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第二節滿清治台政策的變革. 清同治 13 年( 1874 ),因 牡丹社事件 日軍出兵台灣,使清政府警覺到台灣對帝國海疆的重要性,因此在清治的最後 20 年有較大的施政改革 其間 1884-1885 年間,中國與法國之間因越南問題而引發戰火,即 清法戰爭 ,法軍曾攻打澎湖及台灣本島北部基隆等地 此兩事使清加速對台灣設省改治. 牡丹社事件. 由於日本明治維新後,實行「廢藩置縣」,日本即今進行「琉球處分」,斷絕清琉之間的宗藩關係,使其完全接受日本的統治

azuk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晚清台灣(下)

  2. 第二節滿清治台政策的變革 • 清同治13年(1874),因牡丹社事件日軍出兵台灣,使清政府警覺到台灣對帝國海疆的重要性,因此在清治的最後20年有較大的施政改革 • 其間1884-1885年間,中國與法國之間因越南問題而引發戰火,即清法戰爭,法軍曾攻打澎湖及台灣本島北部基隆等地 • 此兩事使清加速對台灣設省改治

  3. 牡丹社事件 • 由於日本明治維新後,實行「廢藩置縣」,日本即今進行「琉球處分」,斷絕清琉之間的宗藩關係,使其完全接受日本的統治 • 時值清同治10年(1871),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次年日本內部即出現征台之說,加以日本聘任美國駐中國廈門領事李仙得(C.W.Le Gendre,1829-1899 )表示:清政府政教不及「番地」,可採外交為主、軍事為輔,攻佔台灣南部「番地」,實施武裝殖民等

  4. 1874年牡丹社事件 資料來源: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2000,珍藏20世紀台灣,頁14, 台北時報

  5. 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的近因 • 清同治12年(1873.3),日本與清朝互換修好條約,清總理大臣毛昶熙在與日本討論台灣「生番」殺人及賠償撫卹等問題時,毛氏答以「生番」是化外之地、政教不及,此語予日本興師問罪的合法性 • 同年3月又有日本船隻漂流至台灣東海岸,遭原住民掠奪,此亦為日本出兵台灣的近因

  6. 日本政府由「內治」轉而「主戰」 • 明治維新以來,明治政府存在兩派勢力 • 「主戰派」以西鄉隆盛為首,主張向外征伐擴張國權 • 「內治派」以大久保利通為首,主張專意內政鞏固國勢 • 1871年台灣牡丹社事件後,日本武力擴張野心展露無遺。此後,日本國策漸由「內治」轉而「主戰」

  7. 主戰派日軍將領西鄉隆盛 資料來源:發現台灣,天下雜誌特刊6,頁139,1991.11

  8. 1874年日本南進攻台 • 1874年5月8日,日軍由陸軍中將兼台灣「番」地事務都督西鄉從道率兵登陸社寮(今屏東車城四重溪口),與牡丹社人於石門爆發戰役,日軍獲勝 • 清派李鴻章與日本大久保利通進行外交談判,簽訂條約,承認日本出兵「討伐番地」的正當性,賠償軍費,日軍於12月20日全數撤兵。 • 此事件引起清廷對台灣的重視,對台灣的歷史影響深遠

  9. 左上圖:石門古戰場,位屏東縣車城鄉 右上圖:台灣在光復後於石門古戰場所立之「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碑 下圖:位車城鄉之「琉球藩民墓」

  10. 西鄉從道發佈的文告 資料來源: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2000, 珍藏20世紀台灣,頁17,台北時報

  11. 1874年日軍因牡丹社事件出兵攻打南台灣一圖 資料來源:台灣博物館2005/05/18~09/18「地圖台灣展覽」中圖像

  12. 清朝治台施政的改革 • 日軍攻台後。清派沈葆楨(1820-1879)以「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身份來台,進行軍事部署與防禦準備 • 沈葆楨在台治績: 開山撫番、解除海禁、移駐巡撫、整頓軍 政、採掘煤礦等

  13. 沈葆楨在台灣的重要治績 • 沈葆楨為清帝國治台最後20年中,首先調整治孻政策的關鍵性人物 • 建二鲲鯓砲台:為防衛府城所建台灣最早一座西式砲台 • 開發後山:建蘇澳到花蓮、竹山到花蓮玉里、萬巒到卑南的道路 • 調整台灣行政區劃:設台北府 • 開放移民自由來台墾殖

  14. 中法越南戰爭 • 清光緒9年(1884),清廷與法國因為越南問題,發生戰爭,當時便傳聞法國可能出兵佔領舟山群島、海南島或台灣,使清益發警覺台灣海防地位的重要 • 次年4月,法軍艦以購煤為藉口進入基隆港,與清出現緊張狀態 • 清派淮軍名將劉銘傳以巡撫名銜赴台督辦軍務

  15. 「清法一役」使清益發重視台灣 • 中法戰爭時,法國持續攻擊基隆據點 • 戰後中法簽訂和約,台灣的封鎖方告解除 • 此役使得清朝益發重視台灣,隨後清宣佈台灣建省,距清康熙23年(1684)清領台灣已逾兩百年,此兩百年間,台灣均隸屬福建省管轄

  16.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張勝彥等,1997,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