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48 Views
崇德國中 反霸凌宣導. 一、霸凌的定義 教育部的定義: 具有欺負他人之行為 具有故意傷害之意圖 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之傷害 兩造勢力(地位)不對等 其他經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討論後認定者 以上 5 項任 1 項,都屬霸凌. 二、「校園霸凌」之定義、類型與具體型態. 三、校園霸凌與校園偏差的差異. 四、 學校面對校園霸凌事件 應有的態度 -- 3R 觀點 規則( Rule ): 讓學生清晰知道,學校有處理校園霸凌的 規範。 權利( Right ): 每一位學生都有權力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學習。 責任( Responsibility ):
E N D
一、霸凌的定義 教育部的定義: 具有欺負他人之行為 具有故意傷害之意圖 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之傷害 兩造勢力(地位)不對等 其他經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討論後認定者 以上5項任1項,都屬霸凌
四、學校面對校園霸凌事件 應有的態度-- 3R 觀點 規則(Rule): 讓學生清晰知道,學校有處理校園霸凌的 規範。 權利(Right): 每一位學生都有權力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學習。 責任(Responsibility): 教育者必須負起「輔導」及「監護」的責任。
五、校園暴力及相關行為 • 校園暴力是指學生(包括離校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等,在校內所從事的暴力行為,凡是對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學生同儕施暴或破壞校內器材與設備者,均屬校園暴力。 • 欺凌弱小亦是校園暴力的一環 小
五、校園暴力及相關行為 • 常被欺負的青少年可分為兩類: 1.被動的被欺負者 2.挑釁的被欺負者 前者通常是比較弱小,沒有朋友,較易緊張, 較不安全,不懂得自衛者。 後者則是壞脾氣,好動,容易興奮,被攻擊時 會尋求報復者,在被大孩子欺負時會轉而找小 孩子出氣。
六、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暴力行為 • 霸凌者行為表徵: 1.口出穢言,謾罵同學,頂撞師長 2.故意破壞他人物品或學校公物 3.用暴力解決問題,成群結黨,徒手或持械打人 4.情緒衝動易怒、耍老大、強出頭 • 被霸凌者行為表徵: 1.出現不想上學之反應 2.不參與團體活動 3.情緒反應比較大
六、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暴力行為 • 輔導策略: • 1.在平常即以尊重理性的態度與學生互動,建立良好 • 的師生關係 • 2.建立學生用好行為來獲得同儕尊重的觀念 • 3.在平常即培養學生恰當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 • 4.使用同理心技巧,從學生立場來看發生的生活事件 • 5.建立學校與治安單位的聯絡網,防杜社區幫派的影 • 響 • 6.立即停止當事人的行為,或帶學生離開現場 • 7.讓學生自己負起行為之後的責任 • 8.事情發生當時即予以適當的處理 • 9.進行事後的個別諮商或行為觀察
七、通報與處理流程 • 參考附件資料
八、校園霸凌會議組織成員 • 校長 • 教務主任 • 學務主任 • 輔導主任 • 生教組長 • 輔導組長 • 導師 • 家長
九、霸凌被害之權力主張 • 被害學生為未成年人,學生及家長都可要求對方負起民刑事責任。但如被害學生已成年,通常家長不能代為追訴法律責任。 • 民事責任,可依民法侵權行為規定,要求賠償醫療費、精神慰輔金等。 • 刑事責任方面,未成年被害學生及家長,可依程度,主張不同刑責,一般校園霸凌會產生的犯行,多為傷害、恐嚇、搶奪、恐嚇取財、勒索等。 參考自由時報100.1.3B2版之法律信箱德律聯合法律事務所呂偉誠律師回答
十、校園霸凌相關人員法律責任 • 請參考今日所發下之資料。
十一、小朋友YES-NO守則 • YES • 遇到被嘲笑或被欺負的情形,要溫和且堅定的拒絕對方;例如:「我不喜歡這樣,請你停止。」 • 遇到其他同學被嘲笑、排擠或欺負,應該想辦法阻止或通知大人協助。幫助弱小是正確的行為和打小報告是不同的。 • 通知導師、家長或是學務處。通報專線5248-168、教育部0800-200-885
十一、小朋友YES-NO守則 • NO • 不要因為身體的特徵、成績、家庭背景等原因嘲笑別人,每個人都有優點、缺點,要學習互相尊重和欣賞。 • 不要因為別人這麼做,就只好跟著一起做。雖然你的朋友可能會排擠別人,你可以勇敢說不,不跟他們一樣。 • 不要因為一次的求助失敗就放棄,多嘗試幾次,你也可以變成校園反霸凌的和平大使。
十二、教師的YES-NO守則 • YES • 關心學童的互動生態,瞭解誰是班上的霸凌兒童及受虐兒童分開,避免進一步傷害,分開輔導,要有長期處理的準備。 • 讓孩子有求助的安全感,明確表達願意處理罷凌事件的態度。 • 在課程中落實人權、法治、生命、品格及性平教育議題。
十二、教師的YES-NO守則 • NO • 讓孩子知道使用暴力就是錯的。塑造向老師報告霸凌事件不是打小報告、背叛、愛告狀的氣氛。 • 不要期待立竿見影,一旦發現霸凌兒童和受虐兒童要分開,避免進一步傷害。 • 不要把霸凌孩子抓來打罵或逼他向受凌兒童道歉,這只會助長霸凌惡性循環。
十三、從霸凌事件再來思考 • 霸凌事件提醒我們要更關心孩子,重視他們的喜怒哀樂、是非價值。 • 霸凌事件警告我們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學科知識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和心靈成長。 • 霸凌事件不是只有學校中的行政和導師的職責而已,家長也要負起責任。
十四、參考資料 • 教育部製作之反罷凌資料。 • 兒童聯盟的建議處理守則。 • 自由時報100/1/3B2版法律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