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87 Views
經濟體系與資源配置. 經濟體系.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共產主義經濟制度 混合的經濟體系. 經濟體系與資源配置. 在經濟體系下,交易的工具或媒介是貨幣 貨幣提供誘因,推動資源、財貨與勞務的交易 在經濟體系裡,人們所要得到的東西或所願提供的資源,往往取決於他們所願意償付( willingness to pay )或願意接受( willingness to accept )的價格。 因此, 資源的配置是由價格所決定的。. 我們的經濟體系. 財貨與勞務在產品市場中交易 生產因素在資源市場中交易 生產甚麼以及如何生產在市場中決定
E N D
經濟體系 •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 共產主義經濟制度 • 混合的經濟體系
經濟體系與資源配置 • 在經濟體系下,交易的工具或媒介是貨幣 • 貨幣提供誘因,推動資源、財貨與勞務的交易 • 在經濟體系裡,人們所要得到的東西或所願提供的資源,往往取決於他們所願意償付(willingness to pay)或願意接受(willingness to accept)的價格。 • 因此,資源的配置是由價格所決定的。
我們的經濟體系 • 財貨與勞務在產品市場中交易 • 生產因素在資源市場中交易 • 生產甚麼以及如何生產在市場中決定 • 家計部門在產品市場中是購買者,而在資源市場中是出售者 • 企業部門在產品市場中是出售者,而在產品市場中是購買者。 • 模型的外圈是財貨、勞務與生產因素的流動;內圈則是貨幣的流動。 • 政府的角色與功能在確立與保障財產權與自由交易,並且提供公共財貨與勞務。
市場經濟的效率 • 社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求整體的最大福利。影響福利的因素有二: • (1)社會使用其有限資源的效率; • (2)社會成員之間所得的分配。
效率的靜態分析 • 福利的最大化 • Pareto最適狀況(Pareto-optimality) • Pareto效率是指再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福利都有增加,但不至於使其他人的福利減少。
Pareto 效率 • Pareto 效率點
消費者的效率 • 交換的邊際條件 • 在任何兩種消費財之間的邊際替代率(MRS),在任何使用此兩種財貨的消費者之間必須相等。
消費者的效率 • 假定有二個消費者A與B,並假定僅有X與Y二個財貨。
財貨交換的效率 • 契約曲線
生產者的效率 • 假定兩種生產因素為K與 L,可以用來生產兩種財貨X與Y,在一定的生產技術之下,可用等產量曲線表示生產因素與產量之間的關係。
生產因素組合的效率 • 將兩組產量曲線的切點相連接,可稱為兩財貨的契約線,契約上的各點,兩種生產因素的邊際技術替換率相等。
達到經濟效率的方法 • 任何兩種產品之間的邊際轉換率,必須等於任何消費此兩種財貨的個人,對這兩種財貨的邊際替換率。
社會福利函數 • 四項假定 • 1.假定只有兩個生產因素K與L,並假定其數量為固定。 • 2.假定此兩種生產因素,僅用來生產兩種產品X與Y,並假定生產技術為一定。 • 3.假定只有兩個消費者A與B,此兩個消費者僅使用此兩種產品。 • 4.假定社會有一福利函數存在,而此福利函數僅決定於A與B的效用指數。
效用可能線 • 社會生產可能曲線(代表社會的生產供給),與社會消費無異曲線(代表社會的消費需求),兩曲線的切點E,E點位於生產可能曲線上,表示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E點對應的產出,表示社會對X產品的生產供給等於消費需求,對Y產品的生產供給等於消費需求,E點為達到一般均衡之點。
對消費者而言,當產品消費的邊際替代率等於邊際效用比率等於價格比率,該消費者的效用達於最大。對消費者而言,當產品消費的邊際替代率等於邊際效用比率等於價格比率,該消費者的效用達於最大。 • 在要素市場,根據邊際均等法則—邊際成本(再完全競爭下等於要素價格)等於邊際收入產出(在完全競爭下等於邊際產值),決定要素雇用量,該生產者的利潤達於最大。 • 在完全競爭下,每一位消費者在面對相同的產品價格下都追求最大的效用滿足;每一位生產者在面對相同的產品及要素價格下都追求最大利潤。
在沒有外部性存在下,完全競爭之市場均衡必然為一般均衡且使社會福利水準達於最大—即完全競爭均衡必然為柏拉圖最適化,這稱為福利經濟學的第一定理(first theorem of welfare economics)。
歷屆試題 • 請說明「柏雷圖(V. Pareto)效率 」或「柏雷圖最適狀況」的意義,並說明此一概念在不動產交易上的意義。(94年公務人員特考)
歷屆試題 • 經由價格體系達到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的要件為何?經由價格體系達成土地資源分配使用經濟效率的情形又如何?試分別說明之。(96年公務人員特考)
歷屆試題 • 對於土地資源的配置有的人認為,透過價格機能(市場機制)即可達成柏拉圖最適境界( Pareto-optimality),而不需要政府加以干預。但是,實際上政府干預土地資源配置的情況非常普遍,試分析說明其原因何在。 (92年估價師考試-第三題)
政府干預土地資源配置之原因: • (一)外部性 • (二)公共財 • (三)獨占性 • (四)稀少性 • (五)資訊不全
A • 下列何者最能說明,土地資源巴雷托最適化(Pareto Optimality)配置的意義? • (A)土地資源重新配置到如果要增加任何人的效用水準,是必要以降低他人的效用水準為代價。 • (B)土地資源重新配置到能夠不降低他人的效用水準下,可增加任何人的效用水準。 • (C)土地資源重新配置到至少 ㄧ個人的情況獲得改善,而不降低他人的效用水準。 • (D)土地資源重新配置的狀況,使利得者所獲得的效益,在充分補償損失後仍有剩餘存在。 • (93不動產估價師)
比例原則 • 在追求最大報酬下各種投入得生產因素的最適當比例。 • 在土地使用中,經營者將資本、勞力與其他生產因素投入於土地,以生產財貨的比例。 • 生產因素(資本、勞力)投入的多寡,會因土地使用方式與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報酬遞減法則 • 當生產因素繼續投入於一個有限的固定因素時,很快就會達到邊際產出的最高點。 • 之後,增加的邊際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出便會減少,終致到達負的產出。
報酬遞減的經濟法則 • 賦予投入因素—成本,賦予產出因素—市場價值或價格,將報酬遞減轉換成經濟觀念。 • 從投入面分析 • MFC=MVP • 從產出面分析 • AR=MR
空間使用的報酬遞減 • 高層建築的樓層數的增加,在其技術上有其極限。 • 路面交通的問題也是一樣,交通集約度的增加會使報酬遞減,技術的進步,往往被數量的擁擠所抵銷。最終,大眾捷運可能也有所不逮。
歷屆試題 • 試述土地收穫遞減法則的意義,及其成立的原因與其批判。(91年不動產估價師高考) • 擬答: • (ㄧ)意義 • (二)條件 • (三)成立原因 • (四)批判:未考慮生產技術的提昇
D • 受報酬遞減律限制最迅速的用地為: • (A)商業用地 • (B)住宅用地 • (C)工業用地 • (D)農業用地 • (91年不動產估價師)
比例原則的應用 • 在管理決策上的應用 • 合理的經營區間 • 多重的生產函數 • 等邊際原則
土地使用的集約度 • 在生產過程中,資本與勞力、管理等生產因素相對於土地的投入量。 • 在土地面積固定下,投入生產因素比例高,則為集約使用,投入生產因素(資本、勞力等)比例低,則為粗放使用。
土地使用的集約邊際與粗放邊際 • 集約邊際 • 從投入面看:MVP=MFC • 從產出面看:MC=MR • 粗放邊際 • AC=AR;MC=MR;TR=TC
影響土地使用集約度的因素 • 土地使用形態 • 需求增加或產品價格提高 • 限制因素 • 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