略的其他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帮助个案发现被其忽略的其他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 “为什么我现在就要自杀? • 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可能?“ • 帮助个案“扩展”他们人生选择的视野。 • (1)人际资源:这是提供帮助的最佳资源; • (2)应对策略:经验、物质资源和人际资源; • (3)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 第三步:给与希望并有计划地实现
(1)危机干预的团队来一起解决问题;(2)提供应对方法—个案现在能够采用的、积极的应对危机的方法。(3)计划是个案和干预者合作的结果,让个案感到这是他/她自己思考或决定的。
不伤害协议“现在我们已经商讨了你计划要怎样做应对你的问题,你刚才提到,下一次如果再出现情绪失控,感到非常绝望时,你可以在自己房间里大哭一场,或者和你的好朋友张**,李**,或钱**打电话,或者你可以去外面走一会,打羽毛球,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可以舒解自己的情绪。不伤害协议“现在我们已经商讨了你计划要怎样做应对你的问题,你刚才提到,下一次如果再出现情绪失控,感到非常绝望时,你可以在自己房间里大哭一场,或者和你的好朋友张**,李**,或钱**打电话,或者你可以去外面走一会,打羽毛球,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可以舒解自己的情绪。
不伤害协议的主要内容 • 确立咨询关系 • 确定和承诺和咨询期间,不做伤害自己的事情。 • 如果有伤害自己的冲动,可以通过和咨询师联系或其他方式寻求解决。 • 如果有伤害自己的冲动,在实施之前,必须和咨询师取得联系。咨询师联系方式。 • 如果来访者违反该协议,咨询师有权终止治疗。
危机事件后干预 • 什么是危机事件? 任何对个体或者团体产生足够大的压力而超过他们应对能力极限的冲击性事件都是危机事件。 • 危机事件应激管理: 事件已经过去。 并非治疗。 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应用。 小组会谈和讨论。 减轻压力,改进恢复过程。 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跟进的治疗措施。 促进正常人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的恢复过程。
一、定义 自杀传染 : 指某自杀案例诱发了另一例自杀行为的发生,或诱发一系列自杀行为的发生。 时间:一周、两周、一个月 地点:同一地区(过去VS现在) 传播方式: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网络等(Thomas E,1999) 自杀模仿 : : 指多起自杀事件不约而同地发生在相同的时间和/或相同的地点。 自杀群集:KWs:在非随机时间或地点同时出现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自杀或自杀企图。
导致自杀群集的四因素 即遭受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 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 存在人格上的自杀危险因素, 同类相聚, 由于这四个因素本身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较少,所以自杀群集现象还是很少见的。
二、分类 按对象来分: 传媒效应: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电影、电视、 网络等 名人效应:明星、政治家等(14.3倍)(Madelyn,2002) 同伴效应:学校、监狱、精神病院等
日本当红偶像派歌手冈田有希子坠楼 1986年4月8日,冈田在自己所属的娱乐公司大楼坠楼身亡。年仅20岁。 日本报刊和电视大篇幅广泛报道,不乏煽情的照片和详细描述自杀过程的文字。结果当年青少年自杀大幅增加。
自杀行为的传染性 1999年1月14日,魁北克知名电视记者 Gaëtan Girouard在 Ste-foy上吊身亡。当时魁北克的各种传播媒体持续报道他自杀的消息长达一个月。 结果发现,在自杀报道后的一个月内,至少有14%的自杀者使用和他一样的自杀方法。 那一年采用上吊自杀的人数比前一年增加了18%,而采用其它方法自杀的则增加了7%。 报道后第二年的自杀比率,则恢复到与报道前一样 。 (Tousignant et al, 2005)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
华南农业大学连续发生师生自杀 2006年2-3月十天内连续发生四起自杀事件。 2月20日在东区实验楼一名正在读本科的男生自杀 2月22日在教学区第三教学楼一名有抑郁症的内退职工跳楼自杀 2月27日在研究生公寓4号楼宿舍一名三年级的女研究生跳楼自杀 3月1日在研究生公寓4号楼宿舍一名三年级的女研究生跳楼自杀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
媒体与自杀的历史:维特效应 最早将媒体及自杀联系出现在Goethe 1774年出版的小说(威特的悲剧)。在小说里男主人公为情开枪自杀。小说面世以后,许多青年男子用同样的方法结束生命 。 因而, 该书在某些地区被列为禁书。“维特效应”也被用来专指模仿自杀的行为。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
媒体对自杀报道对社会可能的影响 自杀报道过于关注——社会的负面认识 自杀报道过于集中——自杀行为的传染性 自杀过程报道过细——自杀行为的模仿性 自杀报道原因过于简单——出现归因偏差
预防&干预 1、健全全民的心理健康防御体系 2、针对大众——预防性宣传、引导 3、制定完善媒体报道伦理准则 三级预防 1、针对高危人群——预防性心理干预 2、针对大众——预防性心理测验 二级预防 1、延后报道 2、对自杀者亲属、朋友等心理干预 3、对相关易感人群进行排查和干预 一级预防 Add Your Text
名人效应 • 显著位置 • 覆盖面 • 态度 • 报道内容 • 接近性 31
报道失当的表现: 1.描写自杀的细节或公布遗书、现场照片——38.95% 2.将自杀原因简单化和神秘化——20.97% 3.煽情式、渲染式的报道方式——11.24% (1)将自杀行为喜剧化 (2)将自杀行为闹剧化 (3)将自杀行为美丽化 (4)将自杀行为浪漫化 32
4. 耸动、煽情的标题或标题与文中信息不一致 ——11.24% (1)使用耸动煽情的新闻标题 (2)新闻标题与文中信息不一致。 5. 未提及自杀者对其家人和朋友造成的伤害 ——51.31% 6.传播其他有关自杀的错误认识——17.98% (1)对名人自杀的大肆渲染 (2)对自杀行为态度模糊、立场不明 “标题党”: 《砍下同行头颅 肉贩剖腹自杀》 《女孩公厕内脱裤欲自杀 男警察冲进救人》 《彩民连续中奖900 元后精神崩溃 挥刀欲自杀被救下》 《他生日那天,她跳楼自杀 他昨天开口,追悔莫及》 33
《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 危机传播迅速,33%影响较大的危机都是在事件发生的当天曝光的,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危机舆情的首发媒体,2010年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由网络首发的比例从2009年的53%上升到67%,微博异军突起,成为危机舆情事件曝光的主渠道之一。 2010年危机舆情事件发生频繁,舆情消退时间越来越快,危机舆情事件呈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特点。
危机舆情发生后主体反应速度较快,与媒体沟通意识较强,近半数在事件发生或曝光的当日就进行了积极的干预;危机舆情发生后主体反应速度较快,与媒体沟通意识较强,近半数在事件发生或曝光的当日就进行了积极的干预; 危机干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本地政府,还常常牵涉上级政府部门,2010年由两级及两级以上组织进行干预的事件占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总量的43%,危机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干预的成本较高。 在应对危机舆情事件时不善于运用新媒体,议题管理能力表现欠佳,不注重事后的危机恢复管理。
建议: 加强危机舆情监测,提高危机舆情预警研判能力; 提升新媒体的运用能力; 转变危机管理观念,注重与受害方的沟通; 提高议题管理能力;重视危机舆情事件之后的形象修复
为何富士康? (1)以18-24岁之间的年轻人为主,平均年龄21-22岁。这一年龄是自杀传染的最高发年龄。 (2)高人口密度的厂区,约2平方公里的龙华厂区有超过20万人。带来高外部压力。 (3)深圳,以及富士康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大,节奏快。 (4)多数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富士康,熟悉的生活环境骤变,容易出现适应困难。 (5)多数打工者缺乏社会支持,遇到困难,无人协助,关心,支持,90后孩子因为教育缺失,独生子女,缺乏人际关心和支持。也缺乏理想信仰支持。 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
特定条件: (1)富士康媒体关系差,此前就有血汗工厂之说,形成公众的刻板印象。 (2)自杀事件发生之后,媒体一开始的导向就是寻因,并一边倒的倾向于血汗工厂,管理粗暴等,引发公众关注和不满。 (3)中国处在3000美元的动荡转型期,高速的经济发展同时积聚了很多社会矛盾,富士康在中国具有符号化的代表性: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厂,严格管理,高劳动强度,增长迅猛,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在此找到集中的爆发口。这种简单归因的社会情绪进而将自杀行为美化,正义化,高尚化,甚至被塑造成英雄行为。
应对自杀传染 (1)媒体管制,切断负性情绪和误导舆论的传播途径。 (2)生命教育,运用实际富士通案例说明自杀对整个家庭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 (3)暂停补偿,除了必要的丧葬费用,自杀传染停止之前,不进行赔偿。 (4)在厂区开展多种形式文娱体育活动,营造轻松气氛,传递积极情绪,减轻焦虑恐惧情绪,降低整体压力水平。
应对自杀 (1)开展全员心理健康讲座,传递应对负性情绪,挫折的有效方法。 (2)提供免费亲情电话,鼓励员工与家庭保持联系。 (3)新入职员工增加岗前培训时间,上岗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团队形成训练。 (4)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员工相互支持。例如,培训有经验有爱心的老员工,形成帮带导师制。 (5)提供个案,现身说法说明如和应对困难,抑郁和自杀的想法。
长期应对 (1)组织专家,沉下心来深入调查,分析自杀发生的原因。得出科学审慎客观有公信力的结论报告。 (2)审视和反省原有管理制度中不符合人的心理健康,会增加不必要的压力的部分。 (3)反思企业问题,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度,增强团队建设和凝聚力建设。 (4)目前正在培训中的企业内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人员,要有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进入机制,专业人员要定期督导,形成长效干预队伍。
政府应考虑: (1)研究公共心理危机事件之后的应对预案。 (2)通过对富士康事件的成功应对增强和改善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3)研究社会转型的的社会矛盾的应对机制。 (4)反思单一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和劳动密集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投资增强国民幸福感。
紧急应变期:危机事件发生当天 准备阶段: 有关院系召开紧急会议。 院系领导 辅导员 心理干预专家
紧急应变期:危机事件发生当天 在公告栏/校园网络发表官方公告,说明情况。 班主任,辅导员向班级成员,与死者有关的同学通报情况,并评估反应。 联系家属。 准备预防自杀传染。 注意: (1)保护当事人,关系人,家属的隐私。 (2)监控并准备应对媒体和网络的反应。
自杀传染的预防 开通24小时热线。 开通网络咨询,监控网络反应。 提供危机干预热线和其他援助工具。 应对媒体报道,避免简单归因,自杀方法的具体描述,有关现场和自杀工具的照片,视频。
干预准备期:3天之内 通报上级/专家,获得支援和指导。 召开会议,组成团队应急。 邀请自杀防治,生命教育专家,提出系统干预方案。 准备高危人群名单。 对高危人群开始进行评估。
干预期:一周之内 公开信,进一步提供信息,安抚情绪。 开展生命教育讲座。 对特定人群开展团体辅导,心理减压辅导团体。 对特殊个体提供个别心理治疗。 完成对高危个案的评估。 给予便利,提供哀伤处理和辅导的资源。
学生工作者的角色与做法 • 预警心理危机(重在危机预防) • 心理危机的易发人群 (1)因遭遇突发事件儿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 (2)因学习问题、就业问题而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3)因人际关系冲突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因感情受挫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5)因缺乏社会支持系统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因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因经济困难、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8)因家庭成长环境严重不良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学生工作者在危机预防与危机后处理中的角色与做法学生工作者在危机预防与危机后处理中的角色与做法 (9)因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且易受外界刺激对他人活社会造成危害的学生。 (10)因性格缺陷而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 (11)因个人身体出现严重疾病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12)因长期睡眠障碍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3)长期情绪低落抑郁,或有强烈的罪恶感、不安全感的学生。 (14)因网络成瘾、酒精依赖等行为而严重影响其生活的学生(15)由于受同学心理异常影响而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16)患有抑郁症、癔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人格与性异常的学生。 (17)有过自杀行为活表现出自杀倾向的学生。 (18)在心理测评中筛查出来有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