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2

第六章 清热药

第六章 清热药.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药. 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等里热炽热之证. 气分热. 清热泻火. 血热妄行,咳血、尿血、血热发斑等. 实 热 证. 血分热. 清热凉血. 营分热. 身热夜甚、心烦神昏. 里 热 证. 热毒证. 清热解毒. 痢疾、咽喉肿痛等. 黄疸、泻痢、关节肿痛、湿疹等湿热内蕴. 湿热. 清热燥湿. 虚 热 证. 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be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清热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清热药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药

  2. 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等里热炽热之证 气分热 清热泻火 血热妄行,咳血、尿血、血热发斑等 实 热 证 血分热 清热凉血 营分热 身热夜甚、心烦神昏 里 热 证 热毒证 清热解毒 痢疾、咽喉肿痛等 黄疸、泻痢、关节肿痛、湿疹等湿热内蕴 湿热 清热燥湿 虚 热 证 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低热不退等阴虚内热 清虚热

  3. 根据其药性和功效不同可分为: 清热泻火药:知母、石膏、栀子。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 清热凉血药:牡丹皮、赤芍、紫草。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 鱼腥草、穿心莲、山豆根、青黛、 蒲公英、野菊花、牛黄。 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银柴胡。

  4.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抗病原体作用 4.解热作用 2.抗毒素作用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抗炎作用 6.抗肿瘤作用

  5. 抗病原体 清热药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以清热解毒和清热燥湿药抗菌、抗病毒作用较为突出。 抗菌机理:大部分清热药的抗菌机理尚不清楚。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现皱缩并折入胞浆内;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干扰糖代谢等。

  6. 抗毒素 许多清热药具有抗细菌内毒素的作用。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 其解毒方式为降解内毒素、拮抗外毒素、降低细菌毒力。

  7. 抗炎作用 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症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以抑制炎症早期为强。

  8. 解热作用 许多清热药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尤以清热泻火、清热凉血药作用明显。

  9. 对免疫功能 的影响 一方面,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另一方面,某些清热药又可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可对抗过敏反应,产生免疫抑制作用。

  10. 抗肿瘤 许多清热药对多种实验性癌肿有抑制作用。

  11. 常用药物 黄 芩 黄连 苦 参 牡丹皮 金银花 大青叶 板蓝根 穿心莲 牛 黄 鱼腥草 知 母 栀 子 青 蒿

  12. 黄芩

  13. 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 合物,包括黄芩苷﹑黄芩素﹑ 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除黄 酮类外,还含有β-谷甾醇﹑ 葡萄糖醛酸和多种微量元素。

  14. 调节免疫功能 抗病原体 抗炎作用 解热作用 镇静作用 保肝利胆 对血液系统 降血脂 抗自由基损伤 降压作用 抗心肌缺血 抗心率失常 黄芩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5. 黄芩 1、抗菌: 体外研究发现:黄芩对多种致病菌都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有效,而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差。 有效成分:黄芩素和黄芩苷 2、抗真菌:黄芩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3、抗病毒作用:黄芩对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

  16. 黄芩 实验研究表明: 黄芩具有显著抗炎作用 机理: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不同程度地抑制前列腺素E(PGE)和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从而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17. 黄芩 经研究发现:黄芩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影响。 黄芩具有抗免疫反应作用,尤其对 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 黄芩免疫抑制作用的环节包括: 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 的生成。 另外,黄芩还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NK 细胞活性。

  18. 黄芩 经研究发现: 黄芩茎叶总黄酮口服给药,对干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黄芩苷腹腔和静脉注射对发热大鼠也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黄芩苷对正常体温大鼠无降温作用。

  19. 黄芩 经研究发现: 黄芩及黄芩提取物等对半乳糖胺 四氯化碳诱导的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 作用。 其保肝作用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同时,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芩素等 可促进实验动物胆汁分泌,显示利胆 作用。

  20. 经研究发现: 黄芩具中枢抑制作用, 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 协同阈下催眠量的戊 巴比妥钠催眠作用。 黄芩

  21. 黄芩 黏毛黄芩﹑滇黄芩﹑薄叶黄芩中的黄芩苷 水溶性成分具有促凝血和明显的延长纤维蛋白 溶解活性,而黄芩及甘肃黄芩的水溶性成分则 无明显作用。 另有研究发现: 黄芩素﹑汉黄芩素等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胶原﹑ ADP ﹑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凝 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产生 抗凝血作用

  22. 黄芩 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口服 汉黄芩素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黄芩素﹑黄芩苷能降低血清 甘油三酯(TG)含量。 黄芩茎叶总黄酮也有明显降 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3. 黄芩 黄芩苷除前述能抗氧自由 基损伤,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 护作用之外,对心肺晶状体等 也有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

  24. 黄芩 黄芩苷具有扩血管作用,可 对抗NA﹑KCL 及 CaCL2 所致的大鼠离体主动脉条收缩。 进来研究发现,黄芩苷降压 作用与阻滞钙通道有关。

  25. 黄芩 黄芩苷可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损伤,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可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26. 黄芩 黄芩茎叶总黄酮灌胃,对乌头碱诱发大鼠的心律失常﹑大鼠冠脉结扎复灌性心律失常及电刺激家兔心脏诱发室颤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27. 黄连

  28. 含多种生物碱,包括小檗碱﹑ 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表小檗碱﹑ 甲基黄连碱﹑非洲防己碱﹑木兰花 碱等。其中以小檗碱含量最高。

  29. 黄连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抗细菌毒素 抗炎﹑解热 抗病原体 降血糖作用 抗溃疡作用 镇静催眠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抗脑缺血 抗肿瘤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

  30. 黄连 1、抗菌: 黄连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G+和G-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 机理:破坏细菌形态结构;抑制细菌糖代谢; 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2、抗真菌:黄连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3、抗病毒作用:黄连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疱疹病毒等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

  31. 黄连 黄连及小檗碱能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黄连能对抗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还可对抗霍乱毒素引起的腹泻,并减轻小肠绒毛的水肿分泌亢进等炎症反应;小檗碱对非感染性腹泻也有对抗作用。

  32. 黄连 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与其抑制炎症过程的某些环节有关。 黄连注射液对白细胞致热原(LP)所致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并能降低脑脊液中cAMP含量。 黄连可通过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或释放产生解热作用。

  33. 黄连 黄连泻心火,解热毒,具 有中枢抑制作用。小檗碱可 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对戊 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产生协 同效应,使睡眠时间延长。

  34. 黄连 黄连水煎液口服可使正常小鼠血 糖下降,并呈量效关系。小檗碱一次 灌胃给药对葡萄糖和肾上腺素引起的 血糖升高均有降低作用。经研究证明 小檗碱对糖尿病性并发症也有一定作 用。小檗碱的降糖作用是通过抑制肝 脏的糖原异生或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 糖酵解作用产生的。

  35. 黄连 黄连及小檗碱具有抗实验性胃 溃疡的作用。 其抗溃疡机制与抑制胃酸分泌 有关,同时黄连对幽门螺杆菌有较 强的抑菌作用,这可能也是黄连治 疗溃疡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36. 黄连 黄连及黄连复方对裸鼠鼻咽肿瘤 移植瘤有明显治疗作用。小檗碱体外 对艾氏腹水癌及淋巴瘤NK/LY细胞有一 定抑制作用。其机制为:黄连对癌细 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可促进癌细胞分 化,还能抑制癌细胞呼吸,阻碍癌细 胞嘌呤和核酸的合成,干扰癌细胞代 谢等多种途径产生抗癌作用。

  37. 黄连 正性肌力作用:小檗碱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动物离体心脏及整体心脏均显示出正性肌力作用。其正性肌力作用的产生与增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有关。但小檗碱用量过大反而抑制心肌收缩力。 负性频率作用:小檗碱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加快有非竞争性拮抗作用。可使清醒大鼠心律先加快而后缓慢持久的减慢。 对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1)对慢反应细胞:小檗碱可降低其自律性,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2)对快反应细胞:小檗碱也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作用,但需较高浓度。

  38. 黄连 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实验性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小檗碱抗心律失常作用与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有关。经研究发现:其抗心律失常作用还与抑制心肌Na+内流有关。 降压作用:小檗碱可使麻醉犬和清醒大鼠产生明显的降压作用。减慢心率及使外周阻力降低是其降压作用的主要环节。同时,黄连所含药根碱也具有降压作用,该作用与α受体阻断作用有关。 抗心肌缺血:小檗碱腹腔注射能显著缩小大鼠冠脉结扎后24小时的心肌梗死范围,抑制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增高,对缺血性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39. 黄连 抗脑缺血:小檗碱可扩张麻醉小鼠脑膜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小檗碱还可抗氧自由基,抑制“缺血”性损伤诱导的【 Ca2+】i异常,可显著升高脑缺血时SOD、GSH-Px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对缺氧/缺糖诱导的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Ca2+】i)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0. 黄连 抗血小板聚集:小檗碱对ADP、花生四烯酸、胶原Ⅱ、及钙离子载体诱发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胶原诱发的聚集和释放作用抑制最为明显。 小檗碱对正常人及血小板高聚集率患者,能使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及Ca2+拮抗作用有关。

  41. 苦参

  42. 主要成分 苦参含20余种生物碱,主要包括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槐胺 碱及槐定碱等。根中所含总黄酮量约 为0.3%,进一步分离可得到二氢黄 酮、黄酮醇和二氢黄酮醇。苦参中还 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脂肪酸、蔗糖、芥子酸、十六酯等。

  43. 抗病原体 抗炎、抗过敏 抗肿瘤 抗心律失常 解热、止泻 抗心肌缺血 苦参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44. 苦参 抗菌:苦参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均有抑 制作用。 抗真菌、抗滴虫作用:苦参对多种 致病性真菌和阴道滴虫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作用:苦参对柯萨奇病毒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

  45. 苦参 苦参具免疫抑制 作用。其中苦参碱的 免疫抑制作用较强, 而槐果碱作用较弱。 苦参水煎液及苦参碱 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实验证明:苦参碱可降 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 透性,抑制红细胞的溶 血现象,对细胞膜产生 稳定作用。

  46. 苦参 抗肿瘤:多种苦参生物 碱对小鼠移植性肿瘤, 均显示有抗肿瘤作用, 仅在作用强度和瘤株的 选择上有所差别。 其抗肿瘤作用环节包括: 1)诱导癌细胞调亡; 2)促进癌细胞分化; 3)抑制癌细胞DNA合成; 4)直接细胞毒作用。

  47. 苦参 抗心律失常:苦参有明显的抗心 律失常作用。 有效成分为苦参中的生物碱和总黄酮。 机理:(1)负性频率、负性自律 性、负性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有关。 (2)与β受体阻断作用有关。

  48. 苦参 解热作用:苦参注射液或苦参碱给家兔 静脉注射,对四联菌苗引起的体温升高 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给正常大鼠腹腔注 射可使提问显著降低,产生降温作用。 止泻作用:苦参主治热痢便血,苦参碱 灌胃能明显延长灌服炭末小鼠黒便排出 潜伏期,但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未见明 显影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