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 4 讲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第 4 讲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可持续发展 追求 的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人类社会发展途径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般理解. 经济系统的目标:经济持续增长 社会系统的目标:社会和谐稳定 生态系统的目标:生态系统持续 更进一步讲,是维持生态系统持续的前提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生态系统持续性的含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beck-how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4 讲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4讲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2.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 •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 人类社会发展途径的选择

  3.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

  4.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般理解 • 经济系统的目标:经济持续增长 • 社会系统的目标:社会和谐稳定 • 生态系统的目标:生态系统持续 • 更进一步讲,是维持生态系统持续的前提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5. 生态系统持续性的含义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 Arrow(1995)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要素就是保证人类的行动不超过生态承载力,并且不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否则,生态系统的功能就可能受到影响,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

  6.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含义 • 生态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三种后果: • (1)系统的结构、功能没有受到影响,系统基本维持原状不变; • (2)外界的影响破坏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但是,系统能够吸收或重新适应外界的干扰或胁迫,对自身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改善与优化,这意味着系统继续向前发展或进化; • (3)系统难以适应或不能抵抗外界变化的干扰,而发生退化或者消亡,这意味着系统的健康受到削弱或破坏。 • 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持一致性与连贯性。Beckenbach and Pasche(1996)认为稳定性意味着区域中的随机波动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被充分地和平滑地吸收和调整。

  7.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 Charles Holling(1973)首次提出生态恢复力的概念,他的定义为:某个系统能够消化变化并持续下去的一种能力。 • Conway and Barbier(1990)认为系统恢复力是指当系统受到扰动(stress)和惊动(shock)时,生态生产力(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暂时地、长久地减少或未受影响。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扰动和惊动没有控制或不可能被控制,同时系统没能对此发生积极的反应,则系统是不可能持续的。扰动是指小的可预测的变化,如不断增加的侵蚀或盐碱化,但是小的压力有可能产生大的累积效应。惊动是指相对来说较大的或不可预测的变化,如一种新的庄稼害虫或一场罕见的大旱。

  8. 恢复力与稳定性的关系 • Arrow et al (1995)从生态系统动力学角度对恢复力进行界定,他认为当存在多个稳定态时,恢复力是指系统从一个局部均衡中心跃迁到另一个局部均衡时所能够吸收的扰动的量度;前后两个均衡可能不具有相同的性质。也有学者认为系统的恢复力是指系统通过改变控制行为和过程从而改变结构之前所能吸收的扰动量。 • 恢复力的丧失所带来的影响归结为以下三种后果:(1)生态系统从一个平衡跃迁到另一个平衡时,其功能的非连续变化将引起生物生产力的突然减少,可能导致系统支持人类生命能力的减少;(2)恢复力的丧失意味着对现在以及将来后代的所谓“开放选择”(open option)的不可逆变化(例土壤侵蚀、地下水耗竭、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3)从熟悉状态到非熟悉状态的非连续与不可逆的变化,将加重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

  9. 恢复力破坏的后果 • Krutilla and Fisher(1985)从生物物种角度对不可逆性进行说明:人类行为对某种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后,如果这种生物仍保持有再生能力,那么,其中死去一员并不会引起特别关注,除非是与死者直接相关的个体;可是,如果死去的是最后能够生存并交配的一对,那就会导致这一物种遗传信息的消失,这时,失去这一对生物的意义就变得极为重要。 • Krutilla等然后对系统恢复后的状态进行分析,他们认为恢复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并进行类比说明:艺术博物馆的仿制品与真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对于参观者而言,也许难以察觉;而对于艺术鉴赏家(纯粹派)而言,则明显感到不满。

  10. 生态环境系统受到扰动后的变化

  11. 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

  12. 宇宙飞船经济 • K.Boulding1966年提出,它的核心思想基础是地球应该是个封闭系统,而不是开放系统。 • 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是一种Cowboy经济,尚有很多未开发的资源等待人类的利用,人类对待资源的态度可以是粗放式的。而现在则应该是Spaceship 经济。 • 宇宙飞船的比拟法凸现了地球的狭小、拥挤与资源的有限;突出了人类对待自然、对待其他人群的态度应该改变。

  13. 稳态经济 • Daly提出稳态经济,是针对于增长经济而言。 • 具体的内涵是:(1)一个恒定的人口数量;(2)一个恒定的人在物品的数量与存量;(3)上述两种数量维持恒定,并足以保证较好的生活和对未来是可持续的;(4)维持这两种存量的质量—能量产出速率应尽可能地减少到最低水平。 • 对于人口数量来说,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生命期望较高;对人造物品而言,生产在较低的水平上等于折旧,因此人造物品的使用时间较长;同时资源消耗和污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是,对于技术、信息、才智、仁慈、基因特征以及财富和收入的分配等并不需要维持恒定。

  14.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15. 三种可供选择的道路 • “先污染,后治理”或者“先经济,后环境”的弊病 • “先环境,后经济”的可行性 • 经济与环境的双赢(win-win)含义

  16. 环境Kuznets曲线 • Kuznets 曲线的含义 • Kuznets曲线与环境的Kuznets曲线 • 环境Kuznets曲线存在合理性分析

  17. Kuznets 曲线(假说)的含义 • 1955 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根据美国经济增长经验统计资料,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引起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变化。 • 在经济增长开始之前的农业阶段,收入分配是比较均等的。随着经济继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逐渐减轻。到了经济增长达到更高的水平后,社会收入分配又变得均等。 • 把这种情况绘在以横轴代表经济增长率,以纵轴代表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坐标轴上,就可以得到一条“倒U型”曲线,称为Kuznets曲线(Kuznets inverted U-shaped Curve)。

  18. Kuznets假说的合理性 • 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转换 • 贫穷国家存在着二元结构,最初的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现代工业部门,就业人数少而生产率高,两个部门的收入差距会逐渐增大;随着二元结构的逐渐消失,收入差距将逐渐缩小。 • 经济发展与国家的增长策略 • 发展初期,国家以经济增长为目标,鼓励自由竞争和资本积累,少数人由于财产收入与人力资本变富,其他人变穷。后期,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能增加,收入分配的差距变小。 • 经济发展与社会中影响政府决策的利益集团的结构 • 国家政权集中在富裕阶层,其政策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导致收入分配不断恶化。后来,民众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参政议政增强,并组织抗衡集团,如成立工会和农民协会以争取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迫使当局制定更加有利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政策,导致收入差距缩小。

  19. 环境Kuznets曲线 •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或简称为EKC。 • EKC是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曲线。 • 世界银行在1992年的发展报告中比较了不同国家(代表不同的收入水平)的部分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在平面坐标系中人均收入与污染物排放水平呈现出一种倒U形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环境质量较差,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环境质量较好。西方学者不仅运用统计方法对EKC进行实证分析,并且为其寻找理论依据。

  20. EKC曲线的例证 • 在作过的实证分析中,EKC的研究对象(纵坐标)选择了某些环境指标。世界银行选择城市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SO2浓度,Seldon等人选择了悬浮粒子、SO2排放量与CO等,Panayouto则对80年代中后期世界各国的毁林率、SO2以及NOX等环境指标与人均收入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它们之间表现倒U形关系。

  21. EKC的函数形式 • 毁林 • SO2 • NOx

  22. EKC的实证研究(森林破坏)

  23. EKC的实证研究(SO2排放)

  24. EKC的实证研究(NOx排放)

  25. 环境Kuznets 曲线的含义 • EKC表明,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或发展中国家),人们注重维系生存的普通物品,环境质量将随着经济增长而恶化,但是环境质量的恶化或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可以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而且这种现象是暂时的。 • 随着经济增长的继续进行(或发达国家),人们给予环境舒适较多的关注,人们愿意为较好的环境质量支付成本,环境质量会自动地好转。 • 总之,EKC现象认为经济增长虽然引起环境恶化,但是最终将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关键作用。

  26. 曲线II F 环境安全阈值II 环境质量恶化或污染物排放量 EA A 曲线I 环境安全阈值I G B C 曲线III D E YA 0 人均收入 EKC曲线的示意图

  27. 环境EKC曲线的合理性分析 • 数学方法上的缺陷 • 有限环境资源存量的影响 • 国际贸易的影响 • 环境影响的不可逆性 • 环境安全阈值的限制 • 环境质量的表达与认识

  28. 数学方法上的缺点 • 使用的方法,是运用不同国家横截面数据(不同国家在同一时间的数据),而不是同一国家在不同时间的数据。 • 假定潜在的含义是,用横向数据去检验一个纵向的现象。 • 分析表明,简单地从统计样本中删除一两个国家的数据,很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29. 有限环境资源存量的限制 •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开采的资源数量不仅要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要满足其发展的要求。人们索取的资源数量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将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导致自然资源存量逐渐减少。 • 此外,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而进行的环境治理,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大量的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变好的同时资源存量也将会减少。 • 因此,环境资源存量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并不表现为倒U型关系,而可能是一种负相关关系。 • 由于环境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一种存量资源,它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即它并不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类的健康、生存,但是,它对于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资源基础作用。

  30. 国际贸易的影响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并不相同。 • 统计资料表明,整个1960—80年代流向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资源量占总流通量的2/3以上(以美元计),199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矿物燃料中有80%(以美元计)流向OECD国家,即使成品量也有66%流向后者。 • Atkinson等人,详细分析了1985年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发现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是依靠净输入118.2亿美元的资源为基础的(处于世界首位),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则每年向国外净输出27.5亿美元的资源量。如果从产品质量角度分析则差距更为明显,1987年日本从国外净进口自然资源量为3.94t/a·人,而净出口的物质产品量则仅仅为0.04t/a·人。 • 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质量的好转是以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自然资源输入与环境质量恶化为前提。

  31. EKC存在的潜在前提之一是环境资源(尤其是能源)可以无限供给,只有这样所有国家才有可能都经历图中曲线I的右半部分ACE段。EKC存在的潜在前提之一是环境资源(尤其是能源)可以无限供给,只有这样所有国家才有可能都经历图中曲线I的右半部分ACE段。 • 然而,地球上实际可以提供的环境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而当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数量与速度不断增加时,环境资源将会对其形成约束,更何况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 • 从动态角度分析,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至少在较长的时间内可能不会到达EKC的右半部分。 • 因此,如果发达国家不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自然资源,并将重污染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则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不会逐渐变好,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也不会持续恶化,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不会表现为现存的简单倒U型关系。

  32. 环境影响的不可逆性 • 如果接受EKC规律,那么,只有当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且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才采取措施去治理环境,并且试图通过提高环境投资数量消除前期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显然,这种建议从根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一致. • 由于部分污染行为或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具有不可逆性,如核污染、酸雨等,消除它们影响的代价可能非常巨大,甚至达到人类无法承受的水平.同时,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之完全恢复. • 此外,对于某些生物资源如稀缺物种,如果灭绝则完全不可能恢复,其损失也不可以用经济货币来衡量. • 由于将来治理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均收入水平与环境质量将维持不变,即环境质量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好转.

  33. 环境安全阈值的限制 • EKC存在的潜在前提之一是人类行为的环境影响没有超过环境安全阈值,如选择图1中环境安全阈值线II. • 如果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超过环境阈值(选择环境安全阈值线I),那么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环境资源的基库将被破坏;它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可能在环境质量恶化与经济水平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 • 那么其发展道路可能变为图1中曲线II(DBF),其中BF后半段表示人均收入将不断下降,同时环境质量反而加剧恶化,这意味着在贫穷与环境恶化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 无论经济增长达到何种水平,都不允许其环境影响超过安全阈值,否则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恶性后果.

  34. 环境质量的表达与认识 • 现有关于EKC的纵坐标,较多利用现有被人类给予重视的污染物指标,如SO2,NOx等,显然这些污染物并不能代替环境资源的整体质量。 • 某些物质的排放量并不遵循倒U型的关系,例如生活垃圾排放量以及CO2排放量,而是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 •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污染的转换问题,也就是SO2,NOx等污染物的减少,可以通过CO2排放量的增加来代替。

  35. 对EKC曲线的分析结论 • 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EKC只是对过去经济增长与狭义环境质量之间关系进行的简单经验描述。 • 总体而言,EKC并不能说明经济增长与整体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虽然经济增长可能与某些环境指标的改进发生关系,但是只有存在多个支持条件下,它才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应该谨慎地对待此现象所得出的政策建议。

  36. 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37. 人类社会发展途径的选择 •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经济影响环境的因素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我国的选择途径

  38. 生产者 消费者 经济系统 索取资源 排放废物 环境系统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9. 经济影响环境的因素分析 • Ehrlich(1970)与Commoner(1972)分别探讨了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因素。 • 提出了如下的定义性恒等式: 环境污染=人口(总收入水平/人口) (污染物/总收入水平) 公式表示: I = P  A  T 其中, I表示对环境的影响;P表示人口数量;A表示人均收入水平;T表示单位收入的环境影响。

  40. 环境影响的贡献率 • 将上式变化为:Log(I)=log(P)+Log(A)+Log(T) • 得到: • 物理意义:环境质量恶化的变化率=人口数量的变化率+人均消费水平的变化率+单位收入环境影响的变化率。

  41.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条件 • 人口数量的变化 • 人均物质消费水平 • 有利于环境的技术进步

  42. 经济与环境之间进一步关系

  43.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 1999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是三类“零增长”。 • 人口数量与规模的零增长。 • 物质和能量消耗的零增长。 • 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