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15 Views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主讲:谢应光.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关于学科前沿的理解:学术的与非学术的 学科前沿理解的有限性:视角的、观念的和学识修养的 我们了解学科前沿的意义:视界的拓宽;理论的趣味;学术基础与基本常识和方法的习得.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一、 1949 年以前 (一)新文学研究的开端 1 、胡适 《 最近五十年中国之文学 》 ( 1922 ):尾巴式的 5 年 2 、陈子展 《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 》 ( 1930 ):附骥式的 10 年
E N D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主讲:谢应光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 关于学科前沿的理解:学术的与非学术的 • 学科前沿理解的有限性:视角的、观念的和学识修养的 • 我们了解学科前沿的意义:视界的拓宽;理论的趣味;学术基础与基本常识和方法的习得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一、1949年以前 (一)新文学研究的开端 1、胡适《最近五十年中国之文学》(1922):尾巴式的5年 2、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30):附骥式的10年 3、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1933):立足于反调写1911—1930年之中国文学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二)大学里的新课程 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1929)(北师大和燕大) 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北平辅仁大学) (三)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史著: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系统性)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四)抗战以后解放以前的史著 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1939):思潮专史 2、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1939,时未发表)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二、1949年以后 (一)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 1950年5月,中央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内容规定如下: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在各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以及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评述。 同年,由老舍、蔡仪、王瑶、李何林编定《〈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1951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上发表。标志。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二)早期几部重要的新文学史著作 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1951)(下)(1953):拉通30年;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学科建立后第一部教材。 2、政治化的新文学史著 (1)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1952) (2)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1955) (3)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三)文革时期学科发展的停顿:集体创作文学史 (四)学科发展的恢复 1、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1、2、3)(1979—1980) 2、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87) 3、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1988) 4、朱栋霖、丁凡、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1999)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五)几部重要的专史和外史 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1989)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986—1991,共3卷) 3、夏志清[美]《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 4、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989) 5、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1988) 6、张松如《中国现代诗歌史论》(1995) 7、司马长风[香港]《中国文学史》(1975—1978,共分上、中、下三卷) 8、周锦[台湾]《中国新文学史》(1976) 9、顾彬[德]《20世纪的中国文学》(2008)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新文学史观 1、进化论的文学史观 2、阶级论的文学史观 3、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4、“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一、中国现代文学安身立命的一个话题 1、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本区别 2、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根本区别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学术历程 1、“走向世界”(20世纪80年代) 2、“现代性”(20世纪90年代) 3、“全球化”(21世纪初至今) 4、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终结”论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三、中国的“现代性”话语现状:四重“现代性” 1、“现代性终结”论者的现代性:现代性是西化过程,西方是世界的中心,中国被边缘化。用“中华性”反抗霸权。(王岳川等) 2、“呼唤现代性”:近代性。中国现代性还没有到来。(杨春时、宋剑华等) 3、用“西眼”看中国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文学是一种崭新形式。(高玉) 4、从用语到视角:用自己的话说中国的事的现代性。(王富仁、李怡)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四、从关键词看中国的“现代性”:我的一种语言学视野的看法 1、“科学” 中国古代:科学(宋代)指科举之学;又,意最近者为“格致”——一种修身、明德的方法,又为技术,形而下的“器”,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等。 中国现代:源于日本的回归汉字,1874年日本西周始用,1894—1896中国严复始用;1915年《科学》杂志和《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标志着中国现代“科学”观念的确立。特点:强烈的功用论色彩;既属于“形而上”,又属于“形而下”。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2、“民主” 中国古代:民主意思是“民之主宰者”,如“当有圣人出为民主”(《资治通鉴》)。 中国现代:源于日语minshu的汉语回归词,日本又源于英语democracy;指一种制度,是指“民”具有在政治上享有自由发表意见、参与政权管理的权利。扭曲:多数人的专制;举手的象征意义。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3、“革命” 中国古代:革命的意思是按照天命改朝换代。 西 方:(1)古希腊罗马时期,“revolution”意指运动,政治含义较少;(2)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意指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3)20世纪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突变和质变,另一方面又坚持是向旧制度的某种形式的回归。 中国现代:旅行词汇,源于日语kakumei对译英语的revolution,中国又从日语中译过来就成了现代意义的“革命”。特点:往往具有一些全盘否定和暴力倾向,少了一些建构的性质。
第三讲 学术前沿的嬗变:以鲁迅研究为例 一、学术思想的解放 1、毛泽东时代:政治导向的作用 2、后毛泽东时代:恢复鲁迅的本来面目 3、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中的鲁迅 4、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业务派(陈涌)——反封建的启蒙思想派(王富仁)——人生哲学派(汪晖、钱理群)——先锋派(葛红兵、王朔)
第三讲 学术前沿的嬗变:以鲁迅研究为例 二、学术方法的多元 1、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戈宝权《鲁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刘柏青《鲁迅与日本文学》,张华《鲁迅与外国作家》,俞元桂、李万均、黎舟《鲁迅与中外遗产论稿》,李春林《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吕俊华《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心理学方法的困惑:生理的与审美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3、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运用: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3、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运用: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 4、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原型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方法。
第三讲 学术前沿的嬗变:以鲁迅研究为例 三、学术成果的众多 鲁迅研究成果,据统计共有6000多本(孔庆东语)。涵括史料研究,生平研究,思想研究,作品研究,比较研究,艺术研究等。 四、鲁迅研究现实意义的永恒性:人们为什么争夺鲁迅研究的话语权?
第四讲 学术前沿的嬗变:以郭沫若研究为例 一、政治视角与艺术视角:怎样的角度看郭沫若 二、从伟人到小人:郭沫若的人格 三、从至情至性到无情无义:郭沫若的爱情 四、从经典作品到垃圾作品:郭沫若作品的价值 五、郭沫若研究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如何看待郭沫若及其文学创作?(辨证的和历史的;审美的与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