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第二章 疆域的發展 - 農業文明的興起 第二節 華北平原的環境特色

第二章 疆域的發展 - 農業文明的興起 第二節 華北平原的環境特色. 正修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文史科講師 林綱偉 Oct. 18, 2005. 黃 河流域為中華文化搖籃. 黃 河流域,素稱中華文化搖籃。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糧食生產重地). 黃 河古水車. 李希霍芬稱黃河為「中國之憂患」. 然而近千年來改道頻繁,已經使得本區失去其應有的光彩。 李希霍芬稱黃河為「中國之憂患」 , 原因 即在於黃河改道的頻率,愈來愈快;帶給居民無盡的傷痛與悲哀。. 河南洛陽小浪底水庫壩址.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疆域的發展 - 農業文明的興起 第二節 華北平原的環境特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疆域的發展 - 農業文明的興起第二節華北平原的環境特色 正修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文史科講師 林綱偉 Oct. 18, 2005

  2. 黃河流域為中華文化搖籃 • 黃河流域,素稱中華文化搖籃。 •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糧食生產重地) 黃河古水車

  3. 李希霍芬稱黃河為「中國之憂患」 • 然而近千年來改道頻繁,已經使得本區失去其應有的光彩。 • 李希霍芬稱黃河為「中國之憂患」,原因即在於黃河改道的頻率,愈來愈快;帶給居民無盡的傷痛與悲哀。 河南洛陽小浪底水庫壩址 http://bbs.edu88.com/thread.jsp?boardid=144&threadid=50876

  4. 改道頻率越來越快 • 黃河5,000年來,共有7次大規模改道。 • 若以距今1,000年為界,最近1,000年來共發生5次。亦即前4,000年只發生過2次。 • 改道頻率由2,000年發生一次,變成200年就發生一次。 河南洛陽小浪底水庫開始調水調沙排淤0616, 2005

  5. 一、黃河的水文特徵 • 黃河的水文特徵有五個: • 水量小:中上游流域的集水區,在氣候上都屬乾燥的沙漠或草原氣候,降水量少,故河流水量亦小。逕流量為長江的1/20。 黃河上游山區彎道

  6. 2 洪水大: • 流域內的雨季集中在夏季的6-9月, • 雨量約佔全年60%以上,故夏季為洪水期。 • 河床無法容納過多雨水,往往氾濫成災。 夏季洪汛頻傳 0616, 2005

  7. 3 逕流年變化大: • 由於夏雨集中,一年內的洪水量與枯水量最高可差達100倍,河床水量的年變化大。 • 逕流:地面上流動的水,稱為地面逕流;由於水都是循著地表最低處流動,河床就成為水流匯集所在,故河流的流水被稱為逕流。河水的流量則稱為逕流量。 黃河中游香爐寺秋初河段

  8. 4 含沙量高: • 平均含沙量達37.6 0/00,是長江平均含沙量0.3-0.5 0/00 的100倍。 陝西佳縣黃河河段

  9. 5 凌汛: • 由於黃河在上有與下游河口處的流向,都是由南方(低緯)流向北方(高緯)。 • 春初,氣溫回升,結冰的河床與陸地冰雪由低緯的南方開始先溶解,冰水順流而下,夾帶大量浮冰流向高緯處河口。 三門峽水庫出現罕見冰封 0114, 2003

  10. 飛機投彈、炸藥爆破防凌汛 • 此時河口河床仍處於結冰狀態,因此浮冰便被河水推擠向前,湧向結冰河床的上方堆疊,浮冰凌空升高,此時就形成新的冰壩 • 進而造成河流水位上升,一旦高出隄岸,浮冰衝撞隄防,冰水破隄而出形成水患,故稱凌汛。

  11. 黃河改道的地形(自然)因素 • 黃河自太行山以下,形成沖積扇地形。

  12. 沖積扇地形特徵是扇央高,二翼低 • 水會向低處流,因此最後總會離開扇央的主河道,流向較低的二翼之一邊。 • 沖積扇的地形結構,便是註定必然改道的自然因素。

  13. 二、黃河改道的影響 • 大禹是中國溝渠灌溉(農業工程、水利工程、治水)的始祖。 • 相傳大禹治理黃河的方法步驟是「分九水」 • 九;古代用法即眾多之意。九水;指黃河沖積扇上眾多流路的黃河河道,稱網流。 沖積扇上眾多流路的網流

  14. 分九水 黃河三角洲 • 亦即先將黃河各流路疏通後,再將主流河道的河水引入支流, • 這才疏通主河道,使得黃河水患消失,河流不再改道,恢復平靖。

  15. 古代黃河的上中游高原地帶的森林、草原比較完整;古代黃河的上中游高原地帶的森林、草原比較完整; • 當時氣溫比現在高2℃,生長溫度高,生長季節長。 • 下游有多條大川和密如織網的支津、眾多的湖泊, • 當時的黃河灌溉了無數的農田,是利多害少的。 黃河上游–九曲第一灣

  16. 黃土高原水土嚴重流失 • 黃河自唐末(西元907年)、五代以後,決隄氾濫與改道頻率越來越快。 • 主因是黃土高原的開發,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 水色永遠是黃黃的

  17. 黃河改道的影響: • 田園、城鎮和數以百萬計的人口,慘遭吞噬。 • 沙災嚴重;洪水帶來泥沙沈積,水退沙留,沙丘遍地,灌溉系統全毀 • 沙灘地因長期排水不良引發土地鹽鹼化。 黃河決堤後日軍強逼黃包車夫渡過氾區

  18. 破壞華北原有的水系 • 泥沙淤塞河流、湖泊 • 下游二岸大隄高束,已無支流流入。 • 流沙不僅破壞自身水系,也給海河、淮河水系帶來嚴重沙災。 山東黃河防汛工程開工 0511, 2003

  19. 三、農業平原的生活環境 • 華北的農業發展深受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影響,農產多屬旱地農作。 • 大陸性;相對於海洋性的潮溼,大陸性則屬乾燥的氣候,由於缺水調節氣溫,致使溫差特大。 旱作春玉米整地

  20. 氣候特徵: • 冬冷夏熱 • 年、日溫差均大 • 夏雨集中 • 春旱嚴重 中國北方寧夏持續乾旱 1209, 2004

  21. 溫差大;有利於農作生產品質提高 • 植物白天行使光合作用,製造碳水化合物,以作為枝葉花果生長所需的養分; • 植物在夜間則行使呼吸作用,此時便會消耗日間所生產的碳水化合物; 旱作果樹,首重灌溉

  22. 氣溫低於10℃,植物進入休眠狀態 • 夜間氣溫下降低於10℃時,植物休眠,呼吸作用停止 • 溫差大可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白天所製造的碳水化合物便可全數作為枝葉花果生長的養分,農作物品質相對提高。 溫帶水果因休眠充足,果肉厚實,汁多甜美

  23. 夏雨集中 今夏中國北旱南澇 • 雨量變率可高達70%,且年雨量少。 • 降水量不足或過多,都是造成本區飢荒的主因。 • 1877-1879年的華北大旱,估計死亡人口達900萬人。

  24. 嚴重春旱 • 抑制越冬農作(冬小麥)返青(長出新芽)、成長、結穀。 • 促成強風發生,形成沙暴。 • 大風侵蝕地面,使蒸發旺盛,進而促使逕流水源枯竭。 • 相對溼度低有利於蝗蟲卵孵化,形成蝗害 非洲蝗蟲害嚴重

  25. 四、城市發展與交通建設 • 中國第一條南北向縱貫鐵路即連接北平與漢口的平漢鐵路(京廣線)。 • 平漢鐵路在漢口渡長江後,接粵漢鐵路,將中國南(廣州)、北(北京)二大都市連接起來。最終促使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成功,促成中國南北的統一。 平漢鐵路 1897, 04動工 1906, 04完工

  26. 平漢鐵路通車帶給華北農村生活的影響: • 華北地區從事長程貿易的商人隨之增加。 • 農作生產習慣隨之改變。例如,棉花原本自用,後逐漸成為出口商品。 河北省會石家莊

  27. 鐵路轉運區位興起 • 鐵路沿線許多小城鎮,因轉運區位,興起成為人口聚集的工商都市,市場經濟活動興盛。例如石家莊、鄭州等(隴海鐵路1914年)。 • 重要工礦都市都有鐵路聯繫 • 華北交通建設,更是以燃料輸出服務為主要用途。 鄭州車站,建於1904年

  28. 鐵路交通的便捷與長程運輸性 • 無疑地使得本區某些農村生活起了巨幅的改變,新興的地方性農工業都市沿鐵路線發展。 • 引進了新的市場經濟思想,改變了人民的生產習慣,加重了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當然也促進了華北平原現代化與都市化的發展 • 都市化;指人口由鄉下集中到都市的過程。 今日鄭州車站全景

  29. 五、北京、天津的機能與未來發展 (一)北京 • 北京位處農業平原中,這種區位條件並無特殊之處。 • 但是由於位置接近長城南口,南口是蒙古高原進出華北平原的唯一隘口。 • 因此,北京遂成為農業民族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南侵,以及遊牧民族南進的軍事重鎮。 清代–南口八達嶺圖像

  30. 北京自元代建都以來 • 使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也因此,成為文化中心、學術中心、教育中心、交通中心、國內與國際鐵路中心等。 • 北京缺乏發展重工業的資源條件。作為國都,原本不應過度強調工業機能。 北京故宮–紫禁城

  31. 文化大革命(1966-1976)以來 • 因模仿蘇聯計畫經濟建設,而在北京發展重工業,已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包括: • 1.都市成長過度;目前人口為1,492.7萬人(2004),人口密度為888人平方公里。 • 2.食水短缺、 • 3.交通壅塞、 • 4.環境污染 北京首都鋼鐵公司

  32. 過度發展工業是問題主因 • 過度發展工業是造成北京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且引發環境問題的主因, • 長遠之計應疏散重工業向毗鄰地區發展,以紓解人口過多的壓力、減輕用水與交通問題,又能降低環境污染。 • 同時市區可發展消費性工業和商業類服務業,以及以古蹟為主的觀光業。 北京石景山空氣污染嚴重

  33. (二)天津 • 天津因交通地位重要,發展工業已有140年歷史,是全中國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 • 自元代忽必略獎勵海上貿易,糾工開鑿北京至天津的運河,並於北京城北挖掘海船停泊水池(今頤和園)設置海關後,天津就作為北京的外港(冬天河水結冰) 天津塘沽外灘公園

  34. 天津工業以紡織、輕工、機械和化工著稱 • 天津港由天津、塘沽和新港合組而成,目前為中國北方最大商港。 • 因工業發達,人口眾多,導致用水不足,進而造成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與海水入侵地下水層的問題。 天津新港造船廠

  35. 缺水是中國北方都市未來發展的共同難題 • 「南水北調」計畫目前已實施中,預定由長江三峽大壩引水, • 經隧道調水注入黃河中游,以解決華北用水不足問題, • 包括都市、民生、工業與農業等用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