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k likes | 2.28k Views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1). 第一节 胃肠疾病 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的形态、分布及粘膜. 幽门. 胃窦. 幽门. 十二指肠上部. 胃的组织学. 一、胃炎( Gastritis ) (-)急性胃炎 1. 病因 :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e.g. aspirin) 过度饮酒 . 严重应急和休克 (e.g. 创伤 、烧伤 ). 2. 类型 (1) 急性卡他性胃炎:急性刺激性胃炎或单纯性胃炎 (2) 急性腐蚀性胃炎 (3) 急性出血性胃炎 (4)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 急性腐蚀性胃炎. 急性出血性胃炎.
E N D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1)
第一节 胃肠疾病 • 胃炎 • 消化性溃疡
幽门 胃窦
幽门 十二指肠上部
一、胃炎(Gastritis) (-)急性胃炎 1.病因: •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e.g. aspirin) • 过度饮酒 . • 严重应急和休克 (e.g. 创伤 、烧伤).
2.类型 (1)急性卡他性胃炎:急性刺激性胃炎或单纯性胃炎 (2)急性腐蚀性胃炎 (3)急性出血性胃炎 (4)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②长期的慢性刺激、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吸烟和滥用抗炎药等; ③自身免疫(如恶性贫血); ④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损伤。
2)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 ) (1)形态与分布 一种弯曲棒状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于胃上皮表面和腺体内的粘液层中。 (2)HP感染率:存在地区和生活习惯差异。 正常人群:<30%/西方国家; 50%~70%/中国。 (3)检出率: CG:63.6%;GU:71.9%;DU:100.0%。 (4) 致病性: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有关 与胃癌和胃恶性淋巴瘤发生可能有关。
2.类型(types) (1)慢性浅表性胃炎 好发部位: 胃窦、胃体粘膜 检出率: 内窥镜检出20-40% 。 【肉眼形态】: • 病变呈多灶性或弥漫性,亦可局限性; • 胃粘膜表面有渗出物; • 粘膜充血、水肿,伴点状出血或糜烂; • 粘膜厚度正常。
【组织形态】 • 粘膜表面上皮常出现变性,表浅糜烂。 • 固有层水肿,充血 • 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 急性活动——中性粒细胞浸润。
(2)慢性萎缩性胃炎 A型:好发部位:胃体、胃底 B型: 好发部位: 胃窦黏膜 发病率很高 【肉眼形态】(胃镜观察): ①正常粘膜色泽消失,代之暗灰色或灰绿色; ②萎缩区胃粘膜明显变薄,周围正常粘膜隆起两者界眼明显; ③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组织形态】 • 粘液分泌减少. • 腺体萎缩,伴囊性扩张,腺体数量减少 • 固有层炎细胞浸润. • 肠上皮化生 • 假幽门腺化生 • 异型增生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肠化类型 完全型化生 I型化生 小肠型化生 杯状细胞 吸收细胞 Paneth细胞 唾液酸粘液 纹状缘 柱状细胞 杯状细胞 柱状细胞 中性粘液 胃型化生 IIa型 不完全型化生 II型化生 唾液酸粘液 硫酸粘液 结肠型化生 IIb型 肠型胃癌
【临床分型】 A型胃炎:罕见,又称自身免疫性胃炎,常伴有恶性贫血。 B型胃炎:最常见,又称单纯性萎缩性胃炎。两型的镜下改变基本相同。
The bright green immunofluorescence is seen in the paritetal cells by anti-parietal cell antibody
临床病理联系 • 胃酸减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 • 癌变
慢性肥厚性胃炎 • 好发部位:胃体、胃底、大弯 • 大体特点: 膜皱襞粗大不规则、脑回样 疣状结节 隆起顶部糜烂、溃疡
镜下特点: 粘膜全层肥厚、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 • 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反酸、疼痛
二、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 占普通人群 10% • 主要发生于成人 • 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周期性上腹疼痛、返酸、嗳气 • 分急性和慢性
好发部位: • 食管:下段 • 胃: 小弯远侧 • 十二指肠: 消化性溃疡最好发区 • 胃肠吻合部
(一)急性溃疡 特点: • 为急性胃炎的一种表现形式(NSAIDs or 过度饮酒 ) • 严重应激反应的并发症(严重烧伤、创伤等) •高胃酸分泌的结果
(二)慢性溃疡 1.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胃溃疡:胃小弯近幽门,直径<2cm;十二指肠溃疡:球部前/后壁,直径<1cm 【肉眼形态】: • 圆形/椭圆形(多为一个); • 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深浅不-; • 切面呈斜漏斗状; • 周边粘膜皱壁常向溃疡处集中——呈放射状。
【镜下形态】:从表层到深层可分为四层: ①坏死层:最表层:纤维素、坏死细胞碎片 ③炎症层: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 ③肉芽组织层(新鲜); ④瘢痕层(陈旧肉芽组织)。疤痕层中小动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管壁↑→腔窄→血栓。 溃疡边缘:活动期慢性胃炎,肠化生,粘膜肌层和肌层粘连。 溃疡底部: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变性、断裂
2.结局和并发症 (1)愈合:渗出、坏死物吸收、排出,肉芽增生填补,周围上皮再生、覆盖创面愈合。 (2)出血:底部血管破裂而引起,1/3病人发生。 (3)穿孔:5%病人,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4)幽门狭窄:2%~3%,幽门管充血、水肿+括约肌痉挛+疤痕收缩→幽门狭窄→胃储留、呕吐→水和电解质失衡。 (5)癌变:癌变率1~2%,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发生癌变。
3.临床表现 • 上腹痛——周期性疼痛;返酸、暖气。 • 胃溃疡疼痛——餐后半至两小时之内,下次餐前消失。 •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餐后3~4小时)进餐后缓解。
病例分析 • 患者,男性,38岁,医生。 • 20多年前开始上腹部疼痛,以饥饿时明显,伴反酸、暖气,有时大便潜血试验(+)。 • 5年前疾病发作时解柏油样大便,乏力,进食后上腹痛加剧,伴呕吐,呕吐物为食物,经中药治疗后缓解。 • 入院前3小时突然上腹部剧痛,放射到右肩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急诊入院。 • 体格检查:脉搏110次/min,血压13.3/8kPa。 • 腹壁紧张,硬如木板,全腹压痛、反跳痛。 • 腹部透视:双侧隔下积气。急诊手术,行胃大部切除术。
该患者患何种疾病,临床与病理有何联系 1.慢性溃疡病——十二指肠溃疡 支持:患者为青壮年;上腹部疼痛20年,饥饿时明显,伴反酸、暖气,时有大便潜血试验(+)。 2.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幽门梗阻 支持:5年前发作时解柏油样大便,乏力,伴呕吐,呕吐物为食物。 3.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腹膜炎——失血性休克 支持:3小时前突然上腹部剧痛,放射到右肩部,腹部透视:双侧隔下积气。 腹壁紧张,硬如木板,全腹压痛、反跳痛。 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110次/min,血压13.3/8kPa。
4.病因 • H. pylori,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应激. • 高胃酸分泌、感染、十二指肠梗阻等。 • 其他因素: 慢性胃炎、吸烟 和遗传易感性
5.胃黏膜屏障 第一到防线: 粘液屏障 :最重要的防御. • 上皮细胞分泌中性糖蛋白——表面形成固态粘液层 • 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钠——抗酸作用,提高保护力. 第二到防线:表面上皮 • 胃酸、胃蛋白酶以喷射方式分泌 • 细胞代谢功能 • 粘膜血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