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第一章 企業資料通訊導論

第一章 企業資料通訊導論. 單元一、 企業資料通訊與網際網路. 1.1 概述. 資訊化的社會基本上包含有下列幾項特徵: 1. 技術面 :將電腦與通訊技術整合,以分散式管理架構 為骨幹,對內將以數位化處理與傳輸資料為基礎 2. 應用面 :以人性化的考量為中心,電腦將成為豐富的 通訊與多媒體世界 3. 市場面 :電子化的網路購物模式將成為市場的主力, 而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則是行銷的重要訴求 4. 生產面 :利用資料通訊技術,建立從銷售至原料供應 的整體供應鍊管理機制,以降低整體生產成本.

beck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企業資料通訊導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企業資料通訊導論 單元一、 企業資料通訊與網際網路

  2. 1.1概述 • 資訊化的社會基本上包含有下列幾項特徵: 1.技術面:將電腦與通訊技術整合,以分散式管理架構 為骨幹,對內將以數位化處理與傳輸資料為基礎 2.應用面:以人性化的考量為中心,電腦將成為豐富的 通訊與多媒體世界 3.市場面:電子化的網路購物模式將成為市場的主力, 而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則是行銷的重要訴求 4.生產面:利用資料通訊技術,建立從銷售至原料供應 的整體供應鍊管理機制,以降低整體生產成本

  3. 企業資料通訊課程,主要介紹企業如何建置、應用、與管理本身的資料通訊網路,以面對資訊化社會的激烈變遷與挑戰,其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所有資訊管理科系學生必備的專業知識。企業資料通訊課程,主要介紹企業如何建置、應用、與管理本身的資料通訊網路,以面對資訊化社會的激烈變遷與挑戰,其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所有資訊管理科系學生必備的專業知識。

  4. 電腦的發展 • 機器時代 Mechanics(1642-1946) • 算盤 • 加法器 • 卡片讀取機 • …… • 利用機械原理作四則運算

  5. 電腦的發展 • 真空管時代Vacuum Tube(1946-1954) • 真正的電子計算機 • 但是,太大又太熱了…… • 電晶體時代Transistor(1954-1964) • 積體電路時代Integrated Circuit(1964-1969) • 現在的電腦,都是以此為基礎作成的…… • 體積小,速度快……

  6. 與企業資料通訊相關的 • 除了電腦之外的重要發明,就是 • 電報 • 電話 • 最重要的研究機構,就是 • 美國貝爾實驗室 • 朗訊公司的一部分 • 該實驗室發明了許多重要的產品,如電晶體、雷射、發光二極體等等。……

  7. 1.2 資料通訊網路 • 資料通訊就是電腦資訊藉由電子與光學的傳輸系統由一點傳至另一點的移動過程。這些傳輸系統通常被稱為資料傳輸網路。 影響: 1.提昇電腦使用效率 2.提供E-mail、視訊會議之聲音、影像、資訊傳 輸服務 3.利用資訊流提升企業對每日營運的掌控

  8. 1.3 資料通訊網路的構成要素 • 伺服器(電腦主機): 儲存著一些提供給顧客端電腦存取的資料與軟體。在主從式(Client-Server)架構的環境中,可同時有多部伺服器藉由資料通訊網路,提供資訊給客戶端電腦,使其使用者可活用這些資訊。 • 客戶端電腦: 是遠在資料通訊網路另一端的一個輸出/輸入硬體裝置,提供使用者藉由資料通訊網路來存取存放於伺服器上的資料與軟體。 • 連接線路: 則是一個提供訊息傳導的途徑或媒介。

  9. 1.4 資料通訊網路的種類 • 以網路涵蓋的區域大小來分類 1.區域網路(LAN: Local Area Network) 2.骨幹網路(BN: Backbone Network) 3.都會網路(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4.廣域網路(WAN: Wide Area Network) • 以傳輸訊號的特徵來分類 1.基頻網路(Baseband Network) 2.寬頻網路(Broadband Network) • 以資料傳遞交換方式來分類 1.線路交換網路(Circuit-Switched Network) 2.封包交換網路(Packet-Switch Network)

  10. 區域網路(LAN: Local Area Network) • 美國電子電機工程學會的定義: 在一個中等大小的地理範圍內,透過一個資料傳輸速率中等的實體通訊管道,允許很多獨立裝置彼此直接通訊的資料通訊糸統。 • 是為了滿足小範圍內智慧型設備之間通訊需求而產生,是群組了一群小型電腦和其它工作站裝置在一地區中,藉由連接線路連結在一起。 • 區域網路適用於較小型地區,也就是一般辦公中心、企業或組織的部門,一層樓或同一工作區域,一棟建築或數棟建築間,例如:校園網路。 • 區域網路使用多點連接線路,所有的電腦必須輪流使用共用的連接線路,由於其所佈置的空間較小,區域網路可以提供較高的傳輸速率。

  11. 區域網路的特徵 • 區域網路中允許很多獨立裝置彼此直接通訊。 • 區域網路局限在一固定的範圍之中,通常不會延伸超過十公里的距離。 • 區域網路的通信管道提供一個中等的資料傳輸速率。 • 區域網路擁有一個實體通信管道。區域網路中的各個電腦都以一個專用的電纜或其它通信煤介直接串連在一起。

  12. 骨幹網路(BN: Backbone Network) • 骨幹網路為一較大的網路,提供了數個區域網路連結,並連結到其它的骨幹網路、都會網路或是廣域網路上。骨幹網路通常會延伸至數英哩長,提供非常高速的資料傳輸,其傳輸速率通常在 100Mbps到 1000Mbps。

  13. 都會網路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連結著數個不同地區的骨幹網路與區域網路,都會網路通常延伸3英哩至30英哩,一般的企業並不會自己架設此種網路,而是向電信公司租用網路線路,通常其傳輸速率為 64000Kbps到 600Mbps。

  14. 廣域網路(WAN: Wide Area Network) • 連接著骨幹網路與都會網路,由於廣域網路的建置,成本及規模都相當龐大,大部分的組織並不會架設此種網路。目前大多由電信網路公司向線路交換公司租用其線路來傳遞資料,而大部份的企業則向電信網路公司申請提供此服務。 • 廣域網路的線路大都由線路交換公司所提供,長度則由數百英哩至數千英哩,範圍從環島到跨越洲際等各種大小都有,其傳輸速率從28.8Kbps到 2Gbps不等。

  15. 基頻網路(Baseband Network) • 資料通訊網路線上所傳送的資料屬於數位訊號,一般通稱為數位網路(Digital Network)。 • 基頻係指訊號在原始的狀況下進行傳輸工作。例如電腦內部的資料為數位化資料,資料在基頻網路上亦以數位方式傳輸。 • 一般的區域網路,如乙太網路(Ethernet)、訊息環狀網路(Token Ring),均為基頻網路。 • 基頻網路則使用數位訊號傳遞,其適用於較近距離的訊號傳遞。 • 通常基頻網路的資料傳遞速度高於寬頻網路

  16. 寬頻網路(Broadband Network) • 資料通訊網路線上所傳送的資料屬於類比訊號,一般通稱為類比網路(Analog Network)。 • 一般有線電視所用的訊號傳遞方式即為寬頻網路。利用類比式的訊號來傳遞資料,因而一條線上通常可切割出數個頻道,每個頻道使用不同頻率的類比訊號來同時傳遞資料。 • 一般電腦輸出的數位訊號必須先經過一個數位-類比轉換器,轉換為類比訊號後再開始傳送。 • 寬頻網路適用於較遠距離的訊號傳遞

  17. 線路交換網路 (Circuit-Switched Network) • 藉由資料在通訊網路線上所傳遞的路徑方式來分類,以線路為基礎的交換技術,所形成的線路交換網路(Circuit-Switched Network)。 • 普遍用於電話系統中,當甲端的使用者打了一通電話至乙端時,中間經過多個線路交換所,最後整個電話系統會在這中間建立起一條熱線,而甲方的聲音也就可以藉由此線路傳遞給乙方。

  18. 粗線代表由甲方到乙方所建立的熱線,當其中之一結束通話後,此熱線也將隨之解除。粗線代表由甲方到乙方所建立的熱線,當其中之一結束通話後,此熱線也將隨之解除。

  19. 封包交換網路 (Packet-Switch Network) • 藉由資料在通訊網路線上所傳遞的路徑方式來分類,封包為基礎的交換技術,所形成的封包交換網路(Packet-Switch Network)。 • 將所要傳遞的訊息分成較小的片段,稱做封包,封包內包含發送端與接收端的位置,因此封包就會藉由網路傳送出去,每個封包所走的路徑不一定相同,但都會到達接收端,接收端再將這些封包組合起來,而還原成為原來的訊息。

  20. 例如某甲有100公斤的物品要寄給乙,但郵局規定單一包裹最大重量為20公斤,因而甲就必須將其物品至少分成5個包裹來郵寄,每一包裹即為一封包。例如某甲有100公斤的物品要寄給乙,但郵局規定單一包裹最大重量為20公斤,因而甲就必須將其物品至少分成5個包裹來郵寄,每一包裹即為一封包。

  21. 1.5 標準制訂的程序 • 通訊協定標準的制定,主要目的是希望各個不同公司所生產的通訊軟體與硬體,彼此間可工作在一起。 • 一般標準的制定分成兩類,一為正規標準(Formal)或稱為法理上的標準(de jure);另一為業界標準(de facto)。

  22. 正規標準是由一些工業組織或政府單位來制定,例如乙太網路(IEEE802.3)、數據機(如V.34)等。但正規標準的制定程序常曠日費時,通常需5到10年的時間,但資料通訊技術日新月異,因而常有無法協調的狀況產生。正規標準是由一些工業組織或政府單位來制定,例如乙太網路(IEEE802.3)、數據機(如V.34)等。但正規標準的制定程序常曠日費時,通常需5到10年的時間,但資料通訊技術日新月異,因而常有無法協調的狀況產生。 • 業界標準則是由某家公司或機構所制定,用於其本身的產品,若此產品在市場上有相當程度的佔有率,則其它公司就會將此標準納入其產品中,以便彼此能相互溝通,進而成為標準,如微軟公司所制定的標準。

  23. 標準的制定分成三個階段 • 規格需求階段:主要工作在詳細的分析所面臨的問題,並明確的定義出需求。 • 方法選擇階段:為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通常對此標準有需要的公司會提出它們自己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再經由委員會充分討論後,再決議成一建議標準。 • 標準接受階段:是整個程序中為最困難的階段,此時需去說服各大公司接受此一建議標準而成為正式的標準。

  24. 訂定標準的組織 • 國際標準組織(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國際電訊組織(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 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NSI)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 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 美國政府中的一個專業行政機構---N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5. 1.6 企業資料通訊網路模型 • 在企業資料通訊網路中的成員,彼此間可能使用不同的網路硬體與軟體,要讓彼此可以進行溝通,必須先定義出一套雙方都能夠瞭解的語言,這種語言便稱作協定(Protocol)。 • 由於在資料傳遞的過程中,其所遇到的的狀況非常複雜,因此必須要有一完整的標準來規範整個資料通訊網路。

  26.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OSI)模型 • 國際標準組織(ISO)於1984年為資料通訊網路建立一標準的通訊模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模型。 • 此模型僅對各運作層建立基本的規範而不是細部的建立各運作層的通訊協定,各運作層的的通訊協定則開放由各廠商或組織去進行標準化的制定。 • OSI模型利用分層的觀念,將網路運作分成實體層到應用層共七個運作層,各運作層各自擁有不同的標準協定,各自定義資訊傳遞的方式,以完成網路傳輸時所需的功能。 • 分層的目的是為了要每個運作層只需專注於它這層所需的工作與技術,而不需顧及它層是如何做的。上下層間的溝通只需透過預定好的介面(API)就可以做溝通。

  27. OSI模型各層功能 • 實體層: 負責讓資料能夠在兩個相連接的機器間經由傳輸線路做資料傳送。經由此一運作層的通訊協定,資料位元(bits)最後轉換為電子訊號在兩部電腦之間經由傳輸媒介傳遞時才有一共同遵循的標準。 • 資料鏈結層: 主要功能在進一步保障實體層資料傳輸的可靠性,由於資料鏈結層協定的功用,使得上層的協定不用去煩惱資料在傳輸線路中傳送的品質問題。 • 網路層: 主要功能在兩部電腦間傳遞資料,將資料由某一電腦送至遠方的電腦,這兩部電腦可能相距千里之遙,因此必須有一致的位址定義方式以及路徑找尋(routing)的方式,如此才有辦法將資料送到指定的電腦中。

  28. 傳輸層: 經由網路層協定能將資料由某一電腦送至遠方的電腦,但並不保證資料能夠安全的到達目的地,因為在傳送的過程中,可能因為中間某一節點把資料遺失,或因環境因素使得資料失真,傳輸層的運作即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在兩使用者間提供可靠性的資料傳輸。 • 交談層: 負責資料流的控制,當兩部電腦要傳輸資料時,交談層負責控制資料收送的時機,例如:何時該送資料,何時該接收資料,或者同時進行收送的工作。

  29. 表達層: 當資料成功的由某電腦傳遞到另一電腦中時,對此電腦而言,其所收到的資料其實只是一連串的0與1的數字;對於電腦使用者而言,無法由這些0與1數字間看出其表達含意,因此這些資料須經由表達層做處理使其成為有意義的資料,以表達給使用者知道。 • 應用層: 應用層提供一套應用程式讓使用者能夠使用網路中的相關資源,以達成資料傳輸的目的與方法。其中包括如何建立及終止連線關係、網路管理等。

  30. 通訊協定與OSI七層架構的對應圖

  31. 1.7 Internet 與 Intranet • Internet 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電腦網路集合體,中文名稱為『網際網路』或是『國際網路』,也有人稱之為資訊高速公路。 • Internet代表著『資訊互通、資源互享』它不是單獨一個網路,而是由全世界上各種大大小小的網路(區域網路與廣域網路) 互相連接在一起,以共同的通訊協定(TCP/IP)來溝通,而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網路。 • 全球性的 Internet 上,幾乎是無國界的,它將全世界願意將資源共享的網路連接在一起,可到各地區網路獲取網路資源。

  32. Intranet • 『企業內網路』最早出自於1995年中期,也就有人把它稱為[Internal Internet]。 • Intranet是應用現有的網際網路科技以其通訊標準及WWW的內容標準為基礎,運用到企業組織內,用來開發 Intranet。 • Intranet是企業內部資訊系統架構的聯繫管道,其服務對象基本是以聯繫公司內部工作群體為主、促進公司內部溝通、提昇作業效率、資源共享,以達到企業內部資訊快速傳遞並強化企業競爭力。

  33. Intranet與Internet之特性差異 • Intranet是一個建置在企業內部的一個封閉網路,除了具有網際網路的優點外,因為使用的人員有限,所以存取速度不至於太慢,且由於網路與外界隔絕,資料的安全性也受到保護。 • 為了確保資訊安全,必須限制在Intranet上的群體存取Intranet上公開的資訊,則企業可透過架設防火牆(Firewall)保護區域網路來達成。 • 凡在防火牆(Firewall)內就是Intranet,在外的就是Extranet(企業外網路)。兩者最大不同,在於Intranet僅供組織內部使用,而Extranet則可有目的或有條件地與外界交換資訊。

  34. TELNET FTP E-mail BBS NEWS GOPHER WWW IRC CICQ 網路電話與視訊會議 電子商務 群組軟體 1.8 Internet/Intranet的實務應用

  35. 1.9 企業資料通訊案例

  36. 實驗一: 使用者電子郵件(E-Mail)的設定 • 實驗目的:使學員能實際的設定所使用的電子郵件系統。 • 實驗所需設備 個人電腦一台內裝有MS-Window 作業系統與微軟的 Outlook Express 軟體、以連接好的區域網路平台、及已架設好的電子郵件伺服器。 • 實驗結果驗證 1. 設定完成後,會在『Internet帳號』上出現剛設定的 帳號。 2. 寄一電子郵件給你的朋友。 3. 接收電子郵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