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32 Views
第六章:. 人生价值. 一、价值与人的价值. 1 、价值 政治经济学领域里讲的价值: 劳动价值 商品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是指人以外事物、现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 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效用关系,简单地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于主 体的意义或效用。. 价值与人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 从客体方面讲 , 某种事物对人有用,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对特定的主体有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因此,从客体方面讲,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 有用性 。客体对主体是有用的,它就是有价值的。.
E N D
第六章: 人生价值
一、价值与人的价值 1、价值 政治经济学领域里讲的价值: 劳动价值 商品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人以外事物、现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 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效用关系,简单地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于主 体的意义或效用。
价值与人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 • 从客体方面讲,某种事物对人有用,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对特定的主体有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因此,从客体方面讲,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体对主体是有用的,它就是有价值的。
从主体方面讲,特定的主体又确实需要这种事物所提供的效用,并且进行了实际的享用,这才能使客体的有用性得以显示。因此,从主体方面讲,价值又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性。从主体方面讲,特定的主体又确实需要这种事物所提供的效用,并且进行了实际的享用,这才能使客体的有用性得以显示。因此,从主体方面讲,价值又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性。
价值不仅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而且还与客体自身的属性相联系价值不仅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而且还与客体自身的属性相联系 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是价值产生的基础。事物自身具有某方面的性质,才有可能产生某方面的有用性,事物有特定的有用性,才能进入主体的视野,与主体发生联系,满足主体一定的需要。
2、人的价值 • 事物某个方面的属性构成对人的有用性,人在实际利用这种有用性时,就构成了现实的价值关系。 • 价值关系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 价值主体——价值活动——价值客体
价值主体——价值客体 物 物的价值 人 精神 精神价值 人 人的价值 个人 集体 人类
所谓人的价值:就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意义或效用,或者说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提供的各种劳动服务。所谓人的价值:就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意义或效用,或者说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提供的各种劳动服务。 3、人的价值的特点(书上讲了三个特点) 第一,效用的能动性 第二,主体客体双重双向性
二、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个人的存在,不仅对社会、对他人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对自己也是有意义的。 前者属于个人的社会价值, 后者属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1、人的自我价值 是指自己的存在对自身的意义,是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或者说是自己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效用性。 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对自己生命的肯定。 第二、对自己多方面需要的满足 第三、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第四、自尊、自爱、自强
2、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存在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或者说是自己能够满足社会和他人一定需要的效用性。说到底就是奉献、责任、义务。 人的社会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个人素质的高低 第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3、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自我价值说到底是为自己的问题,而社会价值说到底是为别人的问题。 A、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密不可分。 B、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互为条件。 C、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渗透。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指人们把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把内在的价值变为外在的价值。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自己的各种需要得到现实和满足; 社会价值的实现:是把自己的品德、才华和能力施展出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人生价值的现实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1、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 这主要是指人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具体包括: 第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条件。社会生产力它制约着人的各种需要、需要的满足以及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一方面,个人需要的满足只能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生活条件下进行。 另一方面,个人的天赋、才能和意志的发挥只能在社会生产力所提供的既定舞台上展开。
第二、社会制度条件 社会制度的状况直接制约着人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向、范围和结果,从而影响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三、社会精神生活条件 • 社会精神生活条件,主要是指当时社会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社会舆论、社会信仰等社会心理状况。 • 社会精神生活影响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第一、个体的价值能力条件。是指一个人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目标所具备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素质。价值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人生价值实现的快慢、大小、多少。 第二、个体心理条件。是指个人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认识、选择、坚持以及对它的热情、愿望等心理上的因素。 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有大小,但只要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同样可以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四、价值选择与价值评价 1、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又叫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于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在价值目标支配下的价值导向。 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什么是对自己有价值的,应该追求;什么是对自己无价值或负价值的,应该舍弃或反对。
价值取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认识所索取与奉献的关系问。价值取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认识所索取与奉献的关系问。 从求真的角度看:人的价值是索取与奉献的统一。人的价值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是人就都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即都可以作为主体接受别人提供的服务,进行索取;又都有义务为他人与社会提供服务,做出贡献。人的价值是索取与奉献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
价值选择的时候有个立场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的时候有个立场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价值选择。 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可以得出“先有索取,后有奉献”的结论。 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情况正好相反,可以得出“先有奉献,后有索取”的结论。
从求善的角度,应该把奉献放在第一 位或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推崇,值得大家尊敬和爱戴,因而是高尚和崇高的。 人生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点: 贡献 奋斗 创造
2、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人对于价值的判断,是对价值的是与非、多与少、高与低等的认识,也就是用一定的人生价值尺度对人生价值进行衡量。 对人生价值进行评价的内容: 一是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是怎样的人生价值才是高尚的、崇高的。
名人谈人的价值: 马克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沉重的负担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一点点可怜的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撒下热泪。”
毛泽东:“不为世界大多数人着想和谋利益,是人生太无价值的表现。”毛泽东:“不为世界大多数人着想和谋利益,是人生太无价值的表现。” 吴玉章:“一个人只有把它的才智、力量,全部地勤恳地用在工作上、事业上,并且做出成绩,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毛泽东 吴玉章
雷锋:“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张海迪:“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张海迪 雷锋
歌德:“你若喜欢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你若喜欢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爱因斯坦:“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得到了什么”。“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又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歌 德
爱迪生:“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为人类造福。我在世的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爱迪生:“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为人类造福。我在世的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高尔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高尔基 爱迪生
第五章 完
作业:案例: 学生陈某,在中学时学习成绩突出,1996年以较好成绩考入某医学院。但是到了大学以后,他的父母不能再一天到晚从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他了,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与中学大不一样了,有时不按时起床、不去听课、不上自习也没人过问了。于是他就到图书馆借小说,从武侠小说到言情小说,一本接一本地看,或者到录像厅看录像,到网吧上网,甚至与录像厅、网吧的老板都成了朋友,有时竟彻夜不归。
第一个学年过去,他有多门功课不及格。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该生应该退学。但他的父亲来到学校,再三要求学校宽大处理,本人也写出书面保证,表示从此浪子回头。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同意该同学随九七级跟班试读。但是,他不肯思悔,尽管辅导员、老师、家长都做了很多工作,但都不起作用。第二学年过去,照样多门功课不及格,最终退学。第一个学年过去,他有多门功课不及格。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该生应该退学。但他的父亲来到学校,再三要求学校宽大处理,本人也写出书面保证,表示从此浪子回头。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同意该同学随九七级跟班试读。但是,他不肯思悔,尽管辅导员、老师、家长都做了很多工作,但都不起作用。第二学年过去,照样多门功课不及格,最终退学。 问:1、陈某从一个优秀生到一个腿学生的原因是什么?2、从陈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你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
2、2001年,某县初一学生会考,作文题目是《20年以后的我》。考后老师批改试卷时,发现参加考试的近2000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20年以后的设想是:当了市长、县长、总经理,拥有自己的小别墅、小汽车,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自己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对此,请运用人生观和人生价值理论作出分析,进行评价,抒发感想,提出对策。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2、2001年,某县初一学生会考,作文题目是《20年以后的我》。考后老师批改试卷时,发现参加考试的近2000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20年以后的设想是:当了市长、县长、总经理,拥有自己的小别墅、小汽车,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自己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对此,请运用人生观和人生价值理论作出分析,进行评价,抒发感想,提出对策。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