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68 Views
食品常见有害物质的测定 1 概述 2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食品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测定. 有害物质成分: 农药、黄曲霉毒素、苯并比、亚硝胺类化合物、苯酚、多氯联苯、动植物毒素、氰化物、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添加剂、激素、抗生素、兽药. 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农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类农药。常用的有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 2 大类。 农药残留:指未分解而留存于土壤作物及环境进而留存与食品的农药。
E N D
食品常见有害物质的测定 1 概述 2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食品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测定 • 有害物质成分: 农药、黄曲霉毒素、苯并比、亚硝胺类化合物、苯酚、多氯联苯、动植物毒素、氰化物、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添加剂、激素、抗生素、兽药
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农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类农药。常用的有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2大类。 • 农药残留:指未分解而留存于土壤作物及环境进而留存与食品的农药。 • 测定方法:2003年新制定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增加了42种测定农药的方法。用得较多的是气相色谱法,其次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
一、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5009·19—2003) • 方法: 第一法 气相色谱法 第二法 薄层色谱法 • 有机氯农药的提取步骤: 有机溶剂(丙酮、石油醚)提取 净化 浓缩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测定方法多,最有代表的: GB/T5009·20—2003: 第一法: 水果、蔬菜、谷类中有机磷农药的多残留的测定该法采用的是气相色谱法,可检测20种有机磷农药。 第二法: 粮、菜、油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该法采用的也是气相色谱法,可检测9种有机磷农药。 • 两者区别:用不同的色谱分离柱。 GB/T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速测卡片(纸片法) 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 • 本法为定性检验方法,因为速度快,广泛使用中。
⑴原理 胆碱酯酶 底物(碘化硫代乙酰胆碱)+显色剂(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有色物质 PH8.0 无农药,胆碱酯酶催化能力强,显色深。 有农药,胆碱酯酶催化能力弱,显色浅。 吸光度变化小,与对照溶液的吸光度差值大,抑制率大,农药含量高。 ⑵试剂 ⑶仪器
⑷测定步骤 样品处理 对照溶液的吸光度变化值测定 ⊿A0 = A3min-A开始 样品液的吸光度变化值测定 ⊿At = A3min-A开始 ⑸结果计算与判断 ⊿A0-⊿At 抑制率(%)= ——————×100 ⊿A0 若抑制率≥50%为阳性结果,抑制率越大,农药残留量越高。
第二节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一、有关知识 黄曲霉毒素:AFT 分类:AFTB、AFTG 特征: (1)性质特征 污染粮油及其制品 对光、热、酸稳定,对碱和氧化剂不稳定
(2)结构特征: 含二呋喃环、香豆素 (3)测定方法: • 薄层色谱法 • 牛清抗体反应显色法 • 微粒筛选法 二、黄曲霉毒素B1(AFT B1)测定(GB/T5009·22—2003) 第一法 薄层色谱法 第二法 牛清蛋白抗体反应显色法
薄层色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测定 1、原理 样品中AFT B1经有机溶剂提取、净化、浓缩并经薄层色谱分离后,在波长365nm紫外光下产生荧光,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示荧光的强度与标准品AFT B1最低检出量产生的荧光强度比较来测定样品中AFT B1的含量。
2、试剂 三氯甲烷(AR) 正己烷(AR 沸程30-60)或石油醚(沸程60-90) 甲醇(AR) 苯(AR) 乙腈 (AR) 无水乙醚 (AR) 丙酮 (AR) (以上试剂应重蒸,并应经检验对薄层色谱测定无干扰)
苯-乙腈(98:2)混合溶液 甲醇-水(55:45)混合溶液 三氟乙酸(AR) 氯化钠 (AR) 无水硫酸钠(AR) 硅胶G (薄层色谱用) 5%次氯酸钠:称取100g漂白精,加入500mL水,搅匀。另将80g工业用碳酸钠(Na2CO3.10H2O)溶于500mL温水中,倒入上述溶液中,搅匀,澄清过滤后贮存于带橡皮塞的玻璃瓶中,用作消毒剂。
黄曲霉毒素B1标准贮备液: 用百万分之一的微量分析天平精密称取1-1.2mgAFT B1标准品,先加入2mL乙腈溶解后,再用苯稀释至100mL,避光置于4℃冰箱中保存。使用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再用苯-乙腈混合溶液调整其浓度为10ug/mL。(在350nm测定AFT B1的苯-乙腈溶液的吸光度,其摩尔消光系数为19800,可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求出其浓度)。
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1ug/mL):吸取1.0mL10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贮备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溶液定容。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1ug/mL):吸取1.0mL10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贮备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溶液定容。 • 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I(0.2ug/mL):吸取1.0mL 1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于5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溶液定容。 • 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II(0.04ug/mL):吸取1.0mL 0.2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I于5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液定容。
3、主要仪器 • 玻璃板:5×20cm • 涂布器 • 色谱展开槽(25×6×4cm) • 紫外光灯:100-125W,带有波长365nm滤光片 • 微量注射器:20uL,10uL各一支
4、操作步骤 ⑴、样品预处理 称取4g混匀的花生油样品于小烧杯中,用20mL石油醚或正己烷,将其转移到125mL分液漏斗中,用20mL甲醇-水溶液分数次洗烧杯,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振摇2分钟,静止分层后,将下层甲醇-水溶液移入第二分液漏斗,再用5mL甲醇-水溶液重复提取一次,提取液并入第二分液漏斗中。在第二分液漏斗中加入20mL三氯甲烷,振摇2分钟,静止分层后,放出三氯甲烷层,经盛有约10g先用三氯甲烷湿润的无水硫酸钠的慢速滤纸过滤于50mL蒸发皿中,分液漏斗中再加5mL三氯甲烷提取一次,三氯甲烷层一并滤入蒸发皿中,最后用少量三氯甲烷洗过滤器,洗液并入蒸发皿中。在通风柜中,将蒸发皿于65℃水浴上挥干,然后放入冰盒上泠却2-3分钟,准确加入1mL苯-乙腈混合液,用带橡皮头滴管的管尖将残渣充分混合,若有结晶析出,将蒸发皿取下,继续溶解、混匀,晶体消失后用滴管吸取上清液转移于2mL具塞试管中。
⑵、样品测定 1>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约3g硅胶G,加相当于硅胶量的2-3倍左右的水,用力研磨1-2分钟,至成糊状后立即倒入涂布器内,推铺成5×20cm、厚度为0.25 mm的薄层板三块。于空气中干燥约15分钟后,在100℃下活化2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保存。
2>点样 将薄层板边缘附着的吸附剂刮净,在距薄层板底端3cm的基线上用微量注射器滴加样液和标准液: • 第一点:10uL 0.04ug/mL AFT B1 标液 • 第二点:20uL样液 • 第三点:20uL 样液 + 10uL 0.04ug/mL AFT B1 标液 • 第四点:20uL 样液 + 10uL 0.2ug/mL AFT B1 标液 要求点距边缘和点间距约为1cm,样点直径约3cm,大小相同,点样时可用电吹风冷风边吹边点。
3>展开 在展开槽内加10mL无水乙醚,将点好样的薄层板预展12cm,取出挥干。再于另一展开槽内加10mL 丙酮+三氯甲烷(8+92)混合溶剂,展开10-12cm,取出挥干。
4>结果观察 将展开好的薄板放在365nm的紫外灯光下观察:a.若第一点无荧光或都无荧光。说明薄板或展开剂未制备好,需重新制备。b.第一点有荧光,而其余三点无荧光。说明样液中有荧光猝灭剂,样液需重新制备。c.第一点有荧光,第二点无荧光,三、四点有荧光。说明样液不含AFT B1或含量小于最低检出量。d.四个点都有荧光。需做确证实验后再进行定量。
5>确证实验 于另一薄板上左边依次点二个样: • 第一点:10uL0.04ug/mL AFT B1标液 • 第二点:20uL样液 在以上两点各加一小滴三氟乙酸(TFA),待反应5分钟后,用电吹风热风2分钟,使温度不高于40℃。 再于薄层板的右边点以下二个点: • 第三点:10uL 0.04ug/L AFT B1 标液 • 第四点:20uL样液 同第3>步展开后,于紫外光下观察样液是否产生与AFT B1标准点相同的衍生物AFT B2a ,未加TFA的第三、四点作空白对照。
6>稀释定量 若第二点的荧光强度比第一点强,则根据其强度估计减少点样体积,于另一薄板上点四个点: • 第一点:10uL 0.04ug/mL AFT B1标液 • 第二点:10uL 样液 • 第三点:15uL 样液 • 第四点:20uL 样液 展开后取荧光强度与第一点相同的样点进行计算。
5、计算 V1 × D X = 0.0004 × ———— V2 × m X ——样品中AFT B1 的含量ug/kg(ppb) V1——稀释前样液的总体积mL V2——出现同等荧光强度的稀释后样液点样量uL D ——样液的稀释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