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likes | 900 Views
中国历史以来的 对外开放(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关系). 一、秦汉时期. 特征:秦汉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 、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 a 、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 2 、海上丝绸之路.
E N D
中国历史以来的 对外开放(关系)
一、秦汉时期 • 特征:秦汉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 1、丝绸之路 • ①开通条件: •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 ①时间:汉武帝后 •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与安息的交往 •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班 超 像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 • 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二、隋唐时期 • 1、隋唐的对外交通 • ①陆路: •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 ②海路: • a、 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 ③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 • 朝鲜: 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 • 日本: 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 • 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 • 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隋唐时期,中外友好交往频繁,究其原因有: • ①交通的发达:从长安出发,往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 ②唐朝国力的强盛,各方面几乎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③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 ④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唐原因(总体): 原 因 1、唐朝政权的强大,政治环境的稳定。 2、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 4、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5、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 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范围广泛,以亚洲为主;以和平交往为主;以互通使节,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 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 第四:双向交流。以外国向中国学习为主.但同时外国经济,文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总体):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特 点 2、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3、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形式有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来往、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点. • 相同点:①朝鲜,日本都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②经济技术交流都比较频繁;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 不同点:①汉代对外交流物品和技术种类较少,而唐代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注重对中外文化兼收并蓄;②唐代比汉代更加注重对外交往,政策更加开明,同唐代有交往的国家增多;③唐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比汉代更加深远.
三、宋元时期 •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 ⑴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西北的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 ⑵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中欧旅行家互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进一并西传,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交往中,中国作为当时的领先者,除了物品的大量输出,事实上更重要的输出是在科技上的,其中显然以三大发明的西传最具有代表性,对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最大,几乎改变了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面貌。
四、明清时期 •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 ①条件: •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 ④评价: •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 b、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东南亚地区)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明清的对外关系 • (1)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对外交通发达。 • (2)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 (3)郑和下西洋后,南洋各国华侨增多,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 (4)明朝中后期,海防松驰,出现倭患,戚继光领导戚家军与俞大猷配合,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 (5)明朝后期以来,中国已开始面临西方早期殖民者的入侵。(如葡萄牙、荷兰)。 • (6)17世纪中期,当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明清对外关系 原 因 1、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 2、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是外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3、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叫期,这是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 4、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附: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 • 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以官方贸易为主。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原因、影响(总体)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 原 因 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经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途径、内容(总体) 1、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途径 内容 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 1、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2、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3、文化上,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4、军事上,战争、和平,侵略与反侵略。
古代对外关系对我们启示 • (1)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 (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才能不断进步。反之则会走向衰亡。 •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 (4)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说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练 习: •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前期以陆路为主,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据此回答1~2题。 • 1.导致北方商路衰落的直接原因是A.两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 B.在南方沿海设置了外贸机构 • 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 D.五代两宋时期的战争迫使西北陆路贸易中断 D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宋元以后逐渐转向以海路为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外贸中的纺织品占很大比例,而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路上长途运输; • ④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人们航海经验的积累、指南针的应用,也提供了条件。
我国古今对外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沧桑变化。据此回答 3—10题: • 3、我国古书记载的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贡献礼物一事,生动地揭示了: • ①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同欧洲国家就有了直接的友好往来②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开始传人我国③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④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C
4.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城市有这样一幅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是: • A.“玄奘西游” • B.马可·波罗来华 • C.郑和下西洋 • D.成吉思汗西征 C
5.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指的是( ): • A.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 • B.北伐战争期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 C.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美国同中国缔结关税新约 • D.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B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 • A.开始引进外资 • B.正式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C.兴建经济特区 • D.开辟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C
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 C.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 D.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A
8、结合唐、明两朝有关史实,说明我国古代善于向外国学习,吸取他人长处,促使本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传统,并分析其外交发展的共同原因。 • 唐朝: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提高了中国的制糖技术;从波斯传入波斯枣、胡椒等药物;从阿拉伯传入了伊斯兰教;从朝鲜传入高丽乐等。 史实:
明朝: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后广泛种植;徐光启翻译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并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后广泛种植;徐光启翻译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并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 共同原因:①唐、明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与外国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对外交通水陆并重,可通南亚、西亚各国,明朝以水路为主,外贸范围更广。③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9、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汉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点?这些情况到明清(鸦片战争前)发生了什么变化?简析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 不同点:从对外交往的要道上看,由原来的内陆、沿海转向远洋;从交往的范围看,由邻近国家扩大到西亚、北非等远方国家;从交往者的身份看,由过去主要是政府派遣的官员或修行僧人转为主要是商人和旅行家。 • 变化:明清时期虽有郑和下西洋等壮举,以及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但像宋元时期那样的经济贸易往来则明显减少。尤其是康熙晚年以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固然有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一面,但它使中国孤立于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之外,正常的对外贸易和外交活动也受到遏制,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处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事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妃之神灵应记](2004年江苏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1)目的: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1)目的: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前提条件: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的国家多。 (4)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 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 4、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 5、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 ①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②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 ③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