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2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突触传递原理 2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 、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活动特点 5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 、条件反射学说、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 7 、睡眠的两种时相及其意义 难点: 1 、突触传递过程及原理、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2 、牵张反射过程、肌紧张的形成、 γ 环路 3 、随意运动的调节(锥体系、锥体外系) 4 、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点和功能. 第一节 总论. 一、概述. 管理机构. (一)神经系统的意义.

baker-va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2.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 重点: 1、突触传递原理 2、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活动特点 5、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条件反射学说、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 7、睡眠的两种时相及其意义 • 难点: 1、突触传递过程及原理、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2、牵张反射过程、肌紧张的形成、γ环路 3、随意运动的调节(锥体系、锥体外系) 4、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点和功能

  3. 第一节 总论 一、概述 管理机构 (一)神经系统的意义 随动物进化发生和发展的 神经系统演变 管状神经 神经链 神经节 水螅 神经网 脊椎动物 环节动物 扁形动物 NS起源 更高度发展的大脑皮层 系统 哺乳类动物 由此表明神经系统是动物进化的产物

  4.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及整合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部位与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 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 皮层 大脑 基底神经节 丘脑 间脑 脑 下丘脑 中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 脑桥 延髓 小脑 脊髓

  5. 2、中枢神经系统各级中枢的整合作用 是神经系统里边进行的工作过程,称整合。 ① 把许多部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② 神经元接受抑制、兴奋两种传入机制,最后将其综合成一个新的输出信号。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细胞(神经元neuron) 1、结构 胞体 树突 神经元 突起 轴突 神经纤维

  6. 2、神经元的机能分类 ① 按照生理机能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类 信息由外周→传向中枢 a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信息由中枢→传向外周 b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起联络整合 c 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作用 ② 可按对下继单位的作用将神经元分为两类 a 兴奋性神经元:它的活动引起后继单位兴奋 b 抑制性神经元:它的活动引起后继单位抑制 ③ 还可根据神经末稍释放的化学递质分类 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等

  7. (二)突触(synapse) 1、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与其他细胞相互接触的部位称突触。 2、突触的结构与分类 突触前膜 ① 突触的结构 组成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② 突触的分类 a 据突触接触部位将突触分成三类 图1 轴突—树突突触: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 轴突—胞体突触: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

  8. 轴突—轴突突触: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或轴丘相接触。轴突—轴突突触: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或轴丘相接触。 以上为人和高等动物最主要的三种突触接触形式。这些突触也为化学性突触。 树突—树突型突触 缝隙连接 电突触 树突—胞体型突触 胞体—胞体型突触 b 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机能活动的影响 兴奋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包围式 c 根据突触的结合形式分类 依傍式 3、突触的传递过程及原理

  9. ① 兴奋性突触的传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K+通透性↑ Na+内流、K+外流 去极化 EPSP

  10. ② 抑制性突触的传递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Cl-(主)K+通透性↑ Cl-内流、K+外流 超极化 IPSP

  11. ③ 突触后电位 a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在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的去极化型膜电位。 该电位的形成是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大而导致膜的去极化。 b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的超极化型膜电位。 该电位的形成是突触后膜对K+、Cl-尤其是Cl-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膜的超极化。

  12. (三)中枢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内传递神经元间信息和将神经元的信息传向效应器的化学物质。 中枢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统称为中枢递质。 1、确定中枢递质的基本条件 ① 突触前神经元能合成这一化学物质。 ② 该化学物质贮存在特定小泡中,当兴奋冲动抵达神经末稍时,小泡内的化学物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③ 此化学物质能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并发挥生理作用。

  13. ④ 有使该物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 ⑤ 用递质拟似剂或阻断剂可加强或阻断这一化学物质的信息传递。 2、中枢递质的种类 ① 胆碱类 Ach 多巴胺 DA 儿茶酚胺 肾上腺素 E ② 单胺类 去甲肾上腺素 NE 5—羟色胺 5-HT 吲哚胺 谷氨酸 门冬氨酸 ③ 氨基酸类 γ—氨基丁酸 甘氨酸 ④ 其他 前列腺素、P物质、组织胺

  14. 3、递质的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其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称递质共存。3、递质的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其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称递质共存。 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4、神经调质:在神经系统,有一类化学物质,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的效应。这类化学物质称神经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质作用。

  15. 5、受体学说: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能与相应的递质、激素、调质或药物结合并发挥生物效应的蛋白质,叫做受体。5、受体学说: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能与相应的递质、激素、调质或药物结合并发挥生物效应的蛋白质,叫做受体。 ① 受体的分布和类型 分布: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节、效应器的细胞膜上 神经突触后受体 突触后膜受体 效应器细胞膜受体 受体 感受调节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 突触前膜受体 ② 外周主要递质受体的分类 a 胆碱能受体:指能与Ach递质特异结合的受体。

  16. 效应 分布 阻断剂 副交感节后效应器细胞膜上; M型受体 阿托品 毒蕈碱型受体 部分交感节后效应器细胞膜上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副交感、交感节后的突触后膜上 N1 N型受体 箭毒 烟碱型受体 N2 骨骼肌兴奋 终板膜上

  17. b 肾上腺素能受体:指可与NE递质特异结合的受体。 α受体 与NE结合以兴奋为主但对小肠平滑肌抑制 α受体的阻断剂为酚妥拉明 β1 分布于心脏 兴奋 阻断剂心得安 β受体 β2 分布于平滑肌 以抑制为主 ③ 中枢递质受体 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外,还有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 阻断剂:某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占据受体、或者使受体构型发生变化,使递质无法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将这些药物称为阻断剂。

  18. (四)神经胶质的的机能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的辅助,但它的数目远比神经细胞多,约是神经细胞的10倍。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 中枢胶质细胞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 1、分类 小胶质 外周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

  19. 2、功能 ① 对神经细胞起支持作用 ② 隔离绝缘作用 ③ 摄取化学物质 ④ 分泌功能 ⑤ 修复及再生 神经细胞受损或衰老消失后,空隙由胶质细胞分裂填充,从而起到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⑥ 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⑦ 营养功能

  20. 三、反射活动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规律性的反应。 (一)概念: (二)反射的分类 1、按反射形成的特点 非条件反射: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出生后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反射。 外感受性反射 2、按感受器的部位 内感受性反射

  21. 躯体反射 3、按效应器的作用特点 内脏反射 防御性反射 食物性反射 4、按生物学意义 性反射 探究反射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指一个神经元轴突可通过其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具有放大的功能

  22. 2、聚合式:许多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2、聚合式:许多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具有整合功能 3、链锁状与环状 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信息作用范围 具有反馈功能

  23. 环状:一个神经元通过其轴突的侧支与中间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中间神经元反回来再与该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构成闭合回路。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1、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 ① 单向传布: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给突触后神经元,不能逆向传布。 ② 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一个突触需0.5~0.9ms。 ③ 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和时间性总和。 ④ 后放:在某些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的时间内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后放。 ⑤ 对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24. 2、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 中枢抑制也是神经元的主动活动过程。 ① 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发生抑制。 末梢释放 兴奋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 产生 突触后膜超极化 抑制性递质 IPSP 使突触 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 后神经元抑制

  25. a 传入侧支性抑制 感觉传入纤维的侧支经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与其拮抗中枢神经元的活动过程。 意义:协调两个相互拮抗中枢的活动 b 返回性抑制 中枢神经元的轴突侧支经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返回作用于自身或其它中枢神经元的抑制过程。

  26. 意义: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促进同一中枢内神经元同步化,保证运动的协调。意义: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促进同一中枢内神经元同步化,保证运动的协调。 ② 突触前抑制 a 概念:由中间神经元及轴突—轴突突触的活动,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将这种抑制称突触前抑制。 b 过程和机制: c 意义:主要发生在感觉传入通路。生理意义能全面控制传入感觉信息,使感觉的功能更为精细集中 (五)反射活动的协调

  27. 突触前、后抑制小结 突触后神 经元呈现抑制

  28.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调节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中枢神经系统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称脊髓反射。 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①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发出纤维支配梭外肌, α运动神经元+引起肌肉收缩 脊髓前角 γ运动神经元 发出纤维支配梭内肌, γ运动神经元+梭内肌收缩。调整肌梭感受器的敏感性

  29. ② 运动单位(motor unit) :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合称运动单位 。 3、肌梭:是感受骨骼肌长度变化的感受器 4、牵张反射(stretch reglex) ① 概念:外力牵拉骨骼肌时,反射性的引起受到牵拉的同一块肌肉产生收缩反应,称牵张反射。 ② 类型 a 腱反射(tendon reflex):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称腱反射。 特点:为单突触反射。 意义:辅助诊断神经系统某些疾病。

  30. b 肌紧张(muscle tonus) 骨骼肌经常保持一种持续的轻微收缩状态称为肌紧张。 也叫肌张力 缓慢持久的牵拉肌肉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称为肌紧张性反射。 肌肉不表现明显的收缩状态 特点 不易疲劳 意义:对抗重力牵引,是维持动物正常姿势和进行其他运动的基础。

  31. 肌紧张的产生 Ⅰ重力作用 反射性引起骨骼肌轻微的收缩。 Ⅱ高位脑中枢发放冲动,引起γ—环路活动,致肌肉轻度收缩。 γ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引起支配同一肌肉α运动神经元 兴奋,传出冲动,致肌肉收缩,此过程称γ—环路活动 下传冲动 γ运动神经元+ 传出冲动 高位脑中枢 刺激 通过 梭内肌收缩 螺旋状感受器 脊髓α运动 Aα和Aβ传入纤维传入冲动 传出冲动 神经元+ 梭外肌收缩

  32. c腱器官:位于肌纤维与肌腱衔接处感受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也称高尔基腱器官。c腱器官:位于肌纤维与肌腱衔接处感受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也称高尔基腱器官。 反应过程:腱器官接收的信息由Ib类纤维传入 刺激 高尔基腱器官 肌肉强烈收缩时 肌紧张↑ 抑制 Ⅰ类纤维 脊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传入冲动 肌肉收缩↓ 使肌紧张↓ 脊髓前角α神经元 意义:避免肌肉过分强烈收缩造成损伤 腱器官的反射为多突触反射

  33. 5、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 屈肌反射:伤害性刺激刺激一侧肢体皮肤时,同侧肢体发生屈曲,就称为屈肌反射。 特点:反射强度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意义:使动物避开伤害性刺激。 ★ 对侧伸肌反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一侧皮肤时,同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意义:支持体重,维持身体直立姿势而不至于跌倒 以上这些反射只要脊髓存在就能完成,故称为脊髓反射。

  34. 6、脊休克(spinal shock) :是指人或动物在脊髓与高位脑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脊休克。 表现:① 断面以下的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完全消失,骨胳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 ② 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发汗反射消失,膀胱、直肠粪尿聚积。 脊休克的恢复: 脊休克的原因:脊髓离断后失去了高位脑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

  35.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① 易化区(facilitatoey region):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丘脑底部。 作用:发放下性冲动加强脊髓的牵张反射,即加强肌紧张。 ② 抑制区(suppressor region):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 作用:发放下性冲动抑制脊髓的牵张反射,即抑制肌紧张。

  36. 2、去大脑僵直 ① 概念: 把动物从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使脊髓仅与低位脑干相连称去大脑动物。去大脑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脊柱后挺、头尾昂起的伸肌过度紧张的表现称去大脑僵直。 ② 产生的原因 (三)姿势反射 1、状态反射 2、翻正反射

  37. (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 2、大脑皮层运动区 ① 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6区一部分 ② 运动前区 6区大部分 特征: a 交叉支配,但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大多是双侧性的。 b 具有精确的机能定位,一定的区域支配一定的肌肉。空间方位上为手足倒置安排,但头面部内部为正立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