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likes | 959 Views
應用知識管理系統建置學習分享平台之研究. 指導老師: 歐陽超 教授 組別: 第五組 組員: M10001211 王詠賢 M10001212 陳偉剛 M10001303 陳彥鈞 M10001112 王文彥 M9901105 陳 暐涵.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分享平台理論架構與設計. 第四章 個案實作. 第五 章 結論 與建議.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網路資訊發達 2. 如何解少新生摸索期間 3. 建置學習分享平台. 研究目的. 1. 建構個人知識 2. 培養 整體思考 能力
E N D
應用知識管理系統建置學習分享平台之研究 指導老師: 歐陽超 教授 組別:第五組 組員:M10001211王詠賢 M10001212陳偉剛 M10001303陳彥鈞 M10001112王文彥 M9901105陳暐涵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三章分享平台理論架構與設計 第四章個案實作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目錄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網路資訊發達 • 2.如何解少新生摸索期間 • 3.建置學習分享平台
研究目的 • 1.建構個人知識 • 2.培養整體思考能力 • 3.知識轉化與保存 • 4.提升研究品質與效率 • 5.拉近師生距離
研究架構 學習成效/知識傳承 建構研究生個人知識 培養學習思考的能力 知識的轉化與保存 提升研究品質與效率 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第一章 確定研究議題與範疇 第二章 知識管理 學習理論 資訊科技 論文架構 分享平台理論架構與設計 第三章 系統實作 第四章 個案實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四項概念 透過行動、應用來創造價值 智慧 知識 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資訊 有目的地整理來傳達意念 資料 定量顯示事實 圖2-2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資料來源:勤業管理顧問公司 (2000)
知識轉化 圖 2-6 四種知識轉化模式 資料來源:Nonaka & Takeuchi (1995)
建構主義 • 建構主義在本質上,強調學習的重心是以學生為本位,幫助學生主動去建構知識的學習策略。 • 當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時,會注意學習過程,透過和教學環境中的同儕、教學者及情境彼此間的互動,以同化和調適達成知識建構的行為,進而達成自我學習目標的感覺,此即建構主義的理想。
合作學習(1/2) • 1. 合作的目標結構 • 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可以協助他人獲得目標。 • 2. 競爭的目標結構 • 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妨礙他人獲得目標。 • 3. 個人的目標結構 • 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與他人獲得目標無關。
合作學習(2/2) 資料來源:黃政傑、林珮璇(民 85)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人(資訊素養) 物(資訊環境) 教師 電腦教室 交互作用 教室電腦 校園教學網路 學生 Internet 數位教材 資訊管理人員 教學媒體 圖 2-1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資訊情境 資料來源:王全世(民89)
網路學習環境 • 1. 線上課程 • 2. 線上測驗 • 3. 虛擬教室 • 4. 教學管理 • 5. 學習工具
瀑布模式 • 需求分析師生須透過群體學習、知識分享、互動溝通等有效的學習分享經驗與知識,因此設計出學習分享平台之需求架構來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發展。 • 分享平台架構與設計說明欲達成需求架構所發展的系統架構及功能規畫,本研究利用機能展開法來連接需求與功能,並利用叡揚資訊所提供的Vitals/KM系統來建置學習分享平台。 • 分享平台實作分享平台的系統介面簡述與操作說明,並實際利用叡揚資訊所提供的Vitals/KM系統來建置資訊並儲存知識。
需求分析 • 確認系統需求現在多數的系統是由技術層面出發作出系統整合,缺乏由教學活動的進行來思考,如何在網路教學中設計有效的學習分享平台以增進師生與同儕之間的互動並達到知識傳承的效益,應是當前必須認真探討的課題亦是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以三種理論為基礎背景(知識螺旋、五項修練、核心能力),來設定學習分享平台所需之功能與架構模式;會先利用關鍵成功因素與知識盤點來確認系統需求,之後進而提出系統需求架構。
需求分析 • 提出系統需求架構本研究中學習分享平台的成員是以實驗室中的碩博士班同學作為學習效果與知識傳承評估之對象。因此共區分出五種角色: • 碩士班新生每一屆新生的加入,就是重新學習的環境,以研究室恆久經營的角度來看,以一學年為標準衡量,總是會有時間浪費與知識流失的現象。 • 碩士班舊生每當碩一生升上碩二成為學長姐,就有著帶領學弟妹的責任,在做研究的同時,總是會有不知如何有系統的整理資料並將知識儲存下來的現象產生。
需求分析 3.博士班新生 於博士生的角度來看,每ㄧ屆新生的加入亦是重新學習的環境,但博士生與碩士生最大之不同處即是多了資格考試。 4. 博士班舊生 博士生須發表無數篇之學術研究。 5. 教學者 教學者主要在於指導學生。
分享平台架構與設計 • 本研究結合了知識管理及學習相關理論並提出了分享平台需求分析架構,在實際系統功能上應用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作為連結需求與功能技術。 • 品質即是品質屋所要達到之品質要求;機能又稱為功能,急是傾聽客戶聲音後所彙整之功能需求,亦可稱為客戶需求;展開即是要達成產品品質所進行支一連串流程整合,包括提出概念、設計、製造與服務流程等。 • 使用品質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首先了解使用者需求,再來探討達到需求所使用的技術,最後再對兩者關係進行評估。
推動知識化學習組織之流程圖 以碩士生為例,本研究擬定了推動知識化學習組織之流程圖 • 改善心智模式◎由學弟妹輪流主持一個需要集思廣益的議題(主題不拘、討 論期為一個月) • 系統思考◎每個月分享一篇文章(文獻、演講等)並發表重點及心得。◎善用數位學習平台所(OCW)提供的知識與教學。◎每為研究生都應針對彼此分享的文章做出回應。
推動知識化學習組織之流程圖(續) • 自我超越◎相關證照的取得並修習網路大學線上學習的課程(針對研究領域至少須修習兩們相關課程) • 團隊學習◎於每學期至少推薦兩本相關領域之書籍或文獻◎於兩週固定一次研究生會議 • 建立共同願景◎學長姊應主動率先上傳分享知識並熱情回應新生與學弟妹的各種疑難雜症
組織學習三機制 • 組織學習=個人+組內+組間
知識管理 • 綜合上述,如何縮短新生的摸索期並加快研究的醞釀期,進而使研究室的內隱與外顯知識以最有效的方式儲存,以增加研究室的研究能量並達成知識傳承的效益,是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核心與目的。 • 於是便使用了叡揚資訊所提供之Vitals/KM系統來進行知識的整合與管理。
最新文件 • 當有文件被新增或修改存入系統時,系統會即時將所新增的文件或已修改完成之文件標題,呈現於【最新文件】中。
最佳推薦 • 系統計算文件被閱讀者的評分並加以平均,並以得分來排序,將得分最高的6筆標題呈現於最佳推薦文件區。
熱門文件 • 系統依文件被閱讀者的點閱次數,整理出【熱門文件】供使用者參考。
熱門標籤 • 在首頁中提供【熱門標籤】專區,顯示系統中最多人使用之的前 30 個熱門標籤。大標籤表示越多人使用,顏色越深代表使用時間越近。
Vitals/KM知識館 • 知識館為 Vitals/KM 實體文件存放的位置,也是知識文件唯一存放的位置。知識館的建置與呈現方式與Windows 的檔案總管類似,允許建置多階層的資料夾架構,階層數量沒有限制。由層層文件夾延伸組成之文件儲存架構,稱之為知識館。
文件夾審核設定畫面 • 為了使重要機密文件獲得周全的保護,Vitals/KM 提供文件夾及文件的閱覽權限設定功能,可由管理者自行調整設定。 • 文件夾的編輯及設定,針對管理者提供一個最重要之功能,亦即審核功能,系統提供會簽式審核流程功能,即指定上傳至該文件夾的文件需經過所有指定之審核者的許可後方會開放該文件供其他使用者存取。
訂閱此文件夾 • 若使用者對於此文件夾之內容有很大的關注與興趣時,即可點選訂閱功能以訂閱此文件夾。
Vitals/KM分類 • 分類為Vitals/KM特有之功能。分類的提出,是為了使知識館中存放的文件,可以不用重複拷貝多份複本,以單一文件做多重分類,由更多不同主題面向,重新加以整理應用;如此可以使系統中既有的文件增加更多的曝光度,提高既有的使用率;同時,當實體文件做更新時,各分類夾內所見之文件版次也將隨之更新, 將可避免以往版本控管不易的困擾。 • 呈現方式與知識館雷同,由多階層資料夾架構延伸組成,唯此文件夾為虛擬的文件夾,並非文件存放的位置,因此使用者上傳文件仍需回到知識館來進行。
Vitals/KM分類 • 支持多維度虛擬分類,徹底解決分類與歸類困擾 • Vitals/KM 提供檔一對多的自動分類,一份檔可被多重關聯分類使用,讓使用者無須勞神如何分類或歸類;同時也讓知識讀取者更容易找尋到所需的資料。
Vitals/KM標籤功能 • 於文件新增或編輯時,上傳人員可以依照個人對於此知識文件的定義,將關鍵字以貼標籤的方式在文件上做標記,可供日後個人或他人查詢運用。
自動化網站資訊擷取 • 可彈性的設定資料來源更新原則與抓取排程,以主動的蒐集外部網站資訊。 • 將蒐集到的即時情報,進行自動分類、自動摘要與自動關鍵詞等資料分析與處理,並匯入到Vitals/KM知識管理系統進行應用與分享。
2011/3/1– 2011/5/31 叡揚資訊所提供之 Vitals/KM 系統建置學習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