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第十单元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第十单元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学习目标. 掌握 : DNA 复制的过程、 RNA 转录过程、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熟悉 : DNA 复制的酶、三种 RNA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了解: DNA 的修复、转录后的加工和修饰、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中心法则. 反映了从 DNA  RNA  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主流,揭示了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的规律 。. 转录. 翻译. 复制. DNA. RNA. 蛋白质. 反转录. 蛋白质 (病毒). 翻译. 复制. RNA ( 病毒).

aziz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单元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单元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2. 学习目标 •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RNA转录过程、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 熟悉: DNA复制的酶、三种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 了解: DNA的修复、转录后的加工和修饰、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3. 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中心法则 反映了从DNARNA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主流,揭示了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的规律。 转录 翻译 复制 DNA RNA 蛋白质 反转录 蛋白质 (病毒) 翻译 复制 RNA (病毒)

  4. 第一节 DNA的生物合成

  5. 两种方式 • DNA→DNA DNA复制 • RNA→DNA 反转录

  6. 一、 DNA的复制 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与亲代相同的子代DNA的过程。 复制的方式 DNA的半保留复制

  7. 复制 • 是指遗传物质的传代,以母链DNA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 复制 亲代DNA 子代DNA

  8. DNA的复制的方式------ DNA半保留复制

  9. 以亲代DNA双链为模板以碱基互补方式合成子代DNA,这样新形成的子代DNA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叫半保留复制

  10. 含重氮-DNA的细菌 培养于普通培养液 继续培养于普通培养液 • 密度梯度实验 梯度离心结果 第一代 第二代 ——实验结果支持半保留复制的设想

  11. (二)参与DNA复制的酶类 与蛋白质因子及其主要作用 • 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模板:母链DNA 原料:dNTP (包括dATP、dGTP、 dCTP、dTTP) 酶和蛋白质因子: 引物:一小段RNA 能量(ATP)及某些无机离子

  12. 拓扑异构酶 TopoⅠ 的作用 不需耗能(ATP),切割(断)双链DNA中 的一链,松解螺旋, 封闭切口。又称 切割封口酶。

  13. TopoⅡ(又称旋转酶)的作用 • 无ATP时:作用相当于TopoⅠ,但切割的是双链DNA某一部位(断双链)。 • 有ATP时:使带断口、松弛状的DNA分子旋紧转变成负超螺旋结构,再连接断端。

  14. 解链酶 解链酶(又称解螺旋酶或螺旋酶 ) 作用:断裂互补碱基间的氢键,使DNA双链分离形成“复制叉”。

  15. 3. 单链DNA结合蛋白(DNA结合蛋白) 作用:防止重新形成双 链和防止单链模板被核酸酶水解,维持DNA单链状态和完整性

  16. 3´ 5´ RNA引物 3´ RNA引物 5´ 5´ 引物酶 DNA不能从无→有合成,需在一小段RNA基础上合成DNA 需引物酶,它是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

  17. 5. DNA聚合酶(DNA pol) 即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DDDP) • 原核生物迄今已知只有3种:DNA polⅠ、 DNA polⅡ、 DNA polⅢ。 • 真核生物亦发现有多种DDDP:DDDP、、、、 。

  18. 5´ 3´ 5 3´ 5´ 3 5´ 三、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3 领头链连续复制, 随从链不连续复制, 这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 领头链 解链方向 随从链 冈崎片段 DNA的两股单链走向相反,一股为5’至3’,另一股(互补链)为3’至5’。复制叉上两股母链也是走向相反。 子链沿母链模板复制,只能从5’向3’延伸。 同一个复制叉上只能有一个解链方向。 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岡崎片段。 5

  19. DNA聚合酶: 在大肠杆菌中首先发现DNA聚合酶,其后发现该酶在许多生物中广泛存在。 该酶的催化性质如下: 原料: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 (dATP、dGTP dCTP dTTP) 需要模板:以DNA为模板链,合成子代DNA,合成产物与模板互补。 • 需要引物:一小段RNA(或DNA)为引物,在大肠杆 菌中,DNA的合成需要一段RNA链作为引物,引物含 3’ -OH. • 合成方向:5   3 

  20. 3´ 模板链 5 ´ 5´ 3´ DDDP 5´3´聚合作用示意图

  21. 5´ 3´外切 3´5´外切 5´ 3´ C A 3´ DDDP 的 5´3´外切及3´5´外切作用示意图

  22. DNA连接酶 作用:在有模板指导的条件下,催化2个 DNA片段(两片段间的距离为1个3‘ ,5’– 磷酸二酯键的键长)的连接。 原理:在一个DNA片段的3‘ -OH末端和另一 个DNA片段的5‘-P末端形成3’,5‘-磷酸二酯 键,从而实现连接。

  23. 参与DNA复制的酶及蛋白质 ───────────────────── 酶或蛋白质主要作用 ───────────────────── 拓扑异构酶类克服解链时打结及缠绕、松驰或引 进负超螺旋 解链酶类解开DNA双链 单链DNA结合蛋白维持已解开单链DNA的稳定 引物酶合成RNA引物 DNA聚合酶ⅢDNA复制 DNA聚合酶Ⅰ水解引物、填补空隙、修复作用 DNA连接酶催化双链DNA中单链缺口的连接 ─────────────────────

  24. DNA的复制过程 • 复制的起始 • 链的延长 • 复制的终止

  25. 复制的起始 1.在拓扑异构酶、解链酶及单链DNA 结合蛋白的共同作用下,DNA解旋、解链,形成复制叉。 2.依赖于单链模板,由引物酶催化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一小段RNA引物(原核细胞引物长50-100个碱基,真核约10个碱基)。

  26. 复制起始阶段的特点 原核细胞:仅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但往往是双向复制

  27. 链的延长 • 引物合成后,由DNA polⅢ(真核细胞为DNA聚合酶或)催化,在引物3'-OH末端逐一添加与模板链对应互补的脱氧核苷磷酸,使新合成的链不断延长。 • 领头链:链的延长方向(5' 3')与解链方向(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同, 为连续合成。 • 随从链:链的延长方向(5'3')与解链方向(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为不连续合成。 • 分段合成的DNA片段, 最初被命名为冈崎片段

  28. 3′ DnaG DnaB.C 5′ 形成引发体 3′ -OH ATP ADP+Pi 5′ 复制的过程 单链DNA结合蛋白 DNA-PolⅢ 拓扑异构酶 解螺旋酶 DNA连接酶

  29. 复制的终止 1.水解引物及填补空隙 冈崎片段合成后,由DNA polⅠ(真核细胞可 能是DNA聚合酶)水解去除RNA引物,并填补留 下的空隙(5' 3')聚合 2.完整双链DNA分子的形成 填补空隙后,DNA片段与片段之间还有一个缺 口(一个3‘,5’-磷酸二酯键的长度), 由DNA连接酶 催化连接成完整的链,从而产生完整的双链DNA 分子

  30. 三、DNA的修复合成

  31. (一)、DNA的损伤 概念 生物体受某些理化和生物等外源性因素或机体内环境改变的影响,引起DNA分子结构的任何异常改变称为DNA损伤

  32. 引起DNA损伤的因素 O H O H N N R N O R N O C H 3 C H 3 P P O C H H 3 N R N O R N O N H C H O 3 物理因素 紫外线(常产生嘧啶二聚体) 电离辐射(断磷酸二酯键) UV 胸腺嘧啶二聚体的产生

  33. 化学因素:均能干扰复制与转录功能 ▲烷化剂:(如氮芥类, CTX),使鸟嘌呤的 N7烷基化后脱落,成为无鸟嘌呤的位点 C→U A→I ▲亚硝酸盐:使碱基脱氨 G→X 原G-C配对最终变为A-T配对,导致错配

  34. 转录 反转录 三、逆转录 概念 以RNA为模板,dNTP为原料,反转录酶催化,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DNA的过程。 反转录酶, 又称为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RNA DNA RNA(病毒)

  35. 反转录的医学意义 反向转录酶存在于所有致癌RNA病毒中, 其功能可能与病毒的恶性转化作用有关; 但它也存在于某些正常细胞中,在细胞分化与胚胎发生中可能起某些作用。 反转录病毒和反转录酶的发现,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病毒致癌及癌基因

  36. 目前多指病毒 生物因素 生理因素 机率极低 糖苷键自行断裂;自发脱氨基作用, CU,AI。 突变:有机体基因组可遗传的改变,即DNA序列的改变. 根据引发的原因,可将突变分为: 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

  37. 颠换:异型碱基间变异, 转换:同型碱基间变异, 根据 DNA分子的改变,突变可分为4类: 点突变 缺失 缺失或插入的碱基数不是3的整倍数时,则引起移码突变 插入 倒位(或易位)

  38. DNA损伤的修复 • DNA复制过程所发生的突变(碱基配对错误),由核内DNA聚合酶Ⅰ以其校读功能予以纠正. • 若碱基错配频频发生或损伤范围大,则需采用以下修复方式进行修复.

  39. DNA修复方式 光复活酶 TT (可见光) 3' 5' 3' 5' 特异性核酸内切酶 5' 3' 3' 5' 5' 3' 3' 5' 3' 5' 3' 5' 1. 光修复: T + T 2.切除修复:由3种酶共同参与完成。 DNA pol I DNA连接酶

  40. 3.重组修复:亦称复制后修复 3' 3' 5' 5' 3' 5' 3' 5' 5' 3' 3' 5' 3' 5' 复制 重组 DDDP I DNA连接酶 5' 5' 3' 3' 5' 3' 5' 5' 3' 3' 3' 5' 3' 5' 重组修复过程

  41. 第二节 RNA的生物合成 两种方式 • DNA→RNA 转录 存在于绝大多数生物体 • RNA→RNA RNA复制 存在于某些病毒体内

  42. 一、转 录 (一)概念 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下,以DNA的模板链为模板,4种NTP为原料,按碱基配对规律(T-A,A-U,G-C)合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RNA链的过程。

  43. (二)参与转录的酶和有关因子 β'1 与模板DNA结合 被利福平 σ 1 识别转录起始点 被利福霉素──────────────────────── ⒈ RNA聚合酶 常称为转录酶 其全称为 :DNA依赖的RNA聚合酶 由 5 个亚基组成 σα2ββ'(全酶) α2ββ'(核心酶) +σ因子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亚基组成及其功能 ──────────────────────── 类型 亚基/酶分子 主 要 功 能 ──────────────────────── α 2 决定哪些基因被转录 β 1 参与转录的全过程

  44. RNA聚合酶的主要功能 能识别并结合于DNA模板的启动子部位 解开转录起始点下游一小段DNA双螺旋,产生单链模板; 不需引物,催化形成第一个3',5'-磷酸二酯键,沿 5'→3'方向延伸RNA链 能识别DNA模板上的转录终止信号(依赖于σ因子) 在基因表达中,参与转录水平的调控

  45. ρ因子 功能 (1)能帮助 DDRP识别终止信号并停止转录 (2)具有ATP酶和解链酶活性,使RNA-DNA杂化分子解链,从而释放转录产物RNA分子

  46. 5 ' 3 ' 5 ' 3 ' 不对称转录的两方面含义 : • DNA 分子上的一条链可转录时,另一条不转录 • 模板链并非永远在同一单链上 模板链(含结构基因) 编码链

  47. (四)启动子及终止信号 1. 启动子 确保转录精确而有效地起始的DNA 序列 RNA 聚合酶与模板DNA结合的特定部位,是基因转录的开始部位。

More Related