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02 Views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沂水春风. 【 教学目标 】 1 、掌握实词:居、如、方、作、撰、伤、鼓、与 2 、重点虚词:乎、焉、以、尔。 3 、掌握 《 论语 》 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4 、重点句式 5 、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6 、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预习检查. 一、注音 千 乘 ( )之国 饥 馑 ( ) 俟 君子( ) 莫 春( ) 端章 甫 ( ) 哂 之( ) 铿铿 ( )
E N D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沂水春风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居、如、方、作、撰、伤、鼓、与 2、重点虚词:乎、焉、以、尔。 3、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4、重点句式 5、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6、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预习检查 一、注音 千乘( )之国 饥馑( ) 俟君子( )莫春( ) 端章甫( ) 哂之( ) 铿铿( ) 喟然( )沂水( ) 舞雩( ) shèng jǐn mù fǔ sì shěn Kēng yí yú kuì
二、一词多义 赞同,同意 句末语气助词,吗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2、唯求则非邦也与?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3、尔何如? 如果 至于 或者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你
三、词类活用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端 ,章甫: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四、指出下列句式结构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毋以吾(年长)(而不言)也 宾语前置句 , 即何以应为“以何” 状语后置,即以师旅加之。
温馨提醒 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咏读古文的要领: 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 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 因此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当然,最紧要是不忘准确朗读。
一 .整体感知文本 根据提示,结合后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问志 弟子□志 孔子□志 孔子问志 弟子述(撰、言)志 孔子评志
1、具体研讨,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 (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
郁郁乎(二课3.14章) 硁硁乎(四课14.39章) 恂恂如(九课10.1章) 踧踖如(九课10.1章) 侃侃如(九课10.1章,十二课11.13章) 訚訚如(九课10.1章,十二课11.13章) 与与如(九课10.1章) 行行如 (十二课11.13章) 斐然 (十二课5.22章) 循循然 (十二课9.11章) 忽焉 (十二课9.11章) 莞尔 (十二课17.4章) 卓尔 (十二课9.11章) 率尔 (十三课11.26章) 铿尔 (十三课11.26章)
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 探究一:曾皙是的“志”是什么? • 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 • 曾点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
探究二:为什么“孔子喟然与点”? •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探究三:《沂水春风》留给你的是什么? 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抱负满腔。我们在座的同学,定有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一样个性思想的人。 今天的你欣赏其中的那一个人?请简述你的理由。 理由内容包括:1、立足文本,陈述欣赏点。2、联系实际,陈述欣赏的原因
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渭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 中国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物质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 于丹《论语》心得
何怕他人“哂”“不让”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一句“率尔而对”让子路背上了“鲁莽草率”的名声。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并且以“温良恭俭让”作为儒家行事的准则。由于后世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宣扬,这些理论就渐渐成了人们行事的信条,它既培养出了中国的“谦虚”美德,也造成了中国人的一大弱点——不敢提出创见,尤其使青年人“少年老成”,不敢直言大志,不敢直抒胸臆。 谦虚的确是一种美德,可难道仅仅是在别人面前凡事都说“我不行”、“我才能有限”吗? 谦虚,应该是对自己正确的估计,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我们可以设想:要是当年的毛遂说话也是那么“让”,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但毛遂并没有害怕被人斥为“不让”,而是大胆自荐。终于,使他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 在当今社会,竞争尤为激烈,人们就必须具有冲破旧框框的勇敢精神,要敢于像子路那样大胆地言志、献才。尤其是青年人,应该像子路那样,不怕别人“哂”,要敢于把自己的志向讲出来,让社会了解才能,挑选自己!
作业: 上课的讨论,侧重与你的口语表达,课后不妨写一篇随笔,来训练自己的书面语表达。题目可以是: ****** ——读《沂水春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