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45 Views
中国地域文化近代转型: 两湖近代教育的形成. 一、两湖创办近代教育的缘起. 晚清的教育改革是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先导,为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观念的传递准备了转变的因素,正如杜威所言, “ 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 。 中国所谓近代教育,其标志性起点是同治元年( 1862 )京师同文馆的开办。自光绪( 1875 — 1908 )末年起,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书院,设学堂,奖游学,制定全国性新学制,废除科举。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 19 世纪末,于武昌创办了一批实业,但是新式人才严重匮乏。
E N D
中国地域文化近代转型: 两湖近代教育的形成
一、两湖创办近代教育的缘起 • 晚清的教育改革是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先导,为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观念的传递准备了转变的因素,正如杜威所言,“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 中国所谓近代教育,其标志性起点是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的开办。自光绪(1875—1908)末年起,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书院,设学堂,奖游学,制定全国性新学制,废除科举。 •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19世纪末,于武昌创办了一批实业,但是新式人才严重匮乏。 • 湖北和湖南两省的新式教育在19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发其端,后来居上。湖北成为“教育示范省”,湖南也成为维新思想最为活跃的地区。
二、书院改制 1、创办新书院 • 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了全国闻名的两湖书院,它与原来的经心、江汉等书院在学习内容和讲授方法上有所不同。 • 新书院的课程设置有:地理、测绘、无机化学、数学、经学和军事操练等,英、日语则由学生相互传授。 • 教学方法从过去的质疑问难、命题考试,改为编班授课,由教师长期讲学。 • 两湖书院是近代最早的一所新式书院,也是湖北的最高学府,它具有向新式学堂过渡的意味。这是张之洞极为成功的一次办学经历。 两湖书院历史照片 整修后的两湖书院
2、书院改学堂 • 戊戌变法期间,其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教育,朝廷命全国的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 • 得风气之先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不等朝廷降旨,已先行裁去书院之童卷,改设算科。湖南学政江标还对校经书院进行改革,添设天文、舆地、物理、化学仪器等课程,又设立舆地、算学、方言等学会。 • 在湖北,张之洞也正式着手对武昌的两湖、经心这两所重点书院进行改制,在课程设置、授课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新学堂相似。变法失败后,两湖的书院改革一度搁浅。
1901年,西太后叶赫那拉氏迫于形势,颁布“变法”上谕,书院改学堂得以再次推行:1901年,西太后叶赫那拉氏迫于形势,颁布“变法”上谕,书院改学堂得以再次推行: 武昌的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 湖南的求实书院改为省城大学堂 岳麓书院改做省城高等学堂的校舍 城南书院改为师范馆。 • 在俞廉三、赵尔巽任巡抚时,省城长沙的主要书院都进行了改制。 • 至端方、庞鸿书抚湘期间,各府的书院多改作中小学堂:桂阳的龙潭书院改为官立中学堂,醴陵的渌江书院改为渌江中学堂。
书院改制是用新的标准对原有的教育机构进行改造,既节省了办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拓展了新式教育的规模,增强了对师范教育的需求。书院改制是用新的标准对原有的教育机构进行改造,既节省了办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拓展了新式教育的规模,增强了对师范教育的需求。 • 书院改为新学堂之后,课程设置大有改变。如:湖南高等学堂的课程,除传统的经学课程外,新设国文、历史、英文、地理、代数、几何、三角、生物、物理、化学、法政等。
三、开办新式学堂 1、语言学堂 • 两湖地区的第一所新学堂是从语言学堂开始的,这就是成立于1893年的自强学堂。学校分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其目的是:“诚以尔时两湖风气未开,姑以四者开其先路”,“欲使学者皆能自读西书自研西法”,意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但是自强学堂开设的格致和商务课程“多空谈而少实际”,几年后自强学堂实际变成外语学堂,专习英、法、俄、德四种语言,后又增加日语一门。1896年,湖南湘乡东山精舍也仿自强学堂模式办学。 • 1902年,自强学堂改为文普通中学,这是湖北有普通中学之始。宋教仁、董必武均由该校毕业。 • 自强学堂透露出这样一种时代认知:两湖近代教育的设计者们认为掌握西学是中国自强的当务之急,外语更是“一切西学之阶梯”。
2、军事学堂 • 1897年,两湖地区的第一所近代军事学堂——武备学堂由张之洞在武昌创立,这是一所传授近代军事知识和技术的陆军学校,由德国教官授课,还仿照外国军校的方法,将学生派往军营见习。 • 一年后,湖南巡抚陈宝箴为了编练新军,也将省城求贤书院改为武备学堂。1901年,清廷废武科制度,新式军事学堂成为近代军事人才的最大储备所。 • 湖北的军事学堂有:将弁学堂、武高等学堂、武师范学堂、军医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测绘学堂和陆军讲武堂等; • 湖南的军事学堂是:武备学堂。以后停办,在其原址上设湖南陆军小学堂,辛亥革命的干将唐生智、贺耀祖、陶峙岳等,皆出该学堂。 • 两湖地区各种军事学堂迭出,使新军的军官多出自军事学堂,部分改变了旧军队中官兵文化素养低、军事意识差的格局。
3、各类实业学堂 • 20世纪初,朝廷命各省振兴农工商业,设立农务和工务学堂。 • 湖南的实业教育始于1902年工艺学堂的建成。不久该学堂增设农科,改名农务工艺学堂,后分为工艺、农务两学堂。 • 湖南工艺学堂逐步升级为中等工业学校、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专业设置由漆器、图案两科,改为金工、染织、机械、应用化学等多种门类。常德、衡阳也有了两所同等的工业学校。 • 湖南农务学堂则改名为湖南省中等农业学堂,专业设置有:蚕科、农科和林科。后改名为湖南省立甲种农业学堂。 • 1903年,湖南另设高等实业学堂。
湖北地区的实业教育在总督张之洞、巡抚端方的倡导下发展更为迅速。自1891年后的近十年间,创建的学堂有:方言商务学堂、算术学堂(兼习方言、商务)、矿业学堂、工程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汉阳钢铁学堂、铁路学堂、商业中学堂以及商业教员讲习所、农业教员讲习所等。湖北地区的实业教育在总督张之洞、巡抚端方的倡导下发展更为迅速。自1891年后的近十年间,创建的学堂有:方言商务学堂、算术学堂(兼习方言、商务)、矿业学堂、工程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汉阳钢铁学堂、铁路学堂、商业中学堂以及商业教员讲习所、农业教员讲习所等。 • 其中张之洞很关注农业学堂。曾选送程荫南等学生赴日本留学农科。学堂初办时,主要学养蚕,社会上便称农业学堂学生为养蚕生,不少人因前途问题而退学。后更名为高等农业学堂。
截止1912年,省城武昌有官办实业学堂13所,私立实业预备中学堂1所。各府有中等实业学堂6所,各州县也有初等农、工、商业等学堂计70所,这些学堂中约有60%是农业学堂,初步形成由初级到高级的农、工、商业人才培养体系。截止1912年,省城武昌有官办实业学堂13所,私立实业预备中学堂1所。各府有中等实业学堂6所,各州县也有初等农、工、商业等学堂计70所,这些学堂中约有60%是农业学堂,初步形成由初级到高级的农、工、商业人才培养体系。 • 实业学堂的创办使中国第一次有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这是中国产业近代化的必然结果。实业学堂也是引进和学习国外近代科技知识的重要基地。它传布了一种新观念——教育也能直接为社会服务,当社会面临危机和挑战时,可以从教育中寻找出路。
4、中小学及师范学堂 • 晚清教育改革在办学目标的选择上首重实用性,其开放留学教育也与实用的要求密切相关,而事实上初等、中等教育终究是近代新式教育的基石。 • 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个系统学制,是1903年由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它标志着近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 1902年,张之洞率先在湖北设立学务处,总理全省教育事务。1个月后,湖南亦成立学务处。 • 1905年,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催促下,清廷废止科举。 • 新学制的出台、教育管理机构的成立和科举制的废除,显然有利于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新学制规定,全国无论城镇、乡村,都应设立小学堂,国民7岁以上应入学接受初小教育。1909年,湖南各等级小学堂发展到1113所,有学生43310名。1910年,湖北各等级小学堂发展到2489所,在校生88718名。新学制规定,全国无论城镇、乡村,都应设立小学堂,国民7岁以上应入学接受初小教育。1909年,湖南各等级小学堂发展到1113所,有学生43310名。1910年,湖北各等级小学堂发展到2489所,在校生88718名。 • 关于中学教育,章程规定各府必须设置一所官立中学堂,各州县有条件者也可自行设立,还允许地方绅富集资设置私立中学或公立中学。 • 从入学人口比例来看,两湖地区的教育普及率和全国一样,仍旧不发达。湖南全省中学入学比例不足4/1000 ; 全省小学入学比例只有14/1000。这与两省办学的经济能力、民众对教育的认同程度有很大关系。
大办新学堂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加大了对新型师资的需求。大办新学堂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加大了对新型师资的需求。 • 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它和张謇创办的江苏通州师范学校一道,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的完全师范学校。1906年,建成两湖总师范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夕,湖北已有师范学堂40所。 • 在湖南,1903年湖南师范馆赁屋建成,馆长是前国子监祭酒、著名学者王先谦,成为湖南近代师范教育的起点。 • 从1902年开始,湖南、湖北两省都曾选送学生赴日学习“教育诸术”,“以期卒业还乡,藉端师范。”他们回国后,除部分人投身革命活动外,多数人任教于各学堂。
5、女子学堂 • 湖南的第一所女校——湖南民立第一女校成立于1903年。以后相继有淑慎女学、影珠女学、湖南西路女学等女校成立。第一女校所设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美术、裁缝、理科、外语、体操等,其目的是:“修明妇德,洞达物情,主张推广教育之范围,实导家庭教育之先务”。因遭保守势力攻击,1904年秋,清廷谕令湘抚停办女学堂。 • 在湖北,1906年张之洞开办女子师范学堂,附设女子高等小学堂。截止1909年,湖北共有女子学堂16所。 • 在开办女学的同时,也办起了幼儿师范教育。1904年,湖北设立敬节学堂和育婴学堂,分别设有傅姆科和保育科,用日本女教师讲授幼儿抚养和教育之事。
四、派遣留学生 • 清廷第一次派遣学生留洋是在19世纪70年代,派出国为美国,以日本为留学目的地则始于19世纪90年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首次选派赴日的13人中,有湖北房县人戢翼翚。 • 到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有2406人,湖南和湖北分别位居前一、二名。次年,中国各省留日学生约3000人,湖北即达420多人,名列各省前茅,湖南也有350人之多。1910年首次留学高潮出现,留日的中国学生达40000多人,湖北留日学生有5000人,仍居全国首位。
五、本讲小结 • 1、两湖地区新式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湖北是新式学堂最多的省份,湖南则是新学最为活跃的地区。 • 2、两湖地方当局办新式教育的目标始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将张之洞的儒家心态和他在教育及经济领域中的近代追求相比较,二者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在两难之中,张之洞选择的还是服从于朝廷和纲常名教。 • 3、两湖当局办学的初衷是以“西学”保“中体”,不料却加速了“体”的分崩离析,即事与愿违。
“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 “西国之强,强以学校”。 • “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
“一时湖楚教育之盛,甲于全国。四方求学者,闻风麕(qún)集。各省派员调查,以便仿办者,亦络绎于道”“一时湖楚教育之盛,甲于全国。四方求学者,闻风麕(qún)集。各省派员调查,以便仿办者,亦络绎于道”
两湖书院涌现了不少人才。据对两湖书院肄业的64人作跟踪调查,其后留学者30人(其中留日24人、留美2人、留欧4人),所学专业是:学教育7人,学军事、警察7人,学工业2人,学法商9人,其余5人不知所学。其后服务于教育界的47人,参加革命14人(詹才学、黄兴等),从政3人。在教育界任职的这47人中,担任学堂监督与堂长者12人,教文史11人,教数理化10人,教农学和工学3人,教其它11人。两湖书院涌现了不少人才。据对两湖书院肄业的64人作跟踪调查,其后留学者30人(其中留日24人、留美2人、留欧4人),所学专业是:学教育7人,学军事、警察7人,学工业2人,学法商9人,其余5人不知所学。其后服务于教育界的47人,参加革命14人(詹才学、黄兴等),从政3人。在教育界任职的这47人中,担任学堂监督与堂长者12人,教文史11人,教数理化10人,教农学和工学3人,教其它11人。 • 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1906年,张之洞拨款改建为“两湖总师范学堂”,李四光即为该学堂毕业。
在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中,算术课采用英法文本,5年后,新增化学试验、物理试验、制图和学生实习等项目,还要求学生到萍乡煤矿、水口山铅矿、平江黄金洞金矿、长株铁路等地实习。又根据湖南矿产丰富的实际,学校适时开办了路矿本科。民国以后,该实业学堂改名为高等军工业学校,后迁址岳麓山,与法政、商业等学堂一样,成为今湖南大学的一部分。在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中,算术课采用英法文本,5年后,新增化学试验、物理试验、制图和学生实习等项目,还要求学生到萍乡煤矿、水口山铅矿、平江黄金洞金矿、长株铁路等地实习。又根据湖南矿产丰富的实际,学校适时开办了路矿本科。民国以后,该实业学堂改名为高等军工业学校,后迁址岳麓山,与法政、商业等学堂一样,成为今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湖北学生日后回忆,武昌各学堂都有很盛的革命风气,有的学生秘密参加了同盟会、文学社和共进会等组织。辛亥革命爆发后,两湖师范学堂有2/3的学生参加了革命。在中国共产党“一大”的13位代表中,湖北籍5人,湖南籍4人,这不能不说有新式教育的功劳。 • 张之洞等人不自觉地充当了革命的推动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孙中山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