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華語文教學概論 第三章、華語文教學的文化認知

華語文教學概論 第三章、華語文教學的文化認知. 【 教學重點提示 】 壹、華語文教學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因素」(交際文化) 二、華語文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差異 三、在具體的語境中活用華語文 貳、華語文教學的文化知識 一、「文化知識」(知識文化) 二、「文化知識」課程的特色 三、華語文教學的文化知識. 壹、華語文教學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因素」(交際文化):

Download Presentation

華語文教學概論 第三章、華語文教學的文化認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華語文教學概論第三章、華語文教學的文化認知華語文教學概論第三章、華語文教學的文化認知 【教學重點提示】 壹、華語文教學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因素」(交際文化) 二、華語文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差異 三、在具體的語境中活用華語文 貳、華語文教學的文化知識 一、「文化知識」(知識文化) 二、「文化知識」課程的特色 三、華語文教學的文化知識

  2. 壹、華語文教學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因素」(交際文化): (一)「文化因素」屬於語言教學的內容,是和語言的了解、語文的表達相關的各種文化因素,也是從事跨文化交際所必須掌握的文化背景。所謂「跨文化交際」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想或訊息上的交流」。(註1) 註1:參考顏曉春〈淺談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見王德春主編《對外漢語論叢第五集》頁213,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 (二)華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是指外國學生研習華語文,使用華語文所必須掌握的文化內涵。(二)華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是指外國學生研習華語文,使用華語文所必須掌握的文化內涵。 (三)從事華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使用華語文與他人交際、應對、溝通、互動,以及掌握語文意義和語文交際功能的發揮的能力,這是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 (四)初級華語文教學中,和「華人文化」相關的思維模式、史地知識、社會風俗、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如果不能講解清楚,讓外國學生適切掌握,那麼外國學生在語言交際行為中就往往會產生一些障礙,造成一些誤會,甚至於鬧出許多笑話。

  4. (五)交際文化,「指的是接受兩種不同文化背景薰陶下的人,在交際時,由於缺乏有關某詞、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發生誤解。這種直接影響交際的文化知識,我們稱之為『交際文化』。……(『交際文化』是)屬於語言系統中,反映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社會習俗、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等的文化因素。」(註2)(五)交際文化,「指的是接受兩種不同文化背景薰陶下的人,在交際時,由於缺乏有關某詞、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發生誤解。這種直接影響交際的文化知識,我們稱之為『交際文化』。……(『交際文化』是)屬於語言系統中,反映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社會習俗、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等的文化因素。」(註2) 註2: 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類型》頁45—46。

  5. (六)華語文所表達的內容,往往與「華人文化」有關。如果抽離了文化,就只剩下「既然……,那麼……」;「因為……,所以……」;「一方面……,另一方面……」;「已經……更何況」等形式了。(六)華語文所表達的內容,往往與「華人文化」有關。如果抽離了文化,就只剩下「既然……,那麼……」;「因為……,所以……」;「一方面……,另一方面……」;「已經……更何況」等形式了。 (七)研習華語文的學生,除了語言形式本身的學習之外,一方面要掌握教材中的各種與中華文化相關的「文化因素」,逐漸奠定文化基礎;一方面要在文化內涵較為豐贍的中、高級教材中習得較高層次的語文能力。(註3)

  6. 註3: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頁9,認為「高層次的語言技巧」能表現於三方面:一、掌握的基本語言材料數量大(學會2905個漢字、8822個詞彙、1198個句型);二、運用上述語言材料表達的水準高;三、綜合、應變的能力強,速度快,能較好地辨別帶著方言口音的話語。《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頁9—10強調:「能言善辯的晏子不僅掌握一套語言技巧才能戰勝楚王,而且是由於他知識豐富,能運用自如地現編現說,以深刻風趣的比喻式小故事,不辱使命,卻陷對方於被動。」註3: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頁9,認為「高層次的語言技巧」能表現於三方面:一、掌握的基本語言材料數量大(學會2905個漢字、8822個詞彙、1198個句型);二、運用上述語言材料表達的水準高;三、綜合、應變的能力強,速度快,能較好地辨別帶著方言口音的話語。《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頁9—10強調:「能言善辯的晏子不僅掌握一套語言技巧才能戰勝楚王,而且是由於他知識豐富,能運用自如地現編現說,以深刻風趣的比喻式小故事,不辱使命,卻陷對方於被動。」

  7. 二、華語文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差異 (一)例一:我們贈送禮物給朋友時,往往說:「這是一點兒小意思,不成敬意,請您笑納(或哂納)。」對方回答道:「謝謝您,您考慮得太周到了,真是不敢當哪!」外國人所大惑不解的是,這明明是一件精挑細選的禮品,怎麼說是「一點兒小意思」呢?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這樣說有什麼含意呢?

  8. (二)例二:我們在路上見到熟人,跟他打招呼,常說:「您吃午餐了嗎?」「您上哪兒去呢?」「您下班啦?」「您要去上課嗎?」這些話只不過是打個招呼而已,並非真的追根究柢,要求對方據實回答。可是聽在外國學生的耳朵裡,這可不只是打招呼而已,上述問題是實質的問題,必須正正經經、誠實認真地回答。因此,他們相當不了解,何以我們對這些生活上的瑣事如此關心?(二)例二:我們在路上見到熟人,跟他打招呼,常說:「您吃午餐了嗎?」「您上哪兒去呢?」「您下班啦?」「您要去上課嗎?」這些話只不過是打個招呼而已,並非真的追根究柢,要求對方據實回答。可是聽在外國學生的耳朵裡,這可不只是打招呼而已,上述問題是實質的問題,必須正正經經、誠實認真地回答。因此,他們相當不了解,何以我們對這些生活上的瑣事如此關心?

  9. (三)例三:語言學家C.佛格森研究指出:英語和阿拉伯語的招呼語和告別語,通常是從祈禱神靈賜福的用語中衍生而來的。它們約定俗成,有固定的模式或習慣搭配。比方說,「How do you do?」「Good morning.」「Good-by.」都含有「上帝與你們同在」;「一路平安」的意思,不像華語文那樣把招呼語以及告別語和雙方相遇時的具體場景立刻聯繫起來(而且只不過是打個招呼而已)。(註4) 註4:曲彥斌等《中國民俗學.語言交際的民俗障礙》頁222—223,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4月版。

  10. (四)例四:李文是個中國男生,他第一次見到年齡較長的美國女生瑪麗。兩人於是有以下的對話:(四)例四:李文是個中國男生,他第一次見到年齡較長的美國女生瑪麗。兩人於是有以下的對話: 李文:你好。 瑪麗:你好。 李文:你是美國學生嗎? 瑪麗:是的,我是美國學生。 李文:你年歲不小了吧?請問你今年幾歲? 瑪麗:不知道!(瑪麗生氣地離開現場)(註5) 才第一次見面,李文怎麼可以沿襲中國人的習慣,探問別人、尤其是小姐的年齡呢?真是太不尊重瑪麗了。 註5:黎天睦《現代外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頁192—193。

  11. (五)例五:外國學生應邀到中國家庭吃飯,飯後讚美主人善於烹調美食。主人回答:「您過獎了,其實我不太會做菜。」主人謙遜的美德往往被外國學生誤解成虛偽。(五)例五:外國學生應邀到中國家庭吃飯,飯後讚美主人善於烹調美食。主人回答:「您過獎了,其實我不太會做菜。」主人謙遜的美德往往被外國學生誤解成虛偽。 再者,外國朋友應邀到中國家庭吃飯,主人竭其所能,準備豐盛的佳餚款待客人,但是卻一再地說:「略備薄酒粗菜,招待不周,請別見笑。」外國朋友往往大惑不解:明明是美酒佳餚,怎麼說是「薄酒粗菜」呢?難道還有更好的酒菜沒拿出來款待我嗎?

  12. (六)例六:「有一個留學生在公共汽車上跟北京市民聊天,北京市民稱讚這名外國學生『中國話說得很好』,外國學生回答道:『好個屁!』」(註6)(六)例六:「有一個留學生在公共汽車上跟北京市民聊天,北京市民稱讚這名外國學生『中國話說得很好』,外國學生回答道:『好個屁!』」(註6) (七)例七:我們在日常的談話中,常常問對方的生肖,來推算年齡:「請問您是屬哪個生肖的?」外國朋友有樣學樣,卻少學了一點兒,開口就問某位先生:「請問你是什麼動物?」跨文化交際中,未能精準掌握目的語的文化因素,經常發生類似的笑話。 註6: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跨文化交際研究》頁83。

  13. (八)例八:某一中國學生跟他的外國同學開玩笑:「你是二百五!」這位外國同學連忙回答:「不!不!我不是二百五!我是湯姆!」(註7)他沒聽懂「二百五」的含意,而且「二百五」的「五」和「湯姆」的「姆」韻母又相同,所以造成這樣的誤解。(八)例八:某一中國學生跟他的外國同學開玩笑:「你是二百五!」這位外國同學連忙回答:「不!不!我不是二百五!我是湯姆!」(註7)他沒聽懂「二百五」的含意,而且「二百五」的「五」和「湯姆」的「姆」韻母又相同,所以造成這樣的誤解。 註7: 參考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揭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頁216。

  14. (九)例九:通常在語言交際時,常伴隨著許多肢體語言,如手勢、眼神、臉部表情等,這些肢體語言也屬於「文化因素」,不可忽略。例如我們請外國朋友吃飯時,用手傳遞食物給他,是用左手呢?還是用右手呢?必須謹慎將事。若是中東來的朋友,就不能以左手遞食物給他。因為中東人認為左手是不潔淨的。(註8)(九)例九:通常在語言交際時,常伴隨著許多肢體語言,如手勢、眼神、臉部表情等,這些肢體語言也屬於「文化因素」,不可忽略。例如我們請外國朋友吃飯時,用手傳遞食物給他,是用左手呢?還是用右手呢?必須謹慎將事。若是中東來的朋友,就不能以左手遞食物給他。因為中東人認為左手是不潔淨的。(註8) 註8: 參考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類型》頁49。

  15. (一○)例十: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揭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對外漢語教師在巴基斯坦時,請學生看電影,有一名學生帶著新婚妻子前往,這位老師為了表示歡迎的心意,就主動與學生的妻子緊緊握手。第二天上課,那位新婚學生餘怒猶存,拒絕回答老師所提出的任何問題。於是其他的學生趕快向老師解釋,原來依據巴基斯坦的禮俗,男子不能主動對陌生女子握手。這位老師連忙說明自己的心意,才化解了學生的誤會。(註9)可見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也會發生在華語文教師身上,真是得謹慎哪。 註9: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揭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頁215。

  16. (一一)例十一:同樣是菊花,我們視為隱逸之花,視為君子之花,還有「黃花晚節」的風骨和典故。菊花可以說是陶淵明高風亮節的象徵。可是義大利人卻把菊花看成喪事之花。(一一)例十一:同樣是菊花,我們視為隱逸之花,視為君子之花,還有「黃花晚節」的風骨和典故。菊花可以說是陶淵明高風亮節的象徵。可是義大利人卻把菊花看成喪事之花。

  17. (一二)例十二:同樣是龍,我們尊為帝王、喻為高級領導者,有「飛龍在天」、「老子猶龍」、「神龍見首不見尾」等典故。可是在英、美人士的心目中,龍卻變成了邪惡的代表,例如the old dragon指惡魔;「The woman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s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 」句中的dragon就是指「悍婦」。(註10)「具有民族文化意義的詞語……在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中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註11),才不致於形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註10:《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頁437,臺北:敦煌書局,1995年版。 註11:參考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揭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頁236。

  18. (一三)《理解跨文化交際》指出:一般面對面的交談中,其所傳達的訊息只有35%是通過字、詞、語言,其餘65%的訊息是經由非語言的行為傳達的。由此可見肢體語言等非語言因素在語言交際中的重要。(註12)(一三)《理解跨文化交際》指出:一般面對面的交談中,其所傳達的訊息只有35%是通過字、詞、語言,其餘65%的訊息是經由非語言的行為傳達的。由此可見肢體語言等非語言因素在語言交際中的重要。(註12) (一四)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瑞姆拜克說:「採取只知其語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註13)這番話說明了華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應該巧妙搭配,相輔相成。 註12: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揭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頁214。 註13:轉引自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類型》頁54。

  19. 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課問題》指出:「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兩者若分了家,語言只是一個空殼……剔除語言內的文化涵義,離開了語言的文化背景,語言內在的信息難於生成,即使語言很規範,也未必有傳遞信息的作用,而只會出現許多笑話和『嚴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為』。」(註14)因此,我們從事華語文教學的時候,為了避免教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關於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因素,自然要多費心思,對外國學生多方分析說明,循循善誘了。 註14:《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課問題》頁262。

  20. 三、在具體的語境中活用華語文 (一)語境的定義,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的語境,是「書面語的上下文或口語的前言後語」。廣義的語境,指「言語文化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客觀因素,和使用語言的人的身分、思想、性格、職業、修養、處境、心情等主觀因素」。(註15) 註15: 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語境的特點與功用》頁329,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5月版。

  21. 《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一書則從比較廣義的層面說明語境的涵義:「人們在交際活動中的各種語言環境。具體說,就是指社會環境、文化背景、自然地理背景等」。(註16)《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一書則從比較廣義的層面說明語境的涵義:「人們在交際活動中的各種語言環境。具體說,就是指社會環境、文化背景、自然地理背景等」。(註16) 換言之,所謂「語境」: 1.就是指上下文或前言後語的脈絡。 2.也可以指人類在交際活動中的時間、地點、對象、場合、氣氛、背景等社會語境;身分、思想、性格、職業、修養、處境、心情等心理語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文化語境;以及自然環境、地理背景等自然語境。 註16: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頁240。

  22. (二)社會語境:使用語言,要看場合而定。非正式的場合,用語比較輕鬆,比較不受拘束,可以暢所欲言。在正式的場合如重要的典禮上、教學的課堂中、專題的演講時,遣辭用字,選用的語言材料、內涵,就必須字斟句酌,精心設計。在不同的場合,要隨時調整語文表達,使其措辭恰如其分,符合當下的語境。(二)社會語境:使用語言,要看場合而定。非正式的場合,用語比較輕鬆,比較不受拘束,可以暢所欲言。在正式的場合如重要的典禮上、教學的課堂中、專題的演講時,遣辭用字,選用的語言材料、內涵,就必須字斟句酌,精心設計。在不同的場合,要隨時調整語文表達,使其措辭恰如其分,符合當下的語境。

  23. 趙永新主編《漢外語言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漢外語言對比理論》舉了一個例子:某外賓遊覽黃河之後,向陪同的翻譯人員致謝,翻譯人員回答:「That’s my duty.」(他想表達的意思是:「這是應該的。」)那位外賓聽了這樣的回答,有點兒不高興,因為在使用英語的地區,值班的人如果說:「That’my duty.」,其社會語境往往意味著:「職責在身,不得不做」。(註17) 某一漢學家在正式外交場合見到熟識已久的大陸學者,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老小子!你怎麼還沒死啊!」在場人士,都感到相當錯愕,甚至掩口而笑。這是老朋友在非正式場合相遇,表達熱情的話,不宜在正式的外交場合使用,它是和當時的語境不相搭配的。 註17:參考趙永新主編《漢外語研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漢外語言對比理論》頁28,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版。

  24. (三)心理語境:《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書舉了一個例子:某一冬夜,雪虐風饕,有一旅人騎馬奔馳了十小時,走過大平原,人困馬乏,來到旅館大門前,旅館主人開門延客,說道:「請問您從哪裡來?歡迎光臨湖賓旅店!」旅人回頭指向來時之路,說明他是從那裡過來的,旅館主人吃驚地說:「您知道嗎?您已經越過了遼闊的康士坦斯湖!」旅人聽了這番話,當即被嚇死了。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語境的特點與功用》引述了這則事例,並且分析其「心理環境」:「騎馬人原以為騎馬走過的是冰封雪蓋的大平原,其『心理環境』是想像中的大平原。當他得知自己騎馬橫跨的竟是一片冰封的大湖時,『心理環境』立刻改變了,並從店主的話語中解釋出令他十分害怕的意義。」(註18)(三)心理語境:《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書舉了一個例子:某一冬夜,雪虐風饕,有一旅人騎馬奔馳了十小時,走過大平原,人困馬乏,來到旅館大門前,旅館主人開門延客,說道:「請問您從哪裡來?歡迎光臨湖賓旅店!」旅人回頭指向來時之路,說明他是從那裡過來的,旅館主人吃驚地說:「您知道嗎?您已經越過了遼闊的康士坦斯湖!」旅人聽了這番話,當即被嚇死了。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語境的特點與功用》引述了這則事例,並且分析其「心理環境」:「騎馬人原以為騎馬走過的是冰封雪蓋的大平原,其『心理環境』是想像中的大平原。當他得知自己騎馬橫跨的竟是一片冰封的大湖時,『心理環境』立刻改變了,並從店主的話語中解釋出令他十分害怕的意義。」(註18) 註18: 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語境的特點與功用》頁332。

  25. (四)文化語境:例如為年高德紹的長輩或長官祝壽,我們會說:「九秩晉三華誕」、「鶴算無疆」,而不是只說「九十三歲生日」、「長命百歲」。對於年輕人、晚輩的生日,就直接稱為「生日」。(四)文化語境:例如為年高德紹的長輩或長官祝壽,我們會說:「九秩晉三華誕」、「鶴算無疆」,而不是只說「九十三歲生日」、「長命百歲」。對於年輕人、晚輩的生日,就直接稱為「生日」。 再如古人聽到喜鵲鳴叫,認為是出遠門的家人即將返家的吉祥徵兆,可是南斯拉夫人卻拿喜鵲來譬喻囉里囉唆的人或是小偷。

  26. 中文裡和「狗」相關的詞語,往往含有比較負面的意思,例如:「狗仗人勢」、「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狗尾續貂」、「狗屁不通」、「狗急跳牆」、「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雞鳴狗盜」、「蠅營狗苟」等,在我們的語文裡經常使用,往往含有貶抑之意,可見國人對於狗懷著怎樣的心態,而使用這些成語時的語境是怎樣的,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外國人對於狗的觀感,就大異其趣,甚至是完全相反了。就拿英文來說吧,帶著「dog」的詞語或句子,往往沒有負面的意思,甚至還有不少正面的表達,比方說:gay dog指「快樂的傢伙」;to be top dog指「優勝者」;luck dog指「幸運兒」;old dog指「老手」;Every dog has his day.指「凡人皆有得意時。」Love me,love my dog.指「愛屋及烏」。 一般來說,西方人常把狗看成生活的伴侶、忠實的朋友,上述的例子應該和這樣的文化有相當的關係吧。

  27. (五)自然語境:以東西南北等方位和春夏秋冬的對應關係來說,華語文中,東風指春天的風,這是受到中原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所以自然而然地會這麼說。然而在英國,春季吹的卻是西風。西風在我們的語文中往往代表秋天。如「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是不同的自然環境對於語境所產生的影響。(五)自然語境:以東西南北等方位和春夏秋冬的對應關係來說,華語文中,東風指春天的風,這是受到中原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所以自然而然地會這麼說。然而在英國,春季吹的卻是西風。西風在我們的語文中往往代表秋天。如「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是不同的自然環境對於語境所產生的影響。 再比方說,「英國的夏季正是明媚溫和,最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相連。所以莎士比亞才會在他的十四行詩中將心愛的人比喻成『夏日』」(註19)。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從事華語文教學,許多與教材相關的自然語境是必須注意辨析清楚的。 註19:俞如珍〈熟語的分類、文化和翻譯〉,見王德春主編《對外漢語論叢.第五集》頁176。

  28. (六)呂叔湘說:「在人們的語言活動中出現的意義是很複雜的,有語言本身的意義,有環境給予語言的意義。」(註20)從事華語文教學時,應該針對課文裡的詞彙意義和語境意義分析清楚。(六)呂叔湘說:「在人們的語言活動中出現的意義是很複雜的,有語言本身的意義,有環境給予語言的意義。」(註20)從事華語文教學時,應該針對課文裡的詞彙意義和語境意義分析清楚。 註20: 轉引自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語境的特點與功用》頁245。

  29. 貳、華語文教學的文化知識 一、「文化知識」(知識文化): (一)屬於文化教學的內容,凡是華人的歷史、地理、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名勝古蹟等,都屬於「文化知識」。

  30. (二)「華語文」和「華人文化」是渾然一體,互為表裡的。「華語文」所表達、敘述的內容,無論食、衣、住、行、育、樂,往往和「華人文化」密不可分,最起碼多少總有一些「華人文化」的影子或基因存在。而「中華文化」的精神和價值,則絕大多數是由「華語文」來記錄、傳達、闡述、宣揚的。當然,像林語堂的《吾土吾民》、《生活的藝術》,或是方東美的《中國人生哲學》等運用英文撰寫,介紹中華文化給西方人的著作,也不乏其例,但是相對來說,以「華語文」來記錄、傳達、闡述、宣揚「中華文化」,其比例是更多的。(二)「華語文」和「華人文化」是渾然一體,互為表裡的。「華語文」所表達、敘述的內容,無論食、衣、住、行、育、樂,往往和「華人文化」密不可分,最起碼多少總有一些「華人文化」的影子或基因存在。而「中華文化」的精神和價值,則絕大多數是由「華語文」來記錄、傳達、闡述、宣揚的。當然,像林語堂的《吾土吾民》、《生活的藝術》,或是方東美的《中國人生哲學》等運用英文撰寫,介紹中華文化給西方人的著作,也不乏其例,但是相對來說,以「華語文」來記錄、傳達、闡述、宣揚「中華文化」,其比例是更多的。

  31. (三)「文化知識」或文化性質的內容,在華語文教材中,可以編在題解、注釋、附錄、參考文章、課外閱讀文選;也可以針對實際需要,另編專書,如《華人社會與文化》等。在師資培訓時,也可以開設類似「華語文教學與文化教學」的課程。(三)「文化知識」或文化性質的內容,在華語文教材中,可以編在題解、注釋、附錄、參考文章、課外閱讀文選;也可以針對實際需要,另編專書,如《華人社會與文化》等。在師資培訓時,也可以開設類似「華語文教學與文化教學」的課程。

  32. 二、「文化知識」課程的特色 (一)和「文化知識」相關的課程與教材多半是安排在中級、高級華語文教材中。其教學的重點還是不離華語文應對、溝通、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雖然屬於「文化知識」課程,其內容應該平淺易懂,通俗有趣,儘量使用初級、中級華語文教材所使用的字詞、句型。「教師的語音、用詞、語速(說話速度的快慢)均應與這個年級學生的程度相適應,板書應工整。還要通過提問、討論、寫作業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水準。即文化課還要受語言教學總目標的指導和制約,完成一定的語言能力培養方面的任務。」(註21) 註21: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頁13。

  33. 三、華語文教學的文化知識 關於華語文教學的文化知識,包羅萬象,是一部大型華人文化百科全書的規模,在形形色色的各級華語文教材中,各種文化知識,小則某一事物的樣態、性質,大則某一思想、制度的概況,無論備課或教學,隨時都可能遇上,除了平日注意蒐羅、研閱相關的圖書、圖片之外,隨時依據教學需要,查考相關文獻,圖片,或者蒐考網路資訊,然後形成華語文教學資料庫,經過相當時間的累積,從事教學自然游刃有餘。以下略依「節慶風俗」、「社會文化」、「成語典故」三項,擇要酌列,以供參考:

  34. (一)節慶風俗 1 春節 (1)迎接新年:除夕準備年貨,書寫春聯,張貼門神、年畫,祭祀祖先,蒸年糕,吃餃子(元寶),年夜飯等。 (2)拜年:也稱為探春,各機關團體都會舉行團拜。 (3)大年初二,回娘家,歸寧,迎財神。 (4)大年初三,過小年,不出門,不宴客。 (5)大年初四,諸神下凡,是迎神日。 (6)大年初五,開市大吉。

  35. 2 元宵節 (1)又名燈節、上元節。 (2)賞花燈:13日上燈,14日試燈,15日正燈,18日落燈, (3)吃元宵:吃湯元祈求家庭團圓、諸事圓滿。 3 清明節 (1)又稱寒食節。 (2)掃墓祭祖,慎終追遠,報本反始。 (3)踏青郊遊。

  36. 4 端午節 (1)又稱端陽節、詩人節。 (2)龍舟競渡。 (3)吃綜子。 (4)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避五毒(蛇、蜈蚣、蠍子、蜥蜴、蛤蟆)。 (5)紀念大詩人屈原。 5 七夕節 (1)又稱情人節:歌頌牛郎、織女的愛情。 (2)又稱乞巧節:七夕當夜,安排香案,陳列瓜果,婦女乞求智巧。

  37. 6 中元節 (1)中元普渡。 (2)祭祀祖先。 7 中秋節 (1)嫦娥奔月。 (2)玉兔搗藥。 (3)吳剛伐桂。 (4)吃月餅。 8 重陽節 (1)又稱敬老節。 (2)登高賞菊,佩茱萸。茱萸香氣濃郁,可驅蟲去濕,治寒熱。

  38. 9 孔子誕辰紀念日 (1)又稱教師節 (2)祭孔大典 10 國慶日 (1)又稱雙十節 (2)紀念武昌起義 11冬至節 (1)臺灣吃湯圓。 (2)大陸北方吃餃子。 12 祭竈節 (1)又稱小年。 (2)祭竈,又稱送竈。竈王爺上天,多說人間好事。

  39. (二)社會文化 1 十天干、十二地支紀年。 2 一年四季和方位的關係、二十四節氣。 3 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編鐘、編磬、古琴、古瑟、簫、笛、竽、笙等樂器。 4 臺灣與大陸的山川形勢、各地的地理環境、名勝古蹟等。除了相關書籍、圖片之外,可觀賞《大陸尋奇》、《探祕東方》等影片。 5 科舉考試相關常識,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榜眼、探花等知識。

  40. 6 姓氏的由來、命名的習俗、依名立字的道理、字號、書齋名稱、謚號等相關知識。 7 婚喪節慶等禮俗。 8 宮室車馬的形制。四合院、一車四馬為乘等。 9 飲食文化、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酒、品茶、米食、麵食、各地菜系特點等文化。 10 服裝飾品等。 11 宗教信仰文化、各種神、佛等知識。

  41. (三)成語典故 從事中、高級華語文教學,常常遇到各種成語典故,有些是成語典故出現於字裡行間,必須說明其本義、在該句的涵義、重要的用法等;有些成語典故已被改寫成語體教材,成為一則一則的成語故事、寓言故事,或歷史故事。因此,華語文教師對於成語典故也應大量而精細地理解,以便教導外國學生正確而熟練地使用成語典故,消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42. 限於篇幅,此處僅列舉一些例子,供大家參考:限於篇幅,此處僅列舉一些例子,供大家參考: 一傅眾咻、一暴十寒、螳螂捕蟬、守株待兔、揠苗助長、鷸蚌相爭、力能扛鼎、力挽狂瀾、懸崖勒馬、老驥伏櫪、焚琴煮鶴、玉石俱焚、有容乃大、邯鄲學步、相濡以沫、終南捷徑、酒池肉林、臥虎藏龍、汗牛充棟、五十步笑百步、臨財毋苟得、說曹操,曹操到、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醉翁之意不在酒、長袖善舞,多財善賈、風馬牛不相及、擲地作金石之聲、有其父必有其子、海水不可斗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43. 上述例子,我們是否能說出他的出處、本義、引申義、用法、造句,或者以某一成語為核心,改編成華語文教材的課文呢?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列出三十個不同的成語典故,依據一定的體例,改編成華語文教材,那將是多麼有趣的事情哪。

  44. 參、結語 從事初級華語文教學時,對於教材中所遇到的許多文化因素,如見面打招呼、恰當的應對、合宜地互相稱謂等,應該伴隨著語言的教學,逐項逐步加以處理說明,以減少外國學生跨文化交際時所產生的障礙和笑話。到了中、高級華語教學階段,除了文化因素之外,華語文教師還必須介紹、講解、分析、詮釋的文化知識,尤其是華人社會裡的各種節慶、歷史文化、自然名勝、人文內涵、宗教文化等,將會隨著外國學生中文字彙、句型的不斷增加,而大量增加。如何一方面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語文能力,一方面訓練學生儘量精確掌握文化因素、文化知識,避免跨文化交際的各種障礙,這是華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